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地方農業經濟發展模式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氣候特點
屬南亞熱帶為基帶的“島狀”立體氣候,光熱資源豐富,在沿安寧河河谷兩岸海拔1400米以下的地區是兼具“南方熱量、北方光照”的天然大溫室,平均氣溫19~21.5℃,10℃以上的年有效積溫6000~7700℃(327~358天),優越的光熱資源為提高糧食、蔬菜、水果的產量、產品質量創造了良好的條件,有利于農業的立體開發,適宜多種農作物種植,特別是早春蔬菜的栽培。
(二)水源及交通
安寧河谷屬干熱河谷,河谷內的水源和交通相對比較便利,但兩岸的水源和交通極其不便。摩挲村離河道3公里,可利用水資源相對不足;在交通方面,村內以村級路貫穿了全村,出村則利用離村3公里的鎮主道和離村15公里鐵路。
(三)主要經濟發展情況
四川省《安寧河谷地區跨越式發展規劃(2010—2020年)》提出:要把安寧河谷建設成為西部現代特色農業基地。目前,河谷的平原區域以發展設施蔬菜和設施花卉為主,而河谷兩岸以種植熱帶特色水果和反季節蔬菜為主,特色農業發展前景十分廣闊,為農民增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2008年摩挲村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為5600元,到2012年提高到9000元。
二、安寧河谷兩岸農業經濟發展模式探索
(一)農業經濟發展政策和資金支持模式
為了加快農業經濟的發展,鎮政府外派干部多方考察研究,確定了本村產業結構調整的方向,對該村的農業產業結構進行引導;同時,積極引導培育各類特色產業協會和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指導專業合作組織的建立;在資金上,爭取相關政策,為農民提供小額貸款和農業生產補貼。如政府購買農資(肥料、種子、農藥等)借給農民,農民在農產品賣出后又把農資返還給政府,返還的農資來年又可以借給農民,使農業生產走上了良性循環的軌道。
(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模式
為了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政府領導、村委干部以及全村黨員大會和村民代表,經過多方考察研究,確定以早春蔬菜為主要經濟作物,大力發展特色種植、養殖業。1.種植業從安寧河谷到摩挲村的風流山頂,經濟作物以種植反季節的四季豆、蓮藕為主。確立四季豆與水稻進行輪作,一是因為該村村民大多數種植過四季豆,有著基本的種植經驗,技術上有一定的保障;二是四季豆相對容易保存,經處理后利于長途運輸;三是輪作可有效防止病蟲害的發生,稻草還可作為飼料;四是利用南亞熱帶氣候,四季豆的銷售時間為春節前后,這種反季節性保障了其價格上的優勢。2008年,摩挲村全村四季豆產量達3000多噸,實現年收入1200萬元,2012年達1萬噸,收入達5000萬元。另一方面,有效地利用了地理、氣候等資源,發展兩季蓮藕,一季在1月種6月收,一季在7月種12月收,與內地形成時間差,種植面積200畝,產值達600萬元左右。2.養殖業實施集中養殖與分散養殖相結合的模式,建立農戶分散飼養的養殖小區,由養殖專業合作社組織,實行統一購買幼畜、統一購買飼料、統一疫病防治、統一出售,降低了養殖成本,增加了農民的收入。摩挲村現在已建成養豬場一個,合作養牛場一個,興建黃牛養殖小區,大力發展黃牛、豬的養殖。在2007年底,村兩委干部帶頭自籌資金,投入資金160萬余元興建了大平子養豬場,有能繁母豬158頭,種公豬4頭,品種有約克、杜洛克、長白豬。大力發展種草食家畜,2011年新建一個合作養牛場,現有42戶參與集中養殖,共有1050頭牛;興建的黃牛養殖小區,從2008年的136戶發展到現在的260戶,占全村農戶的1/6,從存欄700多頭發展到現在的2600余頭。
(三)農業發展的組織模式
