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企業應急管理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常見的社會安全事件包括:恐怖襲擊事件、經濟安全事件、涉外突發事件等。自然災害事件遵循“冪次法則”的統計模型的曲線,而重大意外事件也可以從小事故發生的次數來測算評估,但是,社會安全事件則完全不是這樣。例如,恐怖襲擊事件、蓄意破壞事件等。破壞者既想確保攻擊成功,又想要造成最大的損害,因此,企業如果為某個可能被攻擊破壞的目標而筑起銅墻鐵壁,避免遭受某個特定模式的攻擊,說不定反而增加了別的目標受到攻擊的機率,或者更可能遭到其他方式的攻擊。這種突發事件,往往發生在企業最糟的時間、發生在最糟的地方,也就是趁企業最缺乏準備的時候,攻擊它最脆弱的地方。如果要預測新形態下蓄意破壞威脅的性質,歷史資料的用途一般不是太大。此時,假如我們從敵人的角度換位思考,來探查企業某個組織的脆弱點何在,并模擬施以攻擊。這樣不斷地進行模擬演練,促使企業不斷地思考自己存在哪些脆弱流程、不斷地增加企業自身的彈性適應性、不斷地增強企業的安全危機感,這樣的話就有助于創造出應變能力更強,更具適應性的企業文化。圖2為各類突發事件下企業可以采取的應急方法。
2供應鏈突發風險分析
供應鏈作為一個整體,內部各個成員企業是環環相扣的,它們之間相互依賴,相互影響,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可能波及其他環節,影響整個供應鏈的整體運作。供應鏈突發事件有內部突發事件和外部突發事件。供應鏈內部突發事件風險因素主要指的是供應鏈本身、供應鏈內部、供應鏈整體的一些問題。供應鏈外部突發風險因素主要是指供應鏈所處環境的一些潛在突發事件的因素。[3]
2.1供應鏈突發事件內部風險因素
①供應鏈網絡結構:供應鏈整體網絡機構因素包含多個方面,主要有冗余度、利益分配機制、成本分擔機制、信息傳遞等。冗余度:供應鏈系統內部如果各個環節聯系非常緊密,沒有適當冗余度,這樣如果有微小的擾動產生的擴展會在沒有控制的情況下無限制傳遞下去,最后會給整個供應鏈帶來巨大災難。但如果有適當“冗余”,內部有微小的擾動,在系統內部就會消化掉。利益分配機制:供應鏈中的企業可以說是一個利益共同體。如果在整體利潤一定的情況下,上游(或下游)企業過分提高自己的利潤,就會導致下游(或上游)企業無法生存,直至推出整個供應鏈,最終使得整個供應鏈無法運營。典型的案例就是三鹿集團過分壓榨下游奶農的利潤空間,直至三氯氰胺事件的產生。成本分擔機制:供應鏈上的企業都是獨立的經濟主體,都是自負盈虧,都希望能降低自己的成本,但是當鏈條上的企業只考慮自己成本,而不考慮其他企業成本時,在成本上就會產生相互擠壓,最終導致供應鏈的不穩定。信息傳遞:這涉及的是供應鏈風險學中著名的“牛鞭”效應。當供應鏈整體環境中信息傳遞不暢時,供應鏈末端零售主體所做的失誤決策,就會導致鏈上各成員企業庫存嚴重積壓,導致成本風險大大增加。②企業自身內部:例如企業自身生產突發風險因素、財務突發風險因素、人事突發風險因素等。
2.2供應鏈突發事件外部風險因素
供應鏈突發事件外部風險因素通常包括政治(Politics)、經濟(Economics)、法律(Law)、教育(Education)、自然(Natural)、社會(Sociology)等環境因素。整體來看,一家仰賴龐大復雜的全球供應鏈運營的公司,總是會不斷遭受某種變故和沖擊。以蘋果公司為例,其156家供應商分布在全球各地,外部采購成本占蘋果全球產品線(包含材料、制造和裝配)成本的97%。[4]當今,全球工業緊密相連,企業對基礎建設網有更大的依賴。鐵路、高速公路、機場、港口、電力網、自來水管、無線電和燃氣管線等基礎設施把生產企業、供應廠商和顧客連接在一起。各種突發事件之所以發生在大企業(如蘋果公司)身上,并不是說因為這些公司運氣特別差,而是這些公司的規模、范圍和結構使然。這些企業和整個世界的關聯性極大,所以更容易受到各種事件的影響。因此,公司更應該加強供應鏈的設計,建立能彈性應變的生產流程和公司文化,應當及時評估出各種災變的發生機率和可能的沖擊,并投資在相應的安全措施上。
3企業應急管理策略
面對突發事件的到來,企業如何迅速恢復到原來的生產經營狀態,如何減少對客戶的沖擊,企業應該能保證有最大的彈性,下面參考MIT的薛飛(Sheffi)教授研究的經典案例,介紹幾種企業應急管理的策略。[5]
3.1相互替換、分散風險
