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關鍵詞:可持續發展協調度;主成分;秩相關系數
中圖分類號:F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198(2008)10-0023-02
1 研究背景
可持續發展作為一種新的發展思想與思路,目標是保證社會具有長期的持續發展能力,確保環境、生態的安全和穩定的資源基礎,避免社會、經濟的波動,所以環境與資源承載力作為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應該盡量與經濟發展水平協調。近年,我國的許多學者都紛紛嘗試建立一套可持續發展指標來評價我國的發展水平,并在這方面結出了豐碩的成果。本文將利用它們的研究成果,從中選出兩個子方面的指標體系,即社會經濟發展度與資源環境承載力,來分別對全國31省份進行數據化的分析評價,從而測度全國乃至各省的可持續協調發展水平。
2 研究方法
首先,本文利用綜合評價方法中的主成分分析方法來對31省進行社會經濟發展度與資源環境承載力的排名。這個方法的好處是可以根據指標間的相對重要性進行客觀加權,可以避免綜合評價者的主觀影響。先從數量眾多的指標中壓縮、提取幾個具有代表性的成分,即主成分,然后依據主成分的方差貢獻率來確定相應成分的權數,最后通過對加權的主成分線性加總就可得到評價分數。
由于得到的兩方面排名是1.2.3這樣離散非連續的數據,所以要反映相關關系,只能通過計算spearman秩相關系數,看看二者間到底是呈正相關即經濟發達地區相應資源環境承載力也高,還是呈負相關,即越發達地區承載力實際越低。同時通過查表給出該統計量的顯著水平,保證結論的可靠性。
3 統計分析過程
3.1 指標選取
通過參考前人的研究結果,本文建立如下的指標體系:
社會經濟發展度指標,其中包含經濟水平(人均GDP、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年底數)、科技教育水平(每萬元GDP技術市場成交額、教育經費)、生活保障、質量水平(居民消費總額、基本醫療保險人數占總人口比例、壽命預期)三個方面指標;資源與環境承載力指標,其中包含資源承載力水平(人均國土、人均耕地、人均水資源)、環境指標水平(空氣質量、工業廢水、森林覆蓋率、自然災害傷亡)。
為保證分析的時效性,本文均采用2006年數據。
3.2 統計結果
利用統計軟件SPSS計算得到兩套指標的主成分(見表二、三),括號內百分數為相應主成分的方差貢獻率。通過excel線性加總可以得到排名(見表四)。
計算出的spearman秩相關系數為-0.70323,查表可知該統計量在小于1%水平下顯著,即兩個排名間呈負相關關系的結論錯判的可能性小于1%。顯然全國水平下的社會經濟發展度與資源環境承載力是呈負相關關系,即經濟發展水平高的地區資源環境承載力弱,這一結果值得我們進一步分析。
3.3 數據分析
通過比較可以發現,排名中差距最大的10個省份是廣東、江蘇、浙江、河南、山東以及貴州、新疆、海南、、青海,前五位是經濟發展指標排名顯著而資源環境承載力低的省份,后五位則相反;差距較小的省份有山西、陜西、重慶、北京、福建,排名相差均不超過三位。分析原因,應當主要有以下幾點:
(1)歷史原因: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戰略發展經歷了由內陸向沿海轉移的過程,導致現在東西部、沿海內陸經濟不平衡十分顯著。東部沿海省份經濟發達,但資源緊缺,典型的就有廣東、江蘇、浙江;西部內陸經濟落后,但資源儲備豐富,如新疆、、青海等省份。
(2)發展模式原因:由于我國近年來專注經濟建設,不乏一些省份為追求高GDP而忽略了環境與資源的協調問題,如盲目進行重工業等的資本密集型行業的投資建設,而導致環境污染嚴重。而某些內陸地區,由于通訊、交通等基礎設施薄弱,投資環境差,吸引資金能力弱,所以相應的工業污染型產業少、侵占耕地現象少,保留了大量森林植被且水資源尚未被污染,所以環境承載力就相應高,在環境方面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就高。
