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環境經濟碩士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關鍵詞】資源環境代價核算理論
一、國外資源環境代價核算理論、方法研究進展
環境代價評估的發展是以人類社會發展及對環境價值認識的深入,而不斷發展的。經濟發達國家對環境與經濟的關系以及環境影響的代價意識較中國早。
新古典經濟學派代表馬歇爾首次在其1890年發表的《經濟學原理》中提出“外部性”的具體概念,庇古在其1920年的《福利經濟學》中提出了“外部不經濟”的概念與內容,并指出市場機制自身無法消除外部性,應該實行政府干預促使外部性內部化,進一步完善了外部性問題。庇古理論的實質是通過國家的力量促使私人收益與社會收益相互持平,從而實現資源配置的帕累托改進。隨后帕累托、卡爾多、希克斯、西多夫斯基等人也相繼提出了系列性觀點,并與庇古形成了外部性理論體系,這一體系成為環境代價的評估的理論基礎。國外早在20世紀初就已開展了環境代價的定量化評估研究和實踐,以美國為例,在20世紀初美國政府委托相關的研究機構就建設項目帶來的環境經濟影響開展了定量化的評估和計量工作。并已將由馬歇爾、庇古等人形成的一系列外部性理論應用到了水、大氣污染代價定量評估中。
自產業革命開始后,由資源開發所帶來的不僅是環境污染,而且還有比之更為嚴重的生態系統損害,這逐漸成為人們的研究和關注熱點,人們開始認識到傳統經濟發展模式的局限性,在福利經濟學思想的影響下,發達國家政府提出了要求環境破壞者補償由此帶來的環境代價。在這一背景環境下,對大氣、水、土壤的污染損失的評估計量研究得到了迅速發展,與之帶來的是有關的環境質量與公共物品經濟學理論得以滋長生根。而公共物品經濟學理論的發展,又為評估環境的非使用價值或者說是不可直接計量的非使用價值(如存在、選擇價值等)提供了理論基礎,并學界逐漸完善了環境代價的評估體系。這一時期值得一提的是,學術界還開展了重要污染物劑量―反應關系的研究,形成了以市場價值法為代表的一系列環境代價評估方法。
20世紀80年代中期至今,綜合環境經濟核算研究在不同層面逐漸開展,挪威、法國等發達國家率先開展將環境資源核算納入國民核算體系(SNA)的研究工作,聯合國和世界銀行組織力量進行較系統的研究工作,制定核算辦法。提出進行環境經濟核算,建立環境衛星帳戶,對國民經濟帳戶進行調整,把環境數據和經濟數據統一起來,在各種案例性研究成果基礎上逐步形成有關綜合環境經濟核算的基本框架、原則、概念、方法,并提供了包括SEEA―1993、SEEA―2000、SEEA―2003在內的三個綜合環境經濟核算手冊。而作為環境成本核算的核心―――環境代價評估在計算對象的內容上,從微觀層次上升到全球系統層次,從環境資源核算擴展環境服務核算,從經濟效益核算擴展到人類福利核算。形成了以替代市場法和假想市場法為代表的新一代環境代價評估技術。
雖然不同的環境代價評估方法的得到了應用,但它們的研究對象多是發達國家針對水資源開發、森林資源開發、大氣污染造成的環境代價進行的估算,研究方面理論方法比較成熟、案例分析較多。而將礦產資源開發造成的環境代價作為研究對象的研究成果比較少。這是因為國際上在注重環境代價核算時的這一、二十年來,世界礦產資源的開發主要集中在不發達國家。不發達國家的開發一般都沒有進行礦產資源開發環境代價核算研究及其政府管制。因此,礦產資源開發環境代價核算理論方法研究在國際上研究成果不多,研究的深度也不夠。隨著世界各國環境意識的加強,礦產資源開發的環境代價核算正在成為研究熱點。
與此同時,在發達國家,控制環境代價的制度問題一般被假設由市場機制所包容,并放在環境與資源框架內分析,缺乏對資源環境空間負外部性的各種現象進行科學研究和系統分析,明顯不適用于市場機制不完善、監測和量化資源開發所造成的環境污染技術水平較低的發展中國家,因而也有待于進一步深化。
二、國內資源開發環境代價核算理論、方法研究進展
