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科研課題研究方向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關鍵詞 地方高校 科研管理 項目延期 對策研究
中圖分類號:G522 文獻標識碼:A
Thinking and Countermeasures of Local College Research Projects Postponed Problems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growing number of universities undertake various projects, project delays phenomenon more and more prominent, project delays to be placed in front of the research management department a need to address the important issu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auses of project delays, and to strengthen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 projects deferred management work, and propose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olutions.
Key words local college; research project; projtst postpone; countermeasures
科研項目的管理是一個涉及項目全過程的管理工作,從項目立項開始,到籌措資金管理、項目實施管理、驗收管理、項目評估和推廣應用管理等都屬于科研項目的管理范疇。高質量的科研項目后期管理可以促進科研成果轉化,對于培養科研人才,提高交流合作力度和投資回報率也有促進作用。但是從目前的科研管理現狀來看,高校的投入力度遠遠不如前期管理。再加之后期管理涉及因素較多,最終導致科研項目獲取資金難而結題容易的現象。因此,提高科研項目后期管理水平對于加強科研項目成果管理有重要意義,能夠有效解決目前高校科研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項目延期現象,即項目到既定周期無法按時完成被迫延期甚至延期之后仍然無法完成的現象,這對于科研成果轉化率的提升也有幫助。隨著我國高校科研能力的不斷提升,承接的科研項目數量與之俱增,伴隨而來的是項目延期問題逐漸增多,因此解決這一問題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本文的研究以項目延期的影響因素為出發點,提出了加強科研項目管理的可行性對策和建議。
1 項目延期產生的主要原因
(1)以利益驅動為導向的研究風氣,造成“重申報,輕研究”現象。科學研究是一項長期而枯燥的工作,探索未知世界需要一大批勇于奉獻甘于寂寞的科研工作者長期默默地工作才能成功。但是我國高校教師面臨著越來越大的生活工作壓力,如職務晉升、職稱評定、薪酬待遇等,其承接科研項目不是為了科學研究,而是出于某些個人需求,這與科學研究的初衷發生了偏離。因此,高校教師申報項目時對于是否能按時完成并不關注,很多項目在立項初期就已經決定了其無法按時完成的結果,因此這些項目的負責人根本沒有足夠的精力來開展項目并持續跟進,這是項目延期問題愈演愈烈的重要因素之一。
(2)項目申報中存在“掛名現象”。因為在立項考察指標體系中,項目組成員的職業構成、職稱水平、技術隊伍科研實力等所占比例很高,因此很多項目組在申報時會把并不參與項目,但是職稱等級高的人員列為項目組成員,將科研實力較強的高校、研究院所以及資金雄厚的企業作為合作單位提供給立項考察者,以其能提高項目獲批的幾率,這種掛名現象實際上是虛報項目組的科研實力,很多立項申報中的人員和單位并未參與到實際的項目工作中,還有極個別項目只有負責人一個人在工作,與合作單位的配合基本停止,項目組科研實力大打折扣,最終導致項目無法按時完成或者完成質量低下。
(3)項目負責人“缺乏合同意識”。項目合同書或任務書是立項后的常見協議文本形式,其中明確規定了各項項目評價指標,主要包括項目組人員結構、項目制度安排、項目經費的使用計劃和范圍、研究成果的形式等,這些指標對項目能否按時驗收十分關鍵,因此合同書的雙方必須嚴格按照合同內容執行。但是在項目實踐過程中,很多項目負責人對合同的重要是視而不見,單方面更改項目內容、調整項目組成員結構,或不按要求及時上報項目研究進展情況的現象屢見不鮮,項目的進展情況無法得到上級主管部門的及時監管,這也是導致項目無法按時完成的重要因素。
(4)項目執行過程中的一些“不可控因素”。一般的生產工藝流程有固定的標準可以執行,因此其可操作性很強,但是科研項目不具備這樣的特征,不可預見性和不可控性是科研項目的重要特征,這些因素會干擾項目的正常開展,比如項目負責人以及其他主要研究成員的重大或突發性疾病、崗位調整、經費無法及時到位、社會因素和自然環境變化等都會使項目遭遇難以預料的困難,任何一方面的意外都會影響項目的進度。
