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科研項目建設發展規劃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發展現狀
"十一五"期間,我市建設科技工作緊緊圍繞建設創新型城市,堅持以理念創新為先導、體制創新為動力、科技創新為核心、服務創新為保障,統籌推進創新型城市建設;堅持實施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工程建設為依托,科技示范為核心,科技創新、技術應用為重點的建設科技新體系;堅持以解決重大工程中的關鍵技術為突破口,組織科技力量進行技術攻關;堅持大力推廣應用信息技術為重點,全面提高城市建設和管理水平。建設科技實力不斷提高,建設科技進步對建設領域的支撐和引領作用日益增強。
(一)完善科技體系,加快創新步伐
出臺了《市建筑業新技術應用示范工程管理辦法》、《市建設新產品(技術)推廣應用項目管理辦法》和《關于進一步加強建筑業技術創新工作的意見的實施意見》等一系列規范性文件。建立了城市交通信息研究中心、大學綠色研究中心、省建科院能耗監測中心等6個"市建設科技示范基地"。圍繞我市建設領域各項工作,不斷加大科研開發和技術創新力度,初步構建了全市建設科技創新體系,科技創新步伐明顯加快。
(二)依靠科技進步,促進城鄉建設
積極開展城市道路規劃和建設關鍵技術研究,重點開展了城市規劃建設與大氣污染關系研究,城市公共空間的規劃、建設和管理研究、市主城區支路現狀分析及對策研究、市大公交系統優先發展建設規劃,基于道路修繕的城市道路評估與管理系統研究、省生活垃圾處理現狀及對策研究、市固體廢棄物處置在線監管系統研究等20余項有針對性的關鍵技術研究,為科學合理規劃城市、制定交通規劃、建設和維修城市道路、垃圾處理和固體廢棄物處置的提供技術支撐,促進了城市健康快速的發展。
(三)加強技術研究,推動建筑節能
組織完成了《夏熱冬冷地區建筑節能新技術及工程示范》《建筑一體化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應用研究》和《高層建筑太陽能太陽能熱水器一體化應用研究》等一批省市級重大科研課題,為全面推動我市的建筑節能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到"十一五"末,我市建成節能建筑約3500萬平方米??稍偕茉磻妹娣e達500萬平方米,實施國家光電建筑應用示范項目12項(累計裝機容量11.14兆瓦)。
(四)堅持科技引領,取得明顯成效
"十一五"期間,我市開發各類新技術、新產品150余項;開展科研項目300余項,其中獲國家科技進步獎1項,省級科技進步獎20余項,市級科技進步獎30余項;組織實施了各類國家級示范工程25項,累計爭取國家財政專項資金近1.6個億。;完成了市級建筑業十項新技術示范工程100余項,金都城市芯宇項目、中節能綠色科技館項目獲國家綠色建筑三星標識認證。中國濕地博物館獲美國綠色建筑委員會授予LEED綠色建筑"金獎"認證。
二、面臨形勢和存在的問題
(一)形勢分析
"十二五"是我市率先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落實《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規劃》經濟發展戰略的重要時期,也是加快形成城鄉區域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的關鍵時期。建設科技工作也將面臨新的形勢和挑戰。建設科技必須緊緊圍繞市委提出的實現"兩個率先"目標要求,促進建設行業又好又快發展,打造低碳經濟、低碳建筑、低碳交通、低碳生活、低碳環境、低碳社會"六位一體"的低碳城市建設。
1、實施《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的需求
《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提出"城鎮化與城市發展"領域城鎮區域規劃與動態監測、城市功能提升與空間節約利用、建筑節能與綠色建筑、城市生態居住環境質量保障、城市信息平臺五項重點任務,充分顯示了城鎮化與城市發展的重要地位,明確了今后一個時期我國建設科技的發展方向。
2、城鎮化進程加快的需求
2011年6月份國務院頒發了《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規劃》,提出到2015年,率先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發展成為特大城市(市區常住人口不超過700萬),城鎮化水平達到70%。完善和提升長三角區域性中心城市功能。
3、建設低碳城市的需求
中共市委《關于建設低碳城市的決定》,提出到2020年我市要建設低碳城市,創建低碳建筑,即全面完成既有建筑節能改造,新建建筑應達到綠色建筑標準,打造一批二氧化碳"零排放"建筑。
(二)存在的問題
