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企業發展高層壇副部長發言材料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同志們:
很高興參加"第八屆企業發展高層論壇",今天我主要就加快轉變外貿發展方式與各位交流研討。
一、用戰略思維審視新時期我國對外貿易
后危機時代,我國外貿發展的內外環境更加復雜。國際金融危機對各國經濟發展模式、世界經貿格局、經濟管理方式、社會價值觀念等方面都產生了重大而又深刻的影響,對我國外貿發展形成新的挑戰。因此,我們需要用全球視野、戰略思維、國情意識、歷史眼光審視和把握我國外貿發展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一)經濟全球化發展的趨勢不會改變
當前,經濟全球化和貿易自由化經受挫折,國際經濟秩序受到質疑,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國際資本流動放緩,部分發達國家提出"再工業化"和"產業回歸"。但從中長期看,經濟全球化趨勢不會改變。從歷史經驗看,近百年來世界經濟經受了"大蕭條"、兩次世界大戰、亞洲金融危機等外部沖擊,但全球化每次都在嚴重危機中蘊含著向前發展的巨大機遇。
(二)我國企業國際競爭力不斷增強的趨勢不會改變
金融危機后,我國企業面臨國際競爭加劇、國內成本上升的雙重壓力。但從中長期看,支撐我國外貿國際競爭力的多種優勢仍然存在,并將不斷增強。高素質勞動力優勢增強。我國勞動力質量優勢明顯,有一支數量大、素質高、紀律性強的產業工人;同時,勞動力素質不斷提升,近年來每年大學畢業生超過600萬人。我國"人口紅利"正處在從數量向質量快速提升的階段。工業配套能力優勢增強。我國工業體系門類齊全,有700多種工業產品產量居世界第一,170多種商品出口量世界第一。同時,產業技術升級加快,為提高出口產品的檔次和競爭力奠定了基礎。國內市場潛力優勢增強。我國擁有13億人口,是世界上最有潛力的大市場。隨著居民收入水平不斷提升,我國消費能力不斷提升,內需不斷擴大。未來20年,我國城市化加速發展將創造巨大的市場需求,帶動產品和技術進口增加。
(三)我國外貿對國民經濟貢獻增強的趨勢不會改變
我國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外貿為國民經濟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是我國改革開放的重要成果之一。從中長期來看,外貿的貢獻將進一步增強,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在推動經濟增長方面。我國貨物貿易出口占世界比重仍有提升空間,服務貿易的發展潛力更是巨大。同時,進口仍是今后相當長一段時期內保障我國資源能源和關鍵技術設備供應的重要渠道。在促進社會和諧方面。就業是社會穩定之源,外貿直接帶動就業人數超過8000萬,其中60%來自于農村轉移勞動力。另外,如考慮到間接帶動作用,外貿吸納就業總人數超過1億人。在提升國際地位方面。國際經驗表明,一國產品或服務的國際競爭力,是該國經濟、科技和文化競爭力的綜合體現,也是一國形象的品牌。隨著我國外貿不斷發展,提升了國家綜合實力,加深了國際經貿合作,拓展了我與其他國家的經濟利益契合點。
我國外貿仍處在進一步發展的戰略機遇期。我們應堅定不移地擴大對外開放,實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不斷增強外貿對國民經濟的貢獻。
二、轉變外貿發展方式已刻不容緩
國際金融危機對外貿的沖擊,表面上是對外貿增長速度的沖擊,實質上是對外貿發展方式的沖擊。加快轉變外貿發展方式,應著眼于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著眼于推動外貿自身科學發展,著眼于推動貿易強國進程。
(一)從我國外貿與國民經濟關系看,外貿發展方式需要適應性轉型
對外貿易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在理論上,經濟發展方式決定外貿發展方式,外貿發展方式轉變要適應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同時,外貿發展方式轉變對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也有先導促進作用。當前,我國外貿還有一些不適應國民經濟發展要求的地方,主要表現在"三高三低":一是對東部發達地區發展貢獻度高,對中西部欠發達地區發展貢獻度低,東部十省市外貿占全國外貿比重超過90%;二是對二次產業發展貢獻度高,對
