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分析十二五規劃發展打算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按照《“十二五”規劃編制工作方案》和區政府“十二五”規劃工作會議要求,我鎮成立了“十二五”規劃編制工作領導小組,由鎮長鄧同志任組長,副鎮長楊同志成、易同志、任同志、文同志為副組長,各辦站所負責人為成員。結合實際,草擬了年規劃發展基本思路。
一、總體定位
(一)發展定位
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十七大和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為指導,用科學發展觀總攬全鎮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主線,著力實施“生態立鎮,農業穩鎮、產業興鎮”三大戰略,不斷提高綜合經濟實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以構建和諧社會為目標,不斷推動經濟健康穩定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逐步把建設成為西部地區產業發達、經濟發展、環境優美、競爭力強、富有現代氣息的以生態人文旅游為主要特色、傳統農業發展相結合的三峽庫區移民安置新鎮。
(二)發展目標
到年,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1.2億元,年均增長20%;財政收入力爭突破1000萬元;工業總產值實現22億元,工業增加值達6.7億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4595元;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3‰以內,森林覆蓋率達到45%。
(三)發展戰略
1、加快城鎮化進程。結合新農村建設、庫區移民的實施,加快城鎮化進程,建立科學合理的鎮村體系;以城鎮為中心,促進鎮域經濟社會發展。
2、優化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第一產業,推進現代農業的建設,打造農業支柱產業;積極發展第二產業,推進工業園區建設,加大塑料業的招商力度,打造“塑料鄉鎮”美譽;扶持第三產業特別是旅游產業發展,加快城鎮的建設,充分利用城鎮的輻射作用,推動商貿流通業和服務業的發展。
3、利用鎮域內豐富的自然景觀資源,利用鳳凰山景觀資源,發展旅游觀光,打造極具特色的旅游產業。
二、鎮域空間布局
結合自然區域、產業、交通條件等各項因素,規劃空間發展結構為:“一軸、三心、三點”的空間發展結構。
“一軸”:以“318國道”公路為鎮域發展主軸,帶動沿線等村發展。
“三心”:一心為場鎮所在地,它為全鎮政治、經濟、文化核心,旅游接待中心,交通樞紐中心。另外兩心為工業組團和場鎮兩個區域級副中心,與場鎮共同構成全鎮鎮區,輻射帶動周邊基層村的發展建設。
“三點”:以三個中心村為點,構建從城鎮到基層村的鏈條結構,帶動周邊發展。
三、經濟發展規劃
切合當前經濟現狀,規劃在研究庫區經濟結構的基礎上,把握住風景名勝區特色旅游資源,同時立足做強傳統農業高產水稻、生豬養殖等,提出幾大發展策略。
(一)農業發展措施
傳統農業方面,加強科技示范,穩定農業糧食生產。建立高產示范區,提高農民糧食技能,增加糧食產量。具體在建立三處高產示范區:擴大十字D優水稻示范基地300畝;在建立旱育苗秧示范片150畝;擴大七里品種展示片區100畝。加強病蟲害檢查防治,加大對柑桔、小麥和洋芋等農作物病蟲害防治力度。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在等村打造萬畝柑桔基地;在等村建立1000畝蔬菜基地;葡萄種植,在等村建立5000畝榨菜基地;打造特色農業,發展杭白菊500-1000畝;扶持農業重專大戶,力爭豬、牛、雞、鴨專業養殖大戶達到300戶,同時盡快形成幾大相關農業產業的專業生產合作組織。
(二)工業發展措施
加大工業組團開發力度,盤活本地閑置資產,盡最大努力實現招租。加大對塑料制造加工業的扶持力度,極力打造名副其實的“塑料鄉鎮”。工業園區建設應著重引進能促進城鎮經濟實力、滿足環境友好要求、與現有工業配套發展的企業為主,力求形成強有力的工業鏈條發展模式,構建6+1工業協作體系,促進更好更快發展。
(三)第三產業發展措施
繼續強化商貿服務業的帶動作用,加大對交通物流業的支持力度,重點發展休閑觀光旅游業。充分挖掘和發揮現有旅游資源,強化旅游產品的營銷,推出更具特色和吸引力的旅游產品,結合“經營城鎮”理念,對現有資源進行合理包裝,引入旅游策劃等專業手段,同時積極引進資金建設景區。
四、公共服務設施規劃
1、按照相關標準建設行政管理設施,規劃安排派出所、居委會等基礎設施用地,配套完善村級公共服務中心。
2、規劃建設九年制一貫學校2所:即中學、高升中學;中專1所;小學4所;幼兒園4所。
3、各村按標準設置文化活動室、閱覽室、體育活動場地,在大于20戶的集中居民點處,設置不小于400平方米的公共院壩。
4、建立完善的鎮、村二級醫療保健衛生服務網絡。場鎮設中心衛生院;工業組團和高升各設置1處衛生分院;各村(居)設衛生所(室),同時在各村建立生殖健康服務室。
5、建設綜合性市場3處,中心村設農貿市場,各村設置小型農資超市、小型綜合商店和副食店。
6、按照相關標準設置商業服務設施,集中設施上檔次、有規模的大型超市,各村按照相關標準配備必要的商業設施。
五、綜合交通規劃
(一)道路交通規劃
