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電子商務發展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文章以OECD提出的電子商務績效評價體系作為文章指標體系的框架,以創新擴散理論為基礎,從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準備度、應用度和影響度來構建農村電子商務發展評價指標體系。該指標體系可供某一地區或者全國農村電子商務發展水平進行橫向或縱向的對比。
關鍵詞:農村電子商務;指標體系;創新擴散理論;OECD
一、引言
20世紀90年代末,隨著國家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的成立,電子商務在中國開始萌芽,經過了20年的發展,電子商務已經覆蓋了所有城市。城市發展空間逐步縮小,電子商務開始向農村地區滲透,農村電子商務成為電子商務發展的新“藍海”。農村電子商務工作正如火如荼地進行,然而目前我國還沒有一套能夠衡量其發展水平的統計指標體系,因而很難定量化地考核農村電子商務的實施效果。雖然學術界的學者們對農村電子商務進行了大量的研究,產生了豐富的理論研究成果,但是針對農村電子商務發展水平測度進行的全面系統研究仍然較少。所以建立農村電子商務評價指標體系,并能夠通過一定的統計方法和數學運算得到農村電子商務發展指數,直觀地表現我國或某一地區的農村電子商務發展水平,對推動農村電子商務的健康快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二、理論基礎
(一)農村電子商務的定義隨著我國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針對農村電子商務的研究成果越來越多,根據學者們研究的重點不同,方法不同,對農村電子商務的理解和定義也不同。在眾多學者對農村電子商務的定義中,作者比較同意康春鵬的定義,康春鵬(2014)認為農村電子商務的概念比較寬泛,只要是貿易產品或者貿易主體中涉農即可,貿易產品包括農產品、農副產品,或農村加工出來的其他產品,貿易主體只要有一方來自農村即可。
(二)創新擴散理論1962年美國傳播學學者埃弗雷特•羅杰斯(E.M.Rogers)提出了創新擴散理論,創新擴散是指一項創新在一段時間內通過特定的渠道,在社會系統中進行傳播的過程,共包含五個階段,如圖1所示。羅杰斯將一項創新在社會系統中傳播的過程用“S”形曲線來表示(如圖2所示),“S”形曲線可以分為以下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創新擴散早期。其特點是接受此創新的人數較少,接受進程緩慢,曲線較為平緩上升;第二階段是創新擴散“起飛期”。在第一階段的基礎上,當接受創新的采納者數量達到總人數的10%~25%時,創新采納的過程突然加快,人數劇增,曲線斜率較高,上升速度加快并保持一段時間;第三階段是創新擴散“飽和期”。當接受創新的人數接近飽和時,也即社會系統中大部分已經采納此創新,那么創新接受進程變慢,曲線斜率下降,創新曲線開始回歸平緩。簡單來說,創新擴散“S”形曲線將整個擴散過程分為三個階段:準備度、應用度、影響度,OECD就是基于該理論提出的電子商務發展的績效評估模型。本文將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與創新擴散的“S”曲線相結合,作為建立農村電子商務發展評價指標的理論基礎。
三、構建指標體系思路與原則
(一)構建指標體系思路作者首先對前人研究的電子商務評價指標、國內外機構的有關電子商務評價指標體系進行總結,借鑒前人共同的評價指標框架。然后以創新擴散理論為基礎,在學者們提出的指標中,提取篩選能夠表現農村電子商務發展水平的指標,并根據作者查閱的資料添加針對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指標,然后形成初步的農村電子商務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并將初步的農村電子商務發展評價指標體系發給電子商務專家,對指標體系進行修改,最后形成本文最終的農村電子商務發展評價指標體系。
(二)指標體系設計原則1.全面性原則。在構建評價指標體系的過程中,考慮到本文主要研究的是農村地區電子商務發展整體水平,指標應該能夠覆蓋反映農村電子商務發展水平的各方面,而不是著重某一方面,做到指標不遺漏,不重復。2.可行性原則。農村電子商務發展評價指標體系要圍繞衡量農村地區電子商務發展水平這一目的,建立具有科學性和可操作性的指標體系,指標含義明晰,各指標數據便于收集、匯總、整理和計算。同時,在保證指標體系能夠全面反映農村地區電子商務發展情況的基礎上,指標體系應力求簡潔,指標個數不易過多、過于龐大。3.可比性原則。設計的指標體系應能供使用者對農村地區進行橫向和縱向的比較,既可以供不同地區之間進行比較,同時也可供同一地區不同時間之間進行比較。
