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公司財務虛假問題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論文關鍵字:會計差錯更正會計處理上市公司的財務虛假
[論文摘要]:會計差錯的發生是會計核算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只要存在會計業務及其各種復雜的原因,就有存在會計差錯的可能,就有研究會計差錯的必要。尋找會計差錯并予以更正是我們分析與研究會計差錯的目的。要能夠迅速查找會計差錯乃至更正會計差錯,首先要認識清楚會計差錯是什么,是怎樣表現出來的、是怎么形成的等一系列基本問題。因此本文詳細介紹了會計差錯的涵義,成因和種類等基本概述,在此基礎上還比較了2006年新會計準則中對會計差錯更正的修訂,以便更好的掌握會計差錯的理論知識。在熟練掌握了對會計差錯的基本知識的前提下,本文對會計差錯更正的相關會計處理進行了研究,充分了解會計差錯的內在本質,更正的方法和運用,通過案例的分析詳細了解會計差錯更正的步驟和操作過程。同時,本文對目
前企業進行會計差錯更正所產生的觀念偏差,利潤操縱等問題進行了深刻剖析,分析了企業出于避免連續虧損,保持再融資資格等動機利用會計差錯更正調整利潤造成會計信息不實,財務虛假的現象。并對現行會計制度在此方面發揮的防范作用進行剖析。進一步對如何遏制和改變此種不良現象提出了建議或意見:加強會計準則建設不斷的完善其規章制度,提高企業會計人員素質和加強外部會計監管等。
[Abstract]:Theoccurrenceofaccountingerrorsintheprocessofaccountingareinevibr.Aslongastheexistenceofaccountingbusinessanditsvariouscomplexreasons,thereisthepossibilityoftheexistenceofaccountingerrorsandthenecessaryofastudyforaccountingerrors.Tofindandcorrectaccountingerrorsisthepurposeinouranalysisandresearchfortheaccountingerrors.Wemustfirstclearlyunderstandaseriesofbasicquestions,suchaswhattheaccountingerrorsis,howitisformedandreflected.Sothisarticledescribesthemeaningofaccountingerrors,causesandtypesofsuchbasicoverviewindetail.Onthisbasis,thearticlecompareedtherelativelyrevisiontoerrorcorrectioninthe"AccountingStandardsforEnterprises"promulgatedin2006.Inordertobettergraspthetheoreticalknowledgeofaccountingerrors.Underthepremiseofgraspthebasickonwledgeofaccountingerrorsmasterly,theaccountingtreatmentfor
accountingerrorshavebeenstudiedinthisarticle,fullyawaretheinherenthypostasesoftheaccountingerrors,correctionmethodsandexertion.Throughthecorrelativecaseanalysistolearnmoreaboutthestepsoferrorcorrectionandoperationoftheprocess.Atthesametime,thisarticledeepanalyzedthatonthecurrententerprisehasbiasofconceptintheprocessofaccountingerrorcorrections,manipulationofprofitsandotherissues.Toanalyzedthephenomenonthatenterpriseusingerrorcorrectiontoadjustprofitcausedforinveraciousaccountinginformation,financialfalse,thisphenomenoncausedbysomemotivationsuchasavoidconsecutivelosses,maintainthequalificationofrefinancingandsoon.Andanalyzedthenewaccountingstandardhaseffecttopreventplayinthisregard.Onthisbasis,thisarticlefurthertotalkabouthowtorestrictandchangethisillphenomenon,therearesomesuggestionsorcomments:strengthenthe
accountingstandardconstructiontocontinuouslyimproveitsrulesandregulations,improvethequalityofaccountingpersonnelandstrengthentheexternalaccountingsupervision.
