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食品出口現況及其安檢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在當今日趨激烈的國際貿易競爭中,貿易保護政策一直是各個國家或地區對外貿易中實行限制進口以保護本國商品在國內市場免受外國商品競爭,并向本國商品提供各種優惠以增強其國際競爭力的主張和政策。由于WTO的約束,關稅保護手段受到了限制但是更具隱蔽性、靈活性和針對性的新貿易壁壘卻應運而生。其中,以食品安全為理由而設置的綠色壁壘、技術壁壘等,成為繼反傾銷后我國對外貿易的又一障礙,造成出口的銳減,而接連發生的“美國寵物食品三聚氰胺事件”、“水產品扣留時間”、“多寶魚藥物殘留”、“大白兔奶糖含甲醛事件”等,更加劇了貿易摩擦,嚴重影響了我國食品安全在國際上的信譽度。隨著我國進出口食品的品種和數量的逐年增加,進口食品的安全問題也日益凸顯出來。由于我國的準入門檻低,又缺乏先進的檢測手段,食品安全事故更為常見。
1我國食品進出口現狀
食品安全既是影響公眾生命健康的重要因素,也是實現商品交換,取得市場份額的關鍵因素,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食品安全已成為一種競爭優勢。食品安全問題的出現將大大降低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我國在價格上具有比較優勢的一些農副產品、肉制品等,由于達不到一些國家的食品安全標準,這些產品的價格優勢已被削弱。我國出口美國的農產品每年都會被美國食品與藥品管理局大批的扣留,理由是產品含有雜質,食品衛生狀況差以及含有農藥殘留、食物添加劑、色素、沙門氏菌、黃曲酶毒素污染等。一方面這些問題影響了全球消費者對中國食品的信任度,并由食品波及到其他產品,嚴重削弱了中國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和市場影響力。而另一方面,為了使產品達到國際市場所要求的食品安全標準,我國的企業需要花費超出預算的大量資金,如采購符合各項食品衛生安全標準的原料、更新食品生產加工的設備、改善衛生條件、支付各種檢疫認證項目費用等等,這些都提高了產品成本,降低了產品的價格競爭力。如我國出口日本的農產品和水產品,檢驗費用就占到總貨值的44%,使原本具有很大價格競爭力的產品失去了競爭力,從而影響我國的出口。
從表1可以看出,我國在2005~2009年貨物出口的總體情況,在2005至2008年一直快速發展,在2009年由于金融危機的影響,貨物出口總額和食品出口總額都呈現出不同程度的減少。金融危機的爆發使得一些國家和地區采取了更為保守的貿易壁壘,通過提高食品檢測標準和增加檢驗檢疫項目等手段來限制我國食品的出口。
據海關統計,2007年我國水海產品出口182.8萬噸,同比下降5.6%;退運水海產品價值716.3萬美元。2007年,美國因食品安全問題禁止我國鯰魚等5種水海產品的入境;歐盟啟動了對我國進口人工養殖海產品的審查;韓國也因在水產品中發現未經許可的抗菌化學物質,而禁止我國34家水產養殖企業向韓國出口魚類等水產品,這些可以看出食品安全問題已成為制約我國水海產品出口重要因素之一。近幾年,因受食品安全事件和原產地標注問題的影響,我國對日本茶葉出口量大幅下滑。據產業損害預警系統監測,2008年我對日本茶葉出口量同比下降16.6%,出口額下降14%。
2009年6月22日,美國頒布了一項新法規即:取消所有的家禽類產品進口憑證。應美國農業部食品安全檢驗局要求,含少量肉類、禽類或者蛋制品成分的食品必須在美國檢驗機構或者經認可的國外食品管理機構監督下生產,否則將不能進入美國。目前,除了美國,加拿大、西班牙、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家規定進口月餅餡料中不能含有蛋黃,澳大利亞還規定月餅餡料也不得含有肉類;日本對甜味劑、漂白劑、防腐劑等比以往有了更高的要求;法國、德國、泰國、瑞典、哥倫比亞、赤道幾內亞、尼日利亞等國家明確規定禁止進口中國月餅。
歐盟是世界上公認的具有最高的食品安全保護水平的,對很多出口國家或地區而言,歐盟是各國食品市場壁壘最高的地區之一。近年來,歐盟利用苛刻復雜的食品衛生要求嚴格限制我國的食品出口,這對我國食品出口造成較大的影響。根據歐盟方面的數據,