四、農村電子商務發展評價指標體系設計
本文結合中國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現狀和研究狀況,以OECD提出的基于羅杰斯創新擴散“S”曲線的電子商務績效評估體系作為農村電子商務發展評價指標體系的框架,將農村電子商務發展水平分為三個方面來衡量,即準備度、應用度、影響度。
(一)農村電子商務發展準備度本文設計的農村電子商務準備度指標主要包括互聯網基礎、物流基礎、農村居民基本情況以及政策環境,準備度反映農村地區進行電子商務活動的基礎準備情況。互聯網基礎指標是指農村地區互聯網基礎設施水平、互聯網在農村地區的發展狀況,反映互聯網技術以及信息技術對農村電子商務的支撐程度。物流基礎是指實現貨物運輸時,能夠接收或發出快遞的站點,以及能夠到達的農村地區,反映物流方面對農村電子商務的支持程度。農村居民基本情況指標是指農村居民是否擁有開展電子商務活動的能力和條件,以及能力的高低,農村居民是開展電子商務活動的主體,主導著農村電子商務所進行的一切活動。政策環境指標是指政府相關機構的推進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相關的政策文件,提供的財政支持,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與市場環境、國家的法律法規支持、國家對信息化的投入等,這些外部環境能夠促進農村電子商務發展,激發企業和農民對電子商務活動的興趣。
(二)農村電子商務發展應用度本文的應用度指標主要包括農村電子商務銷售規模、農村電子商務購買規模和產業集聚。應用度測量的是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和應用狀況。農村電子商務銷售規模主要反映農村地區網上的銷售額,開展網上電子商務活動的店鋪數量等,農村電子商務購買規模反映農村居民網購情況,包括購買金額、頻率、用戶數量等。產業集聚是作者根據目前農村地區發展電子商務現狀所提出的衡量發展水平的指標,體現在該地區出現的淘寶村和淘寶鎮數量上。淘寶村是依靠農民自發成長起來的一種新經濟形態,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最佳載體。在意識到淘寶村的巨大社會和經濟價值之后,許多地方政府也積極創建淘寶村,或者推動本地已有淘寶村的復制,因為產業集聚比分散的網上店鋪更能夠促進電子商務及其相關產業的發展。因而作者認為淘寶村能夠衡量該地區的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水平。
(三)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影響度影響度測度的是農村電子商務對當地經濟和社會所帶來的影響。農村電子商務作為電子商務發展重要的一部分,能夠激發農村經濟發展活力,有效解決“三農”問題,提供就業機會,有效幫助貧困縣村脫貧。經濟效果體現在農村電子商務交易額占全省電子商務交易額的百分比,網商家庭收入的提高等;社會效果主要涉及農村電商帶動的直接和間接就業人數,淘寶村是否增加等。本文將上面所提到的各方面指標進行整理,形成初步的農村電子商務發展評價指標體系,然后向專家征求意見,對指標進行修改。最后形成的農村電子商務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如表1所示。
五、總結與展望
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采用OECD電子商務發展水平的框架,以創新擴散理論為基礎,從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準備度、應用度和影響度三個方面構建了農村電子商務評價指標體系。本文在寫作過程中,也存在一定局限,比如指標體系中缺少定性指標。因而在將來的研究中,可以將人的因素加入指標體系內,使農村電子商務的指標體系更加科學完善。另外影響度方面設計的指標相對偏少,學者們可以對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影響度方面進行更深入的研究,以使指標體系更能反映電子商務給農村帶來的經濟及社會效果。
參考文獻:
[1]康春鵬.我國農村電子商務研究綜述[J].農業網絡信息,2014(12).
[2]E.M.Rogers.創新的擴散[M].唐興通,鄭常青,張延臣,譯.電子工業出版社,2016.
[3]劉宏,段文倩.遼寧省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現狀及發展對策研究[J].電子商務,2017(09).
作者:劉宏;艾春梅 單位:遼寧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