"十一五"以來我市建設科技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但仍然存在一些矛盾和問題。一是應用性開發技術前瞻性不足,指導建設生產不及時;二是建設科研市場機制不健全,成果轉化機制不完善;三是科研經費投入不足,對重大項目的扶持力度不夠;四是科研人才結構不合理,缺乏有力的科技人才培養、引進、使用和激勵機制;
三、指導思想和總體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科技和人才為支撐,以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為主線,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為導向,以建設創新型城市為載體,按照市委確定的共建共享與世界名城相媲美的"生活品質之城"的總體要求,大力推進"四節一環保"和低碳建筑、低碳交通技術的研究開發和推廣應用,打造低碳宜居城市,強化建設科技創新和技術集成應用,著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充分發揮科技的先導和支撐保證作用,提高我市建設領域的技術水平。
(二)總體目標
總體目標:十二五期間,圍繞我市建設事業發展的總體目標,立足于我市建設領域發展的實際需求,堅持科技引領,加強自主創新,注重成果轉化,全市建設科技貢獻率顯著提高,為打造"建筑強市"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到2015年,在我市建設科技實現以下目標:
1、在城市交通技術、綠色(低碳)建筑技術、可再生能源利用技術、綠色施工技術、住宅產業化等領域培養一批建設科技創新團隊,形成完善建設科技創新體系。
2、建設一批對我市建設事業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處于國內領先水平的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建設科技基地。
3、培育1~2個國家級產業化基地。
4、開展以建筑節能和綠色(低碳)建筑為重點的具有國際和國內領先水平建設工程關鍵技術研究,省部級以上科研立項100項,市級科研立項150項。
5、取得一批具有國際和國內領先水平的科技成果和發明專利,省部級以上科技成果獎30項,完成國家工法20項,省級工法100項,
6、科技成果轉化率顯著提高,建筑業新技術示范工程50項、綠色建筑示范工程50項、可再生能源(光熱、光伏、淺層地能等)應用示范工程50項。
7、全面提高城市信息化水平,"建筑節能基本數據庫"和"數字城管""數字質安監"建設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建設技術創新和科技進步對建設事業發展的貢獻率達到40%左右,建設科技成果轉化率達到55%;建設領域科技投入每年不低于3‰。
四、主要任務
(一)完善創新政策體制機制
加強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研究,建立促進建設科技創新激勵機制,完善建設科技成果考評機制和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推廣的政策,加強建設科技人才隊伍建設,按照以市場為導向、企業為主體、技術為支撐、政策法規為保障的指導原則,健全建設科技創新體系,提高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從政策和制度上推動和保證我市建設科技事業持續發展。
(二)加強創新能力建設,
進一步加強建設科技基地建設、建設科技創新團隊建設、技術人才培訓基地建設和創新服務體系建設,加強基礎性研究、聚集和培養優秀科技人才、開展高層次學術交流、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市建設行業發展方式的轉變,提高建設科技對城市建設和管理的支撐力度,使建設領域健康、有序和可持續發展。
(三)實施重點示范工程
以工程示范為抓手,開展以綠色低碳建筑、綠色交通、既有建筑節能改造、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規?;瘧?、節約型城鎮建設、城市生態居住環境質量保障、住宅產業工業化、現代化促進和城市數字化系統工程為重點的示范工程,形成一批以科技為先導、節能減排為重點、功能完善、特色鮮明、具有輻射帶動作用的示范工程。
五、重點研究領域
"十二五"期間,要圍繞市發展的總體目標,突出重點技術領域,加強應用性開發技術前瞻性科技攻關,促進建設事業科技水平的提高,為建設低碳城市、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
(一)低碳城市建設關鍵技術研究
開展低碳城市建設政策和關鍵技術、低碳生態城規劃設計技術體系研究,建立低碳生態城管理支撐技術體系、建筑物二氧化碳排放的低碳監測系統、城市碳排放數據庫。
(二)建筑節能與綠色建筑關鍵技術研究
