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高血壓的預防小知識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關鍵詞】高血壓;生活方式;飲食指導;運動指導;精神壓力
高血壓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疾病,是多種心、腦血管疾病的主要病因和危險因素,影響心、腦、腎等重要臟器的結構和功能,最終嚴重的臟器功能衰竭。迄今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約有5%的高血壓病人,血壓升高是由于某些確定的疾病或病因引起的,高血壓發病率較高。隨著現代社會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高血壓患者的群體在我國大幅度的增加,給人們的生活、工作帶來很大的危害。我國流行病學研究調查,高血壓患病率呈明顯上升趨勢,北方高于南方,沿海高于內地,城市高于農村。青年期男性高于女性,中年后女性略高于男性[1]。筆者將生活方式指導對高血壓病人的干預效果觀察匯報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自2012年1月自2012年12月我院收治了300例高血壓的患者,進行抽樣調查研究其中200例患者。男性患者102例,女性患者98例,年齡在28歲至89歲,平均年齡在48.4歲。隨機將其分為兩組,每組100例,一組患者實施常規護理措施為對照組,另一組患者實施常規護理措施的基礎上給予生活方式指導為觀察組,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疾病一般情況等基本資料進行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有臨床可比性。
1.2方法采用抽查問卷的方式以及體格檢查進行調查,主要內容包括患者對高血壓知識的了解、治療方法、危險因素、預防措施以及并發癥等進行調查統計分析,對于患者的自身因素例如:年齡、體重、吸煙、酗酒、生活習慣、精神壓力以及遺傳因素進行調查統計。
1.3生活方式指導
1.3.1運動指導高血壓患者由于缺乏鍛煉,可適當的進行長期運動有降壓健體的效果。但需要注意的是,運動前必須接受相關的檢查以排除運動禁忌及繼發性高血壓發生的可能。有氧運動戶外運動要比無氧運動的降壓效果更加顯著[2]。
1.3.2飲食指導臨床醫學認為只有健康的飲食才能控制良好的血壓,飲食習慣不僅對人體有滋養的作用,而且飲食療法是防治高血壓的首要步驟。早期或1級高血壓的患者,單純限制鈉鹽的攝入量,就可以使血壓恢復到正常水平。而2、3級高血壓的患者限制食鹽的攝入量可提高藥效,從而可以減少用藥的劑量。指導患者進行低鹽膳食,膳食中的約80%鈉鹽都來自烹調和各種腌制品,因此應減少烹調用鹽,食鹽量不超過6g/d為宜,因此限鈉鹽入量首先要減少烹調用調料,并減少食用腌制品[3]。減少脂肪的攝入量,膳食中脂肪的控制量應在總熱量的25%以下。適當的進行補充鈣和鉀鹽,多食新鮮蔬菜和水果,多飲牛奶。限制飲酒量,飲酒量每天不得超過50克乙醇的量。禁止吸煙。減輕體重盡量使BMI控制在小于25以下。降低體重對于胰島素抵抗、糖尿病、高血脂以及左心室肥厚均有明顯的意義。
1.3.3減輕精神壓力指導患者合理安排工作與休息,避免腦力勞動過度興奮,減輕精神壓力,保持生活環境起居安靜舒適,避免噪音嘈雜,避免精神緊張。禁止情緒激動、不規律服藥等,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適當的聽聽音樂、看報紙雜志、下棋、練氣功、打太極拳等,以調節緊張情緒,放慢生活節奏,保持穩定心態。在保證身心健康的基礎上適當休息與活動提高機體的活動能力,但不宜做劇烈運動,如登山、提重物、跑步等,合理運動保證足夠的睡眠。
1.4判定標準血壓控制效果,顯效率是指在用藥和護理后72h得到控制,此次比較就針對兩組患者的顯效率進行比較,并發癥是指患者在住院期間發生的心、腦、腎、眼等其他癥狀疾病均為并發癥,比較兩組的并發癥的例數。
1.5數據統計數據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χ±s)表示,采用方差分析,統計分析使用SPSS11.3軟件包完成,P
2結果
兩組患者在經治療和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的血壓控制效果以及并發癥的發生率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
3討論
高血壓是心腦血管疾病的嚴重危險因素之一,而高血壓癥狀又是一種人為可以改變的因素,其中最主要的防治高血壓的方法是針對高血壓的患者進行有效的生活方式指導的護理干預,由上述證明,可以通過有效的生活方式指導高血壓人群認識到高血壓的危險因素,指導患者堅持有效的治療,規律的運動、合理的飲食、健康的生活習慣是控制和預防高血壓的重點措施[4],而對患者實施有針對性的生活方式指導的健康教育可明顯提高患者的疾病認知率,改變不良生活習慣,堅持合理適當的運動,讓患者配合治療,提高了高血壓治療效果,減少了相關疾病的發生,而且在有效的控制血壓的同時,明顯的提高了護理質量,提高患者的滿意度。而這種生活方式指導的護理干預可以在臨床廣泛實施,可以減少患者住院時間,提高患者治愈效果。
參考文獻
[1]李彩云,盧燕.關注高血壓患者的健康教育[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1,1(2):156.