Keyword:AccountingerrorscorrectionAccountingtreatmentListed''''sfinancialphoniness
引言
會計核算中的技術性差錯是會計人員在操作上常有發生的,盡管小心翼翼,有時仍免不了要經過一個發生差錯、查找差錯和更正差錯的過程。會計差錯的產生不僅增加了會計人員的勞動強度影響到工作效率,還使得相應的財務信息失真,并有可能誤導投資者、債權人及其他會計信息使用者的決策或判斷。企業應當建立、健全內部稽核制度,按照相關會計制度和法規規定進行會計核算,保證會計資料的真實完整,并對外提供可靠的信息。對于發生的會計差錯,企業應當區別不同的情況,采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更正處理。2006年頒布的《企業會計準則》對會計差錯更正的內容作了相關修訂,并一定程度上防范了現時經濟環境中企業濫用會計差錯更正隨意調節當期利潤造成財務虛假的不良現象,但是并不能完全杜絕。因此要加強對企業利潤操縱行為的管理和限制,我國的會計制度建設需要根據我國經濟環境和會計環境的變化而做出相應的修改,不斷的加強和完善。
1.會計差錯概述
要能夠迅速查找會計差錯乃至更正會計差錯,首先要認識清楚會計差錯是什么,是怎樣表現出來的、是怎么形成的等一系列基本問題。
1.1會計差錯的理解
對于會計差錯的理解有廣義理解和狹義理解之分。
廣義的會計差錯可以涵蓋發生在會計工作中的一切錯誤,包括記賬、算賬、報賬核算環節發生的錯誤,會計控制、會計監督等會計管理環節發生的錯誤,故意造成的錯誤和非故意造成的錯誤,還可以包括企業因按照國家法律、行政法規和會計制度的要求,或者因特定情況下按照會計制度規定對企業原來采用的會計政策、會計估計以及發現的會計差錯、發生的資產負債表日后事項等所作調整時發現的原先的錯誤等。
會計差錯的狹義理解是指會計人員日常工作中的會計差錯。主要表現為會計核算時,在確認、計量、記錄、報告等方面出現的錯誤,包括當前會計差錯和前期會計差錯。
1.2會計核算中產生會計差錯的主要原因
(1)會計政策使用方面的差錯。指企業因采用法律和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等行政法規、規章所不允許的會計政策而導致的差錯。如構建固定資產發生的借款費用,我國會計制度規定,在固定資產達到預定克使用狀態前發生的借款費用,應予以資本化,計入所構建固定資產的成本;在固定資產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后發生的費用,計入當期損益。如果企業將固定資產已交付使用后發生的借款費用,計入該固定資產的價值,予以資本化時,就違反了國家統一會計制度的規定,因而產生會計差錯。
(2)會計估計上的差錯。由于不確定因素的影響,企業對會計處理中的估計可能會出現差錯,產生會計估計差錯。如固定資產預計可使用年限的估計錯誤;應收賬款壞賬準備計提率的估計錯誤等。
(3)其他差錯。指除上述兩種會計差錯以外,企業發生的其他會計差錯。如帳戶分類及計算上的錯誤、期末應計項目與遞延項目未予調整、資本性指出與收益性支出劃分差錯、對事實的忽視與誤用等。
1.3會計差錯的種類及其內容
(1)按其發生或發現的時期不同,可以分為以下兩類:當前會計差錯和前期會計差錯。
當前會計差錯是指會計人員或審核人員在本會計核算期間發生或發現的屬于本期的錯誤。當前會計差錯往往是在編制財務報表之前或編制財務報表過程中發生或發現的。
前期會計差錯是指由于沒有運用或錯誤運用以下兩種信息,而對前期財務報表造成遺漏或誤報:一是編報前期財務報表時能夠合理預計取得并應當加以考慮的可靠信息;二是前期財務報表批準報出時能夠取得的可靠信息。前期會計差錯通常包括計算錯誤、應用會計政策錯誤、疏忽或曲解事實及舞弊產生的影響,以及存貨、固定資產盤盈等。前期會計差錯往往是在編制財務報表之后或下一會計年度發現的以前年度的會計差錯,應當包括資產負債表日后調整事項,即對資產負債表日已經存在的情況提供了新的或進一步證據的差錯事項。
