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哲學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一、關于康德哲學李秋零指出,安瑟爾謨以從觀念到現實的巨大跳躍提出了上帝存在的本體論證明,康德曾給予其徹底的批判。但康德在倫理學中提出上帝存在決不僅僅是為完善體系的需要才不得不做出的假設,更不是為了掩飾自己的無神論傾向而向宗教當局故作姿態。上帝本來就是他的倫理學的應有主題。在倫理學中通過至善引入上帝的存在并不是康德思想的歷史進程,而只不過是一個思想展開的邏輯進程。但恰恰在這一邏輯進程中,康德重復了安瑟爾謨的邏輯錯誤。也許,上帝的確不是邏輯思維的對象,任何用邏輯來思維上帝的做法都不免要有邏輯上的缺陷或錯誤,這是人類力圖認識上帝所不可避免的悲劇。(《康德何以步安瑟爾謨的后塵?》,《中國人民大學學報》1999年第2期)
周祝紅認為,康德已具備辯證法基本要素的邏輯、認識論和本體論統一的哲學體系,由于其自身的深刻矛盾隨時都面臨解體的危險。因為對他來說,真正的本體,即作為存在的存在仍在這一系統之外,并未作為可認識的對象而融入體系,而能認識的存在又只是一個僅能運用于經驗和現象界的主觀范疇。另一方面,絕對的存在(物自體)雖不能進入認識的系統,卻能從這一系統外部影響和決定這一系統。這一矛盾卻使其系統關聯成為機械的、外在的聯結,隨時面臨解體的危險,以致不得不求助于某種自然合目的性來維系整體系統的統一。這也正好暗示了問題的實質及解決的惟一可能途徑,即辯證法不是主觀外在的工具或技巧,而正是整個客觀世界通過現象所表現出來的本體或本質的規律,因而也是人的認識能動地超越現象而達到本體或本質的規律,它使整個世界成為一個向人的認識乃至于向人的全面本質生成的合目的性大系統,成為一個相對于人的能動實踐活動而言的人的無機的身體或人的精神的無機自然界。正如哥德爾定理所規定的那樣,康德的純粹理性哲學無論是在哲學思辨上,還是在對自然科學的理性把握上都已被超越了。經典自然科學并不像康德認為的那樣是普遍必然的絕對真理,而且現象與物自體悲劇性的對立更使得康德對認識主觀能動性的闡發受到根本局限,歸根結底是被動的。康德沒有實現他所要的,所許諾的東西,但卻為他不曾想過的真正的能動的辯證法開辟了道路。(《追憶古典——以哥德爾定理解讀康德純粹理性》,《江漢論壇》1999年第1期)HTSS〗
張繼選指出,先驗演繹是康德全部理性批判工作的核心,康德正是在先驗演繹論證中確立其理論哲學,乃至包括實踐哲學在內的整個批判學說的基本理論框架。因此,研究先驗演繹理論對理解康德哲學具有決定性意義。現當代研究康德的專家們已認識到這個問題在康德研究中的重要性,并進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然而,迄今這個問題尚未取得比較一致的結論。有鑒于此,必須從不同角度出發,特別是在堅持康德關于“一般直觀”與“特定形式的直觀”之間的區別這一前提下,通過梳理康德關于先驗演繹的文本,才有可能重建康德的先驗演繹的證明結構,確認這一結構的綜合性。(《論康德的先驗演繹證明結構的綜合性》,《安徽大學學報》1999年第2期)
韓秋紅認為,康德哲學是古典哲學的終結,又是現代哲學的開端。叔本華作為現代哲學的開山祖,是從康德出發的。從思想史的角度來看也是如此。從科學方面說,康德結束了那種認為知識反映外在實在的古典意識,開辟了實在不過是人們所經驗到的世界,而科學不過是關于這個經驗世界的符號系統的現代意識。科學似乎失去了神圣性,但卻丟掉了沉重的包袱,獲得了原動力和生命力。從倫理方面說,康德挖掉了古典倫理那絕對、永恒的形而上學基礎,代之以一個所設定的基礎,使倫理學也真正地成為了以人自身為根據的學問。或者說,康德告訴人們,關于人生的問題,只有從人的自身才能找到答案。(《康德哲學的人本化啟示》,《長白學刊》1999年第3期)
