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分析法在管理學教材中的探索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作者:張東艷單位:洛陽師范學院政法與公共管理學院
管理學實踐性較強的特點決定了案例教學必然成為培養學生創造性解決問題能力的首選。近些年來,管理學在各個大學管理專業的培養方案中已成為基礎必修課,授課人員對案例教學法的重視程度也日益提高,使我國的管理學案例教學有了很大的進步,但是,因為發展時間還較短,管理學案例教學法還存在很多不足,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加以改進。
1案例教學法概述
1.1案例教學法的定義
案例教學法是指師生圍繞某個特定的案例事實展開相互作用,共同對案例情境中的疑難問題進行研討與分析,以求解決疑難問題,做出相應決策的過程。這種教學方法最早是由哈佛商學院倡導并在20世紀80年代開始在全世界推廣,至20世紀90年代開始逐漸受到我國的重視。
1.2案例教學法的特色
案例教學法的第一個特色是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因為該方法沒有人告訴你具體怎么樣做是對的,解決方法來源于自己的思考和摸索,所以對學生思維能力的鍛煉非常有效;案例教學法的第二個特色是把課堂授課的重心從知識的傳遞變為能力的培養,這也是和實際應用結合比較好的一種授課方法;第三個特色是變傳統的單向交流為雙向交流,迫使教師從主導角色轉變為引導角色,學生從從屬角色變為主導角色,也對兩者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當前案例教學法在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2.1合適的案例比較匱乏
合適的案例對學生理解相關知識點并掌握相應能力有重要的影響。因為我國的案例教學發展時間比較短,提煉出的適合中國教育情況的案例還比較少,所以我國大部分關于管理學案例的教材采用的都是國外的案例。然而,國外的很多案例在中國的現實環境中是有局限性的,學生熟悉程度較低,這也降低了學生對案例的興趣;僅有的本土的案例也因為主要來源于新聞、報紙或者一些雜志的簡單加工,沒有經過系統的匯編和思想的提煉,缺乏課堂的針對性,不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2缺乏推動案例教學法發展的激勵機制
案例教學法激勵機制缺乏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國教育體制的不健全。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國家的職稱評審體制不健全。我國的職稱評審的標準可以量化的只有教師的科研成果,而教學成果因為難以量化常常在評審時被忽略,這就造成很多老師寧愿在論文寫作和課題申報上花大量的時間,卻不愿意在教學效果的改進上投入相應的精力。二是教學獎項評比體制不健全。高校里也有很多的精品課程或者是優秀教師的評選活動,但是因為大部分的評選還是以舊的課堂知識傳輸為標準,雖然也強調課堂互動,但是僅僅是簡單的課堂問答,所以,高校教師們為了獲取相應的榮譽,會投評審所好,不會在案例分析這樣的雙向溝通實踐中花費時間來探索研究。
2.3缺乏針對案例分析有效進行的課時安排
大學的管理學課程常常是在大一上學期進行的,按照培養方案的要求,一般一周有四個課時,而大一因為軍訓等原因,課程開始時已經是在開學一個月左右的時候了,所以一學期下來,真正上課的時間大概只有64個課時,這64個課時也就是剛剛夠把基礎知識、基礎理論給講完,如果加上案例分析時間,一般情況下課時是不夠用的。如果只是把案例簡單地穿插到課堂知識的講述過程中,因為缺乏相應的案例準備時間、分組討論時間、情景模擬時間、雙向互動時間等,案例分析的效果就大打折扣,這種情況下的案例分析甚至都不能被稱之為科學意義上的案例分析,而只能叫做舉例子。學生也完全體會不到案例分析的魅力,還是一味地被動接受信息。
2.4案例分析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的角色意識沒有建立
