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網 精品范文 社會經濟文化范文

社會經濟文化范文

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社會經濟文化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社會經濟文化

第1篇

茶文化如茶道、茶藝、茶俗、茶禮之類清新淡雅的片斷是人類悠久流長歷史中沉淀下的一朵瑰寶,大唐盛世在政治經濟文化的推動下,茶文化在社會發展史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本論文主要從茶的起源、發展及文化的形成過程和內容,研究其作為中國文化發展的重要內涵及對其他領域的連帶作用,引起人們以對本民族文化的共鳴。唐朝是我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發展最鼎盛的時期,因而對茶飲文化發展有強大的推動作用。繼而出現的陸羽《茶經》等文字著作是對茶文化發展從飲食到文化的高度總結和精神文化的集中體現,茶葉的種植、采摘、加工、烹煮、品飲乃至于茶具、習俗,使茶文化從純技藝升華為精神文化,并集中體現在茶道文化這一次生的文化形式,其影響一直延續至今、流芳全世界。

關鍵詞:

唐代;茶文化;茶經

1.緒論

茶文化廣義上包括了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即茶具、茶館、運茶、制茶、茶道、茶政、茶禮、茶藝等等,而狹義的茶文化則是指其人文科學內容。而本論文則從廣義的方向入手來研究中國唐代社會經濟對茶文化的推動以及茶文化對后世之影響。從茶物質開始,在延伸至與其相關的人文精神素養。“茶文化是茶的物質產生和飲品利用過程的物質、記憶以及形成精神的成果的總和,其內容包含物質層面,技藝層面和精神層面。”[1]隨著唐代疆域的擴大,飲茶文化也逐漸從南方傳播開來。直至邊疆地區,對后世在經濟、文化、名俗乃至于民族融合上影響深遠。如唐代有言:“自鄒、齊、滄、隸漸至京邑城市,多開店鋪,煎茶賣之,不問道俗,投錢取飲。其茶自江淮而來,舟車相繼,所在山積,色額甚多。”[2]可見,飲茶、販茶在唐之前已經廣為流傳與普及。飲茶的起源可追溯到夏商周時期乃至上古,唐代以前并無“茶”字,只有“荼”的記載。茶圣陸羽首先提出了茶的起源是“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于魯周公”。而至于全民品茶,論茶,斗茶,將茶發展出其專屬的文化品位,則源自于唐朝,它起到了加強經濟、融合文化、豐富藝術、促進交流、開源國庫的作用,有著無法預計的社會提升作用和效果。

2.唐代社會經濟對茶文化的推動

秦漢之際,中華民族的祖先飲茶始于藥用。有言“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3]“荼”即古代的“茶”(《爾雅》記載)。南北朝時佛教興起為茶業的發展創造了條件。隨著文人飲茶之興起,有關茶的詩詞歌賦日漸問世,茶已經脫離作為一般形態的飲食而走入文化圈,起著一定的精神、社會作用。到了唐代,隨著國力、經濟的大力發展,中西方交流日益增多促成了茶文化的發展條件。安史之亂后,雖然經濟有所動蕩,但茶文化的發展趨勢仍未受到影響。正是在這種多元的文化氛圍下,茶飲文化正式的開始了發展和壯大。由此,茶葉貿易,貢茶制度,茶書著作,茶禪聯系都蓬勃發展起來。

2.1唐代茶葉貿易的盛行。白居易《琵琶行》有言:“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浮梁是唐朝疆域里最東南的一個集散地,經濟交易十分頻繁。唐中葉以后,由于交易的經一步推進,使得茶葉文化從南向北擴散,呈網狀結構覆蓋全國。陸羽在《茶經》中更是羅列了無數的產茶州縣,現階段已經明確知道的茶業產區已有四川、陜西、湖北、云南、廣西、貴州、湖南、江西、江蘇、浙江、安徽、河南等十四個省區,覆蓋大江南北。這樣的網狀結構,在唐代這樣的廣泛交流時代,為茶葉的傳播和茶風的普遍化提供有利條件。

