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企業核心競爭力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跨國公司經營的理論綜述
20世紀60年代以前,要素稟賦理論將國際直接投資歸因于各國間資本的豐裕程度的差異,1960年,斯蒂芬•海默(S.Hymer)通過對美國的跨國公司實證分析發現,跨國公司所在的行業通常為工業行業,對利率的差異并不敏感。海默認為,跨國公司是市場不完全性的產物,一國和國際市場的不完全性,導致了跨國公司在國內獲得壟斷優勢,并通過對外直接投資的方式來利用自身的壟斷優勢獲得更多的超額壟斷利潤。
1966年5月,美國經濟學家弗農(R.Venon)提出跨國經營的產品生命周期理論,將企業的壟斷優勢和產品生命周期以及區位因素結合起來,從動態的角度考察企業的海外投資行為。他認為,在產品的嶄新階段,由于產品的特異性或壟斷優勢,價格的需求彈性低,企業傾向于在國內生產:在產品的成熟階段,技術的擴散和競爭者的加入,企業傾向于在海外投資建廠來降低成本,增強競爭能力;在產品的標準化階段,價格取代技術成為第一要素,企業選擇成本更低的發展中國家組織生產,發明國成為進口國。
1976年,英國學者巴克利(P.J.Buckley)和卡森(M.Casson)提出內部化理論。該理論認為中間產品市場上的不完全競爭,企業在進行中間產品特別是知識產品的外部交易時存在著泄密的危險和定價的困難,企業為了克服這些障礙需要付出高昂了的交易費用,所以,企業選擇內部交易機制來取代外部市場,將知識產品的配置和使用置于統一的所有權之下,并在對外直接投資中加以利用,從而降低交易費用,使企業的技術投資得到充分的報償。
1977年,日本學者小島清在研究日本企業跨國投資行為的基礎上提出了邊際產業擴張理論。這一理論認為,對外直接投資應該從本國已經處于或即將處于比較劣熱的產業依次進行,投資國與東道國的技術差距越小,國際直接投資所導致的技術轉移就越容易移植、普及和固定下來,從而可以把東道國沒有發揮的潛在優勢挖掘出來,擴大兩國間的比較成本差距,從而創造更多的國際貿易機會。
同年,英國學者約翰•鄧寧(J.H.Dunning)提出國際生產折衷理論,將跨國公司所擁有的優勢分為所有權優勢、內部化優勢和區位優勢。到20世紀80年代,為了解釋迅速崛起的發展中國家的跨國公司的行為,鄧寧又提出了投資發展水平理論,從動態的角度解釋一國的經濟發展水平與國際直接投資地位的關系。80年代,發展中國家跨國公司理論研究得到重視,美國經濟學家威爾士(LouisT.Wells)用小規模技術理論解釋發展中國家企業對外投資競爭優勢的來源,他認為發展中國家企業擁有為小市場服務的生產技術,這些技術具有勞動密集型的特征,成本較低,靈活性較高,特別適合小批量生產,能夠滿足低收入國家制成品市場的需要。到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早期,跨國公司理論的研究開始注重外部因素分析,產生了投資誘發要素組合理論。該理論認為,投資國和東道國擁有的各種生產要素,比如技術、資本、勞動力、管理和信息等要素,是誘發跨國公司對外投資的主要因素。另外,生產要素之外的政策和環境要素,主要包括投資國的鼓勵性投資政策及其法規,東道國的投資環境及其優惠政策,世界經濟一體化以及科技革命的影響等也是誘發對外直接投資的重要因素。
二、跨國公司經營與核心競爭力、價值鏈
所謂核心競爭力就是“組織中的積累學識,特別是關于如何協調不同的生產技能和有機結合多種技術流的學識”(Prahald&Hamel,1990年)。核心競爭力的形成要經歷企業內部資源、知識、技術等的積累、整合過程。正是通過這一系列的有效積累與整合,形成持續的競爭優勢后,才能為獲取超額利潤提供保證。
1、跨國經營與價值鏈
價值鏈的概念是MichaelE.Porter在其1985年所著的《競爭優勢》一書中首先提出的。Porter認為企業價值鏈是九種基本活動(內部后勤、生產作業、外部后勤、市場和營銷、服務五種基本活動以及采購、技術開發、人力資源管理、企業基礎設施四種輔助活動)的特定方式聯結,不同企業之間價值鏈的差異形成企業競爭優勢的源泉。企業的成功(競爭優勢的取得)來自兩個維度的有效結合;企業所在產業的吸引力和企業在其中的相對競爭地位。產業的吸引力主要取決于產業的結構,并且這一結構與企業行為之間是互動的,企業并不總是被動地適應結構,它也能通過戰略來影響結構,尤其是那些生產中具有相對壟斷地位的企業。如果把產業結構看成是相對穩定的常量,那么企業的成功主要來自優勢的競爭地位,這種地位能以兩種方式形成:低成本和差異化。企業的戰略就是分析如何通過構造企業各個基本活動之間的聯系框架在這兩個維度實現最優組合,經過選擇、決策,最終形成企業的競爭優勢。
PeterHines對Porter價值鏈又進行了深化與擴展,提出了新價值鏈觀點。與傳統價值鏈相比,主要區別在于:第一,新價值鏈把顧客對產品的需求作為生產過程的終點,而把傳統價值鏈的主要目標——利潤只作為滿足顧客需求的副產品;第二,原材料和顧客成為價值鏈的一部分,成為創造價值的新源泉;第三,各種基本活動的功能相互交叉,沿著價值鏈的流程比較合理地建立;第四,信息技術的運用成為輔助活動的一個重要環節(遲曉英、宣國良,2000)。企業的戰略就是整合各個經濟單元的能力,重組組織內外技能、資源,同變化的環境相匹配。