保持最大彈性,企業盡可能用適當的替代方案,而標準化為這一假設提供了方便。標準化的工廠、標準化的設備、標準化的零組件、標準化的系統開發[6]、標準化的生產流程使得企業可以有效應變突發事件。企業可以調遣人力、配備各個工廠(甚至供應商工廠)的產能、更換零件或服務供應商,在必要的時候可以提供替代方案。一旦碰到突發事件,企業能用別的零組件(或其他供應商)來替代,換掉損壞的零組件,改用別的生產流程。例如通用汽車的通用模式。通用汽車公司位于波蘭、阿根廷、泰國、巴西、中國的工廠蓋得幾乎是一模一樣,企業同樣復制工廠設施,采取標準化的制造流程。這樣做的好處是,一旦一個國家和地區發生突發事件,緊急情況下可以利用其他地區工廠生產制造。此外,熟悉一個地方作業的員工,換個工廠仍然可以繼續操作。設備、零件、制作流程可以相互替換的優點在于分散風險。標準化帶來了互換性,也強化了應變彈性。但隨著企業競爭日益激烈、消費者期望增加、產品加速淘舊換新等因素,公司必須提供更多種不同款式的產品,以致要積壓更多的庫存,因此也削弱了互換性帶來的彈性。
3.2延后生產,提高彈性
隨著消費者需求增加,制造商必須設法滿足每個市場環節。產品種類繁多,表示每項產品的銷量相對變小,但是起伏加大,所以為了隨時滿足消費者需求,制造商和零售商必須囤積大量存貨,產品種類多反而提升了需求的風險。如果制造商此時采取延后生產(或大量客制化)策略就可以滿足許多顧客,做法是通過重新進行產品設計和制造流程設計,優先制造系列產品公共的核心組件(基礎產品)。這樣就可以根據客戶訂單,拿公共的產品制作成品或客制品,而不是仰賴市場預估來制造成品。許多供應鏈都采用這種模式,以低成本高效率地提供種類繁多的商品,而非每樣商品都從工廠直接出貨。另一方面,由于基礎產品可以根據需求的變化再進行改造,因而增加了廠商的應變能力。比較典型的案例是:宣偉(Sherwin-Williams)提供無數種油漆的選擇品種。他把配色的程序移到后段,只提供零售商純白基底漆和顏料,加上一本配色表和攪拌機,讓零售商在店里為每個客戶的需求完成調色。他把客制化的制造流程移到最末端的零售點,而此時消費者已經買單了。
3.3客戶至上、注重合作
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客戶關系管理是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關鍵。[7]從災變中恢復常態,必須盡量使客戶不受影響,或協助客戶盡快恢復。與客戶的緊密關系,碰到災變就能發揮作用。尤其在復原期間,客戶的反應往往是成敗關鍵。只要一個關鍵客戶的擔保,就等于向其他客戶、廠商、金融機構或投資人保證:公司的生存沒問題。客戶協助公司、注重合作的案例在東亞財團之間尤其典型,日本的一些大企業也經常交叉持股,促成供應商與客戶之間的雙向支援。
3.4總結經驗、形成企業文化
關鍵詞:電力企業;應急物資;管理體系;思考
1電力企業應急物資管理系統的現狀
1.1缺乏對應急管理的認識。由于電力應急管理體系的概念至今沒有得到廣泛地推廣,人們缺乏對應急管理的認識。首先,電力企業的各級的工作人員缺乏對應急管理正確的認識,對應急管理的原則及內涵的認識存在較大的模糊,沒有認識到電力應急管理體系的構建對保障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具有重要意義;其次,廣大人們群眾沒有意識到電網大面積停電所導致的嚴重后果,致使大多數的電力用戶沒有采取相應的措施以應對出現的大面積的停電狀況。1.2不完善的應急預案體制。為了恰當地處理突發的大面積的停電狀況,各省市的政府部門都編制并頒布了相關的電力應急預案,但是,大多數的地市州縣等地區,依然沒有針對出現的大面積停電的狀況采取相應的電力應急預案,而各個基層的電力企業的制定的應急預案并沒有全面地覆蓋所有地區,需要進一步地加強電力企業的電力預案的實戰性、可操作性及針對性;其次,普通的電力用戶一般不會針對電力狀況而編制相關的電力應急預案,此外,大多數的電力應急預案并沒有嚴格地按照相關的要求向有關的政府部門及時地備案,并且未對電力應急預案進行相應的動態修改。1.3管理工作重點不明。電力企業的工作人員缺乏對電力應急管理的工作的清晰認識,導致相關政府部門及企業沒有明確電力應急管理工作中的重點,往往重視電力事故發生之后的救援工作,應急預案只局限于對電力安全事故的救援,嚴重忽視對電力事故進行及時地預警,沒有落實好對電力進行預防性的監察,忽視對電力進行適當地評估、改進等。1.4嚴重缺乏聯合演練。雖然目前少量的電力企業對個別的預案進行演練,但是,其中僅僅局限于功能演練及桌面演練,無法實現對隊伍的充分鍛煉,沒有對預案進行嚴格檢驗,沒有達到能夠教育公眾、提升能力及完善預案的目標。電力企業的突發事件屬于社會性的事件,在演練的過程之中,應加強相關的部門之間的相互的協調與配合,調動全員公眾積極地參與其中。