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社會法學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作者:王嘉順 單位:華僑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
社會學研究中的演繹邏輯類型及其特點
在前文已經提到社會學研究中的理論檢驗就是借助于演繹的邏輯,才能夠從抽象的理論中得到相對具體的假設,進而通過對假設的檢驗來實現對理論的檢驗,但是在降低理論抽象層次的過程中,如果不能夠嚴格遵循一定的演繹邏輯規則就有可能出現研究假設與理論不處在同一邏輯體系下的情況,如果是那樣,就不能真正驗證所需檢驗的理論。為了說明這個問題,我們先要介紹演繹的兩種類型,一個是邏輯演繹,另一個是經驗演繹,這兩種方法都有一些自身的先天不足。對于邏輯演繹來說,這種方法主要在自然科學中應用,而運用最好的就是數學。數學可以用非常抽象的語言將處在不同抽象層次的公理、概念、定理聯結在一起居于同一邏輯體系之下。數學主要是根據一些已知的公理為基礎,然后根據一定的演繹規則推理出需要的定理。社會科學的研究者也借鑒了這種方法,他們也大致應用這種定理化方式來演繹理論假設,所不同的是他們演繹的基礎不是一些不證自明的公理,而是一些暫時假定成立的理論,而這些理論可能是通過歸納邏輯得到的,也可能是經過前一階段的檢驗而獲得暫時的穩定性,但是不論何種,都存在各自邏輯方法上的缺陷帶來的理論有效性的質疑,因此在應用這些理論來演繹出更低抽象層次的假設時就有可能使研究假設帶上理論本身固有的某些缺陷。此外,社會學中的理論都包含必要的概念,而有一些流傳甚廣的理論中的概念沒有被清晰定義過,并且社會科學內部并沒有對所有的概念及其測量方法達成一致的認識。但是邏輯演繹的一個優點就是它能從原先那些無法被驗證的公設①中推演出研究命題,并且保證這些研究命題和推演出它們的公設處在同一個抽象層次。而對于經驗演繹來說,由于社會科學的研究對象畢竟不如數學的研究對象那樣單純,社會學不太可能根據邏輯演繹方法推演出如數學那樣抽象的命題或者研究假設。所以實際上,社會學的研究者為了能夠得到可以被直接觀察、直接檢驗的研究假設往往運用經驗演繹的方法。這種方法實際上就是將理論抽象層次更加降低。在得到研究假設之后,運用經驗演繹的方法,研究者可以將假設中的概念與其變量聯系起來,在經驗層次上得出更加具體的假設也即工作假設。在得到工作假設這一過程中很重要的步驟就是操作化,即給概念下操作性的定義,正是通過這一步驟,研究者可以收集到能夠反映概念內涵的資料。可以看出經驗演繹可以克服邏輯演繹的不足。經驗演繹能夠將抽象的理論及概念降低抽象層次使之轉化成可以被觀察到的指標,從而使理論在經驗材料中得到檢驗。并且由于有了具體的指標,研究者可以根據具體的指標收集所需的資料,從而避免收集資料上的盲從性。但是與邏輯演繹所擅長的相反,經驗演繹的缺陷就在于理論中的概念及其變量、指標是處于不同的抽象層次上的。
社會學研究中的演繹邏輯使用通過簡單的分析
我們可以在理論檢驗的初步階段應用邏輯演繹的方法從既有的理論中推演出理論假設,應用這樣的推演方法可以保證研究假設和推演出它們的理論處在同一個抽象層次,從而使理論和收集的資料保持一致的邏輯關系;而在檢驗的后一個階段,研究者可以應用經驗演繹的方法,在得到具體的研究假設之后,運用經驗演繹的方法,研究者可以將假設中的概念及其變量聯系起來,以使理論得到具體的驗證。但是還應該看到即使將這兩種方法結合起來后,雖然可以解決部分方法上的不足,但是還有些缺陷不能得到很好的解決,其中之一就是概念的內涵檢定及其變量、指標的確定。某個概念究竟具有哪些維度,不同的維度究竟需要哪些變量、指標來代替是一個理論素養和經驗積累的問題。社會學研究中有時需要對某些概念進行測量,而選取概念的哪些維度則要視研究者的需要而定。當然每個概念的情況各不相同,有時是不同的研究者對其認識不同,而對于一些相對比較經典的概念,就算研究者之間已經形成比較接近的認識,但是對于概念的內涵及外延的界定不清楚,仍然會造成對概念的內涵檢定及其變量、指標的確定的不清楚的問題。
