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鋼琴教育民族化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保山學院學報》2016年第4期
摘要:
隨著人們物質生活的豐裕,人們越來越注重精神文化的享受,聆聽音樂便是其中的形式之一。在眾多樂器當中,鋼琴是優雅的藝術,是精神的盛宴。鋼琴教育民族化是中國鋼琴發展的必經之路,但是就目前發展現狀而論尚存在一些問題,針對新時期高校鋼琴教育的民族化發展提出了幾點意見。
關鍵詞:
鋼琴教育民族化;必經之路;戰略研究
引言
鋼琴是一百多年前從西方國家傳入我國的,因其寬闊全面的音域受到音樂愛好者的喜愛和追捧。在我國,任何一所藝術類院校的課程設置中,鋼琴課程已經是一門必修的專業課程。隨著社會的發展,鋼琴教育在我國也在不斷的完善。鋼琴教育民族化是指我國的鋼琴教育應該中西合璧,除了借鑒西方鋼琴教育的方法,還要重視結合中國傳統的音樂文化,讓鋼琴教育也走“中國特色主義的道路”,形成中國人特有的音樂風格和鋼琴教育體系,同時把民族文化發揚光大,把中國音樂的神韻傳播到世界。[1]
一、當前鋼琴教育民族化存在的問題
(一)忽略鋼琴音樂作品的教育意義
改革開放之后,我國的鋼琴音樂作品如雨后春筍一般蓬勃的發展,也出現了不少優秀的音樂作品,可以將這些作品大致分為以下幾類:一類是作曲家運用高超的作曲技法創作的鋼琴曲,一類是將民族樂器的神韻融入到鋼琴創作中,還有一類是把民族音樂的“色彩”和民族音樂的音調作為鋼琴音樂作品民族化創作的基礎進行作品的創作。但是這些作品并沒有受到鋼琴教育的重視。[2]P58~60例如,在現如今正如火如荼的全國鋼琴演奏考級作品中,中國作曲家創作的鋼琴曲目僅占不到百分之二十;鋼琴教師在日常的上課中,也多采用外國鋼琴家的經典曲目,來指導學生學習和練習,這就忽視了民族化的鋼琴音樂作品對學生的教育意義。
(二)鋼琴啟蒙教育忽略
民族特色在西方國家,鋼琴教育體系已經發展的十分完備,我國的鋼琴啟蒙教育一直都是借鑒西方國家的教育方法,這一點,無論是我國頂尖的音樂學院還是普通的本專科院校,歷來都是如此。誠然,鋼琴是舶來品,國外的鋼琴發展,不論是作品還是鋼琴教育,都是比較先進的,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我國的鋼琴教育不能照抄照搬西方國家,忽略了自身的民族特色。[3]P3~7西方優秀的鋼琴作品可以作為鋼琴啟蒙教育的教材,但是鋼琴啟蒙教育的教材不能全部都是西方的鋼琴曲。因為,這些鋼琴曲包涵的、傳遞的是其自身的民族文化,不能讓學生學習到我國本土的民族特色和傳統的音樂文化。例如,現在我國鋼琴教育通常所選用的入門級鋼琴教材,是湯普森編寫的教材《簡易鋼琴教程》、《現代鋼琴教程》雖然通俗簡單,適合初學者,但教材中所選的曲目,大多傳達的是西方國家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意識,學生在長期的練習和熏陶中不能感受到本民族音樂特色和音樂精神。[4]P62~63所以,我國的鋼琴教師應在教材的選擇和日常練習中重視民族特色和民族文化。
(三)演奏者與欣賞者的認知匱乏
《牧童短笛》、《銹金匾》、《夕陽簫鼓》、《春舞》、《百鳥朝鳳》、《山丹丹開花紅艷艷》、《彩云追月》等等,都是中國鋼琴學生比較熟悉的鋼琴曲目,這些曲目都是結合了中國民族元素創作而成的,有其特定的民族背景和文化意義。[5]P67~69但是通過調查顯示,一些鋼琴學習者并不知道其代表的文化和意義,并且對鋼琴作曲家的了解也比較少。有一些鋼琴學習者愿意彈奏中國的鋼琴,卻因為知識的匱乏對中國鋼琴曲的處理方式把握不好,不能表達出中國傳統文化所特有的韻味,也不能彈奏出中國鋼琴曲所要表現的意境和所要傳達的精神。演奏者和欣賞者的認知匱乏導致鋼琴教育偏向西化,中國鋼琴作曲家和中國的鋼琴曲備受冷落,長此下去,會阻礙鋼琴教育民族化的發展。
(四)教材選編內容的限制