電力企業現階段只在系統內部進行局部演練,演練的廣度及深度有待提高,以實現較好的應急處理的效果。此外,大多數的省市并未針對出現的電力突發的事件進行聯合性地演練,因此,應急機制的有效性、可操作性、實戰性以及科學性有待提高。1.5缺乏應急救援體系。首先,電力應急救援的體系存在明顯不足,電力安全涉及了較多的部門,例如:電監會、經信部門等,致使在指揮的過程中存在不通暢的狀況;其次,沒有建立一支專業的應急救援的隊伍,現階段電力企業中的救援隊伍主要是由兼職人員構成,受到應急經費以及職工編制的影響,不能夠實現專職的應急救援工作人員的配備,尤其是大多數的電力企業會采用“代維護”的模式,通常只有極少數的運行管理人員,嚴重缺乏應急力量;再次,由于沒有建立起完善的保障系統,無法實現專業技術支持與事故信息的傳遞,大大降低了應急工作的協調統一、運轉效率及反映的靈敏度;最后,受到財稅政策及電力體制的影響,相關的政府部門及電力企業未建立起完善的電力物資保障系統。
2加強電力企業應急物資管理體系建立的策略
2.1建設電力應急物資管理的支持平臺。建立相關的應急的基礎設施,例如:通訊保障,信息指揮等。構建一個結構完整、反映靈敏以及高效運轉的應急信息指揮系統,在建立國家級的電力應急的指揮部門后,要加強對各個區域內的電力的應急指揮部門的監督,從而提高電力應急指揮的能力,并提升電力的安全管理的水準。2.2強化電力應急物資管理的日常管理工作。首先,在日常管理的工作中應重點完善電力應急的預案體制,實現對電力應急預案的動態管理,實現應急預案的演練及完善的制度化,提高應對突發的電力安全事故的能力;其次,落實好對應急的宣傳與教育,提高工作人員的應急能力;最后,電力應急的程序應當更加的規范化,明確相關的各個部門的權責分工。2.3加大對電力應急物資管理體系的資金投入。首先,國家的財政部門應給予電力企業一定的應急物資的資金與稅收政策的支持,建立完善的資金的使用與撥付的機制,落實好有關的應急經費的政策的制定工作,在相關的法律法規的政策下,實行有償的應急救援服務,實現電力應急救援工作的市場化;其次,要落實好應急救災的專項資金的工作,為對突發的電力安全事件進行及時地處理提供重要的保障。2.4建設專業化的應急管理物資體系隊伍。開展電力應急工作需建立一支專業化的應急隊伍做保障,所以,應建立起專業人員與兼職人員相結合的應急專家隊伍,完善應急工作所需要的各種裝備,強化對應急事件的搶修工作。此外,要實現電力企業與各項政府,以及中央企業與電力企業之間的協調與配合,實現在危機關頭能夠四方支援,為應急工作的順利地開展提供重要保障。2.5強化應急物資的調運工作。建立完善的應急物資管理機制需要電力企業、電力用戶及相關政府部門的共同努力。所以,應對物資儲備的布局進行優化處理,落實好應急物資的調配方面的工作,為各種突發的電力安全事故提供及時的應急需求,提高處理安全事故的應急效率,最大限度地降低大面積地停電對社會經濟發展及人們的日常生活所造成的損害。2.6應急物資管理預案體系的建立。電力企業制定應急預案是開展應急管理工作的“路線圖”,成為企業應急管理工作的起點,所以以促進電網建設為目標,根據重要的氣候的變化的節點,以及重大的輸變電存在的安全隱患,以及重大的危險源,有針對性地制定相關的預案,全面地覆蓋應急預案,其次,在應急預案的制定內容方面,應將突發事故的事前事中及事后等各個環節作為工作的重點,提出相應的處置措施及程序,將各項工作落實到相關人員身上,明確各自的職責,調動全員參與到應急預案的實施中,促使預案能夠有效地排除掉存在的安全隱患,此外,要加強對應急預案的演練工作,每隔一年便要組織一次預案的演練,從而對預案進行總結與分析,提高應急預案的可操作性及科學性。2.7應急物資管理組織體系的建立。建立一個以領導為總指揮,在下設立應對安全事故的處置組,調動全員參與,加強對安全責任工作的落實,堅持一崗雙責的理念,深入進行安全管理工作,以及開展反違章查隱患以及防事故等工作,并將安全管理工作始終放在工作中的首位,加快應急指揮中新的建設,建立應急快速響應的制度。
3結論
綜上所述,隨著我國社會的進步與發展,人們的安全意識逐漸提高,對電力企業的應急管理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需不斷地推進電力企業的應急管理體系的構建,形成高效的應急管理的體質,提升處理安全事故的水平,為人們的生活提供安全可靠平穩的電力,提升電力企業的市場競爭力,推動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
作者:楊碩 單位:浙江大唐烏沙山發電有限責任公司
參考文獻
[1]王磊,黃文.電力物資應急管理協同機制及體系研究[J].物流技術,2012(19).