JeffereyF.Rayport和JohnJ.Sviokla在1995年提出了虛擬價值鏈的觀點,認為通過信息的收集、組織、選擇、合成和分配,企業可以創造價值。隨后,理論界又將虛擬價值鏈的重要性提升,使其成為與實物價值鏈并行的為企業創造價值的又一鏈條。隨著數字化時代的到來,企業開始用因特網取代傳統的渠道,并不斷加強與商業伙伴的戰略聯合。它的戰略分析重心由企業、產業轉移到整個價值創造系統。由此構成的新型價值鏈不再是增加價值的成員組成的鏈條,而是由虛假企業構成的網絡,它能根據復雜多變的外部環境以及企業內部組織資源和能力的變動而擴大、收縮、增加、減少、變換和變形,具有彈性的適應功能。價值網上的各個環節,不同的經濟角色,供應商、合伙人、聯盟對手以及顧客,通過簽訂合同組成虛擬企業,共享資產(包括數據、信息和知識),利用彼此的互補優勢和資源(包括系統和工藝),共同產生價值(薛求知,1997)。企業最重要的戰略任務,就是通過電子方式的聯系重新組排這些角色的位置和關系,使它們之間的適應程度不斷加深。
2、跨國經營與核心競爭力
企業核心競爭力存在于價值鏈活動兩個層面(即企業內部價值鏈活動和企業與外界交流的價值鏈活動)的某一個或幾個核心環節,是企業在這些環節優于競爭對手的能力,它可以表現為信息尋獲能力、研究開發能力、設計能力、生產管理能力或營銷能力,還可以表現為適應外部環境的能力。企業可以在企業價值鏈活動的兩個層面和各個環節發揮企業核心競爭力,為企業贏得競爭優勢,帶來超額利潤。具體而言,可以從下面五方面來看:
(1)核心競爭力不是孤立的,而是企業系統競爭力的一部分。不論是什么類型的企業,不論采取何種形式來安排價值鏈活動,企業價值鏈都是一條完整的鏈。與之相應,企業競爭力也是一個系統化的積累性學識,而核心競爭力是其中的關鍵部分和突出環節,核心競爭力不能夠脫離系統競爭力單獨存在。
(2)核心競爭力可以來自于核心技術(Coretechnology),但核心技術并不是核心競爭力的唯一源泉。領先的企業經營管理戰略和市場戰略也可以成為企業核心競爭力的來源。
(3)核心競爭力是有層次的。高層次的核心競爭力來源于價值鏈的研發和營銷環節,并且不容易被競爭對手模仿,因而能夠為企業贏得較長時期的競爭優勢,一般是差別化優勢,低層次的核心競爭力來源于價值鏈的生產環節,它易于被競爭對手模仿,只能夠為企業贏得通常是短期的低成本優勢。
(4)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是動態調整的,隨著企業新業務領域的拓展和時間的推移,企業核心競爭力會在價值鏈活動的不同環節產生、轉移、消亡。
(5)企業核心競爭力的轉移,一般都呈現出以生產環節為起點向研發和營銷兩頭延的特征。
三、基于價值鏈與核心競爭力的中國企業跨國經營發展戰略
當今世界經濟競爭日益殘酷激烈,信息瞬息萬變,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也必須隨著市場的不斷變化進行彈性調整,形勢不允許我國企業再像當初歐美跨國公司那樣用數年甚至數十年的時間占領國際市場,必須充分發揮后發優勢,迅速縮短與世界大型跨國公司之間的距離。
1、提升和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是重中之重。核心競爭力是企業跨國經營之根本,沒有核心競爭力,或者只有薄弱的勞動力成本優勢,中國企業只能處于國際分工的低層,只能通過對資源的粗加工來換取微薄的利潤。培養核心競爭力非一日之功,企業在戰略上要有明確的定位,專注于自己最有發展潛力的領域進行專業化經營,從競爭對手和市場空缺中尋找機會,建立自己的比較優勢,并構建支撐這種優勢的潛在核心能力。
2、在當今全球化的經營環境中,企業不能按傳統的思維方式僅限在一個局部區域或國內市場謀求發展,就算企業目前沒有強有力的核心競爭力,仍然可以尋找區位吸引力較強的國家和地區進行跨國經營,充分利用市場全球化的機遇發展商品出口,通過規模生產提高企業經營的效率。
3、中國經濟經過十幾年市場化進程,已經擁有一大批具有相當規模和實力的企業,這些企業可以充分利用中國的資源優勢和勞動力優勢生產制造成熟的、標準化的產品,對西方發達國家出口商品;另一方面,還應充分利用技術的梯度擴散效應對其它合適的發展中國家開展技術授權或靈活投資等國際經營。
4、學習導向型的跨國發展戰略。把跨國經營作為學習的途徑,學習西方國家先進的管理知識、先進的技術,在發展自身實力的基礎上必須與國外企業合作,提高跨國經營的質量和國際分工的層次。日本企業通過戰略聯營廉價地獲得美國一流大企業的技術,通過消化吸收和創新培養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創立日本企業強大的競爭優勢。我國的聯想、海爾、長虹、科龍等發展較快的企業也是通過與國外企業的合作學習、引進先進的技術,大大加快了發展的速度,從而能夠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而且還為進一步向海外市場發展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