2007年,在歐盟針對所有進口食品和飼料的快速預警系統報告(RASFF)中,有352個報告涉及中國產品,占總數的11.8%。而到了2008年,涉及到中國產品的預警報告數上升為547,占17.1%(TheEuropeanCommission,2007;2008)。截止2010年7月3日,歐盟所的1759個快速預警系統報告中,有215個報告涉及到中國的產品(TheEuropeanCommission,2009)。根據歐盟新食品安全法規,所有食品企業經營者必須全面推行危險分析和關鍵控制點(HACCP),建立食品溯源體系,確保食品生產、加工和分銷的整體安全并符合相應的歐洲標準。而中國的一些食品出口企業限于實力,很難全面建成完全符合歐盟要求的管理體系和滿足歐洲標準的規定。顯然,中國對歐盟出口的按食品種類的不同將會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歐盟食品安全法規的影響。
上表是2011年7月份美國FDA拒絕進口我國食品情況,從上表中可以看出我國食品出口遭遇了美國的一些拒絕和退回,就7月份而言,就發生了54起,數量還是很多的,其中全部或部分含有污穢的、腐爛的分解的物質或其他不適合干食用食品占的比重最多,發生21起,達到38.89%。其次就是獸藥殘留,發生9起,占16.67%。其中還有一些包裝不合格的和含有有害物質例如不明添加物的食品問題,也占有一定的比重。
我國進出口食品出現問題的原因有很多,除了企業的道德缺失、唯利是圖,政府監管不力,信息不通暢等原因,最重要的莫過于對食品的技術檢驗問題。食品的檢驗檢疫機制不完善、檢驗標準滯后、檢驗水平偏低等,無法檢驗出食品中的一些食源性致病菌、農藥殘留、非法添加劑等問題,日漸成為我國食品進出口檢驗檢疫的瓶頸。據2010年4月的統計,我國和歐盟的貿易已占我國出口貿易的16%,特別是近年來的食品貿易,我國被歐盟食品和飼料快速預警系統(以下簡稱RASFF)通告產品的原產地國中,一直位居前列。因此,對不斷增長的中歐貿易和愈加復雜的技術壁壘進行研究對于我國食品貿易和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我國食品進出口檢測存在的問題
在出口業務中,我國檢驗檢疫機構通過加強對重要進出口食品的檢驗,較好地把住了出口商品的質量關,增強了我國出口商品的國際市場競爭能力。衛生部稱我國食品安全的檢測標準與國際食品安全檢測標準基本一致,例如:關于食品中污染物的標準,我國標準與國際標準符合率超過70%。但是從實際情況來講,我國的食品標準與國際標準之間還是存在很大的差距的,2008年的毒奶粉事件轟動一時,時隔三年我國才能正式規定三聚氰胺在所有食品中的限量值。這些標準的“停滯不前”,不但使一些謀取利益的造假企業有機可乘,同時也影響到人民群眾的利益和國家的形象。
此外,雖然近年來我國的食品的安全檢測技術的研究與開發進程有了一定的加快,我國食品安全檢測的儀器主要包括以下幾類:檢測農獸漁藥殘留物的儀器;檢測有毒有害元素的儀器;病菌和細菌鑒定的儀器;轉基因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儀器;農產品品質和營養成份鑒定的儀器;樣品前處理的儀器設備;實驗室必備的中小型儀器設備。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是存在以下問題:
(1)設備落后,缺少高經檢測設備配置和關鍵檢測技術。發達國家擁有針對二噁英及其類似物的超痕量檢測,以及對“瘦肉精”、激素的痕量檢測技術和大型高精檢測設備,而我國缺乏這些設備。在農藥檢測方面,加拿大多殘留檢測方法可以檢測出251種農藥,美國可以檢測出360多種農藥,德國可以檢測出325種農藥,而我國缺乏同時測定出上百種農藥的多殘留分析技術。
(2)食品安全檢驗的監管體系不夠完善。多重檢驗,忽略監管的現象突出,有針對的監管手段不足,不夠科學有效。三聚氰胺為何如此頑強地死灰復燃,說明我們的食品安全監管法律體系存在漏洞。又比如說農產品,農產品質量監測體系從田間、農戶到市場、餐桌,由農產品轉變為食品不夠健全,其生產周期長、環節多,整個過程十分復雜。構建農產品質量檢驗檢測體系因此成為確保農產品安全進入市場的一道最關鍵的程序。但就目前的現狀來說,下級地區農產品質量管理機構、技術隊伍、設施設備等體系建設方面還很薄弱,大多數地方政府沒有綜合性化驗室,缺少先進配套的檢驗檢測儀器和設備,給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工作的順利開展帶來諸多不便,使得進入市場的農產品不能實現及時科學的檢疫檢驗,難以保證農產品從農田到餐桌的安全,從而使不安全的食品有機會進入市場,而非法出口食品等問題,不能只依賴海關等部門解決,檢驗檢疫自身應采取有效措施,從而建立有效的防漏體系。