二、關于黑格爾哲學章忠民指出,從古希臘哲學開始,由于對目的所包含的各種矛盾關系的不同的理解和把握,便有了外在目的與內在目的之分。黑格爾批判、克服前人在目的觀念上的外在、“應當”之僵硬和虛幻,抓住人類行為活動的目的性這一根本特性,深刻揭示、呈現出目的的內在環節,并對目的與工具的辯證矛盾加以精辟論述,從而將主體的主觀能動性與客體的客觀制約性的矛盾統一于“目的理性”,為切實理解和把握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身的矛盾關系奠定了深厚的理論基礎。對黑格爾“目的理性”的批判及運用,有助于理解和闡明現當代西方哲學中價值學說與工具主義所人為設置的目的與工具的對立僵局。(《黑格爾“目的理性”的確定及其意義》,《福建師范大學學報》1999年第2期)
金林認為,要真正理解黑格爾,不能僅停留在他的哲學體系中純原則及純理性的方面,還應從黑格爾本人對思辨理性及辯證法的實際運用來看待它。黑格爾的絕對唯心主義與辯證法是不可分離的,通過辯證法,黑格爾克服了不可知論和主觀唯心主義,并使唯心主義的一般理想和基督教信仰達到了高度的和諧。這也正是黑格爾辯證法的哲學價值和宗教價值。HTK〗(《黑格爾辯證法的哲學價值和宗教價值》,《世界宗教研究》1998年第4期)
近十年來海內外中國哲學研究的新態勢,總的說來有:方法論的檢討、中國經典的詮釋、出土簡帛的哲學思想研究、從政治哲學的視域研究中國思想、探索中國哲學的內涵及致力于中國哲學的主體性建構等。在這些方面已取得豐碩成果。此外,儒學與當代、儒學的宗教性、《周易》、佛教、道家與道教、宋明理學、明清之際與清代學術、現當代新儒學思潮等,已成為熱門或顯學;三《禮》之學、名家與漢語語言邏輯哲學、中國政治法律哲學、生態環境哲學、和諧思想、身體觀、身心平衡論與心理調節學說等,正進入重新探討的階段并不斷深入。
從學界最近幾年的研究成果來看,當前國內外中國哲學研究的前沿、重點與熱點問題或領域有:
第一,關于方法論的檢討或反思。許多研究中國哲學的學者從不同視角,積極檢視以西方現代化理論、啟蒙理性、西方社會科學方法等來研究東方歷史文化傳統及學術文本的局限性,借鑒海外中國學家(或漢學家)研究中國哲學思想史的經驗并檢討其得失,總結中國哲學學科創建百年來從依傍、模仿西方哲學到逐步建立起學科自主性的經驗,研究哲學與史學、哲學史與思想史路數的區別與聯系,試圖摸索、建構更切合東方、東亞或中國哲學的方法學系統。
第二,中國經典的詮釋成為主潮。“經典文本—思想學術”兩者之間,有一定的思想空間和語言張力,關鍵是時代背景及學者們的學術方式或思想理路。由于中國典籍的豐富、深刻與遠久,由于時代性問題的凸顯和學者的理論自覺,由于中西之間的學術、學者的交流與對話,經典詮釋的問題是近年來海內外中國哲學研究的焦點之一。
學界引進伽達默爾詮釋學方法或胡塞爾現象學方法等,同時思考自身的詮釋傳統,加強了中國經典詮釋的方法學研究。而當前大家關注的經典詮釋問題不僅包括經典詮釋的方法或方式問題,也包括經典詮釋方面有哪些人士做了哪些重要工作;不僅包括現代中西方學者對中國經典的詮釋,也包括古代中國學者與近代西方學者對中國經典的詮釋;不僅包括西方經典詮釋學與中國現代學術的結合,也包括中國固有之經典詮釋的歷史與內在理路。
中國的哲學經典汗牛充棟,在傳統宋學、漢學的基礎上,如何借鑒西方、日本學者的微觀研究,以深入探討儒、釋、道三教及諸子百家的文本及其注疏的衍變細節,闡釋其間所反映的不同時間、地域之學者的創造性解讀及外域文化的影響,是極有價值的。特別是,經典文本與傳統的民間社會生活,與傳統政治法律制度的關聯,經典文本在東亞地區的互動與發展中所獲得的不同意蘊,經典文本的東西方翻譯史,印度與中國佛教的傳播及發展,近代中、西、日詞語或范疇的格義與互釋……這些都是近年來研究的熱點問題,并且不斷深入和細化。