2.2貢茶制度的施行。由唐代開始,朝廷開始在名茶產區設立貢茶院,由官府監督。當時最著名的貢茶院設在湖州、常州以及顧渚山等地。每年清明前,都需將上好的明前茶上貢至朝廷。貢茶制度勞民傷財,每次運輸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時間,有其負面性。但另一方面該制度確實對茶葉質量的提升意義非凡。皇家飲茶習慣的發展帶動民間飲茶消費,當時宮廷里產生的許多新興茶飲模式成為民間習俗的風向標。自唐代開元以來對茶的需求量不斷增加,甚至在產茶地設下御用制茶場。此外,唐代朝廷增收茶葉稅加以立法管理,也促成了茶文化的蓬勃發展。

2.3茶書發展及流傳。唐代社會經濟推動茶文化發展的標志性產性—茶書興盛,對茶文化系統理論性研究愈加廣泛。自公元七六〇年左右茶圣陸羽所著《茶經》問世以來,陸續撰寫了《茶記、《顧渚山記》等卷,系統介紹采茶、制茶、煎茶、飲茶之法并分列等級[4]。《新唐書-陸羽傳》記載:“羽嗜茶,著經三篇,言茶之源、之法、之具尤備,天下益知飲茶以。”[5]另外詩僧皎然、張又新、溫庭筠等著作《茶訣》、《煎茶水記》、《采茶錄》、《十六湯品》、《茶述》、《茶學大典》、《茶譜》等較為著名。這些茶書將飲茶學問詳細地論述,更加推動茶經濟貿易的發展。

2.4茶禪關系的發展。由于茶味先苦后甘,與禪境十分相像,故自東晉后,飲茶便被列入禪規之中[6]。僧徒行蹤遍布全國,也使南方飲茶之風傳播到北方。茶對于僧人而言,其妙用在于精神層面,茶道所言清雅、寧靜、和諧、自由儉德等精神領悟與佛法之六度五戒暗暗相合。喝茶既可以通曉茶品、體驗自然、又可以通過觀茶色品茶味,識解佛性。總而言之,其共同特點在于,領悟自然的神妙。[7]同時,寺廟因為其清幽雅致、古樸無華的環境,成為了文人墨客與僧人進行儒釋文化交流的絕佳之地。這些活動與交往,擴大了茶文化的傳播。[8]

3.茶文化對飲茶物品貿易的帶動

《茶經》對采茶天氣、制茶工序、煮茶用水、品茶方法等的詳細說明,[9]明確了茶文化除茶葉貿易外,還存在飲茶物品的交易。其中所列的飲茶器具總共有二十八種,并稱為茶器。而采茶所用器具則稱為茶具。唐代茶器可分為兩類,一種是陸羽所言,乃文人學士所用。二是在陜西出土的金銀、秘色瓷、琉璃茶器,乃是皇室王孫貴族和宮廷所用。比如風爐、水方、碗、札等,平時并不一定要用全套茶器,但最好還是備齊全套,否則,“茶廢矣”。

4.結論

在唐以前一千多年里,茶飲文化經過了漫長的孕育期,在唐朝國富力強的時代以空前的速度發展起來,極大的影響了后世經濟、政治、文化、藝術,甚至人民的想觀念和意識形態,除了與飲茶實物的貿易外,茶文化在茶館、家庭消費等奠定了不容忽視的基礎,迄今不衰。茶飲已逐漸藝術化,國際化。

參考文獻:

[1]《論茶文化的理論與實踐》,鄭永球

[2]《封氏聞見錄》,[唐]封演著,《雅雨堂叢書》本

[3]《茶經》,[宋]陸羽著,1956,百部叢書集成,藝文印書館出版

[4]《神農本草經》,作者不詳,約成書于秦漢時期

[5]《新唐書-陸羽傳》北宋歐陽修、宋祁、范鎮、呂夏卿等合撰

[6]《飲茶與禪修》,沈柏村,國立國父紀念館館刊,2000.5

[7]《中國唐宋茶道》,梁子著,1997,陜西人民出版社

[8]《中國文人品茶》,張宏庸,國文天地6卷8期1991.1

第2篇

[關鍵詞] 社會經濟發展 彝族傳統文化 轉型

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經濟體制的轉型,都在很大程度上沖擊著我們這個時代人們的思想、行為。隨著市場經濟的建立、發展和完善,整個社會的生產經營方式、生活方式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彝族傳統文化進入了向現代化轉型的歷史階段,這種歷史性的文化變遷,必然沖擊了彝族傳統文化,影響著他們原有的生活方式。

