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電子商務企業競爭力評價探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本文基于DPSIR理論模型選取企業成長能力、市場資源獲取能力等7大基礎層指標,并選取相對應的指標層因子構建中國電子商務企業競爭力評價體系,利用2017年杭州、深圳等地的868份調查問卷獲取的數據,運用多因子模型對本文所構建的中國電子商務企業競爭力評價體系進行量化分析。研究表明:在中國電子商務企業競爭力中權重最大的是營銷能力,其次是技術能力,權重排名后三位的分別是品牌能力、通關能力和物流能力,說明營銷能力是電子商務企業競爭力的主要體現,而物流能力對電子商務企業競爭力的影響較弱。
關鍵詞:公司治理;電子商務企業;競爭力;DPSIR模型
伴隨著互聯網技術的迅速發展,以互聯網技術為載體的電子商務產業也實現了迅速發展,電子商務克服了以往商貿活動高成本、處理速度慢、出錯率高等缺點,得到了企業和消費者的認同。國家統計局公開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電子商務交易額超過20萬億元,同比增長11.7%,參與電子商務的消費者在4億人以上(肖頻,2018)。電子商務產業的迅速發展帶動了我國電子商務企業數量和規模的迅速擴大,《中國電子商務市場數據監測報告》顯示當前我國電子商務企業數量已經超過20萬家,在不同的公司治理水平下,這些電子商務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存在較大差異(劉錦峰,2017)。針對電子商務企業競爭力評價的研究層出不窮,國內外眾多學者對企業或者專門針對電子商務企業競爭力進行分析。Rumelt(2009)認為企業競爭力的優勢在于企業通過與政府合作或者使用某種手段獲取了市場稀缺資源,該資源市場需求高、可替代性低導致企業在市場中處于主導地位。Prahalad(2010)提出了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概念,認為企業核心競爭力在于企業管理能力和市場營銷能力,他的研究過于片面,只是針對企業表層進行研究。此后西方有學者構建評價指標體系對企業競爭力進行評價。Coombas(2015)構建了學習能力、技術能力、共享能力以及營銷能力的企業競爭力評價指標,對電子商務企業的競爭能力進行評價。我國學者宿愷(2008)構建了涵蓋6個一級指標和22個二級指標的我國電子商務企業市場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但是他的研究僅涉及指標的構建,沒有進行實證分析。以往學者們對企業競爭力評價的研究主要是采用理論分析的方法,使用計量分析的較少,而且計量分析使用的指標數量過少,難以準確對企業競爭力進行精確分析,本文在構建理論模型的基礎上進行實證分析具有一定的創新性。
數據來源與指標體系設計
(一)數據來源本文數據源于2017年杭州、深圳以及珠三角地區電商企業的問卷調查,問卷形式分為網絡問卷和紙質問卷兩種,其中紙質調查問卷是在各地區電子商務協會的幫助下發放的,共計500份,回收492份,回收率達到98.4%,網絡調查問卷500份,回收376份,回收率為75.2%。問卷從發放到回收歷時1個月,所以本文得到的調查數據不存在時間上的反映偏差。本文是基于公司治理視角探究中國電子商務企業競爭力,所以本文將調查對象分為小型電商企業(年主營業務收入在100萬以下)、中型電商企業(年主營業務收入在100-500萬)、大型電商企業(年主營業務收入在500萬以上)(張炯,2016)。從回收結果來看,小型企業占比為55%,中型企業占比37%,大型企業占比8%。從企業類別來看,涉及電子信息的電商企業占比為15.7%,服裝類電商企業占比28.2%,文化、體育用品電商企業占比10.2%,家居用品電商企業占比13.3%,食品類電商企業占比20.1%,其他類別占比12.5%。這樣的問卷調查對象可以保證本文數據的多元化,可以提升實證分析的準確性(劉亞杰,2016)。
(二)指標體系設計DPSIR模型常用來分析環境保護效益以及公司或者行業競爭力,對于公司競爭能力的評價,學者們經常使用成長能力、品牌能力、盈利能力、技術能力等幾個指標構建DPSIR模型對企業競爭能力進行分析(王健等,2014)。本文在學者們研究的基礎上對以往的研究進行了改進,增加了市場資源獲取能力、通關支付能力、物流能力等指標綜合分析電子商務企業的競爭能力,具體評價指標如表1所示。如表1所示,本文選取了企業成長能力、市場資源獲取能力、品牌能力等7大類基礎層指標,并在每一個基礎層指標下面選取多個指標層因子,通過對這些因子的綜合分析,可以得到7個基礎層指標在電商企業競爭力中的影響程度,從而得出電商企業競爭力的量化結果。
