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社會統計學筆記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關鍵詞 勞動社會學 勞動經濟學
中圖分類號:F240
文獻標識碼:A
不同的學科研究的領域可能相同,但是研究的角度是不一樣的。要弄清勞動社會學與勞動經濟學看問題角度的不同之處,首先我們要弄清兩門學科的定義,研究對象,研究內容。
“勞動社會學”是一門立足勞動社會,研究勞動者、勞動者行為、勞動關系、勞動組織、勞動制度和勞動社會的過程,揭示勞動社會的結構、功能及運動規律的分支社會學”豍在生產和勞動的世界里,勞動者不僅僅進行經濟行為,而且進行廣泛的社會活動。勞動社會學就是以社會學的基本原理和視角來對這些活動進行分析。“勞動經濟學是對勞動力資源配置的市場經濟活動過程中的勞動力需求和勞動力供給的行為,及其影響因素的分析和研究。”豎勞動經濟學以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為手段來研究勞動領域的現象和問題。它將注意力投向人們工作的范圍以及變換工作的行為,如就業、失業、勞動力供求、人力資本投資等。
籠統的說,勞動社會學與勞動經濟學都研究勞動領域的現象和問題。勞動經濟學和勞動社會學都對勞動者行為、勞動組織等感興趣。但是,兩者觀察和研究問題的角度是不同的。
在勞動力方面,勞動社會學中用“勞動者”代替“勞動力”更加合適。勞動經濟學與勞動社會學在研究勞動力方面主要有以下幾個主要區別:在勞動社會學中,勞動者被看成是一個復雜的社會人,他們的性別特征,民族特征,社會關系特征等都將被考慮進去。例如,研究勞動者的社會結構,社會化過程等。 在勞動經濟學分析中,勞動力被假設為同質的,在勞動市場上工人可以相互取代,一般不考慮勞動力各種社會特征,而把關注點集中在生產率這一概念上。這樣做的目的是簡化分析,便于建立經濟模型。勞動社會學認為人是復雜的。每個勞動者在勞動社會中都扮演著一定的社會角色。而角色之間的社會關系也就成了勞動社會學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勞動者的行為選擇會受到與其他人互動和交流的影響,并不是獨立的。“勞動社會學的重要任務是揭示勞動者與各社會變量之間的關系。”豏例如,企業文化對勞動者行為的影響,職業聲望對勞動者擇業的影響等等。這種社會變量會涉及到他人的評價、態度和看法,而這些態度和看法的產生過程又離不開勞動者之間的互動。在勞動經濟學中,通常假設人是理性的,人們的行為是追求效用最大化的,而且人的行為選擇是不受其他人影響的,是獨立的。勞動經濟學主要研究勞動力與各個經濟變量之間的關系和規律。
總的來說,勞動社會學更加注重勞動者的社會特征、“社會性”,勞動者之間的互動,影響。而勞動經濟學更加關注勞動力的經濟特征,“獨立性”。
在社會分工方面,勞動社會學關注的是職業分層,例如職業聲望和職業地位對勞動者擇業的影響,職業分層造成的社會分化、收入差距擴大等。勞動社會學認為任何一項職業都有一定的社會功能,并擁有一定的社會地位資源和社會報酬,正是這些職位的社會功能和社會報酬促成了職業分層。而勞動經濟學主要關注勞動分工。經濟學認為職業分工能夠使勞動資源效用最大化,提高生產率,是因為發揮了勞動者的比較優勢。
在對工資的研究方面,勞動社會學關注同工同酬、收入差距、地區不平等、工資歧視等社會問題。而勞動經濟學把工資看成是經濟成本,看成是勞動力的價格、報酬。主要研究工資決定理論,如效率工資,工資與生產率之間關系等等。
總的來說,勞動社會學關注的是社會效益,如何使社會運行在最佳水平;而勞動經濟學注重的是經濟效益,如何以最小的勞動投入獲得產出最大化。
在就業和勞動力流動方面,勞動社會學與勞動經濟學也有不同之處。勞動經濟學假設勞動力擇業主要是基于工資報酬、經濟水平考慮,以此來構造勞動供給模型,工資高,則勞動力供給多。勞動經濟學認為勞動力流動也是因為較高的工資報酬水平驅動,通過構造勞動力模型,計算流動凈收益現值。我們可以看出,勞動經濟學還是著眼于經濟效益來對勞動力流動和就業進行研究的。而勞動社會學認為,勞動者擇業不僅僅考慮工資報酬,還會考慮地緣關系,業緣關系,職業聲望高低等因素。勞動者可能更傾向于選擇職業聲望更高的工作,選擇擁有適合自己企業文化的工作。