(5)項目管理不到位、制度不健全或執行不力。高等院校承擔了大量國家以及各部委下達的科研項目,因此科研管理部門的工作十分繁重。首先要上報巨量的申報材料,然后在項目結束后還要進行多種渠道的檢查和驗收工作,這些工作十分細致紛雜,因此科研項目管理人員要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導致其無法對所有項目實施深入的分析管理。科研項目管理不夠全面也是一個制約項目管理的影響因素。
高校在科研管理辦法的建設上還存在不完善之處,比如對項目無法按時完成的現象就沒有制定具體的懲罰措施,也有部分高校制定了相應的懲罰措施,如減少獎勵或者扣除科研評分等,但是在實際執行過程中往往只是走走過程,使得懲罰措施成為了一紙空文。長此以往,對于按期完成項目的科研人員積極性是一個極大的挫傷。不能按時完成項目的科研人員也得不到警示和敦促,導致科研項目延期現象屢禁不止。
2 加強科研項目延期管理工作的意義
我國的財政收入和企業的資金實力不足以大幅度提高科研項目的投入,因此為了保證科研工作的順利開展,必須對學校科研管理規范與否進行嚴格的監督,將項目延期率作為重要的考核指標之一,對于按時完成項目的科研單位,在項目申報時要給予政策傾斜,新的批準資助項目要首先考慮以往的項目執行進度與質量,項目延期率低的高校能獲得更多的新項目;而那些項目延期率高的高校不僅在科研剩余方面受到影響,也無法獲得更多的新項目以及資金支持。項目承擔方和主管單位一般都是以合同形式作為立項的依據,這對于縱向科研項目和橫向科研項目是一致的。合同雙方必須嚴格按照項目研究目標、內容、進度、經費使用計劃以及合同雙方權利義務等規定實施項目。其中對于項目結束時間同樣也有明確規定,如果出現項目延期本質上就是違反了合同。
綜上所述,解決項目延期問題也是高校加強科研管理水平,保證合同履行的重要前提條件。因為科研工作是一項組織嚴密的工作,必須遵循科學規律來開展,對項目人員以及項目進度安排、經費使用計劃等工作做好統籌規劃才能保證項目的質量和進度按計劃完成。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無法保證項目高質量地按期完成,因此必須對每一個環節做好妥善的安排,可見解決項目延期是高校提高項目管理水平的當務之急。
3 解決項目延期的有效途徑
3.1 建立科學、高效的管理方式,強化對科研項目的全程管理
立項是項目實施的第一個階段,立項之后的首要工作是及時地將課題相關信息、完整的合同文本和項目方案轉交給課題組。對項目的人員配置、研究進度安排、經費落實和使用計劃等及時做出規劃,保證課題有組織有計劃地開始實施。
項目實施中期至少應組織一次中期評估,并定期匯報項目進展情況,匯報形式可以口頭匯報和書面匯報相結合。匯報內容應包括項目開展過程中的困難、需要協調解決的疑難問題等。如果在項目實施過程中,發現項目無法按時完成或者屬于落后淘汰的項目,則應及時中止項目或者在重新評估之后將其與其他項目合并處理。
我國高校科研實力不斷提高,科研項目數量也呈現出逐年上升的趨勢,造成科研管理工作量激增,而當前我國高校的科研管理隊伍建設于科研項目的發展趨勢嚴重脫節,科研管理人員的工作壓力過大導致管理工作水平難以提升。未解決這一問題,有必要對現有的科研管理模式進行必要的改革、嘗試。院(系)科研二級管理方式是一個有益的探索,在這種模式下,校級與學院科研管理人員可以共同分擔科研管理工作。此外,學院科研管理人員還要注重與項目主管單位、學校科研管理人員、項目負責人之間的溝通來遏制項目延期現象。
3.2 堅持公平、正確的立項申報原則
我國高校的科研項目申報主要分為兩種類型,第一類是自由申報,即完全放開申請權限,科研管理部門將所有符合要求的項目全部上報道上級項目主管部門,將最終的決定權完全上移,第二類是限定申報即推薦重點項目。這一類型的申報是由學校級的科研項目管理部門按照項目審核程序對本校上報的項目進行初審,將審核結果優秀的向上級主管部門推薦。但是重點推薦的申報方式目前在實踐中存在一定的問題,學校管理部門往往不按照審核程序執行,推薦項目的決定權掌握在主管部門手中而受到了管理者主觀意愿的影響,使得部分質量低的項目獲得了申報機會,這也是導致項目延期的隱患之一。高校科研管理部門必須提高項目審核的權威性和嚴肅性,確保嚴格執行審核程序以保證高質量的項目獲得申報機會,避免低水平項目魚目混珠。學校學術委員會應正確履行職能,積極參與到項目申報工作中,對項目主管部門的工作給予指導和必要的監督。學術委員會還應按照項目申報程序制定項目審核原則,積極推動申報項目公示制。確保高水平項目能在學校的項目審核中脫穎而出。
3.3 實施有效的獎懲措施與考核制度
高校科研管理部門要以本校的實際情況為出發點,在項目主管部門的相關規定的指導精神下,建立本校的項目管理制度和具體措施。尤其是要加強項目考核體系建設力度,確保考核措施的可操作性,考核制度要明確獎懲措施并堅決執行。科研管理部門要以項目管理制度為依據,按照項目立項合同的內容執行項目計劃并積極配合主管部門的項目監督檢查工作。
參考文獻
[1] 胡隆菊,何建軍,裴新宇.高校基金項目后期管理中幾個問題探討[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04(1):150-151.