還要說明的是,當前中國學者更加重視國學即中國傳統學問或學術,突出了文史哲不分家的綜合性,尤其是重視對經學或某一單經的閱讀與研究,并注意在傳承歷史與面向未來、面向世界與建構自我的意義上去培養后學。有關儒家、道家、佛家經典等的詮釋,要花很大的氣力,要有扎實的學術功夫和厚重的思想涵養,需要一代代學者的努力與傳承。隨著時代的步伐與對生活意義的開拓,學者們也將進一步創造性地闡發經典的現代意義與價值。
第三,從政治哲學的視域研究中國哲學。中國古代的社會政治論總是與中國古代的天道論與人道論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的。目前哲學界非常重視中國政治哲學的研究,尤其是以西方政治哲學、正義理論來分析研討之。、自由主義與傳統主義的對話,社會結構的變遷與社會秩序的重建,政治與法律問題的凸顯,現代政治學、倫理學的挑戰,都激發了本學科同仁去加強對中國古典政治哲學的疏理與闡釋。中國古典政治哲學不僅僅重視價值或古人所謂的“義理”,而且重視公正有效的社會政治、法律之制度架構或制度建設。可以說,典章制度、各類文書即使不屬于嚴格意義上的“哲學”,但典章制度之學也一直是中國學術的重心之一,這些在儒家經典以及后來的大量史料或文獻中可以得到印證。中國古代哲人的政治觀念與制度追求,歷代政治哲學思潮尤其是明清與民國時期的政治哲學思潮的產生、發展及其變遷與影響,現代政治哲學的基本理念與中國古代政治觀念的差異、會通、超越等,這些都已成為學界的難點問題,富有挑戰性。
第四,出土簡帛的哲學研究仍然是熱點。王國維先生有“二重證據法”之說,即地下材料與傳世文獻的相互印證。上世紀90年代出土的湖北荊門郭店楚簡,上海博物館藏的一批楚簡,其哲學思想非常豐富,尤其關于孔門七十子、戰國儒道諸家的資料彌足珍貴。上世紀70年代出土的山東臨沂銀雀山漢簡、湖南長沙馬王堆漢簡與帛書、河北定州八角廊漢簡,學術價值頗豐。以上簡帛文獻是研究先秦兩漢諸家學說之流變、先秦兩漢中國人之宇宙觀念與倫理思想的寶貴資源。
另外,云夢睡虎地秦簡、江陵天星觀楚簡、江陵九店楚墓、江陵張家山漢簡、荊門包山楚簡等,有很多關于當時民間信仰及官方法律文書的文字。2006年,湖北的考古專家又在云夢發掘出一批漢簡,基本上是法律文書,與睡虎地、張家山的材料相呼應與補充,而且還有類似《說苑》一類的書。我國有深厚的法律文化傳統,值得我們重視,希望哲學界與法學界聯起手來研究。歷史上觀念、制度與民間習俗的相互聯系及其具體內容,也應是哲學史工作的題中應有之義,這意味著我們日益重視價值觀念的生成及其與日常生活的聯系。
第五,宋元明清學術一直是中國哲學界的研究重心。這一研究在上世紀前半葉就很發達,這是由于宋明理學與清學的巨大成就及二者的內在聯系,由于宋明理學較前代學術呈現出了更高的哲學形式、哲學意味所致,另外也有時代較近、存世文獻充裕等原因。
宋明理學的研究對象主要有宋明理學的哲學范疇、哲學體系,學術人物與學術群體,派別師承和學術流變等。另外宋明理學的民間化、官學化與明清新哲學的興起也日益受到學界重視,比如武漢大學哲學學院的明清哲學研究,就特別重視“宋明—明清”哲學的演變及其現代性之動向,蕭萐父先生、許蘇民先生與年輕學者吳根友等教授的研究成果頗有創見和學術影響。但也有不同學者的挑戰,質疑侯外廬——蕭萐父先生的“明清之際早期啟蒙”說,質疑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乃至清代戴震與宋明儒學有根本區別之說,也有專家質疑清代以“禮”代“理”之說。由于宋明儒學的復雜面相和思想成就,并且歷史上也深刻影響了整個東亞世界數百年,所以宋明學術與佛家、道家、文學、科學、商業、政治等的相互關系或聯系,宋明理學在朝鮮、日本、越南、琉球等東亞國家或地區的民間傳播及當地朱子學、陽明學的復雜性,宋明思想的東亞影響、不同走向以及與當時西學的結合,都已成為重要的考察對象或研究內容。在一定意義上,宋明儒學本身所具有的現代性還需要重新探討。