關于失業方面的研究,勞動經濟學主要研究失業類型和失業原因。在失業類型方面,勞動經濟學通過構造貝弗里奇曲線表明失業人數怎樣在經濟周期中的變化。在失業原因方面,勞動經濟學通過斯蒂格勒模型、麥克爾模型等工作搜尋模型來解釋失業的原因。我們可以看出勞動經濟學更多的使用構建經濟模型的形式對失業進行研究。而勞動社會學可能會偏重于研究失業對社會造成的負面影響,以及考慮建立積極的就業制度(包括用工制度、雇傭制度、退休制度等)保障勞動者就業機會,以及建立失業保障制度,保障失去工作的勞動者的基本生活水平,以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發展。
綜上所述,勞動社會學與勞動經濟學在研究問題的角度上有很大區別:勞動社會學以社會學視角和基本原理研究勞動領域的問題,更加關注勞動者得社會特征、勞動者之間的互動、勞動制度的社會效益等。而勞動經濟學主要是以經濟學視角研究勞動領域問題,通常是通過建立經濟模型,運用計量方法進行分析研究,更加關注效率、成本、經濟收益。但是兩門學科都是屬于勞動科學的兩個方面,他們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互相交叉和滲透,研究勞動領域問題時,應該運用多角度進行全面分析。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
注釋:
勞動社會學.潘錦棠.第13頁.
[關鍵詞]年級;社會支持;應對方式;社會支持評定量表;應付方式問卷
社會支持、應對方式作為生活事件與應激反應的中介變量,共同影響個體的心理應激和反應過程,也影響身心健康的癥狀表現。社會支持是指以個體(被支持者)為核心,由個體和他人(支持者)通過支持所構成的人際交往系統,應對是個體面對壓力時為減輕其負面影響而作出的認知和行為的努力過程。近年來,不少研究者對某個特定人群的社會支持、應對方式及其相關性進行了研究,結果證明個體社會支持狀況與應對策略存在顯著的相關。
大學階段是生理心理發育及適應社會的關鍵時期,也是心理沖突和壓力的高發時期,因此大學生常被作為研究社會支持和應對方式的對象,只是以往的研究多從性別、生源地、專業等角度進行比較,對年級差異的探討相對較少。研究證明不同年級大學生的壓力特點存在顯著差異,心理健康狀況也存在顯著差異,這意味著研究大學生社會支持和應對方式特點的年級差異將具有重要意義。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采取方便取樣的方法,選取重慶市3所高校(重慶大學、西南大學、重慶師范學院)大一至大四年級的本科生,發放問卷400份,獲得有效問卷379份,有效率為94.75%。其中,男生122人,女生157人;大一111人。大二93人,大三95人,大四80人。
1.2 方法
1.2.1 社會支持評定量表(SSRS) 該量表共有10個條目,包括客觀支持(2、6、7題),主觀支持(1、3、4、5題)和支持的利用度(8、9、10)3個維度。本研究考慮到大學生的實際情況,對量表中的一些項目進行了修訂;第4題中的“同事”改為“同學”第5題刪去“兒女”一項;第6、7題中的“配偶”分別改成“戀人”,并且均加入“教師支持”一項。已有研究表明修訂后的量表有較高的信度和效度。
1.2.2 應對方式問卷 該量表共62個題目,包括解決問題、自責、求助、幻想、退避、合理化6種應對方式。
1.3 統計學處理 全部數據輸入SPSS 11.0統計并進行統計分析,方法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t檢驗和單因素相關分析。
2 結果
2.1 不同年級大學生社會支持差異分析 見表1。
表1顯示,不同年級學生獲得的客觀支持、支持利用度以及總分支持存在顯著差異(P<0.01),但主觀支持差異不顯著。
