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新農村建設集體經濟發展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論文摘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而集體經濟的發展對農村基層民主建設、經濟社會發展和農民生活水平提高等方面都有積極影響。大力發展集體經濟,是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途徑。
關于我國農村改革與發展的目標,鄧小平同志認為有兩個飛躍。第一個飛躍,是廢除,實行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堅持長期不變。第二個飛躍,是適應科學種田和生產社會化的需要,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發展集體經濟。
當前,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進程中,應在以家庭聯產承包為基礎的雙層經營體制下,大力發展農村集體經濟,實現農村集體經濟主體同市場經濟的充分銜接和融合,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十一五”規劃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堅持從各地實際出發,尊重農民意愿,扎實穩步推進新農村建設。要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推進現代建設,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大力發展農村公共事業,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穩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增強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的服務功能,鼓勵和引導農民發展各類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提高農業的組織化程度。
集體經濟的全稱是社會主義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經濟。它包括城鄉各種形式的合作經濟,或者合作社經濟。農村集體經濟,則是指農業以致農村中的各種合作社經濟。新型集體經濟在改革中脫穎而出,是勞動者為了實現共同富裕,共同出資、共同勞動、共享收益、共擔風險,堅持合作制,真正民有民營的經濟形式。與傳統集體經濟相比,新型集體經濟組織產權關系明晰,勞動者真正成為集體經濟的主人,實現資本與勞動要素的優化配置,具有較完善的法人治理結構,機制市場化,制度創新與技術創新相結合,優化產業和產品結構,能夠有效提高集體經濟的效益和發展后勁。
一、集體經濟的作用
集體經濟是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歷史上曾經起過重大的作用。在今后推進新農村建設、實現共同富裕的進程中集體經濟也一定會發揮更大的作用。集體經濟的發展,集體經濟實力的強與弱,關系到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的成效,關系到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和農民群眾福利的提高,也關系到新農村建設的進程。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拓展了集體經濟的內涵和實現形式,實現了勞動者的勞動聯合與勞動者的資本聯合的有機統一,其發展符合社會主義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變化要求,符合市場機制的內在要求,也符合社會主義實現共同富裕的要求,能夠有效地維護勞動者的利益,顯示了強大的生命力和廣闊的發展前景。
集體經濟的發展,對加強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具有重要作用。沒有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為農戶提供服務等職能,農業生產服務體系就會就喪失了有效的載體。在當前農村公共服務嚴重缺失的情況下,集體經濟的發展能夠擴大農業公共積累,為農業生產提供產前、產中和產后服務。有利于發展多種經營,使農業生產向深度和廣度進軍,提高農業效率,進而促進農村經濟的全面振興。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優化工業布局和城鎮布局,加速城鄉一體化建設。
發展集體經濟可以改善農民在市場交易中的弱勢地位。在農村集體經濟力量薄弱的地方,農民分散經營的規模小,集約化程度低,生產經營信息不靈通,在市場交易中處于被動和弱勢地位。集體經濟的發展可以為農民提供就業機會,推動農民向非農產業轉移,增加農民收入。集體經濟組織的存在和發展對我國解決“三農”問題,實現農業發展、農村振興、農民富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都有重大意義。
新農村建設最根本的就是發展集體經濟,走共同富裕之路。中國農村能夠真正帶領農民集體致富的,還是要靠集體經濟組織,典型如江蘇的華西村,河南的南街村。集體經濟發展好的,農村就建設得好。目前我國經濟處于轉型時期,發展農村集體經濟,對新農村建設的探索和農村公共事業的發展,都是一種強大的支撐,并且在農村轉型與發展中也將發揮重要作用。
二、加快集體經濟的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在新形勢下,要把發展壯大農村新型集體經濟作為繁榮農村社會、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舉措,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基礎性、戰略性工作。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思路,努力探索更有效支持方式、尋求更有效發展途徑。從當前農村的實際狀況出發,圍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大力發展集體經濟,應當努力解決好如下幾個問題。
(一)明確以家庭聯產承包為基礎的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的性質
家庭聯產承包制,不是單干,不是個體經濟,而是把家庭承包經營引入集體經濟,從而成為集體經濟的一種責任制形式,一種雙層經營的體制形式。這種雙層經營體制,在統分結合的具體形式和內容上有很大的靈活性,可以容納不同水平的生產力,具有廣泛的適應性和旺盛的生命力。
目前農業經濟再生產在某些地區處于停頓狀態,集體服務和支持流于形式,農業生產和收益受到影響,這是引發農村地區各種問題的一個重要根源。因此,必須重視集體經濟的建設,努力完善各種制度,切實保護和使用好各種集體資源,加強集體經濟實力,提高其活力,才能樹立和鞏固其參與市場經濟的市場主體地位,充分發揮集體經濟的優勢,進一步贏得農民的認可和信任,完成其重大的歷史使命。
(二)重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增強集體經濟造血功能,構建農村經濟發展的長效機制
依法加強村級集體資產管理,建立規范的村級財務運行和村務公開制度。積極探索和創新現代農業發展機制,在堅持家庭承包經營、穩定土地承包關系的基礎上,推進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引導農業用地向適度規模經營集中。
各級政府及其政策要積極引導集體經濟發展,為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集體經濟涉及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國家應出臺相應的政策給予支持,在銀行貸款、技術支持、產業項目、人員培訓等方面鼓勵和扶持多種形式集體經濟的發展,使集體經濟有更多的生存和發展空間,具備自我發展的能力。同時政府要逐步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公共衛生、教育、社會保障等方面的投入。
(三)發展集體經濟要重視制度建設
以明晰產權為重點深化集體經濟改革,發展多種形式的集體經濟。加強農村現有集體資產的管理,確保集體資產保值增值,在財力和物力上增強集體經濟自我積累的功能。建立科學規范的組織制度和合理的管理約束機制。統一經營不只限于村莊,還應逐步擴展到各種層次的合作經濟組織。另外,為了維護集體所有者的合法權益,防止集體資產流失,還應從法律上對集體經濟給予保護。
(四)改善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狀況
集體經濟的優越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在集體經濟發展快的地方,集體經濟的力量就雄厚,農民群眾的物質和精神文明程度就較高,也是社會主義新農村面貌的體現。而在集體經濟力量薄弱的地方,兒童失學輟學問題嚴重,社會治安狀況惡化,甚至有的地方封建迷信活動和賭博之風盛行。
(五)壯大集體經濟力量,需要提高農業生產的物質技術裝備水平,推進農業的產業化經營,改善農業比較利益低下的狀況
因地制宜地大力發展集體經濟,在推動農業規模經營、產業化等方面發揮主導作用。扶持發展各類專業合作社、行業協會、農民經紀人隊伍,提高農業生產和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加強農村集體經濟建設,可以改變目前單個農民的弱勢地位,增強作為經濟整體的“集體農民”的地位。
總之,發展農村集體經濟,要作為新農村建設的重大方針之一。相關部門要調動各種積極因素來發展集體經濟,增強農村集體經濟的實力,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農村集體經濟的現實差異使其發展起點不同,進而不同地區新農村建設將遵循不同的路徑,發達地區農村將在初步工業化的基礎上,尋求經濟、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欠發達地區農村則通過發揮后發優勢,抓住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契機,實現跨越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