第六,探索中國哲學的內涵與特色,確立起中國哲學的主體性。近年來海內外中國哲學專家特別關心中國哲學的真實內涵與自我形式或方式,注重研究中國哲學的宇宙論與形上學,研究中國人的思維、情感、行為方式與語言方式中的哲學問題與學說特色。
對此,我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中國哲學史》一書中,曾綜合海內外專家們的見解,總結出中國哲學的某些特色:中國哲學沒有西方哲學中的上帝與塵世、超越與內在、本體與現象等絕對二分的構架,而是堅信人與天地萬物是一個整體,天人、物我、主客、身心之間不是彼此隔礙的,而是彼此包涵、相互依存、相成相濟的,人在天地之中可深切體認宇宙自然蓬勃生機、創進不息的精神,進而產生了一種個人價值的美與善。
粗略言之:①“中國哲學的氣論是自然生機主義的”;②“中國哲學把宇宙看成是創進不息、常生常化的”;③“中國哲學有天、地、人、物、我之間的相互感通、整體和諧、動態圓融的觀念和智慧”;④“中國哲學重視存在的體驗、生命的意義、人生的價值,著力于理想境界的追求與實踐功夫的達成”;⑤“中國哲學實踐性強”;⑥“中國哲學有自身獨特的概念、邏輯、理性”;⑦“中國哲學中,道、誠、仁、性、理等本體既是外在的又是內在的,因而在中國哲學中,天人之間、形上形下之間、價值理想和現實人生之間是沒有鴻溝的”等。
中國哲學或中國哲學之思的這些本原特征,都說明應該“在與西方哲學的比照、對話中,超越西方哲學的范疇、框架與體系的束縛,確立起我們中華民族的哲學傳統、哲學智慧與哲學思維的自主性或主體性”。學界提出中國哲學的“主體性”或“自主性”這個問題,當然不是去排斥西方哲學或非中國哲學,猶如提出飲食的個體健康、個體選擇問題不等于排斥飲食或反對飲食,不畫地為牢、作繭自縛是常識,我們當然不能陷入因噎廢食和中西對立與隔絕的陷阱。
總的說來,國內學術界將近20年的文化哲學研究,迄今為止已經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為文化哲學研究進一步實現實質性的理論突破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準備了比較充分的條件。但是,當前欣欣向榮的研究狀態背后,也隱藏著難以回避的深層次理論難題;毋庸諱言,當前文化哲學研究的繁榮局面也包含著不少虛假的成分,以至于難以取得真正能夠指導當今社會實踐的理論研究成果。
概略說來,這些深層次理論難題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從研究對象的角度來看,難以真正從馬克思實踐哲學所要求的批判探索精神出發,對作為文化研究和文化哲學研究對象而存在的“文化”,做出既經得起嚴格的學術推敲、而又富有現實針對性和理論解釋力的定義。綜合觀之,無論國內目前進行文化哲學研究的各家各派提出何種“獨特”的文化定義,都基本上仍然停留在把文化視為“生活方式”的水平上,不同之處只在于具體的表述方式而已。而這樣一來,不僅素以學術研究的嚴格性和深刻性著稱的“文化哲學”研究,必然會因為無法確切界定其研究對象的獨特本質特征、存在方式和發揮社會作用的具體形式和途徑,而處于非常尷尬的學術研究境地,難以建立起真正具有哲學理論高度的、系統全面的理論體系。而且,更加重要的是,正因為它主要是沿襲以往的、早在時期就已經出現的“大而全”的文化定義,試圖把人類社會生活的所有各個方面都當作文化現象來加以研究,而沒有加以更準確的界定。所以,它在具體進行各項研究的過程中,往往“越俎代庖”地研究其他學科的研究對象、沖擊其他學科的研究領域,而不是真正發揮自己的理論優勢和指導作用。