按照村鎮體系規劃布局,結合和的社會經濟發展規劃,進一步完善鎮域道路交通系統,提高道路等級。改造連接國道318公路的多條鎮內干道路,硬化高拔公路。動員全鎮人民參與,加強鄉村道路的改造。五年內力爭實現鎮內全部村級公路的硬化或油化,接通鎮內村與村之間的斷頭路,確保農副產品暢通輸出。鄉、村級道路兩側邊線外5米設立保護控制帶。
(二)交通設施規劃
在場鎮建設等級為四級的汽車客運站,滿足城鎮居民、村民的出行要求。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大力發展農村村級公交系統,在村主干道上、旅游接待點處結合居民點分布的實際情況布置招呼站、公共停車場等。
六、鎮域基礎設施規劃
(一)給水工程規劃
規劃擴容水廠日供水能力至6500m3/d,擴容荊竹水廠日供水能力達到1000m3/d。
(二)排水工程規劃
規劃組團污水處理廠,規模1600立方米/日;高升組團污水處理廠,規模800立方米/日;工業組團污水處理廠,規模2300立方米/日。各村村民集居點規劃污水處理站(池)一座。規劃要求鎮區及各村均采用雨污分流制,雨水就近排入溝渠,污水經無害化處理后排入水體,糞便采用沼氣處理后用作農肥。
(三)電力工程規劃規劃
鎮區主要由10KV平安變電站供電。結合鎮域用電負荷,以及負荷分布情況和周圍環境,滿足鎮域用戶對電能和電壓質量的要求,保持配電進出線走廊暢通。
(四)通信工程規劃
規劃鎮域內固定電話按普及率法預測:城鎮遠期固定電話普及率按40部/百人計算,其余村遠期按30部/百人計算,則城鎮電話需求總量為7200門,其余村電話需求總量為:7500門;則鎮域范圍內總需求量為14700門,電信支局容量為15000門。
(五)燃氣工程規劃
規劃全鎮能源主要使用天然氣、電、太陽能。天然氣源從萬州城區引入。
(六)工程規劃
規劃郵電支局服務整個鎮域,在鎮域內中心村和偏遠的基層村設置郵政分支網點服務村民。規劃城鎮的廣播電視站服務全鎮域,遠期擴容,以保證村民都能看上有線電視。
(七)環衛設施規劃
規劃在天地村6組設置垃圾處理場,垃圾集中運至垃圾填埋場集中處理,并在垃圾處理場周圍須設10~20米寬度的綠化防護帶與周圍環境相隔離。其余各村在人口集中處均設垃圾收集點。
七、生態環境保護規劃
加強環境保護和整治工作,重點是嚴格控制新污染源,認真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加強對重點污染源的治理,提高技術水平,采取清潔工藝;調整產業結構,加快發展第三產業,有效制止工業污染的進一步加重;加強城鎮環境綜合整治,加快城鎮基礎設施建設,有效地改善城鎮環境質量;進一步做好自然生態保護工作,開展清漂和沿線環境綜合整治;加強環境保護的評估工作,實行污染物總量控制;加強農業面源污染監控,大力推廣生態型農業。
八、基本農田保護規劃
1、基本農田保護堅持“全面規劃、合理利用、用養結合、嚴格管理”的方針。
2、保護已劃定的基本農田,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占用或改變,國家能源、交通、水利等重點建設項目確需占用或者改變的,必須按規定的審批程序和審批權限報經批準。
3、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在基本農田保護區內建窯、建房、建墳、挖沙、采石、采礦、取土、堆放固體廢棄物,或者占用基本農田發展林果業、挖塘養魚等破壞基本農田的活動。
4、因發生事故或者其他突然性事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基本農田環境污染的,當事人必須立即采取措施處理。
5、保證在規劃期內,規劃區范圍內的基本農田總體上數量不減少、質量不降低。
九、綜合防災減災規劃
(一)防洪
鎮區場鎮及沿河地區按50年一遇洪水設防,其余村按10年一遇洪水設防。
(二)消防
規劃在、高升場鎮建設兩座消防站,負責全鎮域的消防安全工作,做好平時的消防安全教育工作;在各村、居及工業組團建立義務消防隊,配備必要的消防設施,嚴禁在森林內及其邊緣1000米內燒火取暖、燒地開荒。
(三)防地方病
依據國家“預防為主,防重于治”的方針,在群眾中加大宣傳力度,加強各種防疫措施,預防地方病發生。
(四)防地質災害
加強宣傳教育工作,增強安全意識,規劃村、居民建設活動遠離塌方、泥石流等地災地段。地質災害禁建區內,除進行危巖滑坡整治、綠化和必不可少的市政工程外,嚴禁其它建設活動;地質災害慎建區內,從嚴控制工程建設活動。凡在慎建區內申請選址建設的,必須進行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并經有關部門審查認定。整治沿線地質災害點,已將6處沿線地災點納入工程后續工作規劃,實施地災防治規劃搬遷避讓工程,啟動實施地災防治“金土工程”。
(五)防震
按照國家相關規定,全鎮范圍內所有建筑按6度設防,重要建筑和生命線工程應提高一度設防。加強防震宣傳,定期開展應急演練,加強救援隊伍建設,規劃設置臨時性避難場所。
(六)防雷
主要民用和公共建筑要做好防雷設計,村莊選址及建設工程應避開雷擊區,加強防雷宣傳工作,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七)極端天氣災害防治規劃
抓好小流域強降水造成的泥石流防治的野外調查和編制工作;健全和完善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體系;開展抵制災害隱患點的治理工程;加強與有關防汛抗旱、搶險抗災部門的協調、溝通與合作,互通情報,確保信息暢通,設立專門的監控責任人和信息收集員,為全鎮極端天氣防災工作提供暢通的信息渠道。氣象部門將及時開展地質災害氣象預警工作,并將災害性氣象預報、預警信息及時通報各級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