一、社會經濟發展以市場機制配置資源為主

市場經濟體制就是以市場機制配置資源,從而使社會的資源得到有效配置,提高整個社會的生產力,促使社會經濟得到快速發展。市場經濟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競爭性和規范性

市場經濟的核心是競爭,競爭機制能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加快社會經濟發展的步伐,提高整個社會的富裕水平。建立公平合理的市場競爭環境,才能有效發揮競爭機制和市場機制的作用。我們不僅要有健全的市場結構,而且要制訂一系列嚴格的經濟法規,確保經濟政策的實施,達到預定的經濟目標。

2.成熟的市場經濟觀念

在市場經濟體制中,市場經濟觀念已經成為人們從事社會經濟活動的支點。資源配置的主體由過去的政府轉變為現在的市場。其優點就是在完全競爭的前提下,能夠實現社會范圍內資源配置的合理化,并給予每個經濟主體以經濟選擇的自由。亞當?斯密把市場稱為“看不見的手”,這只看不見的手以價格為杠桿最有效地配置社會資源。

二、社會經濟發展必然導致彝族傳統文化的轉型

社會向前發展的歷史潮流,推動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在世界經濟一體化發展的進程中,

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必然影響著中國傳統文化的變革,特別是沖擊著數千年來產生于農耕經濟基礎之上的彝族傳統文化。

1.經濟體制的轉型改變著彝族民眾的價值取向

世界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市場經濟體制的出現,改變了社會的分配方式,人與人之間不再靠掠奪來實現自己的利益,而是靠創造財富來增加自己的利益,于是整個社會的財富以驚人的速度增長。市場經濟是在社會進步的曲折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一種社會秩序,這是一種具有巨大財富創造力的社會制度。

我國從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了對中國式的集權計劃經濟體制的改革。從1978年起,黨的總結了中國農村走過的曲折道路,克服各種阻力,使得到普遍發展,富有生機的新型農村體制使中國80年代初的農業獲得了迅速發展,初步解決了中國人民的溫飽問題。此后的近30年,我國的GDP總量不斷增加,并以較高的經濟增長速度發展,中國的經濟實力空前提高,絕大多數人民的生活水平明顯的上升了。市場上的商品數不勝數,商品的質量和品種比30年以前提高了幾個檔次,只要有錢就能買到自己需要的商品。中國富強了,百姓富裕了,銀行里的存款翻番了,人們衣食住行的條件改善了。這樣的經濟發展成就是我國幾千年歷史中從來沒有過的。經濟基礎的改變,中國民眾的價值取向在悄然發生改變,這種變化也滲透到彝族民眾之中。

在市場經濟出現之前和之后的社會,是兩個極其不同的社會。如果可以選擇的話,每個人都愿意生活在市場經濟社會中,都希望自身的生活得到改善,財富得以增加。這種選擇,這種希望,也同樣是彝族民眾的追求。當彝族同胞走出他們原有的天地,他們會發現,在市場經濟社會中,人們發明、應用新技術并從發明成果中得到巨大的經濟回報,消費者的欲望、需求可以在市場經濟中得到滿足,人們的消費方式是多元化的,生活方式是豐富的,人們身上所釋放出的現代化因子,整個社會的現代化氛圍,都在吸引著彝族民眾,引起他們的好奇心,吸引他們進入市場經濟社會中,學習新的事物,并分享社會經濟發展所取得的碩果,這種潛移默化的變化,最初可能是從某個彝族人、某個彝族地區的某種變化開始的,然后擴散到越來越多的彝族人以及彝族地區,慢慢地影響著彝族民眾的價值取向,這必然動搖了彝族傳統文化的根基。