(3)人員、技術無法很好滿足源頭管理的需要。為了確保出口產品安全,擴大出口,在嚴峻的形勢下,檢驗檢疫人員除了有對出口企業加工過程的監管外,還要對種植、養殖、飼料、藥物等進行監管,這需要大量人力、物力,還需要監管人員又更高要求的能力,實際難以監管到位。
(4)尚未廣泛使用危險性評估控制技術。危險性評估是WTO和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CAC)用于制定食品安全法律、法規和標準的必要技術措施,也是評估食品安全技術措施有效性的重要手段,而沒有廣泛采用危險性評估技術是我國現有的食品安全技術措施低于國際水平的原因,尤其是對有關生物和化學的危害的暴露評估和定量危險性評估,如沙門氏菌、大腸桿菌O157∶H7、瘋牛病等均未進行暴露評估和定量危險性評估。近年來,在實施GAP、GVP的源頭治理方面,我國目前所掌握的科學數據尚不充分,在采用HACCP方面,食品企業才剛剛起步,缺少全面的HACCP指導原則和評價標準。而發達國家早就已經紛紛建立了從源頭治理到最終消費的監控體系以保障食品的安全體系。
3我國食品安全檢測體系的有關建議
食品安全事件的頻發,中國正成為國外食品安全檢測商業機構的主要目標。在第六屆食品安全國際論壇暨中美食品安全聯合研究中心2011年年會上,美國前任農業部副部長曾建議,中國應建立自己的食品安全第三方檢測機構,而且更應該全面地研究食品安全所帶來的成本問題。我國食品安全體系不夠完善,食品安全檢測的技術和體系有待提高,國內一些學者著重其研究,對我國食品安全監測體系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議和對策。綜合上述食品檢測存在的問題,筆者對食品安全檢測體系提出了一些建議對策。
(1)對檢測機構進行整合組織和實行信息資源共享。現在我國各縣市都建立了食品安全檢測機構,但都存在各自之間相互獨立,交流聯系不多,這就造成了我國各監測點之間的信息資源不能共享。目前我國縣級檢測項目不多,而地級以上檢驗機構,設置重復,不夠專業,檢驗水平不高,一個產品的檢驗可能造成出現多個檢驗結果,這就使得檢驗結果不夠權威,還造成了資源的浪費。我們可以建立統一的信息平臺,各相關監管部門將關于食品安全的信息和檢驗結果都在這一平臺上,實現資源共享和交流。
另外,我國食品檢測標準與國外檢測標準之間存在很大差距,很多的食品存在安全問題被拒絕進口也是各國標準之間的差異。所以我國的食品安全監測信息和標準也要加強和國外的交流與溝通,逐步提高我國的食品安全進出口檢測標準。
(2)完善統一和全面的檢驗檢測體系。目前我國的食品安全檢測主要集中在最后制成品的安全檢驗,為了確保食品安全,實行檢測從農田到餐桌的食品檢測體系。檢測工作應貫穿于食品原料、生產加工、運輸以及市場銷售等各個環節。確保食品安全需要確保外部監督檢查和內部自我監控兩個方面。隨著國內食品安全事件的頻發以及進出口貿易中出現的食品安全問題,對檢測技術提出了更高要求,檢驗技術應該更加的高技術、高速度、更便攜。建立更加科學社會的食品安全監測體系已刻不容緩。
(3)加強檢測實驗室建設。在硬件設施建設上,我國缺乏高精密儀器,因此我國要更加關注進出口食品檢測的實驗室,特別是高精度、快速檢測設施的有效配備;在軟件上,加強人才培養,提高檢驗檢疫隊伍的整體素質。
(4)建立有關食品安全的信用檔案,鼓勵消費者親身積極地參與。各地方的相關檢測機構對各種商品及生產商檢測時建立相應的食品信用檔案,對其檢驗的食品質量進行分等級匯總,在每年的特定時期進行信息公布,對信用較高的食品生產和消費商進行獎勵,對信用低的生產和消費商進行警告,并監督其進行整頓。同時鼓勵消費者直接參與到食品安全檢測中來,對積極揭發食品安全事件的消費者進行表彰和獎勵。保障食品安全是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企業、政府、消費者都應共同充分發揮其作用,共建健康的食品安全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