開發和利用非再生資源,不僅會消耗資源,而且還會帶來生態破壞,產生環境損失,國內有學者已開始對資源自身價值和生態環境損失的補償進行定量研究。雷明圍繞資源―經濟―環境一體化核算這一主題,基于邊際機會成本理論,從投入―產出核算出發,提出一套綠色投入―產出核算的方法,并且在此基礎上對相關應用問題如綠色GDP核算、綠色稅費、資源―能源―經濟―環境綜合核算進行了深入分析。王廣成對此一體化核算體系還進行了實證。這些成果總的來講仍是理論太強,可操作性太低,而且對礦產資源與環境資產價格的確定、礦產資源和環境資源價值帳戶的設置以及與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連接問題仍需進一步研究。徐篙齡認為中國環境價值損失評估中存在以下兩個問題:對環境經濟損失計量的目的和用途沒有進一步的認識;以及這種計量缺乏充分而完備的可計算性。同時,他還進一步分析了我國進行環境損失評價的原因,并提出了相應的治理措施。曹鳳中對我國這方面的研究進行了綜述,指出了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在研究方法上,為了對污染損失的價值進行貨幣化,一般采用了基于成本的方法如恢復費用法、人力資本法、旅行成本法等評估生態破壞和環境損失的程度。他認為這樣基于成本的方法對支付意愿的估計偏低;二是計算環境污染損失必須確定環境污染程度與健康損害間的劑量―反映關系,但我國卻缺乏流行病學的調查資源,因而使環境價值的評估缺乏真實性;三是存在重復計算問題。因而他主張加強中國環境法律估算的方法學和綜合研究。
此外,張金屯、黃廣宇、青衛平、張坤民、陳妙江等則從區域或者城市的角度對其環境污染損失進行了定量分析和評估。這些研究雖然考察了資源開發利用造成的區域內生態和環境損害,但沒有考察資源開發利用中的價值折耗和補償問題,更沒有考察跨區域的環境損失以及補償問題,以致沒有形成對資源開發利用造成的環境代價的全面核算。
目前,環境經濟學家已開發出了不少對環境損害進行貨幣化評價的方法,新的文獻仍在不斷出現,并且其中的一些評估結果已被決策部門作為其制定可持續發展政策和進行綠色GDP核算的依據。雖然這些環境價值評估方法都根植于傳統經濟學,但它們又都包含了環境經濟學家的創新。在核算環境損害價值的過程中,傳統上主要有三種核算技術:即總量假設估算法、結構分析法和綜合總量分析法。這一思路雖然有用,但由于它省略了環境產品和服務的利益相關者群體的中間規模層次,無法解決物質稀缺性與經濟稀缺性不一致的矛盾,再加之,它存在不能貫徹“窮盡性原則,和“獨立性原則”等問題,因而,在深入分析的基礎上,最近有學者還提出了新的環境價值估算思路,目的是對己有研究思路進行完善。新的研究思路主要有由于江濤(1998)從宏觀層次上提出的環境價值估算的索洛方程法和趙景柱等人(2004)從利益相關者群體等中觀層次提出的環境產品和服務經濟價值的評估體系。張云(2007)對非再生資源開發中的資源價值和環境損害價值補償進行了研究。余振國、馮春濤、趙冉(2007)對煤炭開發的環境代價進行了研究。可以說,我國明確尚沒有出現礦產資源開發環境代價核算理論方法和核算制度方面的系統、全面、有重要價值的研究成果。
三、現有資源環境代價核算理論、方法研究評述與展望
從現有的研究成果分析,從國內外環境價值評估的實踐看,常用的進行環境損害評估的基本方法主要有基于市場價格來確定環境價值的生產率法、人力資本法(包括改進的人力資本法)、重置成本法、機會成本法;基于替代物的市場價格來衡量沒有市場價格的環境物品價值的旅行費用法以及基于假設的市場來衡量環境質量及其變動價值的意愿調查法(CVM)等。雖然這些基本方法對準確評估環境損害價值有重要意義,但由于這些基本方法在進行具體評估時需要大量的數據、經費及時間等,因此,在一定范圍內使用基于上述相關方法衡量的環境損害價值評估的研究成果估計類似環境影響的貨幣化價值的方法―成果參照法或稱轉移效益法((transferbenefit method)在環境價值評估中也被廣泛使用,這在貧窮落后的發展中國家和地區表現的最為明顯。