(2)會計差錯按其對財務信息使用者的決策影響的程度可分為重大會計差錯和非重大會計差錯。重大會計差錯,是指企業發現的使公布的會計報表不再具有可靠性的會計差錯。非重大會計差錯是指重大會計差錯以外的會計差錯。在2006年頒布的新的企業會計準則中取消了對重大會計差錯更正的定義。
2.新準則中對會計差錯更正的修訂
2006年2月15號,財政部了新的企業會計準則,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中執行。它標志著適應我國市場經濟發展要求、與國際慣例趨同的新企業會計準則體系得到正式建立,這是我國會計發展史上新的里程碑。新的企業會計準則許多具體準則都作了不同程度的修正,其中《企業會計準則—會計政策、會計估計變更和會計差錯更正》也做了一定程度的調整,調整后的《企業會計準則第28號—會計政策、會計估計變更和差錯更正》(以下簡稱新準則)與舊《會計準則第28號》(以下簡稱舊準則)相比,新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更加趨同。
(1)準則名稱的修訂
新準則的名稱做了修改,將原準則名稱中的“會計差錯更正”修訂為“差錯更正”。
(2)定義解釋發生的改變
○1將“會計差錯”改為“前期差錯”,取消了“會計差錯”和“重大會計差錯”的定義。
○2增加了“前期差錯”、“追溯重述法”的定義
“前期差錯”是指由于沒有運用或錯誤運用下列兩種信息,而對前期財務報表造成省略或錯報:一是,編報前期財務報表時預期能夠取得并加以考慮的可靠信息;二是,前期財務報告批準報出時能夠取得的可靠信息。前期差錯通常包括計算錯誤、應用會計政策錯誤、疏忽或曲解事實以及舞弊產生的影響以及存貨、固定資產盤盈等。
“追溯重述法”是新準則增加的定義,“指對某項交易或事項變更會計政策,視同該項交易或事項初次發生時即采用變更后的會計政策,并以此對財務報表相關項目進行調整的方法”。
(3)會計處理上的變化
在對前期差錯的更正會計處理上,新準則第十二條規定:“企業應當采用追溯重述法更正重要的前期差錯,確定前期差錯累積影響數不切實可行的除外”。而舊準則中采用的是追溯調整法。將新舊準則對比后不難發現,新準則只規范重要的差錯,但對于前期重要差錯的更正方法是一致的,只是新準則明確稱為“追溯重述法”。
(4)增加了無法追溯重述的規定
新準則中要求企業采用追溯重述法更正重要的前期差錯,但確定前期差錯累積影響數不切實可行的除外。新準則第十三條規定:“確定前期差錯影響數不切實可行的,可以從可追溯重述的最早期間開始調整留存收益的期初余額,財務報表其他相關項目的期初余額也應當一并調整,也可以采用未來適用法。”
具體做法是:當企業確定前期差錯對列報的一個或多個前期比較信息的特定期間的累積影響數不切實可行時,應當追溯重述切實可行的最早期間的資產、負債和所有者權益相關項目的期初余額(可能是當期);當在當期期初確定差錯對所有前期的累積影響數不切實可行時,企業應從最可行的日期開始用未來適用法重述比較信息以更正差錯。新準則增加對無法追溯重述的規定,使其更為嚴謹,更具有可操作性。
(5)對前期差錯在附注的披露要求更具體
舊準則中只要求披露重大會計差錯的內容和更正金額,而修訂后的新準則第十七條規定:“企業應當在附注中披露與前期差錯更正有關于的下列信息:一是,前期差錯的性質;二是,各個列報前期財務報表中受影響的項目名稱和更正金額;三是,無法進行追溯重述的,說明蓋事實和原因以及對前期差錯開始進行更正的時點、具體更正情況”,并且規定“在以后期間的財務報表中,不需要重復披露在以前期間的附注中已披露的會計政策變更和前期差錯更正的信息”。新舊準則對比可明顯看出,新準則對差錯更正的披露要求更為具體和精準。提高了會計信息的相關性和可靠性,會計報表使用者就能更具體的掌握產生前期差錯年份的真是財務狀況,有利于其據此做出更為正確精準的決策和判斷。