[2]謝靜,陳秀麗.高血壓患者實施健康教育的體會[J].中外醫學研究,2012,10(24):176.
關鍵詞 高血壓 社區衛生 防治干預 體會
高血壓是一種全球性的慢性病,其發病率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齡化而逐年上升。高血壓病作為心腦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險因素,會導致心、腦、腎、血管、眼底的結構和功能的改變和損害,進而引起相關疾病。衛生部已經把高血壓的控制正式列入社區衛生服務內容,使之成為社區衛生服務的重要工作任務。
實踐證明,控制高血壓病最有效的方法是社區防治。社區高血壓綜合防治工作的有效實施可以為社區居民提供個體化指導連續性、綜合性、可及性衛生服務,創造有利于健康的環境,對人群高血壓控制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是防治高血壓的一種有效途徑。
確定干預目標
初期目標:提高居民高血壓防治知識的知曉率、定期測量血壓率、提高人群運動參與率、控制食鹽的攝入量和提高高血壓病人的服藥率。
中期目標:提高高血壓管理率和控制率、改變不良的生活方式、減少藥物依賴性和由此產生的并發癥。
遠期目標:有效預防和控制高血壓、改善居民健康狀況、降低心腦血管的發病率和死亡率。
干預對象
干預對象:筆者于2006年3月~2006 年9月對旺蒼縣靜樂寺社區老年高血壓患者進行調查和分析。
該社區人口老齡化現象比較嚴重,達到了29%,其中患有高血壓病及高危人群占人口比例的16%。本調查以213例有明確診斷的高血壓患者(其中683例高危群)為干預對象。其中男性117例,女性96例;50~69歲161例,占75.5%;合并有 2種及以上并發癥者 52例。平均血壓152/92mmHg,最高收縮壓(SB)169mmHg,最高舒張壓(DB)113mmHg。
干預方法
問卷調查:本研究采用重問卷調查法進行。先通過宣傳單、發放高血壓知識問卷、居委衛生干部宣傳等手段進行社區動員,隨機地將自愿參加者分為干預組(接受高血壓自我管理課程及醫生定期隨訪)和對照組(日常的三級管理服務)。干預前共填寫并回收有效問卷220份,其中高血壓患者144份、高危人群76份。干預后6個月進行隨訪調查,并回收有效問卷205份,其中高血壓患者134份、高危人群71份。血壓測量由社區醫生完成,通過比較干預前后各指標的變化來了解干預效果。所有調查結果均輸入EpiData,并運用SSS工具軟件進行統計分析。
開展免費測量活動,對高血壓患者進行生活指導。控制高血壓是慢性病防治的首要任務。在具體措施上可以組織社區衛生服務站醫生與高血壓患者、高危人群建立合作關系,由管理經驗豐富的醫師強化干預,對高血壓患者和高危人群的飲食、運動、服藥給予個體化指導并定期填寫隨訪記錄,參照血壓動態變化調整措施;開展社區血壓免費測量活動,對初診高血壓患者進行動態血壓監測,排除假性高血壓,使高血壓的檢出率有所下降。
結 果
對自身健康狀況的了解:調查表明,參與調查的社區居民普遍關注高血壓病的防治工作。高血壓患者對自身所患疾病比較關心。85.3 %的患者了解血壓的正常范圍,77%的病人了解長久癥狀,81.6%的病人能說出所用藥物的名稱與用法。這些調查結果說明患者對疾病比較關心,希望得到健康指導,掌握相關保健知識。
對高血壓知識的知曉率:干預后高血壓患者和高危人群在相關知識知曉率方面較干預前有所提高,尤其是對高血壓診斷標準的掌握程度有明顯上升,自我技能掌握方面比干預前普遍有所提高,控制體重由原來的41.2%上升至71.3%(<0、01);限鹽由原來的62.4%上升至89.1%(<0、01)。經過干預,患者順從性提高顯著(<0.05);血壓值差異顯著(<0.01),各年齡組SB、DB干預后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SB以45~84年齡段顯著(<0.01),DB以45~74年齡段顯著(<0.01)。1年內測量過血壓的人數由40.6%上升為67.2%,從未測量過血壓的人數由31.2%下降為7.5%。干預組、對照組6個月血壓值變化比較可見,干預組的收縮壓和舒張壓6個月的平均下降值均大于對照組。上述評價結果經統計學處理,有顯著性差異。