煤制油化工企業的生產過程充斥各種危險因素,無論做到怎樣的安全防護,都需要員工具有危機意識,只有員工從根本上認識到危險的存在才能從根本上保障煤制油化工生產的安全。企業需要定期對員工進行安全生產應急措施教育培訓,樹立員工的基本安全意識,做到在生產中自覺保護自己和別人。員工還要掌握各種緊急情況下的應急措施,了解其原理,保證在真正遇到危險時冷靜對待,正確處理。企業要定期開展各種安全應急措施演習,讓員工在理論的基礎上進行實踐,以此減少事故發生的概率,最大可能的保障員工和企業的生命財產安全,為企業和員工的共同發展創造穩定安全的環境。
2做好事故預防措施
事故影響最小的情況就是事故并未發生,這就要做好相關事故預防措施。預防措施是防止事故發生的重要手段,一般建立在員工安全意識的基礎上。企業可以組建專門的安全管理小組,并由相關人員對生產流程進行深入分析,對可能出現的安全隱患進行消除,并制定相關的行為標準,在企業內部發行,讓員工閱讀,掌握相關的行為準則,并依照標準進行生產操作。對相應的機械設備進行防護改善,避免員工由于一時疏忽造成嚴重后果。同時可以添加一些預警設施,例如生產車間的可燃性氣體檢測,平時應該注意通風,在通風不變的情況下,相關設備在氣體濃度達到最低爆炸極限時就發出警報,此時應該疏散全部員工,并及時打開車間內的換氣裝備,將可燃氣體及時疏散出去。還可在車間醒目處張貼提示標語,例如對于可能出現危險的機臺上貼上相關宣傳標語,當員工進行操作時便能看到,并時刻提醒自己注意安全。
3建立應急處理系統
煤制油化工的生產過程難以避免會出現一些無法預料的嚴重事故,提高員工安全意識以及各種預防措施都只能降低事故發生的概率,并不能從根本上消除安全隱患,因此在實際生產中應該建立完善的應急處理系統,將已發生事故的危害性降到最低。工人在生產過程中要正確認識生產源的危害,對嚴重危害工人生命財產安全的要素深刻了解,尤其是煤制油的原理以及各種安全隱患的誘發因素及消除方式。加強危險源的檢測,并定期檢查其可靠性,及時將檢測報告上交管理人員。
4應急物資儲備級裝備配置
企業根據同類企業的教訓,并結合企業實際生產狀況,添置適當的防護裝備,例如防毒面具、防護服、隔熱服、長管呼吸器、應急照明燈、對講機、編織袋等,應對可能出現的安全事故,滿足工人在事故中的基本保護。另外企業可以成立專門的應急小組,請專業消防人員對小組成員進行應急措施培訓,保證在事故發生后能得到第一時間的控制。條件允許的話,企業可以購進大型專業的消防設備,例如干粉車、重型泡沫車等,另外可購置一些用于工人急救的設備,例如相關的藥品、呼吸器、及擔架等,保證受傷害員工能夠得到及時救治。
5完善應急預案體系
煤制油化工企業應該根據國家相關部門規定建立應急預案體系,并請專業部門給予指導,并與當地消防部門進行合作,建立完善的合作系統,當企業發生安全事故時,消防部門可以第一時間掌握事故相關信息并及時出動人員處理事故。企業內部在遇到事故時應該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自救,減少事故的進一步擴大,并在消防部門人員到來之前將事故危害性降到最低。在事故發生過程中員工必須對相關救治方法爛熟于心,平常的培訓及演練必不可少。企業應該根據生產需求,在生產任務相對輕松時根據應急預案的要求進行急救知識宣導,并讓員工熟悉各種消防器具的使用,增強整體員工的應急處理能力。
6結束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