由于西方鋼琴教育體制的完善和鋼琴教材的簡單易學、通俗易懂,我國高校的鋼琴教材大多沿用西方的鋼琴教材。從鋼琴教材中,我們可以發現中國鋼琴曲占教材中所選用的鋼琴曲的數目非常少,其中大部分的樂曲都是民歌小調的改編曲,而由我國作曲家獨立創作、蘊含地方民族特色的鋼琴作品較少,并且曲目陳舊,不太符合時代和潮流的發展,而新時代優秀的中國鋼琴曲還沒收錄進教材。加上演奏者的認知匱乏和自身的藝術素養的不足,鋼琴學習者對中國優秀的鋼琴作品知之甚少,中國鋼琴教材的整體應用能力目前還處于較低水平,大多數優秀的中國鋼琴作品并沒有在實際教學和演奏中運用,即使有也是比較淺顯的曲目,缺乏大型的、技藝高超的、意義深遠的曲目。
(五)缺乏多元化的評價體系
評價是對學習者學習效果的檢測和反饋,是教師改進課堂內容和上課方式的指標,是教育體系中重要的一環。[6]P10~17目前我國高校的鋼琴教育缺乏多元化的評價體系,這直接制約了高校鋼琴教育民族化的發展。例如,在藝術類高校招錄鋼琴專業藝術生時,曲目規定大多是外國曲目,而中國的優秀鋼琴曲目通常都會備忽視;在全國范圍的鋼琴考級作品中,中國作曲家創作的鋼琴曲目僅占不到百分之二十;在鋼琴專業或副課的日??己酥?,曲目的規定范圍也往往都是西方音樂史中較重要的幾個時期的鋼琴作品,而中國鋼琴曲基本不在必考范圍內。
二、鋼琴教育民族化是中國鋼琴發展的必經之路
魯迅說:“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為世界的”。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包涵了民族特色的文化,才能屹立在世界文化之林。[7]P36~37鋼琴教育民族化是中國鋼琴發展的必經之路,有民族特色的藝術才能被整個民族接受,才能源源不斷的發展,才有經久不衰的生命力。最初鋼琴傳入中國只在一小部分貴族之間流傳,后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普通家庭當中也出現了鋼琴,市民百姓們也愿意掏錢買票去聽一場精彩絕倫的鋼琴演奏會,正所謂“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藝術雖然有陽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之分,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和自身的普及,陽春白雪的藝術也會被普通大眾所接受并傳播。[8]P20~21以話劇為例,話劇也是作為西洋產物被引進中國的,從1920年“新舞臺”公演蕭伯納的《華倫夫人之職業》的失敗到今日話劇在中國發展的如火如荼,話劇的民族化是其發展的必經之路。中國三十年代的“戲劇大眾化”大討論,四十年代話劇“民族形式”的爭辯,還有五十年代話劇舞臺藝術的民族化實踐,都記錄了話劇在中國發展的艱辛和不易,中國話劇正是在這艱辛的理論探討和創作實踐中走向成熟,并以其獨特的民族魅力在世界劇壇上散發著其特有的光芒。[9]P22~25鋼琴在中國的發展也歷經了一個十分艱難的時期。從公元1601年,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進貢的第一架“七十二弦琴”開始,鋼琴當時是只有皇宮才能欣賞到的音樂。鴉片戰爭打開了中國封閉的大門,中英簽定《南京條約》之后,英國商人開始意識到中國是個廣大的市場,他們運來大批鋼琴到中國,但當時卻并沒有人欣賞這門藝術。直到“學堂樂歌”運動開始后,鋼琴才被人們熟知并使用,但由于鋼琴價格的昂貴,鋼琴也被成為“貴族藝術”。1927年在上海成立了我國第一所高等專業音樂教育機構———上海國立音樂學院。改革開放之后,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對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視,鋼琴才進入到普通家庭之中,變得“平民化”。而隨著越來越多的中國鋼琴家在國際上屢獲大獎,電視等媒體的重點報道,這些鋼琴家們在我國家喻戶曉,這也刺激了我國鋼琴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任何事物都有一個循序漸進的發展過程,鋼琴音樂的民族化也不例外。由最初的“貴族化”到現在的“平民化”;由一開始大力追逐外國著名鋼琴家,到現在我們有了自己的國際著名鋼琴家李云迪、郎朗、孔祥東等等;由人們只知道《夢中的婚禮》、《水邊的阿狄麗娜》、《致愛麗絲》、《天空之城》,到現在人們耳熟能詳的《牧童短笛》、《夕陽簫鼓》、《彩云追月》、《黃河鋼琴協奏曲》、《百鳥朝鳳》、《蘭花花》等等,鋼琴教育的民族化是中國鋼琴發展的必經之路。