在對我國的資源環境代價進行經濟評價的過程中,國內外主要存在以下三個問題:一是計算結果均不全面。如世界銀行(1997)在研究我國環境損害經濟價值時,都是圍繞環境污染造成的環境損害進行評估,而沒有對生態退化的經濟損失進行評估;而且它計算的主要是大氣污染的經濟損失,而對其他污染基本沒有計算。美國東西方中心(1990)在計算中也一直強調由于數據和信息缺乏,其計算結果是高度保守的;二是從研究對象來看,國內外的環境代價核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污染造成損失,而對資源開發造成的環境價值損害沒有綜合的予以考慮;三是環境污染對人體健康的損害和生產力的破壞在研究中占重要地位。但從研究結果看,國內外研究的結果差距很大。這主要是因為對污染引起早死的經濟損失計量方法不同。國外主要采用WTP,而國內則主要采用人力資本法;四是對生態破壞的損失進行了初步測算并且由于統計數據的缺乏,評估的主要內容又是圍繞大氣污染和水污染造成的損害進行的,對生態服務價值或生態退化造成的經濟損失進行評估的研究相對較少。如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在2000―2002年會同國家測繪局、國家統計局、各省人民政府、中國環境監測總站、中國環境科學院、中日友好環境保護中心等開展的西部和中東部生態環境調查顯示,因生態破壞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西部和中東部分別相當于其GDP的13%、5%~
12%。因此,從己有的研究結果看,中國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造成的經濟損失大約相當于全部GDP的7%~20%。
近一兩年,中國國土資源經濟研究院的學者對1949―2004年間的煤炭資源開采造成的環境代價進行了核算,形成了一些初步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礎上,形成了礦產資源開發環境代價核算的理論與方法體系。雖然我國針對資源開發的環境代價有了一些嘗試和研究基礎,但到目前為止,對于礦產資源開發的環境代價核算仍處于探索階段。
(基金項目:中國地質調查局地質大調查項目(編號:12120113006800);國土資源部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項目(2 00811044)。)
【參考文獻】
[1]徐嵩齡:中國環境破壞的經濟損失計量[M].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7.
[2]葉兆木:環境損失與環境成本評估研究進展、問題及展望[J].四川環境,2007(1).
[3]李宏:環境經濟損失評估方法體系研究[D].重慶大學碩士論文,2001.
[4]郝紅彬:生態公路建設環境損失經濟評價的研究[D].中南大學碩士論文,2007.
[5]李紅莉:十年經濟發展對環境空氣和地表水體質量的影響[D].山東大學博士論文,2008.
[6]姜濤:山東省環境污染經濟損失的評估[D].山東大學碩士論文,2007.
[7]陳葵容:煤炭企業資本補償問題研究[D].西安科技大學碩士論文,2010.
[8]鄭文莉:我國農業環境災害的經濟損失評估[D].西北大學碩士論文,2008.
[9]田華:高速公路環境損益后評價指標體系及量化模型研究[D].長沙理工大學碩士論文,2010.
[10]劉文明:山東省沂蒙山區土壤侵蝕經濟損失評估及恢復對策研究[D].山東農業大學碩士論文,2005.
[11]李瑞俊:山東沂沐泗流域土壤侵蝕經濟損失評估及對策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5.
[12]俞林、徐立青:環境成本內在化對國際貿易競爭力影響的實證分析―――基于紡織行業[J].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2).