接下來的一個時期可以被稱為社會語言學的學科開拓時期。除原有的三大領域外,社會語言學又開拓了其它領域的研究,其中以互動社會語言學、言語社區、言語接觸等領域的研究發展最快。
1.互動社會語言學互動社會語言學成形于20世紀80年代初。甘柏茲的《話語策略》[4]的出版,標志著互動社會語言學作為社會語言的一個分支正式建立。互動社會語言學重在研究如何用語言學的知識解釋人際交流的過程和結果,其理論的核心是“互動”,認為具有交際功能的言語互動才是語言的本質所在,一切語音、語法規則的價值只存在于具體的交際活動之中,通過言語互動產生交際效果的語言形式才是語言事實。甘柏茲在他的論著中提出了會話策略、語境提示、會話推斷等一系列核心概念。會話策略是指會話參與者能夠維持會話繼續、增進雙方相互理解的能力。會話推斷即話語理解的情景化或語境化過程,其基本功能是在評估交際參與者雙方目的的基礎上作出相應的反應。語境化提示即提示有關交際知識,尤其是語境的語言信號,包括語碼轉換、超新段標記等,其基本功能是在交際互動中引導指示話語、預測行為情景。此外,Goffman、Brown、Levinson、Tannen等的研究也對互動社會語言學理論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Goff-man進一步補充完善了Gumperz的語境推理,強調社會互動的作用[5];Brown和Levinson提出了具有普遍性影響力的禮貌原則;Tannen則將研究中心轉向異性之間的言語互動,特別強調談話的節奏性。
2.言語社區社會語言學研究的是不同說話人群體內部或群體之間的語言使用狀況,因而對這個群體的界定是十分必要的。社會語言學沿用Bloomfield的speechcommunity的叫法以及他的言語互動觀[6],摒棄結構主義的“理想”同質狀態,朝著“真實”的言語社區的方向不斷前進。Hockett、Lyons認為言語社區具有單語性,即某一語言社區內只流通某一特定語言(方言)。甘柏茲對言語社區單語性的論斷提出質疑,提出言語社區也可以是多語的,為避免“以語定區”帶來的單語限制,提出把“共同使用的言語符號”和“共知的社會規范”作為言語社區的兩條主要標準,整合了共同準則的變異遵守等觀點,指出言語社區是由共同規范和愿望結合在一起的、組織起來的講話人的多樣化的系統,進而強調了言語社區的系統性和規范性。隨著言語社區界定的不斷深化,言語社區第一、語言第二的原則越來越明確,并占據主流。此外,個人認同在言語社區的界定中同樣備受關注。LePage指出言語社區中個人認同的重要性,每個人都是許多不同言語社區的成員,在不同的情況下認同不同的言語社區。此后,Preston、Rosen、Saville-Troi-ke、Meyerhoff等都對個人認同問題作了研究。