一、三次產業發展貢獻度低,工業制成品出口占我國總出口比重超過80%;三是對有形要素投入依賴程度高,對無形要素投入依賴程度低,國際競爭力主要依賴資源、能源、土地、環境、勞動力等有形要素投入,科技、管理、創新等無形要素投入不夠。因此,要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外貿發展方式必須要適應性轉變。
(二)從我國外貿與世界貿易關系看,外貿發展方式需要主動性轉型
我國外貿已成為推動世界貿易增長的重要力量。我國外貿對世界貿易影響力逐漸加大,同時,也存在一些應引起高度重視的問題:一是貿易摩擦明顯增多。我國出口與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競爭加劇,已成為貿易保護主義的"重災區"。2009年,我國遭遇的貿易摩擦案件116起,涉案金額127億美元。去年我國出口占全球9.6%,而遭受的反傾銷占全球40%左右,反補貼占全球75%。今年一季度,貿易救濟案件19起,但涉案金額高達11.9億美元,增長了93.5%。對貿易摩擦要高度重視,積極應對。同時,必須轉變外貿發展方式,更加注重由量的擴張到質的提高轉變。二是貿易比較利益較少。當前,我國處在國際貿易分工價值鏈低端,自主品牌不足10%,以加工制造業為主。三是貿易不平衡問題仍較突出。2009年,我國貿易順差為1960.7億美元,同比下降34.2%。今年一季度,貿易順差為144.9億美元,同比下降76.7%。長期貿易不平衡既不是我國的政策選擇,也不利于我國外貿可持續發展。要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均衡、普惠、共贏方向發展,我國外貿發展方式必須要主動性轉變。
(三)從貿易大國與貿易強國的關系看,外貿發展方式需要戰略性轉型
貿易大國是貿易強國的基礎。實現貿易強國是我國外貿發展的戰略目標。2009年我國出口居世界第一,進口居世界第二,已是貿易大國,但大而不強。國際經驗表明,貿易強國最顯著的特征是全球資源配置能力強,在政府、行業、企業、商品四個層次上均具有強大的協調能力和競爭力。我國在"四個能力"上與貿易強國還有較大差距,亟待提高:一是出口商品競爭力有待提高,更加注重從量的擴張向質的提升轉變,培育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品牌和自主營銷渠道,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效益的出口產品;二是企業國際競爭力有待提高,更加注重從數量價格競爭向質量品牌競爭轉變,培育一批組織化程度高、國際競爭能力強的跨國公司;三是行業組織協調能力有待提高,更加注重從價格接受者向價格制定者轉變,培育一批在國際上有影響、行業內有威信的商協會組織;四是政府參與國際貿易規則制定能力有待提高,更加注重從接受既定規則向主動參與國際規則轉變。要推動從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轉變進程,我國外貿發展方式必須要戰略性轉變。
我國外貿發展方式正處在加快轉型的關鍵時期,傳統外貿發展模式已不可持續、難以為繼,必須要進行適應性、主動性和戰略性轉型。
三、轉變外貿發展方式關鍵要在"加快"上下功夫
轉變外貿發展方式不僅是一場深刻的經濟變革,也是一場深刻的思想觀念變革。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進一步解放思想,完善政策體系,建立工作機制,在"加快"上下功夫。
(一)進一步解放思想
解放思想是加快外貿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前提。要樹立"四種意識":一是改革意識。改革是加快轉變的根本途徑,僵化守舊沒有出路。要加快改革制約外貿發展的管理體制、促進體制、公共服務體制等體制機制性問題。二是開放意識。開放是加快轉變的外部條件,關起門來沒有出路。要繼續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提高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能力;準確把握全球需求結構和產業結構調整趨勢,拓展外貿發展的深度和廣度。三是創新意識。創新是加快轉變的不竭動力,墨守成規沒有出路。要結合客觀實際,創新工作思路,優化發展模式,增強外貿發展后勁。四是發展意識。發展方式是發展中出現的問題,要用發展的辦法去解決、去轉變。要在發展中轉變,轉變中促發展,實現又好又快發展。
(二)完善政策機制