關鍵詞:環境經濟;學術期刊;研究內容;詞頻分析;學科發展
中圖分類號:X196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16248(2016)02006707
環境經濟學是伴隨著人類活動引起的日益嚴重的環境問題而產生和快速發展起來的一門新興學科。20世紀70年代末環境經濟學被介紹到中國。1978年中國制定了《環境經濟和環境保護技術經濟八年發展規劃》。1980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在斯德哥爾摩召開關于“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的討論會,決定將“環境經濟”列為聯合國環境規劃署1981年《環境狀況報告》中的第一項主題。同年中國環境管理、經濟與法學學會成立,由此推動了中國環境經濟學的研究。這表明作為環境科學的重要分支,環境經濟學已成為一門矚目的獨立學科。環境經濟學雖然僅有幾十年的發展歷史,但其學科體系在不斷的發展與完善。通過持續的研究和實踐,環境經濟學在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中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三十多年來,環境經濟研究在中國發展快速,不但表現在環境經濟理論和框架體系不斷充實完善,而且結合中國實際開展的環境經濟領域研究也取得了很多的成果。學者們翻譯、撰寫了環境經濟方面的教材和專著,還發表許多研究環境經濟的論文,開展了環境經濟各領域多方面的科學研究,在高等院校和科研單位成立了相關的研究機構,培養了一批環境經濟方面的專業人才[1]。
創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環境經濟學學科體系,其理論體系、研究方法和實踐指導都需要在現有基礎上進一步充實、提高和完善。基于此對2005~2014年收錄在《中國學術期刊(網絡版)》(以下簡稱中國知網)全文數據庫中篇名包含有“環境經濟”的全部期刊論文進行統計分析,以期從這個角度研究近十年來中國環境經濟研究動態和發展路徑。
一、近十年環境經濟研究
數據樣本統計(一)“環境經濟”期刊論文篇數統計
從中國知網中檢索2005~2014年間篇名中有“環境經濟”的全部期刊論文,剔除重復及不符合主題的論文,共有462篇,其中核心期刊本文核心期刊指中國知網上所檢索的中文核心期刊及CSSCI來源期刊。論文200篇,其他期刊論文262篇。具體統計數據如表1所示。
需要說明的是,本研究是從2005~2014年間篇名中有“環境經濟”的中國知網全部期刊論文這一角度來研究環境經濟學學科的發展,但環境經濟研究成果的體現形式是多樣的。比如中國知網檢索數據庫收錄文獻中除了期刊論文,還有優秀碩士論文、博士論文、國內外會議和其他形式的研究論文,在2005~2014年間,這些論文篇名中有“環境經濟”的共計338篇。
此外,統計分析2005~2014年這十年的文獻,是為了了解在新階段中國環境經濟學學科的發展進路。而在1978~2004年的27年間,中國環境經濟學學科經歷了起步、探索和發展等重要階段。在這27年間收錄在中國知網篇名中有“環境經濟”的文獻,包括期刊論文、碩博士論文、國內外會議論文和其他形式論文共456篇,其中期刊論文有406篇。
(二)基于期刊的數據樣本和研究方法
為了能較好地表征環境經濟學學科領域研究的客觀水平,本研究的檢索統計工作不僅關注期刊論文數量的變化,更關注期刊論文的質量變化。核心期刊論文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相關研究領域的較高水平,故本研究的重點在核心期刊論文。據上文可知,本研究全部實際有效樣本為462篇,其中核心期刊論文的實際有效樣本為200篇。
在相關論文資料的基礎上,運用引證分析、數據分析和詞頻分析等方法對中國近十年來篇名中有“環境經濟”的全部期刊論文數量的變化規律進行總結,重點對論文期刊類型、主要議題、作者人數等方面進行數量分析。同時分析文獻的被引次數,以衡量期刊論文的影響力。
(三)數據樣本局限性分析