[2] 余芳.關于提高高校科研管理水平的思考[J].江西教育學院學報,2005(6):144-146.
[3] 張彬.淺談高校科研項目延期問題的管理[J].浙江科技學院學報,2008(2):151-154.
[4] 李新榮,吳艷萍.項目延期:高校科研管理急需解決的問題[J].江蘇高教,2006(1):66-68.
[5] 周虹志.地方高校應如何做好科研項目管理工作[J].江西教育科研,2005(4):28-29.
[6] 胡孝瑞,黃波,趙明晟,等.淺析高校的科研管理問題[J].大眾科學:科學研究與實踐,2007(11):88.
關鍵詞:績效評估;受評者;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C96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20-0065-02
一、績效評估與績效評估客體
績效評估(performance appraisal)是指識別、觀察、測量和開發組織中人的績效的過程[1]。績效評估是人力資源管理中的一個關鍵成分,同時也是人力資源專員和直線管理者的關鍵能力之一。其目的是為了及時、全面、準確地了解員工情況,對員工履行本職工作的態度、能力、業績進行考核與評價,并根據考核結果進行激勵與約束,改進管理方法,促進員工個人發展和組織目標的實現[2]。它作為一個正式的、獨立的人力資源實務,在組織中每一年或半年實行一次,其評估數據用以支持組織的人事決策(如,晉升和薪酬)、員工反饋和發展、職業生涯規劃、培訓需求的識別等。理想的績效評估能夠幫助管理者做出正確的人事決策并提供改進員工績效的有利信息。鑒于評估信息的重要性和用途的多樣性,心理和組織行為學領域就影響績效評估的因素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的一個研究重點就是績效評估的客體―受評者。組織中的績效評估主要是由人來作為主體,同時,由于績效評估中個體在知識,技能,能力,和動機方面的差異,造成了不同主體在評估同一客體和同一主體評估不同客體時,績效結果(評估水平、評估準確性、評估區分性)的不同。
20世紀80年代至20世紀末,績效評估研究主要關注于評估中的認知加工。到21世紀初,績效評估研究轉向關注于兩個方面:一是對績效評估社會情境的研究;二是對績效評估中心理因素的研究,如目標,動機,態度等。然而,雖然關于績效評估的研究已有一定成果,但是關于績效評估實證方面的研究還相對較少,如社會情境與績效評估結果之間的相互關系尚缺乏實證研究支持。本文的目的是通過對文獻的回顧,整合分析影響績效評估客體的因素,提供這一領域有代表性的關注點,并為未來的研究指明研究方向。
二、影響績效評估客體的因素
在影響評估客體進而影響績效評估結果的變量中,一個重要的關注點在于對績效評估中受評者的研究。具體來說,通過文獻回顧,可以把在受評者影響因素方面的研究分為兩個方面:受評者的動機和受評者對績效評估的反應。
1.受評者動機
在績效評估中,受評者動機的研究主要分為兩個方面:第一個方面是績效評估與獎勵的關系;第二個方面是績效評估過程中能夠提高受評者動機的因素,如參與度。
Mani(2002)認為工資往往伴隨著工作愉悅感和自我激勵性,是一種重要的激勵因素,但是很少有組織將績效評估系統與工資或獎勵以一種清晰而具體的形式確定下來。
一些學者認為員工績效表現的好壞取決于他們所處的環境而不是技能或動機。從作者的觀點來看,這些環境因素固然重要,但是還沒有重要到能夠排除與員工滿意度和產出相聯系的社會或動機因素。下面討論不同的評估因素與受評者動機的關系。
不管是傳統的學術研究還是實證研究,都將評估過程中的員工參與度視為對受評者工作動機的預測變量。Pettijohn和Amico(2001)將員工參與和公平感整合進員工的工作滿意度和組織承諾,并根據數據得出,績效評估系統能夠實際改進員工滿意度水平、組織承諾和工作動機。
2.受評者對績效評估的反應