開展建筑節能優化設計技術、可再生能源與建筑一體化應用技術、降低中央空調能耗的關鍵技術、綠色建筑結構材料與功能材料、裝飾裝修材料研究開發、綠色建筑規劃設計方法、綠色建筑全生命周期評價技術與方法、建筑施工裝備與機具開發和精致建造和建筑施工技術研究。
(三)城市生態居住環境質量保障關鍵技術研究
開展人居適宜性評價與監測技術、居住區噪聲、光環境控制技術、城市園林綠化與景觀規劃技術、城市發展的水資源承載力評價技術與方法、居住區最小排放集成技術、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技術、城市生活垃圾與污泥資源化處置利用技術研究。
(四)城市空間節約利用和綠色交通關鍵技術研究
開展城市綜合交通、城市公交優先與智能管理關鍵技術、城市交通規劃的理論與技術方法、城市軌道交通關鍵技術、城市道路橋梁建設技術、城市熱島效應控制與改善技術、城市發展和空間形態變化模擬預測技術、城市土地勘測利用關鍵技術、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和利用關鍵技術、城市市政基礎設施和重要公共建筑的結構技術、城市給排水、燃氣關鍵技術、城市防災減災集成技術和重大生產事故預警與救援技術研究。
(五)城市信息平臺建設關鍵技術研究
開展城市基礎設施信息共享與服務技術、數字城市管理技術、城市和風景區遙感監測技術,數字園林技術、城市工程質量、安全和交易監管技術、建筑和房地產企業信用服務技術、城市地下管線運營與監控技術、網格化社區管理技術、城市建設公共安全應急管理平臺技術研究。
(六)城鄉規劃與動態監測關鍵技術研究
開展城鎮化發展模式與政策、城鄉空間布局規劃和系統設計技術、城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規劃設計、一體化配置與共享技術、城鄉規劃與人口、資源、環境、經濟發展互動模擬預測和動態監測技術、城鄉重大自然災害監測與預防技術和小城鎮與新農村規劃建設管理技術研究。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強化科技管理
一是加強強科技工作領導,制定市建委年度科研開發計劃、節能環保計劃、科技成果推廣計劃、新技術應用示范工程及工程技術標準編制計劃。二是理順政府的科技管理體制,以服務促進管理。充分發揮不同部門的優勢,適應社會需求、協調科技攻關。三是改進科研立項、鑒定驗收、評審獎勵的模式。穩定科學研究隊伍,做好基礎科學研究,著重實用技術領域的研究開發。四是搭建管理平臺,加強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建筑業技術管理和創新體系的研究,在安全管理、質量管理、招標投標等環節中,制定激勵技術進步的辦法,以體現科技在市場競爭中的作用。
(二)完善激勵政策,加強科技投入
一是充分發揮政府、企業、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充分利用市場化機制,創造一個以政府投入為引導、企業投入為主體的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格局。二是積極爭取財政性科技投入支持,根據GDP的增長,每年增加科技資金投入。三是加強企業增加科技投入的政策導向,鼓勵企業增加科技開發和應用資金,特級施工企業按照省級3‰、建設部要求5‰的營業收入用于科技進步工作,切實引導企業和社會增加科技投入。四是鼓勵建設系統科技人員、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專業技術人員開展建設領域科技研究,申請各類市、省(部)級補助資金,積極推薦申報部級專項資金補助。五是實施激勵建設科技進步的政策措施,對做出突出貢獻的技術人員進行表彰獎勵,充分調動專業技術人員參與科技創新的積極性。
(三)加強隊伍建設,提升市場競爭力
一是在建筑行業培養造就一批富有創新意識和能力、適應經濟全球化要求的企業家,推進企業經營管理人才職業化、市場化;二是實施高技能復合型人才培養工程,專業技術人才知識更新工程,發揮科技人員主觀能動性,完善自主創新能力。三是結合工程項目主動開展科學研究,及時進行總結,多出科技成果,不斷提高建設科技水平,提高市場競爭力。
(四)加強交流合作,整合社會資源
一是整合市科技資源,發揮市科研院所的作用,服務于市城市建設。充分發揮科技中介作用,建立技術市場。科技科研項目采取各種形式合作開發,知識共享。做好技術轉讓有償服務工作。加強信息交流,推出一批先進人物。二是擴大國際合作,注意和掌握國際建設科技發展,不斷縮小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采取多種方式和途徑,以技術合作推動中外技貿合作,爭取在外資利用方面有所發展。三是發揮專家作用,完善專家庫。對涉及工程質量、安全以及公共利益的關鍵工藝、部位、方案,開展專家咨詢論證。使工程設計咨詢在建筑業技術創新中起到主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