本研究只是從篇名中有“環境經濟”的期刊論文這個角度來分析環境經濟學學科的發展,數據樣本必然存在局限性。由于環境經濟學學科領域的廣泛性,涉及環境經濟的具體研究對象很多,僅就期刊論文來說,屬于環境經濟范疇的論文眾多。篇名屬于環境經濟領域范疇的其他關鍵詞的論文有至少十多種,如“綠色經濟”、“循環經濟”、“生態經濟”、“綠色GDP”、“ EKC”、“環境績效”、“環境損失(損害)”、“環境成本”、“環境外部性”、“排污權”和“環境稅”等,見表2所示。據《中國環境經濟學學科發展報告》統計顯示:1980~2008年這29年間有關環境經濟研究領域的中文核心期刊的文章共有10 618篇。本研究檢索統計了2005~2014年環境經濟研究領域核心期刊論文,屬于環境經濟研究領域的核心期刊論文共有10 506篇。由此可見,近十年有關環境經濟研究領域的核心期刊數量比過去有大幅增加。
由此分析,2005~2014年篇名中有“環境經濟”的核心期刊論文大約占環境經濟學學科領域范疇的核心期刊論文的1/50~1/60,也就是說大多數有關環境經濟的研究論文在其篇名中并沒有直接使用“環境經濟”。故本研究的局限性在于并未包含環境經濟研究的所有領域,但本研究的貢獻也正是對以“環境經濟”為篇名的論文的深度分析,以見微知著,窺一斑而略見環境經濟學學科研究的全貌。
二、數據樣本論文分析
(一)研究階段分析
通過對全部462篇數據樣本期刊論文進行分析發現,2005~2008年數據樣本期刊數量逐年遞增,到2008年達到峰值,2009~2011年數據樣本期刊數量略有下降,2012~2014年數據樣本期刊論文穩定在40篇左右。中國環境經濟學學科近十年期刊論文方面的研究從數量上看為穩定發展的階段,從質量上看為深入擴展研究的階段。
進入21世紀,環境經濟學的研究領域不斷擴大,并且取得了明顯的進展。可以預計在未來一段時間,環境經濟學研究將重點關注環境經濟理論體系、環境價值核算體系、環境經濟分析方法體系、環境經濟評價體系、環境保護經濟手段體系、環境經濟政策體系、環境投融資體系、循環經濟體系、國際貿易與環境保護體系等[1819]。
四、結語根據本文數據樣本進行的統計分析,可以了解近年來中國環境經濟研究的一些特點。第一,從數量上看,年核心期刊發表篇數變化不大,但論文的深度有所擴展,涉及的領域更廣,所使用的分析手段也更多,近十年環境經濟領域的相關研究論文比以前的有大幅增加。第二,在影響力方面,發表于理工類核心期刊上的環境經濟類論文的影響力更大;另外,采用數量分析、科學實驗以及工程實踐的論文影響力也較大。這說明中國環境經濟研究的一種趨勢是朝著定量分析、技術支撐的方向發展。第三,在研究內容上,依據詞頻分析結果,研究的內容和范圍有所擴展,研究深度有所加強,但較多的研究還是探索性的,結論是建議性的,其實踐意義、應用意義和指導意義還不夠強。
參考文獻:
[1]沈滿洪,葛察忠,董戰峰,等.環境經濟研究進展:第3卷[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11.
[2]邱威,張建華,劉念.含大型風電場的環境經濟調度模型與解法[J].中國電機工程學報,2011,31(19):816.
[3]李國柱,牛叔文,楊振,等.隴中黃土丘陵地區農村生活能源消費的環境經濟成本分析[J].自然資源學報,2008,23(1):1524.
[4]李剛,張彥偉,孫豐云.中國環境經濟系統的物質需求量研究[J].中國軟科學,2005(11):3944.
[5]張音波,陳新庚,彭曉春,等.廣東省環境經濟系統的物質流分析[J].環境科學學報,2008,28(5):10211031.
[6]郭長雷,王麗婧,梅鳳喬,等.貴陽市環境經濟系統協調發展策略分析[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06,29(7):9799.
[7]崔宇明,常云昆.環境經濟外部性的內部化路徑比較分析[J].開發研究,2007(3):4043.
[8]潘岳.談談環境經濟政策[J].求是,2007(20):5860.
[9]段曉峰,許學工.黃河三角洲地區資源―環境―經濟系統可持續性的能值分析[J].地理科學進展,2006,25(1):4555.
[10]陳耀龍,程文濤,陳小兵.高級住宅小區生態設計與環境經濟效益分析[J].環境科學與技術,2006,29(7):9799.
[11]劉向華,馬忠玉,劉子剛.意愿調查法在環境經濟評價中的應用探討[J].生態經濟,2005(4):3638.
[12]傅京燕.OECD國家環境經濟手段的新發展及其啟示[J].未來與發展,2005(3):4345.