討 論
高血壓是最常見的心血管病,是全球范圍內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我國1991年對15歲以上94萬人群抽樣普查,高血壓標化患病率為11.26%,與1979~1980年相比,10年間患病率增加25%。據世界衛生組織預測,至2020年,非傳染性疾病將占我國死亡原因的79%,其中心血管病將占首位。
為了遏制這一心血管病高峰的到來,保證人民健康,保證下一世紀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在全國范圍內大力開展高血壓病的防治,積極治療高血壓病患者,同時控制整個人群的血壓水平,已刻不容緩。治療高血壓的目的不僅在于降低血壓本身,還在于全面降低心血管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高血壓患者的心血管病危險是多因素的,因此,高血壓的治療還應包括影響高血壓患者的其他危險因素的治療。雖然嚴重高血壓造成的死亡率和罹患率最高,但人群中輕、中度高血壓的影響面最廣,故防治應以此為重點。
高血壓是多因素疾病,臨床治療中應根據病人的臨床表現、遺傳、社會和個性背景,因人而異地作最佳選擇。
高血壓病的治療和預防需要經過長期的綜合治療和居民自身的努力。社區是居民特別是老年人重要的生活和活動場所,也是防治高血壓的重要場所。高血壓的預防與治療是社區衛生服務的重要內容之一,高血壓預防的目的在于通過藥物和非藥物手段把血壓降到理想水平,最大限度地減少心、腦、腎等靶器官損害,從而促進社區居民身體健康,提高生活水平。
強化健康教育,重視飲食健康。社區衛生服務人員應該有計劃、有組織、有系統地鼓勵社區居民改變不良的生活方式,提高患者的自我保護意識,促使人們自覺地采納有益于健康的行為和生活方式,從而祛除高血壓的危險因素,保證高血壓防治工作的良好進行。健康教育是預防和控制高血壓的基礎和前提。有研究表明,有效的健康教育可以幫助人們建立起一個良好的生活方式,逐步減少對藥物依賴,從而減少藥品對人體的不良反應。因此,可以在不同場合、不同媒體中,用不同的方式對高血壓的并發癥及死亡原因進行宣傳,強化科學知識、普及實用技能,從而吸引重點目標人群,使社區居民和高血壓患者認識到高血壓病的危害,樹立預防高血壓的健康意識,增強治療信心,從而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社區衛生服務可以通過宣傳使居民了解高血壓病的病因、臨床表現、診斷、治療及護理知識,使病人對高血壓病有一個正確客觀的認識。對于一般人群,應該使他們能夠了解到良好的飲食習慣直接關系到治療的成功與否,如低鹽、低脂低熱量的飲食原則,飲食結構的合理搭配;預防高血壓,做菜少加鹽;鼓勵患者戒煙限酒;鼓勵患者進行適度的體育鍛煉;鼓勵居民學會血壓的自我監測等等。另外,可以通過組織高血壓病人俱樂部進行病人的自我教育。通過病人的自我教育與病人間的相互支持,來促進病人調整原有的不良生活方式,增進病人的相關知識。
鼓勵病人學會自我管理。在社區開展高血壓自我管理,不僅有利于患者正確認識和對待疾病,也有利于患者掌握自我管理疾病的知識和技能,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采取積極和正確的行為來控制疾病。社區高血壓自我管理模式所指的是,病人在醫務人員的協助下,承擔一定的預防性或治療性活動。這種疾病管理模式不僅成本較低,而且克服了傳統的高血壓三級管理覆蓋面不廣的弊端。它非常強調醫患雙方的共同參與及病人對自身健康的責任及潛能。