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網 精品范文 社會文學專業范文

社會文學專業范文

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社會文學專業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社會文學專業

第1篇

全球化要求當代大學生具備較強的英語交際能力,但僅僅具備語言交際能力不能保證交際的順利進行。由于跨文化意識、相關文化知識缺乏最終導致交際失敗的案例屢見不鮮。據調查,近年來我國大學生除了語言能力有所提高外,“社會文化能力相比以前沒有顯著改善”[1]。1990-2010年間,我國學者王振亞[2](1990),鐘華[3]、樊葳葳、秦傲松(2001),高永晨[4](2006),李清源[5]、魏曉紅、陳洪特(2007),何常麗[6](2010)等對一、二本院校的非英語專業本科,英語專業本、專科學生進行的調查研究也表明:學生的非語言能力顯著低于語言能力,且其社會文化能力的各組成部分發展不均衡,即對普通文化(語言交際和非語言交際)的掌握好于高級文化(社會文化知識)。此外,針對學生在跨文化能力方面存在的問題,付永鋼、李天行(2003)對大學生、研究生(含英語專業和非英語專業)進行了抽樣調查,結果顯示學生在時間觀念、會話原則、非語言行為、文化意蘊濃厚的詞語方面存在相當嚴重的問題,極大地影響了跨文化交際的有效性[7]。以上研究均表明,我國大學生的英語社會文化能力狀況堪憂。在對社會文化能力與語言能力發展的相關性的研究中,劉寶權(2008)對上海外國語大學(一本語言類院校)英語專業學生進行社會文化能力與TEM-4成績相關性研究,顯示文化測試成績與TEM-4聽力部分有較高相關度,高于詞匯、寫作、翻譯等其他部分[8]。但這些調查數據主要來自于一、二本院校的非英語專業本科,英語專業本、專科學生及研究生,卻很少涉及眾多三本獨立院校的學生。因此,本研究結合獨立院校非英語專業大學生特點,改編利用付永鋼、李天行(2003)《英語跨文化交際能力的調查問卷》[7]和王振亞(1990)《社會文化測試卷》[2],以四川師范大學成都學院非英語專業大學生為例,調查研究獨立院校大學生的社會文化能力發展現狀,并進一步探索學生的聽力水平與其社會文化能力的相關性,以期對獨立院校的大學英語教學有所啟示。

二、社會文化能力的概念

社會文化能力,包含社會文化知識和知識運用技能,它以社會文化知識為基礎,最終體現在語言交際與非語言交際過程的運用中。人類學家將文化分為三類:高級文化,大眾文化和深層文化。為了便于社會文化能力測試,本研究采用學者王振亞的分類,將社會文化分為普通文化和正式文化[2]。普通文化,即日常社會習俗,涵蓋日常語言行為和非語言行為,反映了深層文化對人們的日常交往行為的制約。正式文化,則包含歷史、地理、政治、文學常識等文化知識,與高級文化范疇相同。

三、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本次調查抽取四川師范大學成都學院非英語專業(財務管理、會計學、計算機專業的三個班級)二年級下期本科生113名,其中男生31人、女生82人。

(二)研究工具

研究工具由兩部分組成:社會文化能力測試卷和聽力測試卷。社會文化能力測試卷改編自《英語跨文化交際能力的調查問卷》[7]和《社會文化測試卷》[2]。該測試卷包含個人信息和社會文化能力測試題。個人信息包括:學號(便于與聽力成績匹配)、性別。社會文化能力測試包含語言交際、非語言交際和英語國家文化知識三個部分。語言交際部分含15個對話情景題,要求學生判斷是否得體,內容涉及人際交往行為,如贊美、邀請、請求、道歉、拒絕等;非語言交際部分涵蓋中西文化差異較大的肢體語言、社交規約、會話原則、時間觀念等內容,共15個選擇題;英語國家文化知識部分主要涉及歷史、地理、政治、詞匯文化含義等知識內容,共15個選擇題。該測試卷共45題,每題1分,共45分。聽力測試卷采用2012年6月CET真題聽力部分的前25個選擇題,每題1分,共25分。

(三)研究實施和數據收集

兩項測試于2014年3月在三個班的課堂實施。社會文化能力測試采用閉卷、限時(20分鐘)完成。共發放113份,回收有效卷109份。文化測試完成后,進行聽力測試,聽力結束后立即回收試卷,評閱并記錄分數。共發放113份,收回有效測試卷107份。兩項測試均有效且匹配的試卷共102份,有效率為90.27%。全部數據采用SPSS18.0處理。