2.2 不同年級大學生應對方式差異分析 見表2。
表2顯示,不同年級學生的應對方式在自責、幻想、退避、合理化4個方面均存在顯著差異(P<0.05或P<0.01),在問題解決、求助兩個方面的差異不顯著。
2.3 不同年級大學生社會支持和應對方式兩兩分析比較見表3。
表3顯示,在客觀支持方面,大二的均值顯著低于其它年級(P<0.01),大三也顯著低于大四(P<0.05),這說明大四、大一獲得的客觀支持顯著高于大二大三;在支持利用度方面,各年級兩兩比較的結果均存在顯著性差異(P<0.01或P<0.05),這說明大一學生支持利用度最高,其后依次是大二、大三、大四;在總分支持方面,大一的均值顯著高于大二、大三(p<0.01),大四的均值顯著高于大二(P<0.05),說明大一、大四獲得的總支持顯著高于大二、大三;大二學生自責應對均值相對于其它年級都高,具有顯著意義(P<0.01或P<0.05),大三學生的自責應對均值顯著高于大四(P<0.05);大一學生幻想應對方式的均值顯著高于高年級學生(三、四年級)(P<0.01或P<0.05);大二學生退避應對方式的均值顯著高于大一、大四學生(P<0.01或P<0.05),大二學生合理化應對方式的均值顯著高于大一、大四學生(P<0.01)。
2.4 不同年級大學生社會支持與應對方式的相關研究 見表4。
表4顯示,在各年級水平上,客觀支持、主觀支持、支持利用度、總分支持與解決問題的應對方式均呈正相關。其中,主觀支持、支持利用度、總分支持與解決問題的相關系數均具有顯著意義(P<0.05或P<0.01),而客觀支持與解決問題的相關系數均不具有顯著意義。社會支持各因子與求助應對的相關系數在4個年級水平上均具有顯著意義(P<0.05或P<0.01),支持利用度與求助的相關程度均高于其它支持因子與求助的相關程度,且大一、大四年級的相關程度高于大二、大三。在各年級水平上,自責、幻想的應對方式與社會支持多呈無顯著意義的負相關,僅大一學生的幻想應對與社會支持呈無顯著意義的正相關,在大一和大四年級水平上,退避和客觀支持的相關系數具有顯著意義(P<0.05)。與其它社會支持因子元顯著相關;合理化的應對與社會支持各因子在4個年級水平上均無顯著相關。
3 討論
本研究表明,不同年級學生獲得的客觀支持、支持利用度以及總分支持存在顯著差異(P<0.01),但主觀支持差異不顯著,這說明年級也是影響社會支持的因素。大一和大四學生獲得的客觀支持以及總支持高于大二和大三,這與各年級的任務相關:大一學生面臨許多的適應問題,大四學生面臨畢業、就業、考研等重大事宜,因此相比而言這兩個年級更能獲、得外界的關注和支持;支持利用度隨年級升高而具有下降趨勢,這可能與自我意識、自立需要的發展相關,高年級學生更愿意用自己的方式去解決問題。
本研究還表明,不同年級學生的應對方式在自責、幻想、退避、合理化4個方面均存在顯著差異(P<0.05或P<0.01)?其中,大一學生中采用幻想應對方式的人多于高年級學生,大二、大三學生中采用自責、退避、合理化應對方式的人多于一、四年級學生。這可能與各年級所處時期以及各時期面臨的處境有關:大一年級學生社會化程度不高,依賴性強,心理承受力以及應對壓力的能力均不夠成熟,因此采用幻想應對的可能性更高,這與有關研究結果類似;大學二三年級是學業壓力增大、外界給予的關注減少的時期,加之正處于應對能力由不成熟到成熟的過渡期,因此在面對壓力時心理更脆弱,更易采取些消極的應對方式(自責、退避、合理化),許多研究都表明大學二、三年級是心理危機最為嚴重的時期。
本研究顯示,積極應對方式(解決問題、求助)與社會支持有高度的相關,顯示作為應激中介因素的社會支持與應對方式之間存在互動的關系,這和有關研究結果類似。需要指出的是,解決問題與客觀支持的相關性不顯著,卻與主觀支持的相關性程度最高,這說明大學生更重視支持的主觀感受,它更能促進成熟的應對的產生,以往的研究已經證明這一點。在求助與社會支持各因子的相關上,支持利用度與求助的相關程度均高于其它相關,且大一、大四年級的相關程度均高于大二、大三,這可能是因為一年級學生善于認識外界、四年級學生善于利用外界,從而增強了求助的可能性。大一學生采用幻想應對與社會支持呈正相關的原因前面已經闡述過,這里不再贅述。另外,一、四年級學生退避應對方式與客觀支持呈顯著負相關,這也可能是因為外在較多的支持增強了支持的主觀感受。從而較多喚起個體積極應對的方式(如求助、解決問題),這和前面的結果吻合。