社區醫生可以通過咨詢、講座和小冊子等形式把疾病的防治知識和方法告訴患者,讓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自行實踐,改變不良的生活方式,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從而控制血壓。實踐表明,造成高血壓疾病的因素很多,但如果能夠采取積極的預防措施,也能有效地控制或避免高血壓病的發生。因此,社區衛生服務人員要鼓勵和指導高血壓患者和社區居民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飲食療法,控制飲食中食鹽的攝入量,控制體重,杜絕生活中的不良嗜好如大量吸煙、嗜酒、飲食多油膩等等,還要注意鼓勵社區居民加強體育鍛煉,從而降低高血壓危險因素。
充分發揮政府職能,實施分級管理。高血壓防治是一項全社會參與并對健康負責的系統工程,是一個涉及政策、環境、經費以及個人行為等多方面的復雜活動。政府重視與否直接影響社區高血壓防治的成效。社區高血壓防治需要衛生、財政、民政、計生委、老齡委、婦聯等多部門的協作,使干預計劃能夠得到及時的修訂。同時,為了進一步加強對高血壓病人的綜合干預,可以利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社區居民免費測量血壓和體重,按血壓水平的定義分類,將數據輸入計算機,對高血壓病人進行分級管理:對重度高血壓病人采用一級管理,立即開始對高血壓及并存的危險因素和臨床情況進行藥物治療,并且密切觀察,每周最少測量1次血壓;對中度高血壓病人采用二級管理,先觀察3~6個月患者的血壓及其他危險因素的變化,然后決定是否開始藥物治療;對輕度高血壓病人采用三級管理,重點是監測血壓及其他危險因素,然后決定是否開始藥物治療。同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可以為社區居民建立健康檔案。社區衛生服務人員可以定期進行隨訪高血壓患者,將隨訪記錄的有關數據存入高血壓病人檔案,以便對慢性病的發生進行監測,為進一步掌握社區慢性病發生和發展的趨勢做好準備。只有在政府重視的基礎上,由政府出面進行各部門間的協調,才能形成合力做好社區高血壓防治工作,從而建立和完善從預防、檢測到治療、反饋的防治體系,才能夠對社區高血壓病人做到早期發現,并針對患者具體情況進行治療和管理,從而保證干預質量,保證高血壓社區防治的可持續發展。
加強社區衛生服務人員的專業技能培訓。要有效的實現高血壓防治的干預工作,就必須重視社區衛生服務人員的專業技能培訓。由于當前有些社區衛生服務人員對于高血壓控制與治療的經驗知識不足,給高血壓的社區防治帶來不少困難。血壓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必將降低高血壓防治的成本效益,也會削弱高血壓病人對高血壓防治的積極性,對以后的社區其他慢性病防治造成負面影響。因此,定期定點給高血壓病人測量血壓就成了進行高血壓社區防治的一個重要手段。然而,通過對社區高血壓防治工作的調查發現,有些測量血壓的醫生只是在為檢查其工作量提供依據,他們只將測量的血壓值記錄在冊,告訴病人也只是正常與不正常,而不是讓病人知曉自身的血壓值,這并不利于高血壓的控制工作。 還有些工作人員自身的專業知識不過關,對于高血壓病人的護理指導不到位,有相當部分的高血壓病人其血壓持續數月異常,而所服抗高血壓藥物并沒有絲毫的調整。反之,部分高血壓病人已經將血壓控制到正常數月,反而調整藥物,結果其血壓就增高。因此,在當前社區高血壓防治工作中,應注重培養社區衛生服務人員的專業知識和技術水平,采取多種形式對高血壓防治專業隊伍進行培訓,使他們及時了解高血壓病防治研究新進展,促使社區衛生服務人員由專科向全科發展,正確指導社區居民防病治病從而使高血壓病防治工作持續、有效地落實,使高血壓這種常見的社區慢性病得到有效的控制。
參考文獻
1 吳錫桂.對我國高血壓防治的建議.高血壓雜志,1997,5(2):79280
2 張瑩,王憲,顏小朗.成都市黃瓦轄區初級衛生保健基線調查報告.中國衛生事業管理雜志,1997,10(112)