(3)指標原因:為分析可持續發展水平,本文選取的資源承載力指標均為人均指標。新疆、、青海這些地區地廣物博,卻人煙稀少,所以資源承載力排名相應上升。而沿海東部人口眾多,資源總量卻是中等偏緊缺,所以在資源承載力排名上一定是下降的。
在社會經濟發展指標中除GDP選取人均外,其余如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居民消費總額、教育經費、就業人員均選取總量指標,因為這些總量均能反映一個社會的活躍程度以及經濟發達水平,但不排除由于某些省份經濟發達,但容量較小而導致的偏誤,如天津省在社會經濟發展排名中下滑到第24位,或者由于地廣人多經濟總量大,而導致的排名上升,如山東省上升到第5位。
4 結論
我國提倡和諧、持續的經濟發展,各省的發展不能只注重眼前,重視當代人的利益,而忽略后代人的發展要求。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承載不可失衡,應當協調發展。顯然,兩者協調的地區,可持續發展能力就顯著;資源環境承載力高但經濟發展水平低的地方,可以通過后期努力來盡快實現協調發展;但經濟發達資源承載力卻不是很高的地區就應當引起我們的注意,應當即時通過調整資源分配或改善環境質量來提高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1.1影響政府的財政收入
社會保障體系提供的社會保障資源基本都是由國家財政供給,社會保障水平越高,國家在其中投入的資金也就越多,國家的財政收入也就越少。在我國,隨著改革開放,我國的社會保障水平不斷提高,政府需要在其中投入的資金越來越多,在社會公眾享受的社會保障越來越好,社會保障的群體不斷擴大的同時,社會保障使用資金在國家財政總支出中所占的比列也越來越大。在社會主義各項事業齊頭并進,共同發展的同時,較高水平的社會保障體系會影響國家的財政收入,造成政府財政上的壓力,影響財政支出結構,對其他事業的建設產生一定的影響。
1.2影響就業率的提高
社會保障制度建立初期就是為了解決社會上失業率和養老的問題。但是社會保障水平過高或者過低會對就業率產生不同的影響。在社會保障體系建立的初期,沒有足夠的力量對所有人進行保障,如果部分因為個人或者經濟大背景的原因而失去工作的人沒有及時得到社會的保障,生活沒有保障,那么就有可能產生各種各樣的問題,社會也因此會出現一些不安定的因素,影響社會的發展。同樣,如果一個國家的社會保障水平過高,保障的種類比較齊全,受保障的待遇與就業的薪資相差不大時,許多失業的人就不會積極地參加工作,他們寧可享受國家提供的社會保障。這樣既給國家帶來負擔,也會導致經濟繁榮時企業沒有足夠的員工參加工作,影響就業率。這一情況在許多西方發達國家中較為常見,許多人不會參加培訓鍛煉自己的能力去企業求職,而是被動地就收國家提供的全方位的保障。
2如何建立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社會保障體系
2.1大力發展社會經濟,給社會保障體系提供基礎
社會保障制度與經濟的發展不相適應,很大程度就是因為經濟的發展不能夠提供足夠的財力來保證社會保障制度的有效實施。沒有經濟發展作為基礎的社會保障體系是難以得到發展的。只有經濟的快速發展才能夠解決社會出現的一系列問題,所以國家應該給與一定的政策支持,促進各種經濟的全面發展。給建立社會保障制度提供殷實的財力和物力支持。
2.2穩定城市保障體系,逐步提高農村保障水平