2.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外來文化碰撞著彝族傳統文化

隨著國際間的商貿往來,經濟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各地。跨國公司在全球的迅猛發展、企業跨國購并之風的興起,使不同國家企業之間能夠通過強強聯合,實現企業之間的優勢互補,降低生產成本,獲取規模效益,加快產品更新換代的速度,增強企業的國際競爭力,進一步爭奪全球市場。在這種趨勢的推動下。世界各個地區和國家之間在經濟生活各方面形成日益密切的相互依存關系,他們都作為世界經濟這一有機整體的不可分割的部分而存在。經濟的全球化,隨之而來的是文化的全球化。于是,技術、信息、文化在全球范圍內傳播,中西方文化的相互交流和影響,彝族傳統文化面臨著與來自不同地區、不同國別的文化之間的沖突和碰撞,這必然會打破楚雄彝族傳統文化機制原有的封閉性。

第3篇

一、關于文化產業園區概念內涵的界定

在西方國家,一般意義的文化產業園區指的是一種特定的地理區位,在這個區位內,城市的文化和娛樂設施等產業以最集中的方式出現。該區位有幾個明顯特點:一是文化與消費的結合;二是多種使用功能的結合,包括供人們工作、休閑和居住等功能;三是藝術與社區發展的結合。園區內的特殊活動可包括兒童玩樂的場所、圖書館、開放和非正式的娛樂場地等,園區鼓勵文化運用和一定程度生產和消費的集中。

我國的文化產業園區出現較晚,相關的理論研究也比較滯后。一般來說,文化產業園區又稱藝術園區、創意產業園區、文化產業集群等。文化產業園區是指與文化關聯的眾產業集聚的一個特定地理區域,該區域具有鮮明的文化形象,集生產、交易、休閑、居住等功能為一體,園區內形成了包括生產、發行和消費為一體的產供銷文化產業鏈。我國的文化產業園區主要特點表現在:一是園區內文化產業多以傳媒產業為核心,其他各文化產業企業和學術研究等相關支撐機構共同集聚,使產業園區呈文化多樣性特點;二是核心文化產業集群、文化產業集群和相關支撐機構等形成產業組合,相互聯系,密切合作,產生明顯的孵化效應和強大的整體輻射力,使產業園區呈功能多樣化特點。

二、我國文化產業園區的發展概況

在我國,文化產業概念的提出始于20世紀90年代。1996年,北京市率先提出將文化產業納入城市文化發展的戰略。之后不久,當全國許多地方還對“文化產業”感到茫然的時候,北京市便在發展文化產業方面領先性地提出了“文化產業基地”、“文化產業園區”的概念。北京市在《2001-2005年文化建設發展綱要》中提出,要建設規模化的城市文化產業園區,要用推動和建設科技產業園區發展的力度和措施,積極推進文化產業園區的規劃和建設,在政策、資金和技術等方面提供不低于高科技產業園區標準的發展條件。在之后的北京奧運行動規劃《文化環境建設專項規劃》中,北京市又明確提出要“創作文化產業孵化器扶持和培養創新型文化企業”;在《2004-2008年文化產業發展規劃》中,提出要“推動傳統文化產業園區建設,利用多元資本推進區域特色文化產業基地建設,推進新型文化社區的建設和管理。” 北京市對“文化產業園”建設的動議和目的,對全國各地具有較強的指導性,奠定了我國文化產業園區建設的雛形和發展模式。

我國文化產業園區的建設呈現三個主要特點:一是在發展模式上借鑒科技園區建設的經驗,旨在存進對文化產業的大發展;二是在發展功能上,具有“孵化”文化產業的作用,即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打造一個發展平臺;三是在資本運作上,體現金融支持的多元化。“文化產業園”的建設目的,是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一個快捷的發展途徑和運作平臺,政府為平臺建設提供政策、稅收、信貸等多方支持;企業按照市場準入和發展原則,進入、組合并形成有機發展產業鏈;社會各界按照利益原則加入,并獲得最大的發展效益。文化產業園區在政策支撐、資源整合和社會支持的優勢條件下,大力盡快促進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