高血壓年齡分層降壓治療對腦卒中再發事件的預防效果
莫昌玉趙鳳琴吳躍剛
PREVENTIVE EFFECTS OF AGE STRATIFICATION AND ANTIHYPERTENSIVE THERAPY OF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 ON REOCCURRENCE OF STROKE
MO Changyu, ZHAO Fengqin, WU Yuegang
【摘要】目的
了解不同年齡組的高血壓患者卒中二級預防中不同血壓控制水平與預后的關系,為臨床中探討降壓治療的個體化目標值提供參考依據。方法
收集我院心內科、神經科門診或住院的腦卒中患者119例(青中年患者和老年患者各51例和68例),隨機分為常規降壓組(>130/80 mmHg且≤140/90 mmHg)和積極降壓組(≤130/80 mmHg),定期隨訪、檢查并記錄患者有關情況,及時收集腦卒中事件。結果
本實驗統計到的非致死性卒中、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穩定型心絞痛終點事件中,青中年患者組與老年患者組之間均無統計學差異(p >0.05);常規治療組和積極治療組之間也無統計學差異(p>0.05)。結論按照年齡分層或積極降壓治療對高血壓患者卒中二級預防的預后效果與常規治療的結果相似。
【關鍵詞】高血壓年齡分層腦卒中再發事件
doi:10.3969/j.issn.1671-332X.2015.07.019
隨著社會的發展,尤其是人口老齡化的加速,中國心血管病患病率持續上升,目前全國有高血壓患者2.7億,腦卒中患者至少700萬,今后10年這類患病人數仍將快速增長[1]。據統計結果顯示:大約25%腦卒中幸存者在2 年內復發,大約40%患者5 年內可有再次復發;在發生卒中后的人群中,再次卒中的危險性比正常人群發生卒中的比例高9 倍,其預后更差,70%~80%常導致嚴重致殘或死亡,所以卒中首次發病后必須盡早進行規范的、持續的二級預防工作[2]。
高血壓是腦卒中的危險因素之一,國內外眾多指南均將其視為腦卒中的首要危險因素,眾多研究已經證實降壓治療能夠減少腦卒中的發生和復發。關于腦卒中二級預防中血壓的達標值,目前指南或共識仍沒有比較一致的推薦,只是強調個體化治療。國內外也均缺乏按照年齡分層進行腦卒中患者二級預防的個體化降壓治療的研究。本組按年齡分層,觀察高血壓患者卒中二級預防中不同血壓控制水平與預后的關系,及各年齡段降壓治療對腦卒中再發事件和心血管死亡的預防效果,為高血壓患者卒中二級預防中的降壓治療個體化目標值提供參考。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實驗采用的是前瞻性、對照、開放的研究方法。選擇2012年10月~2014年10月期間于本院心內科、神經科門診或住院患者收治的腦卒中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滿足以下入選標準:①既往確診原發性高血壓; ②近期(2 周~1個月)出現腦卒中的患者,腦卒中診斷標準為:參照1995 年中華醫學會第十屆腦血管病會議修訂的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經臨床和頭顱CT/頭顱MR/頭顱血管造影證實腦卒中;或卒中病史>1個月的患者,需要滿足包括穩定型冠心病、糖尿病、外周動脈疾病、吸煙(入選時仍持續者),其他心血管事件(除心肌梗死和心房纖顫外)在內的至少一項危險因素; ③患者有知情能力,自愿參加試驗,并簽署知情同意書。且所有患者都不符合排除標準:①急性心腦血管事件發作 2 周內; ②懷疑低血流動力學梗死者;③雙側頸動脈狹窄≥70%; ④心源性腦卒中患者;⑤繼發性高血壓;⑥有充血性心力衰竭目前心功能不穩定者;⑦急性冠脈綜合征;⑧嚴重心律失常;⑨嚴重肝腎功能障礙(血清谷丙轉氨酶超過正常值 5 倍以上或肌酐≥3mg/dl);⑩孕婦、哺乳婦女及今后半年內可能妊娠的患者;先天性心臟病;嚴重瓣膜性疾病,心肌病,肺心病;其他研究者認為不適宜的患者。
