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農產品出口現狀、成因及對策探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我國作為傳統農業大國,農業發展的歷史悠久,特別是在建國初期的經濟恢復與發展做出了較大的貢獻,也曾經是我國外貿出口創匯的主力軍,但是近年來,隨著世界各國經濟的發展,特別是各國對農業的保護力度加大,我國農產品在出口上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特別是金融危機爆發以來,我國農產品出口逆差不斷擴大,農產品價格低位運行,需求萎縮,產銷矛盾突出。再加上在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和農產品出口遭遇壁壘越來越多的今天不斷遭受反傾銷訴訟,以及技術貿易壁壘、綠色貿易壁壘和保障措施等限制,我國農產品出口貿易受限日益嚴重。
一、我國農產品出口現狀
自2000年開始,我國農產品出口貿易得到快速發展,實現了連續10年的快速增長,特別是“入世”后,我國農產品貿易進入了快速發展階段,2002-2007年間,進出口貿易總額由304億美元增加到776億美元,年均遞增18%。雖然最近幾年受到非典、禽流感和金融危機的影響,年均增長率仍然超過兩位數。到2009年,我國農產品出口總額達到405.0億美元。然而,我國農產品出口總額占外貿出口總額的比重一直偏低,并且呈現逐年下降的趨勢。從2004年起,中國農產品貿易由“入世”前50億美元左右的長期順差轉變為連續6年的逆差狀態。尤其是2008年-2009年,逆差呈加大態勢,分別為181億美元和130億美元的逆差。逆差加大及出口放緩的主要原因是技術性貿易壁壘、綠色壁壘等措施,此外,我國出口的農產品還受臨時保障措施,動物福利,通關程序等的非關稅壁壘措施的限制和影響;補貼我國實行的較晚,措施也不完善,因此,涉及到對我國農產品反補貼的還比較少。這些措施直接使我國農產品出口深受影響,其擴散效應造成的間接損失更是難以估計。
二、我國農產品出口逆差加大,造成貿易摩擦多的原因分析
1.貿易保護主義抬頭
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國際上發生了一系列震驚世界的食品污染事件,形成嚴重的食品安全信任危機,許多國家因此而制定了嚴格的強制性技術法規,對進口農產品的質量衛生要求更加苛刻。
其次,隨著GATT的八輪談判和WTO的不斷發展與完善,關稅對一國經濟的保護作用下降了,高關稅逐漸轉化為反補貼、反傾銷和技術貿易壁壘。特別是2008年金融危機后,世界經濟低迷的一些發達國家把國內農業問題政治化,使農業貿易保護主義抬頭,技術性貿易措施正在成為發達國家農業保護的最有效手段。
對我國實行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國家和地區主要是歐盟、美國和日本,占95%以上,其中歐盟約占41%,日本約占30%,美國占24%。2006年5月29日,日本開始實行“肯定列表制度”,該制度的實施全面提高了農產品進口的門檻,擴大了檢驗范圍和標準,而我國是日本最主要的農產品進口國,該措施的實施必然對我國的農產品出口造成較大影響。僅2009年,日本扣留我國的301批次農產品中,蔬菜水果類95批,水產制品類74批,肉制品類37批,谷物及其制品類23批,花生18批,豆及豆制品14批,調味品10批,罐頭7批,茶5批,淀粉類4批,其它15批。而我國的農業生產主要是以一家一戶的“小農經濟”的形式進行,這種方式對農產品質量的監管、農藥殘留量等問題很難用統一的標準進行控制,這也給我國的農產品質量統一和出口造成困難。
2.出口產品缺乏特色,缺乏核心競爭力
經過20多年的農村改革與發展,我國已經基本解決了溫飽問題,農產品由供不應求轉向結構性過剩。但是,長期以來,中國在農業生產上要解決的是吃飯問題,追求農產品的數量被放在首要位置,對農產品質量和標準要求不高。這些使得我國的農產品以“大路貨”(也稱中等貨)居多,農產品結構不合理、產品質量差、加工水平低、產品雷同等問題嚴重。據統計,中國對日本的農產品出口量持續增加,到2006年,中國連續14年是日本最大的農產品來源國。我國之所以成為日本的主要農產品進口國是有原因的,其他主要農產品出口大國如:美國、歐盟等勞動力昂貴,農產品價格高,無法出口到日本;而低成本的發展中國家的產品又無法滿足日本市場的品質要求。只有中國的產品質量與價格與市場的需求基本一致,因此對日出口大增。由于出口農產品結構上的相似性,也對日本的相關行業構成沖擊,導致一些日本本土農產品處于崩潰邊緣,這也是2006年日本實施“肯定列表制度”的原因之一。
3.出口農產品無序競爭,行業協會未真正起到應有作用