三、我國文化產業園區的類型劃分

圍繞文化產業園建設的主要目的,各地根據政策、資源、生產、營運等諸多條件,組建了不同類型的“文化產業園”。從園區性質來看,主要有以下幾類:

1.政府主導型文化產業園區

此類園區,多為政府根據當地地區經濟發展現狀、政府經濟發展設想和規劃而建立,這類園區的建設主要服務于政府發展經濟的意圖,因而在政策支持方面具有明顯優勢。比如四川成都的數字娛樂軟件園,得到了四川省和成都市兩級政府的大力支持;山東青島的創意100產業園,是青島市“十一五”期間發展創意產業的重點項目。

2.資源依托型文化產業園區

這類園區的建立和發展,一般立足于已有的文化資源,比如以大學為區位依托,以高新技術開發區為區位依托,以旅游文化遺址為區位依托等。大學是人才的聚集地和技術的發生器,是一個提供多元文化的相對開放的社區,因此依托大學發展文化產業園區是一種重要的途徑。如上海市依托同濟大學建成的楊浦區赤峰路建筑設計一條街;北京市建成的中國人民大學文化產業園和廣州市建成的TCL(廣州)文化產業基地,等等。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內擁有發達的高新技術產業,一批高校、科研機構、高科技企業在此聚集,科技與文化方面的智力型人才眾多,因此最適宜發展文化和科技產業,是理想的文化產業園區依托資源。北京中關村高科技園區內的中關村創意產業先導基地、上海浦東張江高科技園區內的張江文化科技創意產業基地和遼寧大連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的國家動畫產業基地等,都屬于這類產業園區。

3.租用改造型文化產業園區

在現代化城市改造進程中,城市中有一些被廢棄的舊廠房和倉庫,由于其面臨閑置空間再改造的境遇,并且具有寬敞明亮的空間,在租金上又非常廉價,因此常成為文化產業園區的又一理想發展區。創業者租借這些園區,只需較低的入門費,便可白手起家開啟事業之門。比如,我國北京大山子藝術區,以北京朝陽區酒仙橋路798工廠的老廠房為依托;上海泰康路210弄的“田子坊”創意產業園區,以上海20世紀30年代最典型的弄堂工廠群為依托;上海建國中路10號的“八號橋”創意產業園區,以上海汽車制動器公司的老廠房為依托,等等。這些創意產業集聚區,將文化產業與工業歷史建筑保護以及文化旅游三者有機結合,實現了建筑價值、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經濟價值的統一【附:M50藝術產業園區(原上海春明粗紡廠)改造前后場景對照效果圖】。

四、轉變――以M50為典型代表的園區轉型

1、老廠房功能的轉變

M50藝術產業園經歷了解放前的信合紗廠、解放后的十二毛紡織廠和春明粗紡廠。2001年第一位藝術家將工作室安置在此的時候,M50正式掀開了老廠房的轉型序言,2003年登陸了美國時代周刊,2005年經信委掛牌M50創意園,2011年“品牌化、產業化”的大旗標志了老廠房轉變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從傳統制造業到現在的文化產業園區,老廠房的再利用成為工業史上一次最華麗的轉身,機器的轟鳴聲被藝術、設計、辦公、展示所取代,工業廠房依然成為依托文化產業的平臺,帶給更多的文化產業工作者的是靈感、是沉淀下來的文化底蘊。