相比傳統教學來說,案例分析法是一種偏重啟發式教學的教育方式。因為教育方式的不同,教師和學生的角色也就與傳統教學有了很大區別。傳統教學方法中,教師一定是處于主導地位的,是一個主動的指揮角色,而學生是一個被動的從屬角色;但是在案例分析教學方法中,教師要從指揮角色轉變為引導角色,而學生也要從從屬角色轉變為主導角色。而只有角色意識真正建立起來了,案例分析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因為雙方都不能安全擺脫傳統角色意識的束縛,教師常常不自覺地就想通過案例讓學生掌握自己設置的知識點,于是在自己的引導過程中,漸漸又控制了案例分析的過程,重新扮演了指揮的角色;而因為學生一直習慣于被動接受知識和信息,一旦讓其突然處于主動地位,常常會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時時都要咨詢教師,尋求幫助,也在這個過程中重新回到了從屬的角色。因為角色意識的缺失,最后的案例分析常常又回歸成一場教師講、學生聽的傳統教學課堂。
3改進管理學案例教學的對策建議
3.1嚴格挑選、科學制作案例
在案例的選擇和制作方面,首先要求案例分析相關書目的編者和所有管理學的授課教師都要抱著認真負責的態度來選擇案例,并且要始終貫徹案例的選擇是為了更好地教學和培養學生能力的宗旨,從各種可能合適的案例中挑選出既涉及到相關管理的理論知識,又讓學生愿意進行深入思考的案例。其次是要保證案例對學生的吸引力,很多國外組織的案例之所以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是因為學生對企業的產品或者名稱比較陌生,不能產生強烈的情境感,而如果我們選擇時能夠從學生的畢業的師兄師姐的工作單位管理事件中組織成合適的案例,或者捕捉社會熱點,將相關組織的管理案例拿來進行使用的話,學生的興趣程度會提高很多,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案例選擇后要進行科學制作,科學制作是保證案例分析順利進行的有效保證。剛入學時很多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非常匱乏,這時的案例應該是簡單的、理論深度淺的,隨著學生知識儲備的增加和能力的增長,案例也應該是較以前有挑戰性的、理論深度高的。這就要求每個授課教師在選擇出合適的案例后更要進行科學制作,做到小、中、大型案例循序漸進,分析難度逐漸增加,使學生感受到成長的喜悅,并保持對案例分析教學方法和管理學課程的興趣。
3.2理順機制,打造有利于案例分析教學的大環境
一是要打破原有的職稱評審體制,重新注入有利于促進教師教學投入的評審要素,而針對管理學授課教師來說,或者可以把教師編寫的案例也認可為科研成果,并根據案例被其他院校采用的次數也給予相應的科研獎勵;二是要在教學獎項的評比中注重創新精神,鼓勵管理學課程的授課教師在教學比賽中仍然大膽地運用案例分析法,對在案例分析中不成熟、不完善的地方給予包容,讓授課教師有不怕錯、敢在犯錯后繼續摸索前進的精神后盾;三是建立課堂雙向互動機制,改變原有的課堂互動只是課堂問答的現狀。教育系統如果能建立起這種長效的課堂互動機制,教師在進行案例分析時的課堂環境就會比較有激勵作用,讓教師更有信心將案例分析進行下去。
3.3合理安排培養方案中管理學的課時
培養方案的制定要充分考慮到各個學科的性質,比如,管理學是一門實踐性性很強的學科,那么在培養方案的制定時就要給予管理學相應的實踐課時。雖然在國家新一輪培養方案的制定中已經充分考慮了學科的實踐性,要求各個高校安排一定的實踐課時,但是因為在操作中什么算實踐、什么不算實踐的界定不清,加上實踐課程的考核標準難以量化等原因,大部分高校的實踐課時還是按照教學課時來要求了。建議教育部門在頒布指導意見的同時也給予實施的相應指導方案,只有這樣,包括管理學授課教師內的所有實踐性比較強的學科教師才真正能夠有效安排課時進行案例分析教學。
3.4樹立教師和學生案例分析中的角色意識
要從根本上扭轉教師和學生在案例分析中的一些錯誤角色意識是一項長期的工作,但是點點滴滴的努力總會促進改變的發生。首先,授課教師要保證不越位、不缺位。不越位是指授課教師不能重新把自己變成了指揮者和主導者的角色,影響學生分析問題的思路,最后形成沒有不同聲音的局面;不缺位是指授課教師不能把案例交給學生就算大功告成,應讓學生自行分析,自行總結,然后進行小組匯報,這會形成學生覺得怎么分析都可以的錯誤觀念。這就要求授課教師要有較高的素質和較強的責任心。其次,學生也要形成主人翁意識。剛開始案例分析時,學生肯定是迷茫的、沒有頭緒的,但是,在優秀教師的引導下,逐漸讓學生嘗到自己作為主人翁去分析解決問題的甜頭,學生自然會在以后的案例分析中努力爭取自己的主動權,形成良好的互動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