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扶貧開發工作啟動上領導講話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這次會議既是學習觀摩縣蔬菜產業發展的扶貧現場會,也是落實崇禮會議精神的調度會。剛才,縣介紹了啟動第一批重點村扶貧工作特別是開展產業化扶貧的做法和經驗,各市匯報了確定第一批重點村謀劃啟動村級扶貧項目的情況。下面,我講三點意見:
一、認真學習借鑒經驗,推動全省產業扶貧再上新臺階
這次會議原打算全部安排在召開,因為住房限制,臨時改在召開,全體同志到現場學習觀摩。無論是農業生產條件,還是縣域經濟綜合實力,在全省縣級排名都是非常靠后的。然而就是在這樣一個縣弱民窮的特困縣,這幾年的產業扶貧特別是蔬菜產業硬是搞得紅紅火火、蒸蒸日上。目前露地菜已經發展到4萬畝,設施菜從無到有發展到2萬畝。可以說,一塊塊菜地、一個個大棚,已經變成了全縣農民的錢袋子、搖錢樹。去年底,縣被省委、省政府扶貧開發領導小組授予“省產業化扶貧示范縣”稱號。而且今年的發展規模、發展勢頭又將有個歷史性的跨越。這次會議選在縣開,不是說現在的發展規模、發展水平已經非常高了,主要是考慮到在蔬菜產業扶貧方面,起步快、勢頭好、前景廣闊。通過平時了解的情況,加上這次觀摩,我認為縣開展產業扶貧的成功做法和經驗可以概括為四句話二十四個字:
第一句是領導精力集中。近年來,縣在經濟社會發展面臨許多困難和嚴峻挑戰的形勢下,縣委、縣政府堅持以扶貧開發統攬農村工作全局,緊緊圍繞增加貧困群眾收入這個目標,以產業扶貧為抓手,不斷拓寬工作思路,完善政策措施,加大工作力度,使全縣的扶貧工作特別是產業扶貧不斷邁上新臺階。在這個過程中,縣委、縣政府一直扭住產業扶貧不放松,一任接著一任干,書記、縣長親自抓、負總責。的經驗告訴我們,產業扶貧不同于簡單地修路打井,需要堅持不懈、鍥而不舍地抓下去,特別是書記、縣長要親自抓。尤其是在基礎差、底子薄的貧困縣,要干成同樣一件事情,書記、縣長要比其他地方付出更多的艱辛和努力。
第二句是資源整合到位。近年來,縣在產業扶貧工作中,著力構建“大扶貧”格局。堅持以扶貧資金為粘合劑,以連片貧困鄉村為主戰場,縣委、縣政府積極整合行業職能部門的資金項目和方方面面的力量,最大限度地向蔬菜產業傾斜,形成了舉全縣之力開展產業扶貧的強大合力,真正做到了產業扶貧項目延伸到哪里,行業部門的配套資金就跟進到那里。的經驗告訴我們,要搞好產業扶貧,僅依靠扶貧部門和扶貧資金是遠遠不夠的,必須把資源整合作為前提和保證,形成各部門和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強大合力。
第三句是運作模式科學。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項目運作方式符合農業產業化的要求。近年來,縣成功地走出了一條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的產業化扶貧新路子。在蔬菜產業發展上,從育苗基地到專業合作社到交易市場再到貧困村、貧困戶,通過層層利益聯結機制,形成了環環緊扣的產業扶貧鏈條,減少了農民的種植風險和市場風險。二是扶持資金投放模式符合效益最大化的原則。近年來,縣在發展蔬菜產業上,并沒有將財政扶貧資金直接放給項目戶,而是以財政資金作抵押,協調金融機構按1:4、1:5的比例為農戶發放貸款,這樣既放大了扶貧資金的倍數效應,也強化了農民的還款意識。此外,在具體技術層面,縣推廣了壓膜槽技術,建新式大棚,提高了大棚的防風能力和保溫水平。的經驗告訴我們,開展產業扶貧,既要從政治的高度去認識,更要靠市場經濟的手段去運作,還要靠先進技術去提升。
第四句是群眾發動充分。近年來,縣在開展產業扶貧工作中,按照以人為本的理念,把充分調動貧困農戶種養增收的積極性作為全部工作的切入點,通過引入競爭機制、大力培樹典型、加強教育引導等方式,最大限度地激發了貧困群眾的內在動力,使全縣群眾對種菜增收的認識逐步統一,步調高度一致。的經驗告訴我們,開展產業扶貧必須牢固樹立“扶貧為了人民,扶貧依靠人民”的理念,通過認真細致的思想工作和經濟、行政手段,千方百計調動群眾脫貧增收的積極性,這是扶貧的根本。
搞好產業扶貧,成敗在人,關鍵在干。希望市和縣進一步總結產業扶貧的做法和模式,為全省提供更多的樣板和典型。希望各市、縣要從本地實際出發,認真學習借鑒的經驗,進一步開動腦筋,真抓實干,努力在學習中創新,在發展中提高。我想能辦到的,其他縣沒有任何理由辦不到,而且應當辦得更好。
二、嚴格落實既定要求,客觀公正地核定重點村