3.語言接觸19世紀史密斯、特魯別茨柯依對施萊格爾“譜系樹”理論的“同構”和“對應”提出質疑之后,語言接觸逐漸成為備受關注的研究領域。早期語言接觸研究主要從語言內部結構因素的角度研究語言接觸,直至Kipar-sky提出社會因素決定語言接觸深度的觀點,語言接觸的研究才逐漸成為社會語言學的一部分。此后,這一觀點被大批學者認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Thomason的語言材料及觀點。語言接觸研究可根據研究對象的不同,分為語言結構的研究和語言使用的研究。語言結構的研究,即以接觸中一種語言為基本視角,研究其在詞匯、語音、語法三個層面受到其他語言的影響情況,主要關注的是語言借用和語言干擾。語言使用的研究涉及面較廣,主要關注語言轉用、語言混合和語碼轉換。語言接觸可以導致社會雙語的形成,而社會雙語現象又可分為穩定和競爭兩種情況。對于穩定的社會雙語現象的理論研究,主要歸功于Fishman。Fishman在Ferguson研究的基礎上完善了“雙言制”理論,認為不同的語言變體有著嚴格的社會分工;同時,提出“語域”理論,用以分析語言變體在缺乏社會規范時的使用情況[9]。
二、國內的社會語言學研究
(一)引進期社會語言學自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傳入中國。直至80年代末,國內語言學界才開始接觸西方社會語言學理論,此時以理論及研究方法的引進為主,尚未展開結合漢語實際的深入研究,主要表現在理論譯作和通論性著作的出版。因此,將這一時期稱為社會語言學的引進期。理論譯介方面,大批國外社會語言學的研究成果通過翻譯的形式被引入國內語言學界。1980年到1982年,特魯基爾的《社會語言學導論》(林書武等譯)在《國外語言學》連載。1987年,《社會語言學譯文集》(祝畹瑾編)和什維策爾的《現代社會語言學》(衛志強譯)出版。通論性著作有陳原《語言與社會生活———社會語言學札記》(1980)、《社會語言學》(1983),陳松岑《社會語言學導論》(1985),游汝杰、周振鶴《方言與中國文化》(1986)。
(二)模仿期自20世紀90年代初以來,西方的社會語言學理論的引進仍在繼續。較上一時期而言,運用社會語言學理論及方法解決中國的社會語言學問題已成為這一時期的研究主流,故而將這一時期稱為模仿時期,即模仿西方社會語言學研究的時期。專題研究成果集中在語言變異、語言接觸、互動社會語言學、言語社區理論等幾個領域。1.語言變異研究研究內容涉及語言變異的重要性、具體語用中的語言變異、語音詞匯句法變異、特定地區語言變異等。具體語用中的語言變異居多,包括廣告中語言的變異現象、教學及詞典編纂領域的語言變異現象、網絡語言中的變異現象等。學者對語音、詞匯、語法的語言變異研究都有涉獵。語音變異方面,以個體音變研究為主。趙一農[10]從語音變異研究出發,論述語言的自我調節機制。詞匯變異方面,王立、程祥徽、蘇金智等研究的是人體動作詞語、新詞、詞語差異方面的詞匯變異;蘇金智則從詞匯變異角度研究語言變異與多樣文化的關系。句法變異方面的研究較少。2.語言接觸研究國內的語言接觸研究已涉及語言接觸的多個領域。趙杰從語言接觸引發語音干擾的角度,研究北京話受滿語和旗人話影響所產生的“融合式音變”現象。蘇金智從語言接觸引發借詞的角度,研究漢語借詞,提出借詞演變的基本模式。吳雅萍從語言接觸導致語法滲透的角度,研究漢語語序對少數民族語言語言的同化作用。羅美珍從語言接觸導致語言替換、語言影響、語言混合和融合三種現象出發,對五色話、白話、五屯話、干河灘保安語的語言質變進行考察。綜上所述,國內的語言接觸研究尚未形成自己的理論體系,仍處在具體例證階段,即運用西方語言接觸理論及方法,例證中國的語言接觸問題。3.互動社會語言學研究劉煥輝的《言語交際學》是國內言語交際研究的開山之作。此外,具有較大影響的還有姚亞平的《人際關系語言學》和劉煥輝、陳建民主編的《言語交際與交際語言》等。20世紀末,孫維張、呂明臣的《社會交際語言學》著重理論闡述,強調言語交際的社會性,試圖從宏觀角度建立交際語言學的基本框架。岑運強從人類學史、語言學史及言語語言學的視角,追溯言語交際語言學在東西方的源頭,首次從結構上分出說服學、回答學、語境學、語言變異學,從功能上分出一般社交學、演講學、辯論學、談判學、推銷學、廣告學。