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縣域經濟發展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當前縣域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縣域經濟同城市經濟之間發展不協調
縣域經濟之間,經濟基礎好、資源豐富的縣比較富余,財政資金雄厚;而經濟基礎較差,資源匱乏的縣,財力緊張,有的甚至舉步維艱,干部職工工資發放都有困難。不僅如此,縣域經濟與城市經濟之間的發展更不平衡,主要表現在:一是縣域經濟發展速度明顯低于城市經濟,并且這種差距不是在縮小,而是在拉大。二是縣域經濟與城市經濟“兩層皮”問題仍然存在。一方面,城市對縣域的輻射帶動作用不強,輻射的傳導機制尚未真正形成;另一方面,客觀上仍然存在著城市與縣域爭項目、爭資金、爭資源等問題,城市與縣域仍然相互獨立。三是城市與縣域在產業整合、分工協作等方面還沒有形成有效的協作機制和緊密的產業鏈與配套關系。
2.傳統農業的效率低下
傳統農業是指完全以農民世代使用的各種生產要素為基礎的農業。當前,中國縣域傳統農業可以歸納為6個特征:一是農業在縣域經濟中占有很高的比重。二是農業發展片面追求產量和產值的增長,而對市場需求以及與此相聯系的農產品質量、農業結構升級和農業效益等關注不夠。三是農業的種養、加工、流通相脫節,利益關系不緊密。四是高度分散的小規模家庭經營方式。五是農業的資本有機構成低下,技術進步水平不高。六是農業仍然是農民主要的收入來源。建國以來,盡管中國的農業生產取得了穩步增長,但是,由于人口的增加,以及工業化和城鎮化發展不足,大量農業富余勞動力停留在有限的土地上,導致中國農業發展緩慢。
3.縣域工業尚未發揮主導作用
目前大多數地區縣域工業不僅發展緩慢、總量過小,而且檔次也比較低,突出表現:一是深加工能力不強,生產經營的基本方式仍然是“收獲—初加工—銷售”為主要形式的粗放式經營,真正能夠發揮較大帶動作用的深加工企業仍然很少。二是產品檔次不高,科技含量低,主導產品和優勢產品少,難以形成積累和提升自我發展能力,嚴重制約縣域工業的發展。三是縣域工業發展仍在一定程度上受傳統計劃經濟思維模式的影響,遲遲走不上發展的坦途。
4.縣域民營經濟發展遲緩
縣域民營經濟發展遲緩主要表現為:從民營經濟自身來看,主要問題是:數量少、規模小、檔次低;產業分布不合理,多數集中在第三產業中的餐飲服務業;以家族式管理為主,管理上的非規范性和非科學性問題較為明顯;自身發展潛力有限,大部分民營企業產品結構不合理,生產規模小、技術含量低、產品檔次低,市場前景不廣闊;借貸能力低,多數民營企業預期收益不明顯,自有資金少,由此導致其償貸能力低,甚至部分民營企業缺乏還貸意識和法制意識,信譽度低。
二、加快縣域經濟發展的主要對策
根據以上分析,就如何加快縣域經濟發展提出如下幾點對策:
1.解放思想,確立新的發展理念
在新階段實施縣域新突破,加快發展和壯大縣域經濟,從某種意義講,最缺的是適應現代市場經濟和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思想理念和制度保障。因此,解放思想、轉變觀念、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是加快發展和壯大縣域經濟的首要動力。我們要聯系工作實際,要沖破各種制約縣域經濟發展的思想觀念約束及體制機制性障礙,徹底轉變機關工作作風,增強服務意識,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務水平,為加快縣域經濟發展營造寬松良好的軟環境。
2.立足自身優勢,發展特色經濟
結合縣域實際,立足自身優勢,發展特色產業,培育特色經濟,這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加快縣域經濟發展和富民強縣的重要途徑。特別是比較落后的縣要實現快發展、大發展,必須立足本地實際,制定適合自己的發展思路,找準重點,充分發揮自身的資源、區位等比較優勢,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宜(旅)游則游,走專業化、規模化、品牌化發展的路子,培育重點企業,形成特色,創出品牌,促進縣域產業從多樣化轉為特色化,把比較優勢轉化為市場優勢和經濟優勢。要把特色產業進一步做大做強,形成支柱產業和拳頭產品,發展產業鏈條和特色經濟,以此推進縣域經濟跨越式發展。
3.培育龍頭企業,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
發展縣域經濟要緊緊抓住培育龍頭企業這個“牛鼻子”,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第一,要打破地域界限,優化資源配置,圍繞主導產業,積極扶持壯大,形成規模經營。重點培育和扶持規模較大、實力較強,帶動輻射力也強的龍頭企業。要把農副產品深加工作為發展重點,延長農業產業鏈條,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加快縣域經濟發展。第二,鼓勵工商企業投資興辦龍頭企業,興辦貿工農、種養加、農科教相互滲透,有機結合的聯合式龍頭企業。特別是要積極引導大型企業進入農業產業化領域,真正成為龍型經濟發展的龍頭。第三,積極探索產業化經營的新模式,我國農業產業化有多種多樣的模式,例如,“公司+農戶、基地+農戶、公司+基地+農戶、專業協會+農戶”等不同的模式。
4.以項目建設為重點,大力推進工業化進程
加快推進工業化,使農村富余勞動力大規模地轉入工業和城鎮,這是縣域經濟發展的根本出路,也是國內經濟大縣強縣發展實踐所證明的。對于欠發達地區來說,推進縣域經濟工業化進程,首先要堅持比較優勢原則,調整縣鄉工業與城市工業的分工關系,堅持工農結合,城鄉互動,改變城鄉分割的二元結構,走工業支持農業,城市帶動農村的道路,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用高科技提升農業生產效益,帶動農業結構調整,吸納農村富余勞動力,增加農民收入。其次,要采取多種措施促進市縣產業有機整合,形成緊密的產業鏈和合理的配套協作關系。
5.全力發展民營經濟
發展壯大縣域經濟必須把民營經濟放在突出的位置。首先,要徹底轉變和根除對民營經濟的偏見,牢固確立民營經濟是縣域經濟的主體、是發展壯大縣域經濟的生力軍這種主導意識。其次,政府要在加快體制創新,強化政策扶持,鼓勵科技創新,引導集約發展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為縣域民營經濟發展提供最優惠的政策、最良好的社會環境。再次,發展縣域民營經濟,要同縣域國有、鄉鎮企業改革相結合,鼓勵民營經濟積極參與國有經濟改革,逐步使縣域經濟民營化;要同發展農村新型經濟組織相結合,引導、鼓勵、支持民營經濟組建各種形式的農村經濟組織,使它們成為中堅和骨干;要同能人帶動相結合,以技術能人、經營能人等縣域各類能人為核心,支持他們在組織生產經營、開拓市場、技術創新等方面發揮帶頭作用,鼓勵他們成為縣域民營經濟發展的領軍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