今年是新十年和“十二五”扶貧規劃的開局之年,很多大的方針政策都要進行調整和完善。為爭取工作主動,早在去年11月,我們即在張家口崇禮縣召開全省新十年第一批重點村提前啟動扶貧工作現場會,扈主任就開展提前啟動的重大意義、原則要求、具體工作都提出了明確要求。那次會后,省、市、縣三級積極行動,認真落實會議精神。從省扶貧辦來講,最近一段時間,我們多次到國務院扶貧辦匯報工作,爭取支持,了解情況。盡管國家對新十年扶貧開發的重大政策特別是貧困縣如何調整尚未確定,但今后十年的主要政策走向已經基本清楚。在扶貧標準的確定上,今后國家將會較大地提高標準,扶貧對象會進一步增加,扶貧任務會進一步加重;在對重點縣的管理上,總的是逐年減少,動態管理,只出不進;在對重點村的幫扶上,總的是減少數量,加大力度,一扶五年,徹底脫貧;在扶貧資金的使用上,由過去側重搞基礎設施,轉變為拿出更多比例(初步要求是不低于70%)的資金搞產業。根據中央的新要求,結合借鑒兄弟省市的經驗,經請示省政府同意,我們將原來的三年扶持一批改為五年扶持一批。全省“十二五”期間總共扶持3000個重點村,今年先在全省啟動2200個重點村;這次會上先為52個重點縣啟動1800個重點村,適當時候再在參照縣和省補助縣中確定部分重點村,待國家政策調整到位后,今年后半年再為重點縣增加部分重點村。從各市匯報的情況看,圍繞定村,大家都做了許多工作,但也有一些需要明確的問題,這里強調兩點:
一要卡死數量。扶貧任務重,鄉村人口多的重點縣每縣35個,其他重點縣每縣30個,具體到哪個縣定多少,由各市扶貧辦確定,但必須體現出差別。現在最大的問題是,一些縣反映重點村的數量太少,覆蓋面小,不利于工作全面均衡開展。對此,我們的態度是理解不支持。之所以這么講,主要有三點理由。第一,這是中央的要求。這次國家“十二五”期間只確定了3萬個重點村,新十年大概是6萬個左右,比上十年14.8萬個減少了8萬多,這樣做的目的是收緊拳頭,集中力量,重點攻堅,一次脫貧,對各省也是這樣的要求。第二,符合實際。前十年,我們最大的失誤是貧困村定的多,而且一次定三批,實際投入又很少,造成了點多面廣戰線長,有限的資金撒了芝麻鹽、胡椒面,不少貧困村陷入了扶貧—脫貧—返貧的怪圈。第三,這與投入強度相匹配。全省定3000個村,五年中央和省投入財政扶貧資金能達到30億,每村100萬元,按照以往的經驗,加上整合100萬元行業部門資金,每村可達到200萬元,這樣有能力讓這些村穩定脫貧。如果村定的過多,必定投入減少,結果是勞民傷財,事倍功半。所以說一個縣定30個或35個重點村已經不少了,通過五年扶持使這些村穩定脫貧已經很不容易了。至于大縣小縣、人多人少,下一步微調再說,這次就是這個數了。
二要嚴格條件。總的講是三條,一是確實貧困,二是集中連片,三是有積極性。這件事不能平衡照顧,分散扶持形不成主導產業,平均分配調動不了群眾脫貧的積極性。具體在核定貧困村時要考慮以下幾個因素:一是、、三年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二是“兩項制度”有效銜接識別出的貧困人口;三是前十年規劃內貧困村扶持資金數量,重點考慮第一、二批村;四是部分重點縣因災返貧的貧困村。
核定貧困村一事由市扶貧辦審核把關,月日前報省扶貧辦。省里將隨機抽查,對不按要求定村的,省將按照“假一減二”的比例扣減該重點縣的貧困村村數。
三、圍繞穩定脫貧目標,科學合理地編制村級扶貧規劃
重點村是新十年基本扶持單位,編制好村級扶貧規劃,是啟動和做好“十二五”扶貧工作的基礎,這里面有幾點需要進一步明確:
第一,規劃年限。原則上按五年搞規劃,這樣便于與“十二五”規劃和行業職能部門規劃相銜接。
第二,規劃內容。主要是搞好“四基”:一是基本生產生活條件。這里面主要是建議縣委、政府協調行業職能部門,把幫助貧困村改善水、電、路、訊、校、醫、街等優先列入行業規劃,優先建設,優先達標;二是基礎產業,也就是產業扶貧規劃。要按照“四化合一”的要求編制村級產業扶貧規劃。“四化”,即區域化布局,標準化生產,系列化服務,產業化經營。區域化布局,就是要結合重點縣的主導產業確定貧困村的扶貧項目,力求成方連片發展。標準化生產,就是要按照農產品生產加工的相關規定進行生產,要突出發展種植、養殖小區,避免單家獨戶的分散生產經營,切實把好種子、化肥、農藥、飼料這幾道關,嚴防農產品安全事故發生。系列化服務,就是要按照農民生產經營需求搞好服務,每個村都要建立專業合作組織,為貧困農民發展產業提供產前、產中、產后系列化服務。產業化經營,就是要按照發展現代農業的要求推進農業生產經營,突出培養壯大扶貧龍頭企業,要以龍頭企業的帶動輻射能力確定扶貧項目,決定產業規模。三是基層組織。要建議縣委利用今明兩年鄉村換屆,選好配強重點村班子。四是基本保障。主要是與民政部門加強溝通,把沒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納入低保范圍,力求做到應保盡保。同時積極推動貧困村進行新農合、新農保試點,減少因災返貧。
第三,投資規模。人口多的村按100萬元扶貧資金,整合100萬元行業職能部門資金編制,人口少的村按80萬元扶貧資金,整合80-100萬元行業職能部門資金進行編制。財政扶貧資金省里有保證,可以打足,整合資金主要靠爭取,要留有余地。
第四,規劃目標。經過五年努力,重點村生產生活條件、農民人均收入等發展指標要達到本縣平均水平以上。
現在是春耕春管的關鍵時刻,也是調整結構的最好時刻。這兩天省里已為每個重點縣預先下撥扶貧資金500萬元,請大家抓緊確定項目,不要貽誤農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