在文獻回顧中,受評者對績效評估反應的文獻從1990開始呈井噴式的發展,這可以看成是從關注于績效評估測驗轉變為關注績效評估社會情境的一個直接的證據。績效評估不僅僅只涉及準確性,同樣也包括發展、投入、對價值的看法等。根據檢索到的文獻,大致可以將這方面的研究分為三個方面:對評估過程的反應;對評估結構或形式的反應;對多源評估或反饋的反應。
首先,就對評估過程的反應而言,Keeping和Levy(2000)認為,受評者的反應大概是評價績效評估系統的最佳指標。從這句話可以看出,如果受評者和評估者感覺該評估體系是不公平的、無用的、不準確的,那么即使是最符合心理統計學規律的評估體系也是無效的,這一感覺可稱為績效評估公正感(justice perceptions in performance appraisals)。績效評估公正感是指在績效評估情境中,員工對組織績效評估系統、績效評估過程和評估結果的公正感[3]。任何員工感覺到他人對他或她在組織中所受到的評估不合理、不公正時,就會對績效評估系統感到消極,表現為缺乏動機,降低滿意感和減少對組織的承諾一般來講, Brown和Benson(2003)研究發現受評者和評估者對于公平的績效評估系統表現出更多的支持。
其次,就受評者對評估的結構或形式而言,Tziner和Kopelman(2002)發現,相比于其他量表,如圖尺度評價量表或行為錨定測驗量表,評估者和受評者更傾向于行為觀察量表。行為錨定量表普遍不能被評估者和受評者接受,且其接受程度始終在其他評估模式之下。行為觀察量表的價值在于允許評估者作為觀察者而不是判斷者,通過這種方式,他們更容易給員工提供建設性的反饋。DeNisi和Peters(1996)也檢驗了工作日記的作用,他們發現評估者對應用日記的績效評估系統反應積極,即使這種系統會有更多的工作量。評估者回憶績效信息更快,且能更好地對員工做出區分。
最后,就多源評估或反饋的反應而言,與單源績效評估相聯系的反饋系統并不能令所有研究者滿意。為了解決上面所關注的問題,研究者開始重視多源反饋系統。它能夠在一個組織中同時實施多種評估方法,并為決策制定提供大量的與工作績效相關的信息,這進而催生了360度評估方法。針對參與者的多源反饋,Waldman和Bowen(1998)指出一些因素如組織文化、評分者信度、高參與度以及匿名評估會影響它的可接受性。支持性的工作環境和個體的自我效能感是員工對多源反饋的態度和發展性活動頻數最重要的預測變量。當個體接受到比預期更低的評價時,他們的回應會很消極,這可能影響到他們對發展性活動的反應。Shrestha和Chalidabhongse(2007)認為360度評估從不同的角度對一個人進行評估,從而能夠對某個員工的能力做出廣泛的預期。一般來講,如果參與者認為績效評估系統是不公平的,反饋是不準確的,評估源是不可信的,那么他們將會更傾向于忽視和不使用他們所接受到的反饋。
三、結論及未來展望
綜上所述,自對績效評估開展研究以來,對影響績效評估客體的研究已取得了可觀的進步。該文的主要目的在于整合目前績效評估領域中影響受評者的主要因素,讓人們更好地理解績效評估中有關評估客體的研究方向。例如,第一,在績效評估文獻中,反饋環境對績效管理研究來說是一個新的研究途徑,對于績效反饋系統的操作以及評估在過去的績效評估研究中并沒有得到足夠多的關注,基于現有的理論框架,以及過去關于反饋方面的一些早期研究,可以發現績效反饋系統的建立對于提升員工的實際工作水平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第二,受評者的動機和對績效評估的反應會顯著地影響績效評估結果,所以在實施績效評估的同時,要充分考慮到受評者對于績效考核的看法,如績效考核與受評者的聯系有多大,對受評者是否具有激勵作用,績效評估的模式如何等[4]。
雖然以往四五十年的研究成果使我們對績效評估中影響客體的因素有了一定的認識,但由于研究主題的相對分散,導致目前的研究還不夠系統,未來研究有必要從下述幾個方面進一步深入。