四、結果與分析

(一)社會文化能力水平

1.社會文化能力總體水平

學生的社會文化能力測試成績總體呈正態分布,最高分29.00,最低分11.00,平均分20.42,標準差3.447。由此可見學生的社會文化能力測試成績較低,反映出該校非英語專業學生的社會文化能力較弱。

2.社會文化能力各部分得分情況

學生社會文化能力各部分得分情況:語言交際部分成績最好,最高分14.00,最低分5.00,平均分9.44;非語言交際部分成績最差,最高分9.00,最低分1.00,平均分4.58;文化知識部分成績居中,最高分13.00,最低分3.00,平均分7.99。三個部分的平均得分率分別為62.94%、30.52%、53.27%,表明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好于非語言交際能力和英語國家文化知識水平,其中非語言交際能力最差。

3.失誤題項原因分析

社會文化能力測試的三部分中,學生在語言交際部分的請求、贊美和寒暄表達失誤率較高;在非語言交際部分,肢體語言、社交規約、時間觀念上失誤嚴重;在文化知識部分,政治常識和詞匯的文化意義失誤率也較高。學生在語言交際和非語言交際部分失誤的主要原因有三。(1)受漢語文化負遷移影響,學生將我國高語境文化中的交際習慣(如委婉、謙虛、隱晦)直接移用到英語低語境文化中。如語言交際部分的第3題“李明有事要報告給部門主管Smith先生,于是他走到Smith先生的辦公室,進門之后問:‘CanIhaveawordwithyou,Mr.Smith?’”,65.71%的學生認為“may”才是標準答案,can不夠委婉,然而在英語文化氛圍的企業中,部門主管與員工之間的等級觀念并沒有中國企事業單位內的等級觀念強,在上下級間正常的工作事務中“can”更適合,“may”則過于謙遜。(2)不理解英語文化有文化觀念。如語言交際部分第7題“一天,年近五十的布朗夫人在學校作報告,身著一條新裙子,她的一個學生對她說:‘Youlookniceandyoungerwearingthisdress.’”,該表達違背了英語文化中人們對年齡的忌諱,尤其是對已經上了年紀的女士,絕不能談及其年齡,語句中“younger”暗示你之前看起來“old”。而英語人士不愿意被稱為老人,在他們眼中老人意味著獨立能力喪失、沒有活力、思想陳舊。對于女士而言,“old”更意味著美貌喪失、丑陋、沒有吸引力。他們崇尚獨立、競爭、創新,贊美新生,這一觀念恰恰與中國的“尚古”、“尊老”的文化觀念相反。語言深深地烙上了文化的印記,理解語言還需理解語言所包含的文化。(3)學生不了解英語國家社交規范也是導致交際失誤的重要原因。如非語言部分的第13題,“在英語國家,打電話時,是否應先詢問對方的名字?”竟有70%以上的學生選擇“是”。如果學生在與英語人士的交往中先問對方姓名,會使人覺得粗魯、不懂禮貌,導致尷尬,甚至交際失敗。同樣,第7題“當你在英語國家作報告時,聽眾在報告開始和結束時鼓掌向你表示歡迎或感謝,你應如何回應?”75%學生選擇了“鼓掌并說謝謝”,而該行為在英語文化中被認為是不謙虛的行為。不同文化有不同的社交規范,因此,在跨文化交際中,了解對方文化的社交規范十分必要。在文化知識部分,失誤題項顯示,學生對英、美兩國的政治知識了解較多,而對其他英語國家如澳大利亞、新西蘭、加拿大等則了解較少,這與英語課程所選篇章主要為英國和美國相關內容有關。在詞匯的文化意義上,不了解詞匯文化意義以及盲目猜測是導致學生選擇錯誤的主要原因。如該部分的第14題“在西方文化中,把某人比作‘鴨子(duck)’,意思是這個人。A.膽小,B.聰明,C.可愛”,84.67%的學生選擇了A或B。而duck除了有鴨子的字面意思外,用于人時還是友好的稱呼。學生對詞匯的學習還主要局限于指示意義,對其豐富的聯想意義尤其是文化意蘊掌握不佳。