三、新時期高校鋼琴教育的民族化發展戰略研究
(一)加強民族觀念與意識的樹立
由于鋼琴是從西方傳入的,中國鋼琴學習者深受西方教學理論和模式的影響,對西方音樂史了如指掌,而對中國傳統文化卻認知不足,所以要加強民族觀念和意識的樹立。中國的傳統音樂重“意”不重“形”,與西方音樂有很大的差距,[10]中國的鋼琴學習者應該摒棄“中國音樂落后”的思想。我國有悠久的歷史文明,中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中國鋼琴要想進入世界藝術之林,就必須樹立民族的音樂精神,把傳統的音樂元素,如二胡、琵琶、古箏加入鋼琴曲的創作中,重視傳統民族音樂文化的學習,大力培養鋼琴作曲家和演奏家,建立屬于本民族的鋼琴音樂體系。只有把鋼琴音樂建立在民族音樂的基礎之上,我們的鋼琴藝術才能面向世界。
(二)拓展課堂教學內容
目前與中國民族音樂和傳統音樂文化有關的民族化課程科目種類較少,只有《中國音樂史》《民族音樂概論》《民歌》等,而且由于固有的觀念,導致鋼琴專業學生對這些課程并不重視,學習時往往應付了事。高??梢赃m當增加課程的類目,例如,《中國鋼琴音樂基礎知識》《中國鋼琴音樂文化美學》等課程,或是將有關民族調性的知識穿插到基礎理論課中,并且拓寬學習的范圍,增加有關民族音樂學習的課時,讓學生重視學習中國傳統的音樂知識。教師要多引導學生學習中國的傳統文化,幫助學生理解并體會傳統文化的美,讓學生發現“美”,表達“美”。在平常的鋼琴課中,教師可以適當拓展課堂內容,例如,在準備演奏一首中國作品之前,首先要向學生介紹歷史背景,了解相關的人文知識等等。使得學生產生濃厚興趣。其次,教師要利用自身的基礎音樂理論知識,向學生解釋樂曲中的中國特色,如模仿的琴、箏、簫等樂器的特點,民族調性與西方和聲調性的不同之處,引導學生去體會民族音樂色彩的獨特魅力。欣賞民族音樂、學習民族文化等等,讓學生了解民族音樂元素、認識民族音樂語匯、感受民族和聲色彩,增加民族音樂的審美體驗。在演奏時,讓學生注重自身的感受,注意傾聽,注意演奏的聲音給自己內心帶來的波動,從而感受到民族音樂的美妙。
(三)合理科學對教材選編
教材應因地制宜,加入更多的地域因素和民族因素,改變西方鋼琴曲目占領教材,一家獨大的格局,讓更多的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鋼琴曲目進入教材。教材的編選可以根據樂曲的民族風格來分類,在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可以多增加一下有當地民族風格的鋼琴曲目,例如,廣東地區可以學習根據廣東民族樂曲改編的鋼琴曲《平湖秋月》,陜西地區可以學習根據陜北民歌改編的鋼琴曲《蘭花花》。教材也可以根據樂曲的層次級別分類,每一級別都要有幾首有中國民族特色的曲目,并且基本練習的音階、琶音要按照民族調式的結構來練習。還可以根據協奏曲、雙鋼琴曲、四手聯彈來分類,根據“練習曲集”“奏鳴曲集”、“復調樂曲"等樂曲的體裁來分類。曲目的選擇上,既有老一輩作曲家的經典作品,如王建中先生的《瀏陽河》、《百鳥朝鳳》,黎英海先生的《夕陽簫鼓》等等,這些作品早已耳熟能詳,為廣大人民所熟知和接受,也可以加入一些現代優秀的作曲家的作品,如權吉浩的《長短組合》等。這些優秀的現代鋼琴作品,通常采用西方現代的作曲技法,并融入了我國傳統音樂的神韻,演奏起來別有一番情趣。例如張朝的《皮黃》,就是因為完美地加入了戲曲的元素,在現代作曲創作中融入了我國“國粹”京劇的板式唱腔、鼓點節奏,使得作品在演奏中,能較好地引起觀眾的共鳴,為普通民眾所接受并迅速傳播。還有許許多多的優秀的中國鋼琴作品,都有待于選編進我國的各個種類的鋼琴教材中,使中國鋼琴作品得以發揚光大。