采取“專合組織+基地+農戶”相結合的方式,是河谷兩岸村莊近年來取得良好成果采取的主要模式。摩挲村成立了四季豆專業合作社和養殖專業合作社,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強化了產前、產中、產后系列化服務。產前:進行市場調研,初步確定種植、養殖的種類。組織成員進行討論,確定主要品種;同時進行初步技能的培訓,讓成員了解種植、養殖的基礎方法。產中:加大農業科技培訓力度。采用“走出去,請進來”技術培訓模式和農民田間學校現場跟蹤學習相結合的模式進行培訓;田間學校模式是以動、植物生長周期為一個培訓期,針對生長期間發生的問題隨時進行培訓,同時開展新品種、新技術、新材料試驗示范,指導和規范農民的種植、養殖行為;時常聘請縣、市技術人員到村傳授知識和派人外出考察學習。產后:主要進行農產品加工和運營聯絡。專業合作組織通過派出人員多方考察市場和網絡宣傳,聯系客商銷售產品,保障群眾在足不出戶的情況下,在家門口出售自己生產的農產品。如四季豆采摘后通過分級、凍庫冷凍等初級處理,直接遠銷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深受消費者的歡迎。
(四)發展村級循環經濟模式
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努力創造和諧的生態環境。一是在本村內部,加快了農業綜合開發的力度,11個村民小組中,除兩個彝族組外,其余9個小組每家每戶都建立了沼氣池,將村內種植、養殖業循環起來,改善了農村的生活環境。二是加強與外部村落的銜接。每個村落都是與周圍的其它村落構成一個大的生態系統,村內外互相交換著物質。摩挲村是山地地形,土地以種植四季豆為主,四季豆的生長期較長,產生的飼料較少,這為養殖牛、豬提供的飼料來源較少。由于該村與攀枝花市南菜北調基地相鄰,蔬菜基地采收后留下大量的菜葉,可作為其源源不斷的飼料源,而本村的牛、豬的糞便經過發酵處理后又為基地提供有機肥,大大減少了化學肥料的使用,村與村之間形成一個大的循環系統,使生態更加安全,環境更加和諧。
三、安寧河谷兩岸農業經濟發展模式的經驗及啟示
(一)鄉村領導重視新農村的發展,在新農村建設方面做出了積極的努力,為農業經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干部基礎村干部在調查國內新農村建設的模式和自身自然資源的情況下,深入探索,根據農業經濟發展的方向,確立村主導產業和組織模式。摩挲村發展的組織模式為“專業合作組織+農戶”、“基地+專業合作組織+農戶”,對發展農業主導產業進行了初步探索。
(二)群眾的積極性高,發展致富的愿望迫切,為農業經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群眾基礎安寧河谷區域的反季節設施蔬菜、反季節枇杷、亞熱帶水果、花卉產業發展迅速,對相對落后的安寧河谷兩岸的輻射帶動作用顯著增強,村民對改變現狀更加強烈,更加積極地投入到發展建設中去。
(三)抓住了自身的優勢和特色,把自己納入區域的產業群是獲得成功的關鍵河谷兩岸的發展經驗表明,只有抓住自身的優勢,融入到大的區域經濟發展中,把產業做大做強,才能夠獲得大的成功。如摩挲村在農業經濟發展取得成功,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抓住了自身的氣候優勢,生產反季節的蔬菜,并納入到河谷區域設施蔬菜產業的產業群,大力發展了以四季豆為主的反季節蔬菜產業,在技術、管理、營銷等方面共享河谷區域南菜北調基地的成果。
(四)加強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增強農民在市場中的抗風險的能力農民作為分散的個體,在市場經濟中抗風險力弱,農民只有在專業合作組織中才能發揮團結、協作作用。摩挲村的村民中,全村80%的農戶加入到四季豆專業合作組織;合作建設養殖場,投資入股;加大產后的投入,村民投入495萬元,合作建設冷凍庫,便于農產品的長途貯藏運輸。這些合作,增強了農民的組織化程度,降低了每家每戶小作坊生產的風險。