第一,績效評估反饋系統的研究。績效評估的結果的信息反饋對于受評者能力素質的提高有著巨大的作用,但以往的研究往往并沒有對這一方面投以足夠的重視,如不同的反饋對于受評者以后績效提升的作用機制的研究,不同的反饋方式能夠刺激或制止員工相應行為的再現,因此,在實際的績效反饋過程中,應采用多樣化的反饋方式,使每次績效反饋的激勵效果最大化,未來應重點關注績效反饋系統的相關研究。
第二,影響績效評估客體因素間的交互研究。以往的研究中,研究者分別探討影響績效評估客體的因素,并提出進一步研究的方向,但這些因素間缺乏聯系。未來的研究需要深入探討不同影響因素間的作用機制,進而將其整合到一個統一的理論框架中,為績效評估的研究提供一個明確的方向。
第三,在中國的組織情境下西方研究的適用性。中國有不同于西方的組織文化、社會規范、人員素質,所以在分析中國組織中影響績效評估客體的因素時,直接照搬西方的研究結果是不恰當的。未來的研究中,應該注重中國本土化因素的影響,如中國的組織文化主要是家長式的文化,當評估者是組織的下屬,而受評者是上司時,是否會影響績效評估的結果?與西方的研究結果是否有顯著差異?對于這些問題的研究有助于理解不同文化下績效評估的差異性,為本土化績效評估的制定提供一定的指導意見。
參考文獻:
[1]蔡永紅,林崇德.績效評估研究的現狀及其反思[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4).
[2]宋昊,杜清玲.淺析績效考核中的績效反饋[J].企業家天地:下旬刊,2007,(3).
關鍵詞:物聯網;高職;建設思路;課程體系
中圖分類號:TP3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12)35-8464-02
2009年8月7日,國務院總理來到中科院無錫高新傳感網工程技術研發中心考察并發表重要講話后,“物聯網”這一概念在中國迅速走紅。各地相繼成立了各種與物聯網有關的組織,目前在中國,物聯網已經被提升到國家戰略。
物聯網是通過RFID、無線傳感器、GPS等信息傳感設備,按照約定的協議,把任何物品與互聯網連接起來,進行通訊和信息交換,以實現智能化識別、監控、定位、管理的一種網絡。簡單地說,物聯網是指把世界上所有的物體都聯接到互聯網上,形成“物聯網”。
1 物聯網技術
目前,物聯網公認為有三個層次,最底層是感知層,這里的感知主要就是指系統信息的采集,包括把物品通過射頻識別(RFID)、一維、二維條碼、傳感器、紅外感應器、GPS等信息傳感裝置自動采集到與物品相關的信息;第二層是網絡層,它是物聯網的網絡傳輸平臺,建立在現有的移動通訊網、互聯網和其他專網的基礎上,將從底層獲取的數據傳輸出去;最上面則是應用層,將所獲得的數據進行分析、處理,完成物聯網的“收集―傳輸―處理”三個步驟。
2 專業方向與課程體系
從技術上來分析,物聯網所涉及的核心技術有傳感器技術、RFID技術、無線網絡技術、云計算技術等, 這些技術覆蓋面廣,從專業建設的角度來說不可能全部涉及,要有專業的定位。從物聯網的主要應用來看物聯網專業至少可以有以下幾個方向:
2.1物聯網工程方向
1)培養目標:面向物聯網產業,服務區域與地方經濟發展,培養具有扎實的專業理論基礎知識、較強的實踐能力、良好的團隊協作能力,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與創新精神,掌握物聯網基本知識和基本原理,具備物聯網組建、管理、維護、應用,物聯網設備營銷與技術支持等能力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2)專業核心能力:物聯網組網方案擬定及物聯網組建能力;物聯網工程施工組織及實施能力;網絡設備配置與調試能力;物聯網管理與維護及保障網絡系統安全運行的能力;網絡系統運行維護(監控、故障排除、網絡系統優化和升級)能力;物聯網應用能力;物聯網應用系統管理與維護能力;物聯網設備營銷與技術支持能力。