我國出口貿易秩序比較混亂,對同一市場,涌入的中國企業越來越多,中國產品的市場份額越來越大,但價格卻越來越低,許多企業為了擴大出口,競相壓價,最后將出口價格降到國內價格之下,使外商獲利匪淺,并對進口國的相關產業造成嚴重傷害和威脅而構成傾銷,而涉案行業的中國企業往往達到幾百家的規模。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農產品行業組織發展普遍嚴重滯后,個別地區農產品出口企業有一些行業協會,但其作用遠遠沒有發揮出來,甚至有一些徒有其名,根本沒有開展實質性工作,許多行業組織是官辦色彩過濃,協會成為“準政府”,失去了民間特色,缺乏相應的獨立性,沒有自主權;協會章程形同虛設,缺乏民主管理,會員單位的權利得不到保障;職能發揮有限,無力維護行業利益,制約著會員參與的積極性;沒有資金保障,機構運轉受阻。中國農產品行業協會發展滯后造成了出口企業無序競爭,生產及加工流程操作不規范,大量利潤外流,而且導致一些國家對中國農產品設限或反傾銷,嚴重影響了農產品出口企業的整體利益。
三、發展特色農業的必要性和利益分析
針對以上問題,筆者認為發展特色農業是我國農業的必然選擇,將給我國經濟發展提供更好的發展空間,也將提高2000年-2009年我國農產品進出口情況金額:億美元農民的收入,對“三農”問題的解決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所謂特色農業,是指相對傳統農業而言的具有產業個性化特點的新型農業,如花卉苗木、優質產品、生態農業、觀光農業等等。特色農業的主要特征是差異化,這就需要根據當地的自然條件及人文環境,因地制宜的發展特色農業。
1.出口特色農產品,是減少貿易摩擦,縮減貿易逆差的有效途徑
由于特色農產品的“特”,產品的替代性小,產品的生產數量有限,一般不會對其他國家的農業構成沖擊,因此,遭遇其他貿易壁壘的可能性也小,也適合一家一戶的松散生產國情,在國際市場上具有相對優勢甚至絕對優勢。再加上潛在的國外消費市場,更能顯示特色農產品的巨大發展前景。另外,特色農產品與一般農產品不同,一般農產品的需求彈性低,而特色的需求彈性相對較大,這就使它在價格和附加值上處于有利的競爭地位。同時,特色產品的替代性較小,使后來的競爭者不容易模仿,也就具有了長期發展的空間。
我們可以用經濟學的供給與需求曲線來分析:
在圖1需求曲線中,需求曲線D1代表一般農產品的需求,它相對于需求曲線D2(代表特色農產品)彈性較低,當需求曲線為D1時,當P1降到P2,需求量由Q2增加到Q3;當需求曲線為D2時,當P1降到P2,需求量由Q1增加到Q4。說明特色農產品對市場的反應大,在價格做同等幅度的調整時,特色農產品的需求會有更多的需求量增加,能起到促銷的作用,有利于農民的增收和擴大出口。在圖2供給曲線中,S1(代表一般農產品)相對供給曲線S2(代表特色產品)彈性較低,當供給曲線為S1時,當P1降到P2,供給量由Q3下降到Q2;當供給曲線為S2時,當P1降到P2,供給量由Q4下降到Q1。反之,當市場對某種新產品肯定后,以后的發展空間要大,有利于擴大出口,首先在量上會有較大增加。
2.特色農產品能夠適應多層次、多樣化、多變化的市場需要
實踐證明,只有飽和的產品,沒有飽和的市場。消費者對農產品的動態或靜態需求無止境,而且是同類農產品的多層次,不同農產品的多樣化,數量質量品種的多變化。每個地區只有發展特色農業,才能適應市場需求,真正使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費觀念的轉變,對特色產品的需求越來越多。對于特殊農產品,消費者對于非價格因素的敏感性要大于價格因素的敏感性,只要價格高的不是離譜,消費者更樂于接受個性化的產品,而不是大眾化均質的產品(國際貿易中所說的“大路貨”)。
3.發展特色農業,能使產業鏈延伸,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科技還使特色農產品規模擴大,升級換代,農產品加工業和產前服務業使產業鏈條延長,增加了特色農產品的附加值和種類,促進了垂直分工。專門化生產區域的形成不僅使影響擴大,數量提高,規模增加,質量優化成為可能,還促進了旅游等行業的發展,給人們帶來體驗效用,增進了特色農業的水平分工,發展到一定程度后形成了既有垂直分工、又有水平分工的混合分工。特色農業,還可以發展下游的加工工業,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這樣有利于增加農民的收入,提高整個社會的福利水平。以觀光農業為例,觀光農業始于二戰后的歐美國家,后在日本、臺灣等地充分發展并日趨成熟。法國的“綠色度假”,每年可以給法國農民帶來700多億法郎的收益,相當于全國旅游收入的1/4;荷蘭的花卉產業旅游、美國的觀光體閑農場、日本的農業公園、新加坡的都市農業科技公園世界聞名。
總之,隨著各國經濟的全球化,競爭日趨白熱化,我們要加強國外法規、新標準的學習、理解和研究,熟悉掌握WTO規則,按規則辦事;企業要想在國際市場占據一席之地,必須有自己的特色,走“特色經營是必然的趨勢。”有特色才能夠持續,才能有發展。因此說,特色經營才好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