關鍵詞:交通特色;畢業設計;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P20-4 文獻標識碼:B
畢業設計是各大本科院校教學質量的一個重要考核指標,其是學生在校期間的一次綜合性的教學實踐重要環節。測繪工程作為一個實踐性較強的專業,通過畢業設計可以使學生能夠綜合應用所學的知識,獨立從事教師的縱橫向項目和企業生產。畢業設計質量決定著高校人才培養的質量,因此,如何提高畢業設計質量成了關鍵。許才軍等利用轉變培養模式對測繪工程專業畢業設計進行了探討;張小紅等利用近五年的本科畢業設計對武漢大學測繪工程專業進行分類調查與分析。鑒于此,本文在交通特色背景下,分析和探討測繪工程專業畢業設計的教學改革。
1. 測繪工程專業畢業設計現狀
在交通特色背景下,華東交通大學(以下簡稱“我校”)于2005年增設了測繪工程本科專業。前幾年,本科畢業設計質量良好,近些年,該專業的畢業設計質量呈現下滑趨勢。其主要原因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① 時間無法充分展開。第一,當前就業是學生和用人單位的雙向選擇,由于多種原因,部分學生在最后一學期仍未找到合適的工作,無法集中精力進行畢業設計和保證做畢業設計所需的時間。第二,我校測繪工程專業每年大約有25%的學生考上研究生,在進行畢業設計的最后一學期,考上研究生的學生要準備面試,縮短了畢業設計的時間,致使畢業設計所需的時間無法保證。第三,在進行畢業設計的最后一學期,學生有兩周的畢業實習,占據了畢業設計的時間。②選題和指導方式缺乏互動性。目前,學校畢業設計選題致使指導老師和學生都較為被動,即由指導老師根據自己的課題或方向列出幾個題目,然后由參加畢業設計的學生選取,最后由系部根據選題情況做出相應調整。第一,教師出題具有盲目性,題目的適合度和難易度不夠,大多學生無法找到適合自己和感興趣的題目。第二,學生選題的盲目性,由于系統的限制,先到先得,有一種搶先選題的心理,致使學生只能字面了解題目,無法深入了解。第三,沒選定題目的學生由系部作統一調整,這種選題更具盲目性。
2.交通特色下畢業設計教學改革措施
針對我校出現的上述情況,本文對測繪工程畢業設計改革措施如下:①保證畢業設計的時間。根據測繪工程的培養計劃,第七學期的14周全面結課,可以提前安排畢業設計,這樣給學生提供了更加充裕的時間。②畢業設計與縱橫項目相結合。教師可以讓學生從大二或大三就參與自己的縱橫項目,引導學生進行創新思維,提高學生工程設計和研究的能力。做畢業設計的時候,可以先讓學生從自己所做的項目中擬定題目,增強學生的主動性和興趣。同時,指導老師必須根據測繪工程的培養目標和要求,在了解學生的基礎上,將題目分成難度適中、且具有實際意義的畢業設計題目。③畢業設計與企業需求相結合。在測繪工程的培養目標和要求下,畢業生可以根據用人單位的需求進行畢業設計選題,學生可以選擇企業的一名有經驗的人員進行協助指導,同時,學生可以與指導老師商討畢業設計選題,這樣保證了畢業選題的實踐用性。這種模式可以解決一些用人單位在實踐生產中遇到的問題,且加深用人單位和學生相互了解,可以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④學校嚴格把控畢業設計和答辯質量。加強對畢業學生的管理,要實現嚴格的考核制度,指導老師要分階段檢查學生畢業設計的進度,且進行中期抽查,加強對畢業設計的督促,保證畢業設計順利完成。
3.結論
在交通特色背景下,提高測繪工程專業學生的畢業質量,亟須進行測繪工程專業畢業設計教學改革。本文針對我校測繪工程畢業設計出現的問題,從時間、師生互動和管理上采取改革措施,將有助于提高測繪工程畢業設計的質量。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