現如今,在我國絕大部分城市中,社會保障體系己經較為完善,人們享受到了有保障的生活。城市人們醫療制度較為全面,人們生病時可以及時得到救治;貧困群體也有最低社會保障來保證基本的生活,在較高水平的社會保障制度下,人們的積極性很高,都積極投身于城市建設中去,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城市經濟的繁榮。但是在我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還不夠完善,出現了一系列問題。所以在穩定城市保障體系的同時應該逐步提高農村社會保障水平。首先應該解決由于我國人口老齡化所帶來的問題,應該逐步使我國農村的養老保障制度更加完善,只有這樣才能夠減輕年輕人的負擔,讓老人安心度過晚年,使農村社會更加和諧。其次,看病難、看病貴一直是困擾農村人們的一個重要問題。因此應該完善農村新型合作醫療體系,改善農村醫療條件,提供先進的醫學器材和藥品,提高農村就醫環境,保證人們的身體健康,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保障。最后應該完善相關法律法規來保障農村最低生活標準,讓農村人民和城市人民一樣過上有保障的生活。
3結語
1.1影響政府的財政收入
社會保障體系提供的社會保障資源基本都是由國家財政供給,社會保障水平越高,國家在其中投入的資金也就越多,國家的財政收入也就越少。在我國,隨著改革開放,我國的社會保障水平不斷提高,政府需要在其中投入的資金越來越多,在社會公眾享受的社會保障越來越好,社會保障的群體不斷擴大的同時,社會保障使用資金在國家財政總支出中所占的比列也越來越大。在社會主義各項事業齊頭并進,共同發展的同時,較高水平的社會保障體系會影響國家的財政收入,造成政府財政上的壓力,影響財政支出結構,對其他事業的建設產生一定的影響。
1.2影響就業率的提高
社會保障制度建立初期就是為了解決社會上失業率和養老的問題。但是社會保障水平過高或者過低會對就業率產生不同的影響。在社會保障體系建立的初期,沒有足夠的力量對所有人進行保障,如果部分因為個人或者經濟大背景的原因而失去工作的人沒有及時得到社會的保障,生活沒有保障,那么就有可能產生各種各樣的問題,社會也因此會出現一些不安定的因素,影響社會的發展。同樣,如果一個國家的社會保障水平過高,保障的種類比較齊全,受保障的待遇與就業的薪資相差不大時,許多失業的人就不會積極地參加工作,他們寧可享受國家提供的社會保障。這樣既給國家帶來負擔,也會導致經濟繁榮時企業沒有足夠的員工參加工作,影響就業率。這一情況在許多西方發達國家中較為常見,許多人不會參加培訓鍛煉自己的能力去企業求職,而是被動地就收國家提供的全方位的保障。
2、如何建立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社會保障體系
2.1大力發展社會經濟,給社會保障體系提供基礎
社會保障制度與經濟的發展不相適應,很大程度就是因為經濟的發展不能夠提供足夠的財力來保證社會保障制度的有效實施。沒有經濟發展作為基礎的社會保障體系是難以得到發展的。只有經濟的快速發展才能夠解決社會出現的一系列問題,所以國家應該給與一定的政策支持,促進各種經濟的全面發展。給建立社會保障制度提供殷實的財力和物力支持。
2.2穩定城市保障體系,逐步提高農村保障水平
現如今,在我國絕大部分城市中,社會保障體系已經較為完善,人們享受到了有保障的生活。城市人們醫療制度較為全面,人們生病時可以及時得到救治;貧困群體也有最低社會保障來保證基本的生活,在較高水平的社會保障制度下,人們的積極性很高,都積極投身于城市建設中去,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城市經濟的繁榮。但是在我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還不夠完善,出現了一系列問題。所以在穩定城市保障體系的同時應該逐步提高農村社會保障水平。首先應該解決由于我國人口老齡化所帶來的問題,應該逐步使我國農村的養老保障制度更加完善,只有這樣才能夠減輕年輕人的負擔,讓老人安心度過晚年,使農村社會更加和諧。其次,看病難、看病貴一直是困擾農村人們的一個重要問題。因此應該完善農村新型合作醫療體系,改善農村醫療條件,提供先進的醫學器材和藥品,提高農村就醫環境,保證人們的身體健康,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保障。最后應該完善相關法律法規來保障農村最低生活標準,讓農村人民和城市人民一樣過上有保障的生活。
3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