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戰略性貿易政策現狀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問題的提出與研究意義
中國自入世以來一直都面臨著繼續改革進出口體制,降低關稅,大幅度削減與取消非關稅壁壘,進一步提高市場開放程度的問題。但是與此同時,我們也必須看到,在當前世界各國的貿易政策中,推行貿易自由化和實行貿易保護是并行存在的。任何一國制定貿易政策是以本國的利益而不是以全世界的福利為基點的,其貿易政策的選擇必然會受到自身經濟實力和經濟發展需要等因素的制約。發達國家尚且不會實行絕對的自由貿易政策,毫無保留地開放市場,中國則更不例外。那么政府應當如何制定貿易政策?怎樣的貿易政策才能對經濟發展起到適當的保護與支持作用?這些都是當前很長一段時間內函待解決的重大問題。
本文立論主要基于以下事實:1、傳統貿易理論已經不太適合用來指導二十一世紀中國提高本國福利與促進國內就業;2、中國已正式加入世貿組織。我國所面臨的問題是:制定怎樣的貿易政策才能既適應世貿組織的規則和框架,又符合自身的經濟實力和經濟發展需要;3、我國是以發展中國家的身份加入世貿組織的,這為中國在這種倡導自由貿易的多邊貿易體制下展開運用戰略性貿易政策的手段尋找到了一定的空間。4、一些發達國家己經成功運用了戰略性貿易政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國目前實施這一政策可能會存在劣勢和障礙,但是已經有規律可循了。我們可以借鑒其他國家的先進經驗,洋為中用,他為我用。這些事實都指出在中國運用戰略性貿易政策的緊迫性、必要性和可行性。
我國現有的貿易政策一般與傳統的古典、新古典貿易理論的思想相符合,保護政策多以傳統的幼稚產業保護論為依據。但在西方理論界,近幾十年來,隨著建立在不完全競爭和規模收益遞增基礎上的新貿易理論的興起,作為該理論在這個領域的延伸和拓展,戰略性貿易政策理論應運而生。該理論打破了傳統貿易理論的完全競爭假設,提出了不完全競爭和規模收益遞增的假設,給國際貿易領域的研究注入了新的思想。今后,如果在制定貿易政策時能夠借鑒戰略性貿易政策的思想,并將其與傳統理論結合起來,干預性貿易政策的制定就有了更為合理的依據。從這個意義上說,本文的研究內容具有重要的理論與實戰略性貿易政策在中國的適用性分析踐意義。而本文正是以戰略性貿易政策理論為依據,探討中國在世界貿易組織
這樣一個多邊貿易體制下如何制定對外貿易政策的問題,發掘政策手段的運用空間。旨在通過介紹和分析戰略性貿易政策理論的基本內容、實施條件和政策效應,為其在中國的應用提出一點政策建議。
二、文獻綜述
國外關于這方面的研究有很多,詹姆斯·布蘭德(Jam。5Brander)和芭芭拉·斯潘塞(BarbaraSpen。er)最早對戰略性貿易政策理論做出了探索性研究。布蘭德和斯潘塞(BranderandSpeneer,1981)認為在面臨外國寡頭壟斷的條件下,進口國可以利用關稅抽取壟斷租金,從而提高本國廠商的競爭能力;而后布蘭德和斯潘塞(BranderandSp。n。er,1983)論述T補貼對國民福利的巨大作用,提出一種解釋在不完全競爭的國際市場上政府對本國廠商用R&D補貼或出口補貼等“產業戰略”政策進行政策干預的論點;布蘭德和斯潘塞(BranderandSpenCer,1985)認為,出口補貼能夠改善本國廠商在同外國廠商的非合作競爭中的相對地位,擴大它的市場份額,加強本國廠商的競爭能力,從而擴大本國的福利水平;克魯格曼(Krugman,1984)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戰略性貿易政策理論,提出在市場有寡頭壟斷,并且兩國市場相互分割、存在規模經濟效應的前提下,本國政府通過貿易保護(關稅或配額)全部或部分地關閉本國市場,賦予本國廠商在特定市場上的特權地位。這樣一方面擴大了本國廠商的生存空間,受保護廠商的銷售會增加,邊際成本會下降;另一方面,降低了外國企業的競爭能力,外國企業的銷量減少,邊際成本上升。本國的這種保護措施會增強本國廠商在第三國市場上的競爭力,達到了促進出口的目的。
以上是戰略性貿易政策的基本模型,后來又有許多學者對他們作了多方面的擴展,并進行了實證分析。伊頓和格羅斯曼(EatonandGrossman,1986)在考察了不同市場結構和企業行為假設下的最佳貿易和產業政策后發現,如果國內外的寡占企業間采用“古諾模型”方式競爭,那么出口補貼就可以用來向本國企業轉移利潤。并且他們認為只有當本國的企業數目不太大時,出口補貼是合理的。迪克西特和格羅斯曼(DixitandGroSSman,1986)考察了經濟存在多個寡占行業時的情況。結果表明:一國通過出口補貼來支持某一行業寡頭企業的擴張和與此相聯系的利潤轉移必然伴隨著其他寡占行業企業的收縮和利潤損失。如果政府可以判斷出哪個行業的企業能獲得高于平均水平的利潤或租金,它就會對該行業的企業給予特別的支持。但事實上,選擇此類行業所需的信息很難獲取。迪克西特(Dixit,1988)應用“校正”模型的方法評估了戰略性進口政策在美國汽車行業實施的效果。他考慮了關稅是惟一政策工具和對進口施加關稅的同時對本國企業給予生產補貼兩種情況。他發現運用這些政策工具可以使本國的國民福利提高,但這種福利收益是很小的;比較起來,關稅與補貼并用時的福利要高于單獨使用關稅或補貼時的福利。但即使是在前者的情況下福利的提高也并不大。拜德溫和克魯格曼(BaldwinandKrugman,一988)分析了空中客車一波音的競爭,歐洲的補貼雖然使美國的福利受損,但歐洲也沒有獲利。同年,拜德溫和克魯格曼又以半導體行業的一種產品16K動態隨機存儲器為例,對“以進口保護促進出口”政策的效果進行了實證分析,結果表明進口保護的確起到了促進出口的作用。
國內方面,夏申、張謙、吳一心(1995,1998)等對戰略性貿易政策的基本思想作過介紹;張磊(1997)對戰略性貿易政策的有效推行的外部條件的考察和張永林(1999)對戰略性貿易政策目標、效果及實施條件的分析;許統生(1999)對戰略性貿易政策的模型進行了研究;唐永紅(l999)把戰略性貿易政策同中國的政策實施實踐聯系起來;胡昭玲份002)對戰略性貿易政策的實證研究等。總體看來,我國對戰略性貿易政策的研究剛剛起步,在理論方面缺乏系統深入的研究,對于實證方面的研究則更為欠缺。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論文試圖通過對傳統貿易理論的剖析,重新思考傳統貿易理論的前提和基礎,引出并分析戰略性貿易政策理論,得出了中國已具備戰略性貿易政策實施條件的結論。并在對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的貿易現狀和政策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戰略性貿易政策在中國應用的政策建議。
本文采用了理論分析與數據分析相結合的研究方法,用經濟學的標準詳細闡述了傳統貿易理論和戰略性貿易政策理論,并對兩者之間的關系進行了理論探討。同時引用和整理了大量數據,對戰略性貿易政策在中國的適應性進行了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