(二)性別對社會文化能力測試成績的影響

由于抽取班級中女生所占比例較大,因此對調查后數據進行分層抽樣,從中隨機抽取男女生各30名。男生的社會文化能力測試成績,最高分29.00,最低分11.00,平均分21.98;女生的測試成績最高分25.00,最低分14.00,平均分19.77,且男生成績的標準差3.879高于女生成績的標準差2.980(見表3)。這說明男生的社會文化能力參差不齊,而女生的社會文化能力較平均,個體差異不大。男女生的社會文化能力存在一定差異,但這種差異是否顯著?對男女生社會文化測試成績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顯示男生和女生的社會文化能力測試成績存在顯著差異(t=2.515,df=58,p<0.05):男生的社會文化能力測試成績顯著高于女生的社會文化能力測試成績(MD=209)。為進一步分析男生社會文化能力在哪一方面顯著高于女生,對男女生社會文化能力測試三個部分的成績分別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顯示,男生的非語言交際部分成績與女生非語言交際部分成績存在顯著差異(t=2.624,df=58,p<0.05):男生的非語言交際部分得分顯著高于女生在該部分的得分(MD=1.494)(見表5)。以上數據說明男生的語言學習視野較開闊,對非語言交際更敏感,對相關知識的掌握也較好。而女生在英語學習中更關注語言本身,視野較狹窄,對非語言交際和英語國家文化知識關注不足。既然男生的社會文化能力顯著好于女生,是否其聽力成績也隨之更好?男女生聽力成績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顯示,男女生聽力成績不存在顯著差異(t=0.952,df=58,p>0.05)。雖然男生在社會文化測試的非語言交際部分表現更優,但在聽力測試中與女生并無顯著差異。可見非語言交際能力與聽力能力之間相關度不高,同時也體現出,目前的CET-4聽力測試部分主要考察學生的語言能力,對非語言交際能力涉及較少。

(三)聽力成績與社會文化能力測試成績的相關性

皮爾遜r相關分析結果顯示,聽力成績與社會文化測試成績之間不存在顯著相關,但聽力成績與語言交際部分成績之間存在中等程度的正相關關系(r=0.57,p<0.05),且聽力的短對話、長對話和篇章各部分成績分別與語言交際部分成績呈中等程度的正相關關系(r=0.453,p<0.05;r=0.351,p<0.05;r=0.499,p<0.05)。而聽力短對話、長對話、篇章各部分的成績均與非語言交際、英語國家文化知識部分成績無顯著相關。這表明聽力成績與社會文化能力整體相關性較弱,但與其中的語言交際部分關聯性較強。這也證實了CET-4的聽力部分主要考察學生的語言能力,而對非語言交際能力和英語國家文化知識考察力度不大。然而,在實際的語言交際過程中,必然伴隨非語言交際,如手勢、體距、交際規約,以及對相關文化背景知識的使用。為了更全面、客觀地評價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近年來“CET-4考試中交際文化考點比重也逐年上升”[9],但考試改革仍任重道遠。

五、結論及教學啟示

第2篇

加強人文社會科學教育,最根本的是要將其納入整個學校教育的課程體系之中。在這方面,盡管近幾年來許多高校做了大量的努力和有益的探索,為非文科專業學生開設了一些相應的人文社會科學課程,但總的教育格局并未改變,一些關鍵的問題并未解決。我們應立足當前我國非文科專業教育的現實,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對人文社會科學課程體系設置、內容進行整體的研究,進而重構有中國特色的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的人文社會科學課程體系,使人文科學教育真正成為實現總體教育目標的重要的有機組成部分。

一、非文科專業人文社會科學課程體系設置的現狀及影響

課程體系改革的首要前提,是制訂一個突破原有框架的以全面提高非文科專業學生的人文素質為目的的新的教學計劃。新的教學計劃要從培養和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高度來安排課程體系、結構、內容和教學過程;要有利于實現德、智、體全面發展的總教育目標;要以學科大類和學科群為背景建構新的普通基礎和工程科學基礎課程群,寓人文素質教育于科學教育之中,奠定學生既會做人又會做事的綜合素質基礎。但是,我們目前的現實狀況卻不盡人意,這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1)專業設置難以根據社會需要作及時調整,調節周期長。2)現行培養方案中,注重共性教育但缺乏面向全體學生的個性教育,注重繼承性教育但缺乏創造性教育,對培養人才的國際競爭力關注不夠,難以滿足社會對人才的多層次、多規格要求。3)課程結構長期以學科為中心,學科之間相互割裂。例如,專業細化,課程結構單一,學生知識面狹窄,適應能力差;專業學科比例大、基礎課比例小,必修課過多、選修課較少,重視顯性課程、忽視隱性課程,重視知識傳授、輕視學術研究教育等。4)人文教育和科技教育缺乏融合滲透,學生難以達到知識、能力、人格全面發展。5)教學過程注重接受學習和記憶,缺乏學生主動參與和探索發現;注重知識的繼承,輕視創新精神和能力的培養。6)教學方法上注重演繹輕視歸納。由于學生受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局限,因而缺乏挑戰自我和創新的主動性。