4.言語社區研究言語社區理論是近年來剛剛引入中國社會語言學界的新理論,鄭海翠、張邁增、張紅燕簡要探討了言語社區的相關理論。楊曉黎對構成言語社區的基本要素問題展開討論,對言語社區理論中的“設施”要素提出了質疑[15]。夏歷依據在京農民工的資料,質疑言語社區的“地域”要素[16]。但言語社區方面較有影響力的重要理論尚未建立,仍處在萌芽階段。國內學者的關注點仍集中在運用此理論的實證性調查方面周剛對海外華人、校園、網絡等社區內的群體言語進行了實證性的研究[17]。
1.參與社會體育的熱情不夠高漲
有調查表明,在20~59歲這個年齡段(男、女)的成年人群體各有53.63%和63.96%的人不能達到每周進行一次體育活動。其主要原因分為:
(1)工作占用時間較多。
(2)沒有形成參與體育活動的興趣;在60~69歲這個年齡段的老年人群體不參與體育活動的原因分為:
1)沒有形成體育活動的興趣。
2)受家務勞作影響。但就現實情況而論,我國目前16歲以上人口的空閑時間已經是1900小時/年,顯而易見,因工作忙或家務忙造成沒有時間參與體育活動的理由是不成立的。主要造成人們不參與到體育活動中的原因是人們沒有養成參與體育活動的習慣,不了解參與的意義和對參與體育活動沒有熱情。
2.年齡結構分布不均
我國目前參與體育人群就年齡結構來看屬于凹形結構。即青少年和老年人參與社會體育活動的熱情比較高,而中年人的參與情況較差。青少年還處在學校教育階段,直接接受學校的體育教育對其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老年人的余暇時間比較豐富。另外,延年益壽、豐富晚年生活的需要,使他們參與社會體育活動的熱情也比較高;而中年人的工作、家庭、社會等各方面的壓力都比較大,沉重的生活壓力迫使他們無暇顧及自己的業余生活,導致他們參與社會體育活動率偏低。
3.場館的現狀不適合
人們參與社會體育活動的需要我們國家人口眾多,人均土地面積小,公共體育場館更是少之又少。而且,大部分的體育場館也僅僅是集中在一少部分的學校里,街道、公園、社區中的體育場館寥寥無幾,這給人們參與社會體育活動帶來了極大的不便。
二、影響我國社會體育發展的社會學因素
1.參與者對社會體育的態度
參加體育活動的重要因素包括正確的體育價值觀和樂觀向上、積極參與的態度。缺乏體育鍛煉的興趣直接影響人們參與體育活動。積極的態度可以促進人們參與到體育活動中來,而消極的態度則直接阻礙了人們參與體育活動。其中積極向上的體育態度是人們能夠排除困難、持之以恒地參與體育鍛煉的主要因素。
2.參與者余暇時間
目前,實行了一周5天工作日后,我國群眾的余暇時間有逐步延長的趨勢。但相對于其他國家來說,還是遠遠不夠的。而且,大部分的時間也都被用于做家務、學習等上,參與社會體育的時間幾乎沒有,這對我國社會體育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阻礙作用。
3.體育場地設施
體育場所的質量和數量是影響人們參與體育活動的直接原因,其中包括公共體育設施,學校對外開放的場館設施、街道的健身器材,公園內的活動場所以及森林公園等。但就我國目前的體育場館設施來看,很難滿足人們的活動需求,情況不容樂觀。相對于體育較發達的廣州而言,其室內人均活動面積僅為0.0025平方米,室外0.0112平方米,面積數與發達國家的人均水平相差甚遠。我國《全民健身計劃綱要》規定的“到世紀末,城市公用體育用地1~2平方米,小學2.3平方米,中學3.3平方米”的標準也遠遠不能達到。
三、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