3.會計差錯更正的會計處理方法、基本程序
3.1會計差錯更正的會計處理方法
會計差錯發生后,大都會在會計賬目或會計資料中得到直接或間接的反映,這樣,就會造成會計信息的不真實和不準確。所以必須對會計差錯進行更正。
(1)劃線更正法
劃線更正法是在會計核算中,用劃線注銷原有記錄,以更正錯誤的一種方法。登記賬簿時發生錯誤,可運用劃線更正法對錯誤的文字或數字進行更正,其具體做法是:首先,將錯誤的文字或數字劃一條或兩條細紅線予以注銷,但被注銷的原有字跡仍可辨認,以反映會計錯誤的原貌。其次,在劃線上方空白處用合乎規定的墨水填寫正確的文字或數字,并由更正人員在更正處加蓋名章,以明確責任。第三,錯誤的數字,應全部劃線更正,不能只劃掉其中個別數碼字。例如,賬簿中把正確數字685000誤記為658000。更正如下:
685000
658000
(2)紅字更正法
紅字更正法,是在會計核算中,用紅字沖錯或沖減原記數額以更正或調整賬簿記錄的一種方法。凡會計分錄記入賬簿后,發現帳戶對應關系有錯誤,或對應關系雖無錯誤,但所記金額大于應記金額時,均可用紅字更正法來更正。對于帳戶對應關系的錯誤,可先編制與錯誤分錄相同的會計分錄,其中金額用紅字書寫,沖銷原來的錯誤關系,然后編制正確的會計分錄。對于所記金額大于應記金額的錯誤,可按原來的帳戶對應關系編制會計分錄,其金額應為原記金額大于應記金額的差額,用紅字書寫,以沖銷多記數。紅字書寫的金額在計算時騎著沖減的作用。紅字更正法也可以用來調整賬簿記錄。采用紅字更正發,有利于正確反映帳戶的本期發生額,并能保留原會計錯誤的本來面貌。
(3)補充登記法
在記賬或結賬以后,記賬憑證中的會計科目雖然沒有錯,但發現所記金額小于應記金額,可用補充登記法進行更正。更正時,根據原來的帳戶對應關系和原記金額小于應記金額的差額填制一張與原記賬憑證會計科目相同的記賬憑證,在摘要欄注明“補記×月×日×號憑證少記數”,據以補充登記入賬。如果記賬憑證沒有錯,只是賬簿記錄少記了的,也用補充登記法補充登記,但在摘要欄中指明“×月×日某項經濟業務少記金額現予補記”。另外,若在結帳后,發現有的記賬憑證中全部或部分帳戶漏記,也用補充登記法根據原始憑證直接在賬簿中進行補記。但需要在摘要欄中注明“補記×月×日×號憑證漏帳”字樣。
(4)追溯重述法
舊準則的會計差錯更正方法是追溯調整法,新準則規定:企業應當采用追溯重述法更正重要的前期差錯,但確定前期差錯累積影響數不切實可行的除外;確定前期差錯影響數不切實可行的,可以從可追溯重述的最早期間開始調整留存收益的期初余額,財務報表其他相關項目的期初余額也應當一并調整,也可以采用未來適用法。追溯重述法,是指在發現前期差錯時,視同該項前期差錯從未發生過,從而對財務報表相關項目進行更正的方法。未來適用法,是指不追溯而視同當期差錯一樣更正。追溯重述法與未來適用法相比,追溯重述法糾錯針對性更強、更準確,但過程復雜,成本較大。應用指南同時指出,追溯重述法的會計處理與追溯調整法相同。
3.2會計差錯更正的基本程序
(1)會計差錯的性質判斷
更正會計差錯的第一步,就是要分析會計差錯的性質,然后對號入座,才能正確的使用差錯更正方法。對會計差錯的性質判斷就是分析會計差錯是屬于當期的差錯還是屬于前期的差錯,是屬于重大的還是非重大的差錯,根據這幾種分類可以根據會計差錯的更正方法對會計差錯類型進行這樣的組合:○1當期發現的屬于當期的差錯;○2當期發現的屬
于前期的非重大差錯;○3當期發現的屬于前期的重大差錯且前期差錯影響數切實可行的;○4當期發現的屬于前期的重大差錯且前期差錯影響數不切實可行。對會計差錯的性質做了判斷和分析之后,才能正確使用會計差錯更正方法。
(2)針對不同的會計差錯選擇不同的更正方法