[13]譚靈芝,魯明中,陳殷源.我國生活垃圾處置市場的環境經濟政策選擇[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8,18(2):181186.
[14]蔡秀云.三種環境經濟手段的優勢比較分析[J].中國稅務,2009(12):2223.
[15]劉彩利,王京芳,薛斌.環境經濟手段對企業實施清潔生產的驅動機制[J].軟科學,2005,19(5):2729,38.
[16]李小蓿李漢平.環境經濟系統物質流可持續性與循環經濟物質流特征分析[J].資源科學,2008,30(9):13271335.
[17]陸菁.貿易與環境經濟分析的實證研究述評[J].浙江社會科學,2006(2):203209.
[18]董小林.環境經濟學[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
[19]董小林.當代中國環境社會學建構[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
Analysis of Chinese environmental economy
research in the last decadeDONG Xiaolin1,2, XUE Wenjie1,2, SONG Cheng1
(1.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Research, Changan University, Xian 710064,
Shaanxi, China;2.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Changan University,
【Abstract】The existing coal production has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high pollution, high energy consumption, policy constraints and others, these characteristics have seriously restricted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 so the implementation of cleaner production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become a pressing matter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aper comprehensively analyzes the status, influence factors and evaluation of the clean technology of coal industry in Xuyong county.
【關鍵詞】煤炭行業;清潔生產;問題分析
【Keywords】coal industry; cleaner production; problem analysis
【中圖分類號】F42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1069(2017)03-0139-02
1 課題研究背景
在我國經濟發展中,煤炭是不可或缺的燃料資源。但是對于煤炭資源的開采,挖掘,我國在很長一段時間都是沒有注意煤炭行業附近的生態環境,使得在煤炭開采完成之后,煤炭行業附近的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1]。
這種發展違背了可持續發展的策略,不符合當今社會綠色可持續發展的目的。因此,可持續發展的思想越來越重要,目前,世界范圍內都在倡導循環經濟的發展模式。煤炭資源的發展也急需做出改變,如何改變,怎樣利于生態平衡,利于可持續發展和循環經濟,這些問題擺在政府、企業面前,因此急需做出相關調整[2]。
2 國內研究現狀
2.1 煤炭清潔生產的必要性及存在問題研究
曲格平學者在其發表的論文《發展循環經濟是21世紀的大趨勢》中,在煤炭生產的行業層面,進行了較為系統的分析,詳細地論述了煤炭行業開展清潔生產的必要性。
楊文瀾、李多松在《煤炭行業推行清潔生產的緊迫性及對策研究》一文中,通過對煤炭資源開發利用特征及其對生態環境破壞的現狀分析,指出了“煤炭開采造成的生態破壞已成為我國可持續發展的制約因素”,分析了煤炭行業推行清潔生產的必要性,并根據當前煤炭行業清潔生產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應對策。