1.2方法
所有患者經過診斷和篩選后,符合實驗的患者等級詳細的基本情況,建立數據庫。根據患者年齡將其分為青中年患者組 (18歲≤年齡<65歲);老年患者組 (年齡≥65歲);每個組又隨機分為常規降壓組(130/80 mmHg<降壓治療目標≤140/90 mmHg,治療藥物種類選擇按主管醫生根據患者具體情況決定)和積極降壓組(降壓治療目標≤130/80 mmHg, 治療藥物種類選擇按主管醫生根據患者具體情況決定)。進入試驗后,對研究對象進行跟蹤隨訪,每3 月門診隨訪1 次,持續2年,定期檢查患者的肝腎功能、血尿常規、電解質、血糖、血脂指標,記錄患者有關情況,測量診室血壓,及時收集腦卒中事件(包括再發致死或非致死腦卒中事件,心血管死亡等主要終點和急性心肌梗死、不穩定型心絞痛(確診為冠脈粥樣硬化狹窄導致的)、新發心力衰竭、全因死亡等次要終點)及其證據材料。
1.3統計學方法
應用 spss13.0 軟件包進行統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s),多組計量資料之間的比較采用方差分析[3],計數資料的比較采用?2 檢驗; p<0.05 有統計學意義,p<0.01 有顯著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012年10月~2014年10月期間,共有119例患者納入研究,年齡分布于43~89歲間,平均(69.5±14.3)歲。其中男63例(52.9%),女56例(47.1%)。每個實驗組的入組患者及基本的臨床指標見表1。
借助藥物治療及其他因素的控制,入組患者的血壓控制良好,常規降壓組的血壓值都控制在130/80~140/90 mmHg之間,積極降壓組的血壓控制在130/80 mmHg以下,各組隨訪記錄的平均血壓見表2。
在隨訪的2年統計到的終點事件中,入組患者發生非致死性腦卒中事件13例,發生率為10.9%;發生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穩定型心絞痛事件各2例,發生率都為1.7%,未觀察到致死性卒中和全因死亡事件。青中年患者組出現非致死性卒中事件6例,發生率為11.8%,常規治療組和積極治療組各出現3人;急性心肌梗死事件出現1例,發生率2.0%。老年患者出現非致死性卒中事件7例,發生率為10.3%,常規治療組和積極治療組分別出現4例和3例;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穩定型心絞痛事件各出現1例,發生率1.5%(數據見表3)。將收集到的數據進行分析,在統計到的終點事件(非致死性卒中、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穩定型心絞痛)中,不同組別之間(青中年患者組內的常規降壓和積極降壓、老年患者組內的常規降壓和積極降壓,甚至合并數據后的常規降壓和積極降壓組)均無統計學差異。
3討論
據2010年全球疾病負擔研究中國數據顯示:腦卒中在2010年已經成為中國第一位的死亡原因,死亡人數由1990年的134?06萬人上升至2010年的172.67萬人,最新數據顯示中國每年發生腦中風病人達200萬,發病率高達120/10萬[1]。高血壓起病緩慢,早期多無癥狀[4],常作為一個重要的危險因素參與心腦血管事件的發生。高血壓是腦卒中最重要的危險因素是毋庸置疑的,2010年發表于Lancet雜志的國際腦卒中研究在22個國家入選約6 000人,對多種腦卒中危險因素進行評估,結果顯示90%的腦卒中危險源自10種可控危險因素,其中高血壓是最重要的危險因素[5]。諸多證據已證實,降壓治療能顯著降低腦卒中的發生率和復發率。中國老年人收縮期高血壓隨機化的臨床對照試驗(Syst-China) 隨訪60 歲以上收縮期高血壓患者4年降壓治療組比安慰劑組腦卒中死亡率降低58 %,表明有效地降低血壓確能降低致死性腦卒中的發生[2]。