對于不同的會計差錯,其更正的方法也就不盡相同。差錯○1屬于當期差錯,可選用的更正方法有劃線更正法,紅字更正法和補充登記法,這3種方法屬于更正的技術方法,分別根據每種方法的不同適用范圍具體確定使用的種類。差錯○2、○3和○4都屬于前期差錯,其中差錯○2是不重要的前期差錯,無需重述。差錯○3是重大的前期差錯,應該采用追溯重述法進行更正。差錯○4確定前期差錯影響數不切實可行,可以從可追溯重述的最早期間開始調整留存收益的期初余額,財務報表其它相關項目的期初余額也應當一并調整,也可以采用未來適用法。
(3)調整財務報表相應項目
無需重述的前期差錯,屬于影響損益的,直接計入本期與上期相同的凈損益項目;屬于不影響損益的,應調整本期與前期相同的相關項目。須重新表述的前期差錯即重要的前期差錯。重新表述時,如果影響損益,應將其對損益的影響數調整發現當期的期初留存收益,財務報表其他相關項目的期初數也應一并調整;如果不影響損益,應調整財務報表相關項目的期初數。新準則還特別指出,企業應當在重要的前期差錯發現當期的財務報表中,調整前期的比較數據。
(4)報表附注中的披露
會計差錯更正程序的最后一步就是在附注中披露會計差錯跟正的相關信息。需要注意的是這里披露的內容不包括對當期差錯的更正,因為凡是歸屬于當期的差錯,都是在報表尚未報出之前發生的,只要及時調整,不會影響到財務報表的信息質量,也不會影響會計信息使用者的決策和判斷。
【例3-1】某公司2008年發現,2007年公司漏記一項固定資產折舊費200000元。該公司所得稅會計處理采用債務法,所得稅率為33%,無其他納稅調整事項。該公司按凈利潤的10%提取法定盈余公積,按凈利潤的5%提取任意盈余公積。
第一步,分析差錯的類型。2008年發現2007年的錯誤,是當期發現的屬于前期的差錯,并且據題意可知是重要的前期差錯,累積影響數切實可行。
第二步,確定更正方法。此題應該運用追溯重述法進行更正,具體步驟如下:
(1)分析前期差錯的影響數。
2007年少計提折舊費用200000元,少計累計折舊200000元,多計所得稅費用66000(200000×33%),多計凈利潤134000元(200000-66000),多計遞延所得稅負債66000元(200000×33%),多提法定盈余公積13400元(134000×10%),多提任意盈余公積6700元(134000×5%)。
(2)編制有關調整分錄。
○1補提折舊
借:以前年度損益調整200000
貸:累計折舊200000
○2調整遞延所得稅
借:遞延所得稅資產66000
貸:以前年度損益調整66000
○3將“以前年度損益調整”科目的余額轉入利潤分配
借: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134000
貸:以前年度損益調整134000
○4調整利潤分配有關帳戶
借:盈余公積20100
貸: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20100
第三步,調整財務報表相關項目。
公司2008年年末資產負債表中的“年初余額”欄、利潤表中的“上期金額”欄和所有者權益變動表中“上年年末余額”相關數據,應按調整后的年初數為基礎編制:
資產負債表項目:“累計折舊”調增200000元,“遞延所得稅資產調增”調增66000元,“盈余公積”調減20100元,“未分配利潤”調減113900元(134000-20100);
利潤表項目:“管理費用”調增200000元,“所得稅”調減66000元,“提取法定盈余公積”調減13400元,“提取任意盈余公積”調減6700元;
所有者權益變動表項目:“未分配利潤”調減113900元。
第四步,報表附注說明。
本年度發現2007年漏記固定資產折舊200000元,在編制2007年與2008年的比較財務報表時,已對該項差錯進行了更正。由于該差錯的影響,導致2007年虛增凈利潤及留存收益134000元,少計累計折舊200000元。