政策是加快外貿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支撐。要加快完善"四方面政策",形成有利于加快外貿發展方式轉變的政策環境:一是在財稅政策上,穩定財政對外貿的支持力度,重點支持外貿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保持出口退稅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進一步優化關稅結構,發揮關稅的宏觀調控作用。二是在貨幣政策上,保持人民幣匯率基本穩定;擴大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地區和規模,積極開展海外人民幣業務,穩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三是在金融政策上,完善金融政策,支持外貿發展。擴大出口信用保險規模,提高出口信用保險覆蓋率,降低保費費率水平,擴大對風險國別和市場的承保范圍。四是在貿易政策上,不斷提高貿易便利化水平,推進多雙邊和自貿區談判。
(三)建立工作機制
工作機制是加快外貿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保障。要加快構建"四個機制",形成有利于外貿發展方式轉變的有效機制。一是建立質量提高、效益改善、資源節約、結構優化的外貿績效評價機制,引導各地區外貿科學發展,在"十二五"期間要建立分類指導的全國外貿績效評價機制。二是建立縱向聯動、橫向合作、高效協調的工作服務機制,增強政策的針對性和執行的協調性,提升公共服務能力和貿易便利化水平。三是建立分工合理、相互協作、運轉高效的貿易促進機制,形成較為完善的法律法規和貿易促進體系,完善中小外貿企業促進機制。四是建立反應迅速、應對有效、反制有力的貿易摩擦應對協調機制,提高貿易摩擦應對能力。
四、轉變外貿發展方式重點要在實效上下功夫
加快轉變外貿發展方式,鞏固貿易大國地位,推進貿易強國進程,既是一場攻堅戰,也是一場持久戰。要本著協調推進、重點突破的原則,"十二五"期間,外貿發展要在實施"四個優化"、"六個協調"和"八項舉措"上下功夫、見成效。新晨
(一)"八項舉措"
一是打造商務平臺。打造若干國際知名度高、影響力大的國家級會展平臺;培育若干技術力量強、信譽好的電子商務平臺;建立若干輻射力廣、管理水平高的境外貿易中心;扶持若干內外貿一體、組織化水平高的商品市場。二是提升商品質量。擴大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品牌、高附加值產品出口,提升傳統優勢產品出口附加值,爭創新的競爭優勢產品出口。加大對"中國制造"的國際輿論宣傳,提升中國產品形象。三是建立出口基地。依托產業集聚區和開發區、保稅區和海關特殊監管區,建立一批出口基地。四是拓展新興市場。按照經濟規模、人口總量、消費能力、市場環境等指標分類,形成拓展的重點地區、重點國別。深度拓展拉美、中東歐、東南亞及我周邊等市場。五是提升加工貿易。引導加工貿易延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推動加工貿易轉型升級。鼓勵加工貿易向中西部轉移。六是扶持服務貿易。積極承接國際服務業轉移,擴大服務外包規模。培育國產服務品牌出口,加大對軟件、文化、動漫等產品出口扶持力度。七是擴大邊境貿易。在管理權限和貿易便利化等方面給予邊境地區政策傾斜,推動邊貿人民幣結算出口退稅政策落實。八是發展"走出去"帶動出口。鼓勵有實力的企業開展對外工程承包、投資辦廠、建立銷售網絡。穩步推進境外經貿合作區建設,積極推動海外資源開發合作。發揮優買優貸等支持大型成套設備、技術對出口的帶動作用。
(二)"四個優化"
一是優化主體結構,做強大企業,扶持中小企業發展;二是優化商品結構,穩定傳統優勢產品出口,擴大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品牌、高附加值產品出口,培育新的競爭優勢產品出口;三是優化市場結構,鞏固傳統市場,開拓新興市場,培育周邊市場;四是優化貿易方式結構,做強一般貿易,提升加工貿易,發展其他貿易。
(三)"六個協調"
一是出口和進口協調發展,促進貿易平衡;二是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協調發展;三是外貿與外資、外經協調發展,增強互動作用;四是外貿和內貿協調發展,實現有效互補;五是多種所有制主體協調發展,發揮各自優勢;六是東部和中西部協調發展,實現共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