上世紀90年代初,中國腦卒中后抗高血壓研究(PATS),入選5665 例有腦血管病病史(腦卒中或TIA)的患者,平均血壓154/95 mmHg,平均年齡60歲,隨機用藥物或安慰劑,治療隨訪3年。結果治療組腦卒中再發事件較對照組的危險減少29%;總死亡危險也略減少[6]。隨后進行的培哚普利預防卒中再發(PROGRESS) 研究,入選有6105 例既往有卒中ITA 患者隨機分組接受活性藥物或安慰劑,研究終點為總卒中發生率。經過四年隨訪,藥物治療能使血壓下降12/5 mmHg,卒中復發危險性下降43 % [7]。此次隨訪觀察到2年內卒中復發率為10.9%,低于多篇流行病學調查結果報道的16%或45.3%等[8-11],推測是因為嚴格控制了入組患者的血壓值,從而減少了卒中復發率。
本次研究入組的119例患者中,無論青中年患者,還是老年患者,常規治療組與積極治療組間,統計的終點事件都無顯著差異。分析原因可能是此次實驗的樣本量較小,隨訪時間較短造成的,今后可擴大入選病例,延長隨訪時間做進一步的研究。對于臨床中的患者而言,基于經濟承受能力,用藥劑量及安全方面的考慮,血壓值控制在140/90 mmHg以下比控制在130/80 mmHg以下容易許多,可建議將腦卒中患者血壓控制在140/90 mmHg以下即可。本實驗研究結果提示按照年齡分層或積極降壓治療對高血壓患者卒中二級預防的預后與常規治療相似,可為卒中二級預防血壓目標值的控制提供一定的借鑒。
參考文獻
[1]陳偉偉,高潤霖,劉力生,等(代表中國心血管病報告編寫組). 中國心血管病報告[R]. 中國循環雜志, 2014,29(7):487-491.
[2]王少石. 高血壓與卒中二級預防[J].神經病學與神經康復學雜志, 2005,2(3):188-190.
[3]盧衛國, 伍偉洪, 陳興亮. 佛山市順德區中學生血壓分布及影響因素分析[J]. 現代醫院,2014,14(4):154-156.
[4]柯水旺, 曾海生, 鄧朝暉, 等. 不同年齡組原發性高血壓患者癥狀及血流變學分析[J]. 現代醫院, 2013,13(1):41-43.
[5]ODONNELL MJ, XAVIER D, LIU L, et al. Risk factors for ischaemic and intracerebral haemorrhagic stroke in 22 countries (the INTERSTROKE study): a case-control study[J]. Lancet, 2010, 376(9375):112-123
[6]FANG XH, ZHANG XH, YANG QD, et al. Subtype hypertension and risk of stroke in middle·aged and older Chinese: a l0-year follow-up study[J]. Stroke, 2006, 37:38-43
[7]BUGNICOURT JM, CHILLON JM, CANAPLE S, et al. Stroke secondary prevention and blood pressure reduction: an observational study of the use of PROGRESS therapy[J]. Fundam Clin Pharmacol, 2008,22(2): 217-22.
[8]王司清,李秀嵐,趙成波. 復發性腦卒中與原發性高血壓的關系[J]. 邯鄲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05:494-495.
[9]劉海燕,孟慶芬. 腦梗死再發的相關危險因素分析[J]. 首都醫藥,2009,v.1502: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