4.1上市公司頻頻更正會計差錯
近幾年來,在年度財務報表中披露重大會計差錯更正的上市公司逐漸增多,1998年僅有4家,而到了2001年就達到了300多家,2006年更飆升至500多家,數量急劇上升。同時,從披露的內容來看,調整事項日益增多、更正金額日益增大,這一現象值得關注。近兩年一系列會計規章的頒布實施大大壓縮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空間。在這種日趨規范的會計環境下,利用會計差錯更正尤其是利用重要的前期差錯即以前所說的“重大會計差錯”更是成為上市公司操縱利潤的主要手段。上市公司緣何頻頻更正會計差錯?根據對以往上市公司會計差錯更正公告的分析和研究,不難發現其主要幾點動機:
(1)避免連續虧損,實現扭虧為盈
按照規定,如果上市公司連續兩年虧損將被“特別處理”(ST),若第三年再虧損則可能面臨退市風險。因此不少上市公司會選擇利用重大會計差錯的更正實現年度間的利潤調節,以避免因連續虧損而遭遇“特別處理”甚至“退市”的命運。于是企業財務盈余的怪現象產生了:虧損年度巨虧,盈利年度微盈。
【例4-1】某ST公司2004年度虧損4900萬元,2005年度盈利539萬元,2006年又虧損490萬元。審計中發現如下情況:該公司2005年的會計差錯更正調減了期初留存收益800萬元,系發現了“漏提的2004年售后服務維修費用和銷售返利費用等”。針對這個差錯,公司調減期初留存收益800萬元。那么這800萬元的差錯是否具有公允性呢?其提取依據是什么?經分析發現,2003年至2006年各年營業收入差別不大,均在一億元左右,售后服務維修費用和返利費用,如果以銷售收入為基礎提取,則各年的同類費用應該區別不大,甚至營業費用在三年中差別也應不大。但從比較會計報表中卻得到了三年營業費用分別為:2004年2712萬元,2005年1047萬元,2006年則銳減為694萬元。其中“貓膩”不言而喻:該公司利用所謂的“會計差錯更正”,將本屬2005年的費用“更
正”到2004年負擔,“輕裝上陣”的2005年“一舉”贏利539萬元。但簡單測算后就會得出結論:2005年實虧261萬元(800萬元-539萬元)。
(2)繼續保持企業再融資資格
我國再融資政策將三年平均凈資產收益率(ROE)作為剛性指標,企業為達到這個標準可以在ROE的分子(凈利潤)和分母(凈資產)上做文章,利用重大會計差錯更正的追溯調整法調減前期利潤。這樣做與直接計入當期損益相比,可以減少前期凈資產余額,達到提高平均凈資產收益率的特殊效應,為企業創造融資條件。
【例4-2】某ST公司是一家以機床制造為主的公司,產品的成本計算是以定額成本結轉銷售成本,而2004年改用實際成本法。后來發現,2003年因誤用定額成本法致使2003年度少轉銷售成本2000萬元,公司補制了2003年初的董事會決議:“公司決定從2003年起采用實際成本法”。2004年公司發現這一會計差錯后,及時進行了更正,減少了2004年的期初留存收益2000萬元,同時減少存貨2000萬元。由于2004年初的存貨減少,使2004年按實際成本計算的銷售成本大幅降低,當年一舉盈利680萬元。
從上述“更正”中,我們有以下疑問:該“差錯”確是錯誤,還是經過更正反而形成了一項差錯?一般地講,企業定額成本的制定都是在實際成本測算基礎之上的,如果主要材料和人工價格變動幅度不大,則定額成本比之實際成本也應相差不大。2004年和2003年相比較生產條件變化并不大,那么,2000萬元的差錯調整其奧秘何在?后經調查得知,A公司正在申請一項貸款,銀行要求2004年銷售利潤率必須達到8%,且連續三年盈利。該公司2002年和2003年經營形勢較好,但2004年受資金緊張、產品質量問題困擾,生產形勢不好,為使洽談中的這筆貸款順利到手,不惜“以豐補歉”,適當降低2003年利潤,補貼至2004年,使企業具備了再融資條件。