二、人文社會科學教育的基本目標和課程設置的基本原則

人文社會科學教育的基本目標是:1)樹立愛祖國、愛人民、愛社會主義的信念;2)從多方面認識人類社會傳統和制度,激勵學生作為社會成員為實現美好生活而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施展才能;3)增長人類歷史和現代文化知識并不斷增強能力,開闊眼界,形成良好的國際視野和環境意識;4)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道德觀和審美觀,培養良好的工程倫理道德;5)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發展觀,學會與人、社會、自然和諧相處,在建設和諧社會中做到知與行的統一。

課程設置的基本原則是:1)思想政治教育與文化素質教育相結合。要圍繞教育目標,做到突出重點、合理分工、功能互補。2)民族性和國際性相結合。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與外國文化相互交融,才能促進全人類文化的共同繁榮與發展。3)漸進性與綜合性相結合。文化素質教育要循序漸進,要從史入手,到經濟、法律、文學、哲學學科,再到人、自然、社會等綜合學科。同時,要考慮綜合性,一是與專業教育綜合,二是開設綜合性課程。4)貫徹少而精的原則。在量和質的關系上,要在不大幅度增加學時的前提下,實現教育目標,提高教育質量。

三、非文科專業人文社會科學課程的設計

根據以上課程設置的目標及原則,結合一些工科院校的成功經驗,進行人文社會科學教育可設計以下系列課程。

(1)中國歷史與民族文化。通過教育讓學生充分了解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以及中華民族幾千年來與自然、外來侵略者斗爭的光輝歷史,從而促使學生摒棄民族自卑感和歷史虛無的思想,重塑民族人文精神,樹立奮進圖強的民族斗志,激發高度的民族責任感與愛國主義情感。

(2)國際政治與世界文化。旨在讓學生了解世界各國不同的政治文化特征、背景及其現狀,對不同民族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有一個較完整的概念。讓學生了解和認識世界各國人民的歷史,使他們在錯綜復雜的國際關系中保持清醒的頭腦,具有民族自豪感和民族正氣,使他們了解中國和平崛起的道路和我國在當今世界上的地位和作用。

(3)世界觀和方法論。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對社會政治、經濟方面的問題能用哲學的思想加以分析和解決。學會運用的立場和觀點來認識和解決問題,逐步樹立科學的發展觀。

(4)價值觀與道德觀。引導學生正確地處理個人與社會、個人與他人乃至個人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從而樹立起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形成關心他人、關心集體、關心社會、熱愛祖國的良好道德風尚。

(5)經濟與法律。讓學生懂得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作為合格的社會公民應承擔的責任與義務,增強市場意識和法制觀念,以便在經濟飛速發展的時代,能自覺地運用經濟、法律知識來認識社會和創造美好的生活。

(6)文學與藝術。進一步提高學生藝術修養和審美能力,對文學作品有一定的鑒賞和評價能力,能借助于美術、音樂來表達自己的情感,能將追求完美的意識滲透到未來的人生。

(7)增設綜合性課群。首先,要合理設置人文、藝術、社會科學、自然科學、技術科學課程群。其次,通過外國教育資源與本國實際相結合,培養學生能在國際化和多元化的社會工作環境下生存的能力,提高對不同文化的鑒別能力和協調各種矛盾的能力。

(8)強化實踐教學環節。實踐教學環節覆蓋知識應用、專業技能運用、科學研究探索等方面,包括以實驗、課程設計、專題研究為代表的教學實踐,以現場教學、生產實習、研究和開發、畢業設計為代表的專業實踐,以志愿服務、愛心奉獻、掛職鍛煉、支醫支教、考察調研為代表的社會實踐等。通過改革實踐教學環節、豐富社團活動環節等,提升學生的人格品質,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培養學生的組織協調能力、動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這一課程體系以必修、限定選修和任意選修三種課型為主體,教學學時占總學時的15%左右,人文素質學分占總學分的20%左右,每個課程系列包含1~2門核心課程和若干門選修課程,彼此互相呼應,體現了對學生人文素質的全面要求,符合人文社會科學教育的基本目標。

四、對非文科專業人文社會科學課程體系設置的幾點建議

在非文科專業進行人文社會科學教育是一項長期的、艱巨的、動態的系統工程。在這項系統工程中,還有許多問題需要我們去探索、實踐。為促進人文社會科學教育的發展,非文科專業必須加強三項建設。

1.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教師的敬業精神和綜合素質對學生的影響是巨大的。加強大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師自身的人文素質。既要重視人文社會科學師資隊伍的建設,也要鼓勵非人文社會科學類課程的專業教師加強自身的人文素質修養,以增強其在教學中人格感染的力量。