(三)數據有效性檢驗問卷的調查數據是否能夠代入模型進行計量分析需要對原始數據進行效度檢驗,只有效度檢驗結果在0.7以上的指標才能夠納入模型進行計量分析(戴清華,2014),本文利用SPSS對原始指標進行效度分析的結果如表2所示。如表2所示,年營業收入增長率、產品銷售方式、通關結匯退稅情等24個因子的AlphaifItemdeleted值均在0.7以上,說明24個因子均通過了效度檢驗;而企業成長能力、管理能力等7個指標層的Cronbach值也高于0.7,說明本文基于DPSIR模型構建的中國電子商務企業競爭力評價體系的基礎層和指標層均有效,可以利用多因子模型對理論模型各因子進行加權。
基于因子分析的電子商務企業競爭力評價
(一)主成分分析本文按照多因子模型的步驟首先對原始數據進行主成分分析,主成分分析是霍特林在1933年首次提出,它主要通過投影的方法實現數據的降維,它可以在損失較少數據信息的基礎上把多個指標轉化為幾個主要的、具有代表性的指標,本文的主成分分析結果如表3所示。如表3所示,初始特征值中有8個因子的特征值高于1,說明有8個滿足條件的特征值,這8個因子的方差累積貢獻率為78.83%,而這8個因子的提取平方和載入,累積貢獻率為78.83%,說明這8個通過特征值檢驗的因子能夠較好地反映表1中24個指標層因子所代表的信息。
(二)因子旋轉經過主成分分析之后,本文得到了8個特征值大于1的綜合因子,但是主成分分析只是提取出了這些因子,對于這些因子所代表的實際意義并不能直接說明,所以需要提取的因子進行旋轉(唐曉華,2011)。本文采用方差最大化的正交旋轉方法進行因子旋轉,進行2次旋轉后,總方差變化不大,結束旋轉,結果如表4所示。由表4旋轉后的各公因子的載荷可以看出,各個因子所代表的實際意義更加明確。代表年營業收入增長率的A1在公因子X4上有較高的載荷,同樣地代表市盈率A2、資產負債率A3、產品銷售數量增長率A4均在公因子X4上具有較高的載荷,所以本文將X4稱為企業成長能力。B3、B5、B6在公因子X3上具有較高的載荷,將公因子X3稱為市場資源能力。B1、B2、B4在公因子X1上具有較高的載荷,將公因子X1稱為營銷能力。業務開展時間D1、政策了解程度D2、研發投資力度D3、技術人員占比D4在X2上具有較高的載荷,將X2稱為技術能力。E1和E2在公因子X5上具有較高的荷載,將X5稱為通關能力。C1和C2在公因子X6上具有較高的載荷,將X6稱為品牌能力。F1、F2以及F3在公因子X7上具有較高的荷載,X7稱為物流能力。G1、G2以及G3在X8上具有較高的荷載,將X8稱為管理能力。
(三)綜合權重進行因子旋轉成分矩陣之后,本文將24個因子降為8個綜合因子,這8個因子較本文所建立的表1電商企業競爭力指標體系多出了一個營銷能力,這8個綜合因子在電商企業競爭力中的權重如表5所示。如表5所示,在本文所構建的電商企業競爭力評價體系中,營銷能力的權重最高為0.471,其次是技術能力,權重為0.262;權重排名第三的為管理能力,權重為0.137;權重排名后三位的分別是品牌能力、通關能力、物流能力,權重分別為0.047、0.044、0.026。
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基于DPSIR理論模型構建中國電商企業競爭力評價體系,認為電商企業競爭力主要體現在企業成長能力、市場資源獲取能力、品牌能力、技術能力、通關支付能力、物流能力和管理能力7大方面;選取相對應年營業收入增長率、通關結匯退稅情況、國際支付工具、物品服務平臺等24個因子。主成分分析和因子旋轉矩陣將24個因子降為營銷能力、技術能力等8個綜合因子。
(二)建議基于此,提出以下幾點政策建議:第一,健全電商法律體系,為我國電子商務產業的發展提供法律保障。電子商務作為新興產業,目前我國的法律法規并不健全,使我國電子商務產業發展受到影響,所以我國應該進一步推進電子商務法律體系建設,完善電子商務行業的配套政策,精準對焦解決電子商務產業發展的難題,為電子商務企業的發展營造一個良好的法律環境(張靜,2010)。第二,提升技術能力。本文的實證分析表明技術能力是影響電子商務企業競爭力的第二大要素,為此我國政府應該出臺相關政策鼓勵電子商務企業進行技術研發,政府公共財政支出要適當的向電子商務企業傾斜。
參考文獻:
1.肖頻.消費需求視野下電子商務企業競爭力評價[J].商業經濟研究,2018(13)
2.劉錦峰.創業期電子商務公司人力資源管理探究——以折800長沙分公司為例[J].電子商務,2017(1)
3.張炯.基于跨境電子商務的中小企業競爭力研究[J].商業經濟研究,2016(15)
4.劉亞杰.基于跨境電子商務的企業競爭力提升策略研究[J].商業經濟研究,2016(12)
5.王健,張曉媛.企業競爭力指標體系研究[J].山東社會科學,2014(11)
6.戴清華,劉衛國.智慧化背景下電子商務企業競爭力評價實證研究——以蘇寧云商為例[J].北京石油化工學院學報,2014,22(1)
7.唐曉華,徐雷.大企業競爭力的“雙能力”理論——一個基本的分析框架[J].中國工業經濟,2011(9)
8.張靜.中國零售業利用電子商務提升企業競爭力的對策分析[J].經濟研究導刊,2010(36)
作者:余益民 江國才 副教授 羅筱梅 副教授 單位:四川工商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