(五)加強農業政策利用和項目的整合,把政策用活、用夠一是充分利用農業政策、資金政策、專業合作組織的政策,以多種形式實現了對農民幫扶;二是充分利用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科技項目、陽光培訓、田間學校培訓項目等,加快農業的發展和建設。在農業綜合開發上,基本實現了“種植———養殖———沼氣———種植”的生態農業發展模式;充分利用了科技項目進行了品種改良和圈舍改造;培訓上依托陽光工程與農民田間學校,提升了培訓的質量。
四、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建議
(一)抓住優勢,加強引導,搞好鄉村區域經濟發展規劃
政府要根據村與村的自然條件,統籌兼顧,因地制宜,制定切實可行的農業生產發展區域規劃,把河谷兩岸的各村納入到安寧河谷的產業基地發展規劃中,加大力度調整產業結構,建立區域間生態農業經濟圈,促進農村發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引導農民早日走上致富之路。
(二)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強種植與養殖的結合,建立生態農業,推進農村的生態文明建設
安寧河兩岸多數村種養結合不夠緊密,發展果樹的林下沒有發展養殖,發展養殖的飼草種植沒有跟上。如安寧河北岸的芭蕉箐村就只發展了反季節的枇杷,模式比較單一;摩挲村雖然種養進行結合,但種植以四季豆為主,為草食動物提供的飼料極其有限,而養牛所需要的飼草量較大,這就需加快種養結合力度,大力發展黃竹草等熱帶飼料用草,或者發展生長快速的小型草食牲畜,用多種方法解決飼料來源問題。
(三)堅持良種良法、加大農業科技培訓力度
農業的風險除了市場和自然風險外,還有技術、管理方面的風險,因此必須搞好培訓,防范各種風險。如目前規模養殖風險很大,一旦發生流行性疾病,控制不好將造成嚴重的損失。所以要改變一村只有一名防疫員的局面,實施全民防疫,加強對全部養殖戶普及專業防疫知識和養殖技術,改傳統的養殖方法為科學的飼養技術。一是強化系統知識,不斷提高村民的綜合素質;二是加強實用技術培訓,特別是一些實用新技術,必須盡快送到農民手中;三是持續不斷地進行田間培訓,加強現場操作和示范,提高農民生產技能;四是抓好技術尖子,大力培訓鄉村技術員,在他們帶頭致富、榜樣的作用下,帶動一方經濟發展。
(四)以市場為導向,及時調整種植、養殖的品種
如肉牛是大型草食動物,如果其它家畜肉價格連續上漲到與牛肉價格相差不大的情況下,肉牛生長期較長、飼料不能自足的特點將導致成本增加,養殖肉牛將不經濟。這就需要以市場為導向,及時調整養殖的方向,提高飼料報酬率,增加經濟效益。
(五)提高品牌意識,增強農產品的競爭力
通過村與村區域經濟的合作,以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為基礎,爭創無公害農產品標識、綠色食品標志、有機食品標識,建立自己的品牌,增加農產品品牌效益。
(六)加大農業投入力度,為農村經濟的發展營造良好環境
農業要發展,離不開資金的投入,當前農村資金嚴重不足,特別是像安寧河兩岸,農業基礎設施嚴重滯后,農業投入需求較大,而這些村發展起步較晚,家底薄,自有資金貯備不足,如果沒有外來資金支持,僅靠自己籌集資金,困難重重,所以,解決資金不足就顯得尤其重要。首先,要加大以工補農的力度,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應大力支持整合項目、加大投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解決好河谷兩岸干熱區域的用水問題、道路問題、電力問題、改造好中低產田土,為他們經濟起飛打下堅實的基礎;其次,制定好的扶持政策,并保證政策的延續性,防止政策突變給農業發展帶來較大的風險,特別是政策不穩定給農業帶來的風險,如貸款貼息政策,對已擬定的年限,不能立即叫停,應給農民有一定的緩沖空間;再次,爭取金融政策,在生產資金上,采取小額貸款方式,有借有還,春借秋還,切實解決農業發展資金投入不足的問題。安寧河谷兩岸農業經濟發展的模式還有待進一步探索,只有多種適宜本地特點的多種模式相結合,才能因地制宜地加快安寧河谷乃至全市農業的科學發展。
作者:李洪春單位:攀枝花市農牧局農廣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