3)主干課程:物聯網技術導論、網頁設計與制作、電子技術、數據庫設計、嵌入式技術、編程與應用、綜合布線、C#程序設計等
4)核心課程:傳感器與無線傳感器網絡技術、RFID技術、短距離無線數據通信、網絡設備配置調試與管理、物聯網規劃與組建等。
2.2 智能建筑方向
1)培養目標:面向智能建筑樓宇智能化產業,服務地方經濟發展,培養具有智能建筑樓宇智能化必備的專業理論知識,良好的團隊協作和創新精神,較強實踐操作技能,掌握樓宇智能化產品營銷運作、樓宇智能化設備的生產與維修、樓宇智能工程的設計與施工等方面技術,具備樓宇智能工程行業生產、服務、技術、管理等職業能力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2)專業核心能力:智能建筑及小區物業設備管理能力;智能建筑行業電氣方面的安裝、施工、管理和監理能力;建筑智能產品的生產、銷售及售后服務能力;建筑智能系統的調試、維護維修、設備更新能力;建筑智能化系統相關產品研制開發的能力等。
3)主干課程:電子電路技術、樓宇自動化技術、AutoCAD工程制圖、現代空調制冷與測控技術、建筑樓宇節能過程控制技術、PLC編程技術、綜合安防監控技術等。
4)核心課程:物聯網技術導論、RFID技術與高頻技術、傳感器與無線傳感器網絡技術、智能樓宇組態軟件設計與應用、網絡設備配置調試與管理、云語言信息技術、網絡通信技術等
2.3車聯網方向
1)培養目標:面向汽車行業,培養具有扎實的專業理論基礎知識、較強的實踐能力、良好的團隊協作能力,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與創新精神,掌握車聯網基本知識和基本原理,具備車聯網組建、管理、維護、應用,車聯網設備營銷與技術支持等能力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2)專業核心能力:車聯網系統管理能力;衛星定位系統應用能力;信號收集與利用能力,車聯網系統配置能力;車聯網系統監管處理能力;網絡設備配置與調試能力。
3)主干課程:網絡通信技術、車載技術、交通導航與信息服務、藍牙技術、智能軌道交通管理、無線網絡技術、微波技術等。
4)核心課程:M2M技術應用、RFID技術與高頻技術、傳感器與無線傳感器網絡技術、GPS定位技術/北斗定位技術、網絡設備配置調試與管理、云語言信息技術、短距離無線通信技術、3G移動通信技術等。
2.4智能農業方向
1)培養目標:面向農業生產單位培養具有扎實的智能農業管理專業理論基礎知識、較強的實踐能力、良好的團隊協作能力,具有創新能力和奉獻精神,掌握智能農業管理基本知識和基本原理,具備農業生產經營管理、農業信息獲取及處理、農業專家系統、農業系統模擬、農業決策支持系統、農業物聯網網絡技術等能力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2)專業核心能力:信息存儲和處理能力、通訊系統應用能力、WSN網絡應用能力、地理信息系統GIS應用能力、全球定位系統GPS應用能力,遙感技術應用能力等。
3)主干課程:精準農業管理、地理地質信息應用技術、生態環境監測與治理、設施農業智能化管理、精細化農業管理、種子儲藏加工與種子管理、WSN現代農業應用、灌溉技術等。
4)核心課程:物聯網技術導論、RFID技術與高頻技術、傳感器與無線傳感器網絡技術、無線網絡技術、網絡設備配置調試與管理、短距離無線通信技術、3G移動通信技術等。
3 總結
物聯網專業的方向與課程體系的建設要依靠區域的物聯網產業,這樣才能為專業發展提供行業背景支撐,區域經濟發展建設,同樣也需要大量物聯網人才支持。一個專業的建設與發展,需要很多硬件或軟件的條件,只有因地制宜,與時俱進,制定出合理的專業方向和課程體系才能培養出更多的物聯網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