第二,從理論創新的角度來看,難以真正從馬克思實踐哲學所要求的批判探索精神出發,進行面對現實的、扎扎實實的學術研究和深刻徹底的哲學批判反思。真正實現對西方主流的唯理智主義傳統思維方式所表現出來的基本立場,研究模式和方法論視角的突破和徹底變革。找到既符合馬克思實踐哲學的基本精神,又適合作為其研究對象的文化活動和文化現象之本質特征的哲學研究框架、基本立場和方法論視角。而是不加任何批判反思地完全照搬以自然事物為研究對象的自然科學的研究模式,甚至根本沒有意識到有進行這樣的扎實研究和批判反思的必要。因而只能通過不斷擴大研究對象的范圍,不斷探究研究對象的細枝末節而維持表面繁榮的不斷“發展”局面。從嚴格的學術研究角度來看,這樣的研究雖然得出了不少具體研究結論,但由于沒有找到真正適合于對文化活動和文化現象進行哲學研究的基本立場和方法論視角,因而不可能得出具有哲學的理論深度和高屋建瓴視野的研究成果,更不用說建立相應的、系統全面的文化哲學理論體系了。
最后,從理論研究的現實意義角度來看,由于上述兩個方面的基本理論難題所導致的根本性理論研究缺陷的存在,國內迄今為止的文化哲學研究雖然各種專著、論文不斷涌現,研究領域也不斷擴大和細化,但從根本上說,文化哲學研究實際上仍然處于嚴重滯后于現實要求的狀態。這既表現在它作為哲學的一個理論分支,沒有為當今蓬勃發展的各種文化研究和文化產業研究提供有價值的概念、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同時也表現在,它對一些具有至關重要的現實意義的理論問題往往束手無策,甚至避而不答:諸如“文化在現實社會生活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什么是先進文化”,“評價文化先進與否的標準是什么”,“是否科學技術發展了、物質生活水平提高了,就意味著文化一定是先進的”,“先進文化與先進生產力的關系是什么”,等等。顯然,這樣的研究狀況是根本不可能完成文化哲學所應當肩負的現實重任和歷史使命的。
綜觀當前國內文化哲學研究的現狀和存在的上述主要基本難題,我們認為,對于今后的文化哲學研究來說,雖然“前途是光明的”,但“道路”也“是曲折的”——當今的文化哲學研究者若希望取得根本性的理論研究進展,或者希望取得嶄新的學術突破,就必須充分認識到這三個方面的基本問題的存在,從馬克思實踐哲學的基本立場出發,并且通過自己所進行的、密切關注現實和嚴肅認真的學術研究,真正把文化哲學研究提升到哲學研究的理論高度上來,從而使自己不辜負這個迅速發展的時代所賦予的天職和使命。
一、二、國內文化哲學研究的現狀
從國外學術著作的翻譯引進角度來看,從由周谷城等任主編、浙江人民出版社推出的系統介紹國外文化研究成果的《世界文化叢書》開始,包括商務印書館的“漢譯名著”系列、三聯書店的“文化:中國與世界”大型系列叢書在內,國內各大出版社所組織的翻譯叢書之中都包含有若干文化研究和文化哲學研究的重要著作。自90年代起,特別是自2000年以來,商務印書館推出的“文化和傳播譯叢”、南京大學出版社推出的“當代學術棱鏡譯叢·全球文化系列”,以及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推出的“知識分子圖書館”翻譯系列叢書等等,更是為國內這個方面的學術研究引進了比較系統的參考材料,同時極大地縮短了翻譯引進和原作出版在時間上的距離,為國內的文化研究和文化哲學研究與世界學術界同步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其不足之處主要在于,翻譯和引進尚缺乏明確的問題意識,由于沒有對這些著作的學術發展脈絡進行必要的梳理而顯得有些雜亂,而且嚴格的文化哲學方面的著作偏少。
自20世紀80年代中葉以來,隨著我國改革開放步伐的不斷加快、社會物質和精神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國內學術界的文化研究和文化哲學研究也逐漸開始崛起并迅速發展。通過概覽國內學術界引進的外國學術著作和自己的研究成果,我們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