(3)維護高層管理人員的利益
目前,有許多企業重金聘請經理管理人員,職業經理人日益盛行。而高管人員的報酬,除職務工資外,一般還按凈利潤的一定比例提取酬金或期權股份,從而誘發了企業利用會計差錯更正進行財務舞弊的行為動機。
【例4-3】在對某上市國有公司進行會計信息質量專項檢查時,發現2005年的一筆會計調整事項:“2004年原材料盤盈8400噸,企業增加存貨367.5萬元,沖減期間費用367.5萬元;2005年經核查,企業認為該盤盈事項系重大會計差錯,應予更正,調減存貨367.5萬元,調減期初留存收益367.5萬元”。審計人員對此感到有些蹊蹺。經再三追問,財務科長道出了原由:該公司系承包經營,當地政府按凈利潤的一定比例給予高管人員獎勵。為了多套取政府資金,企業虛構了一筆存貨盤盈。在此目的得逞后,2004年又面臨存貨實存與賬面有367.5萬元的差額,為了平賬,又作了更正處理。政府獎勵一般以企業報送的財務報表為依據,即使隨后被發現,時過境遷,甚至人員都調離了,一般很難再追究其責任。
4.2新準則對利用會計差錯進行上市公司財務虛假的防范作用
2006年2月15號頒布的新企業會計準則,于07年1月1日開始在上市公司執行。新準則對防止上市公司利用會計差錯進行利潤操縱起到了一定的防范作用。
新準則較舊準則,新準則只規范重要的差錯,也就是針對上市公司容易利用重要的前期差錯進行利潤操縱,因為舊準則實行的時候,上市公司主要用來操縱利潤的手段就是利用“重大會計差錯更正”,新準則中更改為“重要的前期差錯”,并對其更正方法做了修改,舊準則用“追溯調整法”進行更正,新準則明確用“追溯重述法”,并且規定了無法追溯重述的規定,使其更為嚴謹,更具有操作性,避免上市公司利用制度漏洞造成財務虛假。對無法追溯重述的條件也有具體規定,就以前某一特定期間而言,滿足下列條件之一的,即可認為無法對某項前期差錯應用追溯重述法進行更正:(1)應用追溯重述法的影響數不能確定;(2)應用追溯重述法要求對管理層在該期當時的意圖做出假定;(3)應用追溯重述法要求對有關金額
進行重大估計,并且不可能將提供有關交易發生時存在狀況的證據和該期間財務報表批準報出時能夠取得的信息這兩類信息與其他信息客觀地加以區分。實際工作中,要正確理解并按規定執行。
新準則中還新增加了“企業應當在重要的前期差錯發現當期的財務報表中,調整前期比較數據”的規定。使得財務報表信息更為真實可靠,更具有相關性,也更有利于防范上市公司利用制度缺口混淆視聽,模糊表述,使財務信息使用者受到損失。值得該注意的是,新準則中,將舞弊產生的差錯單獨做了強調。對存貨、固定資產的盤盈,按原制度作為當期事項計入營業外收入中;新準則規定應作為會計差錯,進行追溯重述。這當然也縮小了上市公司利潤操縱的空間。
相較于舊準則,新準則中對前期差錯在附注中的披露要求更為具體。新準則要求,除需披露前期差錯的性質之外,還需披露各個列報前期財務報表中受影響的項目和更正金額;無法進行追溯重述的,說明該事實和原因以及對前期差錯開始進行更正的時點、具體更正情況。如果上市公司完全按照準則的要求披露,會計報表使用者就可以知道產生前期差錯年份的真實財務狀況,有利于其據此做出正確的判斷。而之前的舊準則沒做此要求,導致上市公司對差錯更正的具體情況不予披露或披露的信息不全面、不完整、不詳細,加大了上市公司對差錯更正處理的隨意性,也是上市公司財務虛假信息不實的“溫床”。這樣就使得上市公司利用會計差錯操縱利潤,進而使得以前年度的財務報告喪失了相關性和可靠性。可見新準則與舊準則
相比是一大進步,新準則對防止上市公司利用會計差錯進行利潤操縱起到了一定的防范作用。
結論與建議
會計核算中的差錯是會計人員在操作上常有發生的,盡管小心翼翼,有時仍免不了要經過一個發生差錯、查找差錯和更正差錯的過程。會計差錯的產生不僅增加了會計人員的勞動強度影響到工作效率,還使得相應的財務信息失真,并有可能誤導投資者、債權人及其他會計信息使用者的決策或判斷。因此,會計內部管理部門和會計外部相關監督機構都必須重視對會計工作的指導和檢查,以便控制和杜絕差錯的發生。