2.加強校園文化建設

實踐證明,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建設具有濃厚人文氛圍的校園文化,對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具有獨特的功能和魅力。它可以潛移默化地對青年學生進行熏陶,起到陶冶情操、啟迪才智和完善人格的作用,是達到人文教育目標的有效途徑。學校應從人力、物力和財力等多方面創造條件,為學生提供施展才華、增強人文素質的寬廣的舞臺。

3.加強組織網絡建設

在非文科專業進行人文素質教育需要調動全校各方面的力量,組成多渠道、全方位的素質教育網絡。這個網絡的三條主線是:校黨委、院(系)黨總支、專業黨支部;院行政、教務處,教研室;學生處、團委、學生會。各條線的所有組織都要制訂出人文素質教育的計劃和實施措施,并建立責任制。另外三條線是:社會科學與人文科學課程、各種報告會、社會實踐;自然科學、知識講座、各種實習活動;校、(院)系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從而使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內容系列化、活動經常化,形成和諧向上的育人氛圍,使人文素質教育形式多樣,內容常新,經久不衰。

參考文獻:

[1]郭桂英,陳土.工程本科課程體系的改革與優化[J].鹽城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3):77~78.

第3篇

(一)合作式互動

合作是互動的一種形式,當單獨的個體或某一群體無法實現某一共同利益或目標時,個體或群體往往會聯合起來共同行動。功能主義理論認為,廣義的說,所有社會的生活都是以合作為基礎。高職院校專業建設和行業的合作式互動主要表現高職院校專業建設和行業一起努力,共同為同一目標通力合作而進行的互動,這一目標就是培養高等技術人才。為實現這一目標,高職院校與行業在人才培養目標設定、專業設置、專業課程體系設計、師資培養、實習實訓等多方面開展合作式互動。

(二)強制性互動

1.行業人才結構決定高職院校的專業結構。各地高職院校各有地區或者行業背景,尤其是高職院校的專業更是離不開行業支撐。高職院校的專業與各個行業的某一層次的不同專業相對應。高等職業教育專業建設的專業結構要突出區域與行業的需求,并具有前瞻性。在進行專業設置于調整前,要做好區域內各行業人才需求結構的預測分析,了解不同行業人才的需求現狀和趨勢,這是專業建設的基礎。在專業設置時要具體考慮分析職業崗位情況和崗位中可能被其他層次和類型教育所覆蓋因素。

2.專業課程結構體系建設以行業標準為基礎。《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推進教育教學改革。”也就是說高職教育的基本要求和根本出路是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以職業崗位(群)的要求為目標。基于行業標準進行專業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的設置,一定程度上不僅可以縮小職業教育與行業要求的差距,還能提高高職院校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增加其核心就業競爭力。

(三)交換式互動

行業是工商業中的類別,一種行業是由某一類別的工商業中企業所構成。追求利益最大化是企業永恒的目標,企業的這一特質也深刻影響著行業。因此,行業與高職院校專業建設的合作必是建立在以獲得最大利潤為目的交換的基礎上的。對于行業來說,通過與高職院校的專業建設的互動,可以得到其所需要的人力資源,這是其參與這一互動的首要動力,對于高職院校來說,高職院校培養人才質量得到提高,畢業生就業問題得到解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合租式互動的本質是資源共享、互惠雙贏、利益交換。

二、結語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午夜在线观看| 国产国语在线播放视频| 一区二区乱子伦在线播放| 日本理论片和搜子同居的日子演员| 亚洲国产成人手机在线电影bd |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毛片 | 99re6免费视频| 小小在线观看视频www软件| 久久18禁高潮出水呻吟娇喘| 日韩精品高清在线| 亚洲国产成人九九综合| 波多野结衣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 ssss国产在线观看|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久久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av高请 | 精品无人乱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乱理伦片a级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www| 国产男靠女免费视频网站| 3571色影院| 国内精品视频一区二区八戒| japanese酒醉侵犯| 实况360监控拍小两口| 中国帅男同chinese69| 无人在线观看视频高清视频8 | 97视频久久久| 天天干在线播放| 一个人看的www免费高清中文字幕| 手机在线观看一级午夜片| 久久久久夜夜夜精品国产| 日韩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 av色综合网站| 女性无套免费网站在线看| 丁香亚洲综合五月天婷婷| 抬头见喜全集免费版|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人人软件| 日韩不卡手机视频在线观看 | 国产极品在线观看视频| 老司机激情影院| 国产精品人成在线观看| 2021年国产精品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