2、經營者角色的轉變

1992年,上海春明粗紡廠(M50藝術產業園)擁有1200名員工,全年產值1億,利潤幾乎為為零。時隔二十年后,M50園區管理人員不到50人,全年經營收入2000余萬,利潤可達400萬元。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園區人員的大幅銳減,從原來傳統制造業的經營者已經將角色投入到經營園區運營、提供物業服務的新型服務業崗位。園區經營者不再是以前抓產量抓效益的思維模式,到了今時今日,園區的經營者更希望搭建起園區這個服務平臺,為入駐的創意人士提供更好的服務,創造更好的產業環境,打造園區的品牌效應,提升客戶的業態水平。現在M50藝術產業園的經營者更多的是希望園區獲得更多的榮譽、更好的口碑、更高的園區知名度,從2003年M50首次登上美國《時代周刊》起,至今已獲得了多個文化創意產業的最高榮譽,如2006年十大時尚地標之一、2007年“創意中國、和諧世界”年度最具品牌價值園區、2008年優秀創意產業聚集區、2008年度摩登上海老外眼中最上海地標、2009中國最佳創意產業園區獎、2010年AAA國家級旅游景區上海名牌、2010年AAA國家級旅游景區、2010年度上海市創意產業協會突出貢獻獎、2010上海設計展城市理念開拓獎、“2011長三角文化創意產業年度大獎”優秀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金鼎獎、M50獲上海市著名商標稱號、2012上海設計之都年度品牌等等。

五、文化產業園區建設對社會經濟文化的影響

1、文化產業園區建設成就文化產業高地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進入本世紀以來,我國文化產業園區建設得到了快速發展,全國各地相繼出現了一批成熟的文化產業園區,文化產業園區的集聚效應愈加明顯,同時培植了大批龍頭企業,成就了一批文化產業高地,促進了文化產業的繁榮發展。據資料統計,截至目前,文化部共命名了10家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和文化產業試驗園區,命名了204家國家文化產業示范基地;各省、

地市建成了一大批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和文化產業園區(基地);一批新的文化產業園區正在建設和籌建中。文化產業園區建設催生一批龍頭企業,具備較強影響力和自主創新能力的大型文化企業(集團),如華強、保利、盛大、華僑城等從國家級示范園區(基地)脫穎而出;漢王科技、暴風影音、第一視頻等北京文創骨干龍頭企業在北京文化產業集聚區落戶;浙江橫店影視產業實驗區則集聚了浙江三分之二的電視劇制作機構,其中包括華誼兄弟、華策影視等國內首批文化上市企業。2010年,國家級示范園區(基地)總收入2500億元,總利潤逾365億元,獲得16600余項自主知識產權。2011年,北京市21個市級文化產業集聚區文創收入的同比增速,高于全市文創產業收入同比增速近3個百分點;湖北省文化產業園創造年產值115.63億元,實現利潤10.67億元。同時,文化產業園區(基地)催生了一大批文化精品力作,如橫店影視產業實驗區區內企業先后推出了《集結號》、《潛伏》、《五星紅旗迎風飄揚》等眾多影視精品,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2、文化產業園區建設促進經濟和社會效益的雙提升

主站蜘蛛池模板: 精品久久久久久婷婷| 久草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脱顶胖熊老头同性tv| 国产的一级毛片完整| mm1313亚洲国产精品美女| 日本尹人综合香蕉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电影在线观看| 狠色狠色狠狠色综合久久| 国产又色又爽又黄的在线观看| 24小时免费看片| 大ji巴c死你h| 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无码国产色欲xxxx视频| 久久精品国产9久久综合| 欧美交性又色又爽又黄| 亚洲欧美成人综合久久久| 久久久久人妻精品一区蜜桃| 老子影院午夜伦不卡亚洲| 国产成人免费观看| fulidown国产精品合集| 国产综合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av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成人免费小视频| 丰满女邻居的嫩苞张开视频| 日韩a级毛片免费视频| 五月激情丁香网| 桃子视频在线官网观看免费| 亚洲成人动漫在线观看| 潘多拉铂金刊33刊无圣光| 免费无码成人AV片在线在线播放| 美女的尿口免费看软件| 国产主播一区二区| 香蕉久久ac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日韩欧美不卡在线二区| 末成年女av片一区二区| 免费A级毛片无码久久版| 亚洲欧美日韩精品久久| 日本xxxxbbbb| 国产综合在线观看视频| gogo高清全球大胆高清| 成人18xxxx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