近年來,上市公司頻頻更正會計差錯,利用會計差錯的更正進行利潤的操縱,造成財務信息虛假,這已然成為我國經濟發展會計環境中的一大詬病。雖然新準則一定程度上防范了此種現象的發生,但是準則實施2年以來,上市公司利用會計差錯更正調節利潤現象卻仍趨普遍。因此我們還需要更加努力來加強當前企業利潤操縱的管理。
現實的經濟環境和會計環境是非常復雜的,不同時期會計準則所需要應對的主要矛盾也是不同的,這就決定了會計準則需要經歷一個相當長時期的建設過程。新會計準則雖然在不少方面對企業的會計行為作出了嚴格的規定,限制了其利潤操縱行為,然而,也在另外一些方面對企業的利潤操縱行為留下了相當的空間。這種情況決定了新會計準則不會是一個終點,而是需要根據我國經濟環境和會計環境的變化而做出相應的修改,加強會計準則建設不斷的完善其規章制度。
要加強對企業利潤操縱行為的管理和限制,還需要加強企業內部的會計監管。企業的內部會計監督主要通過會計人員等對企業的會計工作和會計資料及其所體現的經濟活動進行經濟監督,以保證會計資料的真實準確。
除此之外,還必須強化對會計工作的外部監管,即政府監管和社會監管。要加強政府監管,就需要明確各政府部門在企業會計監管中的具體職責權限,并加強各監管部門之間的協調溝通,以防相互推諉和監督過程中出現疏漏。社會監管主要是指會計師事務所與注冊會計師接受委托,以獨立第三者的身份對委托單位的審計監管。要加強會計師事務所與注冊會計師的審計監管,就需要提升注冊會計師的業務素質和職業道德修養,改革當前會計師事務所與注冊會計師的管理模式,進一步提高會計師事務所與注冊會計師的獨立性,提高社會監管的效力。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制定.企業會計準則2006.第1版.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6
[2]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制定.企業會計準則—應用指南2006.第1版.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6
[3]肖虹主編.新舊企業會計準則比較與銜接.第1版.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7
[4]趙書和、陳敏.新舊會計制度精要比較與案例說明.第1版.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6
[5]李敏.會計查錯技術.第1版.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7
[6]賈叢民、趙保卿、謝志華主編.會計錯弊及其查證與調整.修訂第1版.經濟管理出版社.2004
[7]劉永澤、陳立軍主編.中級財務會計.第1版.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7
[8]蔣義宏.上市公司會計信息質量實證研究.第1版.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7
[9]雷光勇.上市公司會計行為異化研究.第1版.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8
[10]崔剛.上市公司財務報告解讀與案例分析.第1版.人民郵電出版社.2009
[11]陳曉紅主編.事業財會.2003年第4期.CN43-1236/F.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