2.2 煤炭企業清潔生產的可行性研究
張明慧在其碩士論文《煤炭清潔生產和利用的經濟分析及對策研究》中,從企業的經濟效益、技術保障及國家相關政策支持等三個方面分析了煤炭清潔生產和利用的可行性,建立了煤炭清潔生產經濟評價指標體系,并提出了清潔生產和利用相關措施和政策建議。
3 敘永縣煤炭行業清潔生產現狀分析
3.1 基本情況
四川省敘永煤礦隸屬于四川省煤礦產業集團,是以煤炭生產為主導產業的國有大型企業,2015年年末總資產3億元,礦井屬于古敘礦區中段落葉壩井田,開采煤層分別為C19、C20、C24三層,平均煤厚為0.8~1.2m,煤質為特低硫、特低磷、低灰、高發熱量的優質無煙煤,礦井屬高瓦斯礦井,無煤塵爆炸危險。礦井總面積8.3434平方千米,截至2015年年末,占有資源儲量為3800萬噸,可采儲量2560萬噸。
3.2 自然環境概況
井田位于永寧河水系,井田地處山區,內河流不甚發育,僅在井田西部有后面河、水落坡河兩條小溪,流量較小。區內屬亞熱帶氣候,全年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夏季炎熱,常有雷雨和暴雨,冬季及初春常陰雨綿綿,有短期積雪和霜凍。年將雨量1000~1300mm,年蒸發量909~1067mm,4~9月為雨季,降雨量約占全年的90%,最高氣溫為40.8℃(1991年5月24日),最低氣溫為-1.9℃(1993年1月24日),年平均氣溫為17.6℃、相對濕度為79%。風向受地形影響較大,局地風場明顯,主導風向為N(白天),次主導風向為S(夜間)。
礦區周邊雖然有畫稿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自然保護區、黃荊自然保護區、古藺二郎自然保護區等風景名勝區和保護區,但這些自然保護區和風景名勝區均遠離本礦,礦井開發不會對其產生直接影響。
4 廢氣排放及處理現狀
在敘永煤炭生產活動中,所a生的氣態污染物主要是煙塵、二氧化硫等污染物,其產生的來源為燃燒煤炭進行供電供暖的工序。根據相關的環境保護條例規定,所制定的標準要求,敘永縣的供暖設備不再由燃燒煤炭加熱鍋爐來實現,而是采用一種更為節能并能循環的方式來實現,即采用發電煤炭燃燒后的廢氣進行供暖,這種技術的采用,有效地降低了當地大氣污染氣體的含量。
5 生態保護方面問題
據現場統計,井田及周邊0.5km范圍內共有2個村7個小組,320戶,1300人受到地下開采誘發的地表沉陷影響,工業場地的空地、道路、選煤廠地表有,堆煤場無防護措施;煤礦矸石場占用耕地,目前正在使用,場內矸石大部分未覆土也未及時綠化,不符合環保要求。
6 產業結構問題
敘永縣的煤炭生產行業當中,對于煤炭的開采挖掘以及篩選清洗的作業,占了煤炭產生利潤的90%以上,相對于其他產業如煤炭發電產能,煤炭化工行業等的利潤而言是巨大的,因此,可以分析得到敘永縣現今的清潔生產面臨的重要課題就是對于其煤炭生產產業結構的轉型。產業結構轉型的問題制約著煤炭產品附加商品價值的提高,也影響著煤炭行業生產清潔化的發展道路。
7 人才機制問題
制約敘永縣煤炭行業生產清潔化生產的問題還有人才選拔機制的問題。一個企業的發展需要創新力的帶動,而創新能力源于人才的提拔和使用。而因為當今敘永縣的煤炭生產行業,乃至全國的煤炭生產行業都處于一個發展的轉折點上,一個從原有的粗放型生產模型向高效益的生產模式的轉變,而在這個轉變的過程中面臨種種體制問題以及經營問題,致使企業難以吸納更多的優秀人才,進而利用人才力量進行產業結構鏈的擴展與外延,這種人才機制的問題嚴重制約著敘永縣煤炭生產行業的發展。
8 管理體制問題
經過了解敘永縣煤炭行業生產行業的發展歷程,我們知道其前身為國有企業,現今也有地方政府的控股,因此,其在管理體制結構中很大一部分還是沿用了國有企業的經營制度方式,這種管理的制度方式導致企業的經營陷入管理僵化、制度冗余,生產效率低下等管理局面,嚴重地制約了敘永縣煤炭生a行業的產業結構升級以及轉型的發展,降低了生產的有效性,以及清潔化生產的效率。
9 提高清潔生產的對策措施
根據敘永縣煤炭行業清潔生產評價結果及存在的問題,提出提高敘永縣煤炭行業清潔生產水平的對策措施如下:
①延伸煤炭生產加工產業鏈。加快瓦斯發電建設和產業結合,提高廢物循環利用,減少污染物排放;
②強化污染防治措施。提高儲煤場及矸石場灑水等設施使用效率,矸石堆場周邊設置固定綠化帶,對于破壞的耕地、林地等,采取耕地或林地補償措施,采空區上方采區適當措施增強穩定性[2];
③建立清潔生產的制度、政策和管理方針、提高生產信息化管理水平等對應的清潔生產決策。嚴格管理,建立崗位責任制,保證正常生產,避免不必要的停產、失控造成的污染和損失。另外,加強清潔生產宣傳,定期對員工進行技術培訓及管理意識教育,定期進行清潔生產審核,將清潔生產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