(四)發揮高校教師在鋼琴教育民族化的主導作用
鋼琴教師對學生的認知和學習有著直接的影響。在鋼琴教育民族化的進程中,鋼琴教師起著主導作用。因此鋼琴教師更應積極主動學習,提高對民族文化的認知,增加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摒棄“民族音樂落后論”,學會欣賞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國鋼琴曲,并形成體系,為學生講解,加強自身的練習,也有意識地重視與學生的聯系,做中國鋼琴曲的傳播者,成為學生和民族文化溝通的橋梁。真正做到教師與學生的積極互動,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去了解去接觸中國的民族音樂文化,對曲目中的民族調性加以分析和講解,使技術與文化想融合,用心詮釋出“中國風格鋼琴作品”的民族意蘊?,F在許多高校都與國外的院校有交流學習的機會,在與交流座談和演奏會中,可以適當多增加一些具有中國民族音樂特色的鋼琴作品,向西方國家多介紹本民族的優秀鋼琴曲,讓更多國家的人民了認識中國,了解中國鋼琴作品。
(五)完善課后評價體系
建立科學合理的考核制度,完善鋼琴教育的課后評價體系,既可以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也可以讓鋼琴教師對課堂內容進行反思,從而優化學習內容,完善鋼琴教育體系。所以一方面,把中國鋼琴曲目加入到高校招錄鋼琴專業學生的考試曲目當中,加入到學生日常的考核和期末的考試范圍當中。此外學生學習效果的考核除了彈奏的技巧、正確的看譜,還要考核演奏中國鋼琴曲目時,是否能彈奏出所要表達的意境,音色是否圓潤到位,樂句是否把握恰當等所能體現中國民族文化的內容。另一方面,學校可以多組織一些有中國特色的鋼琴演奏會,也可以把演奏會當作是對結業的考核,或者鼓勵同學們多多參加各類鋼琴大賽,激發同學們學習的興趣和增加同學們認真練習的程度。結語中國鋼琴音樂有其獨特的神韻,并且也不斷在發展,鋼琴教育的民族化是中國鋼琴發展的必經之路,雖然道路坎坷漫長,但是只要我們在中國鋼琴教育的道路上不斷探索并堅持不懈的努力,相信具有中國特色的鋼琴音樂也能早日登上世界藝術之巔峰。
參考文獻:
[1]金錚.中國鋼琴教育民族化問題論略[J].湖南師范大學,2006.
[2]楊樹.中國鋼琴作品創作的民族化進程和對鋼琴教育民族化的思考[J].樂器,2009(6).
[3]梁茂春.中國鋼琴音樂的民族化歷程———為2005年“中非音樂對話———非洲音樂國際學術研討會”而寫[J].四川音樂學院學報,2006(1).
[4]胡園園.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淺談中國鋼琴音樂的民族化發展[J].黃河之聲,2008(19).
[5]郭立紅.從中國鋼琴作品看鋼琴音樂的民族化[J].漳州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1).
[6]王耀華.中國近現代學校音樂教育之得失[J].音樂研究,1994(2).
[7]黃登輝.鋼琴學習中的民族樂感問題[J].藝苑音樂版,1997(1).
[8]魏廷格.關于中國鋼琴藝術的概念及其理論研究概述[J].鋼琴藝術,2001(2).
[9]樊祖蔭.中華文化母語與專業音樂教育[J].中國音樂,1996(2).
[10]張己任.中國近代音樂教育之發展及趨向初探[A].劉靖之.中國新音樂論集[C].1949-1976.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1990.
作者:苗淼 單位:安徽藝術職業學院音樂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