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區域公共管理的制度創新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推進以及區域化程度的加深,一些區域公共管理問題日益呈現出來,所以創新區域公共管理制度就顯得尤為重要。本文首先對公共管理制度創新的必要性進行了闡述,并指出了我國區域公共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在轉變政府治理理念、健全區域公共管理法制建設和改進政府績效評價體系建設等方面提出了相應的策略,以適應時展的要求。
關鍵詞:
區域;公共管理;制度創新
區域公共管理理念的產生與發展和經濟發展息息相關,其訴求緣于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但是,我國現行的制度不利于區域經濟資源的配置和區域經濟合作,其結果是區域公共管理法人問題暴露無遺。例如,當前公共管理領域法律法規的不健全,改革進展的緩慢,配套機制的不健全和不完善等,使得部分地區地方保護主義盛行,區域間政府在處理區域公共管理問題上很難達成一致,因此加強區域公共管理制度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一、創新區域公共管理制度的必要性
1、市場化改革推動了公共問題的產生在市場經濟飛速發展的同時,相應的政治體制改革呈現滯后性,法律方面的建設也不到位,相應的行政配套改革與經濟發展不相適應,這就導致市場化改革造成了很多社會問題和矛盾層出不窮,社會公共管理問題在空間上的重組和集聚,與傳統行政區劃是不一樣的,由限制性的區域拓展為由多個區域組成的區域聯合體,成為了區域公共性的問題,造成我國區域公共管理問題的復雜化。隨著市場化改革的逐步深入,一方面,市場化程度的加深能夠自發地調節經濟秩序,有利于各企業自主經營,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另一方面,促使了我國區域公共管理問題的產生。
2、科技的發展產生了很多公共管理問題我國的區域發展不平衡,這是我國的基本國情,因此,造成我國公共管理問題在區域發展過程中逐步凸顯出來。首先,我國東部沿海發達地區、中部內陸次發達地區以及西部邊遠欠發達地區之間存在的代溝越來越大;其次,位于我國東北地區的一些老牌工業基地以及中部次發達地區一些具有較好工業基礎的省份,其發展已經進入到瓶頸期,經濟蕭條,結構落后,由以往的“模范區域”轉變為我國的“問題區域”;再次,邊遠地區、山區、少數民族地區等區域與沿海地區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現代化腳步落后;沿海發達地區內部差異明顯。
二、我國區域公共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1、我國區域公共管理存在著“泛行政化”問題我國的制度與其他國家大不相同,組織運行方式行政化,組織目標和權力都來源于行政化,這些可以有效地保證組織的正常運行,促進政府之問的合作與溝通。同時,我國的行政區域具有很強的經濟性,各個級別的政府都不愿放棄對本區的獨立經濟管理權利,行政區域意識阻礙了區域之間的聯系,區域公共管理的“泛行政化”不利于行政管理中的合作和平等的關系構建,造成政府的有關部門的辦事效率極低,而最終導致區域公共管理制度難以創新。2、我國區域之間的公共管理缺乏強有力的法律保障一般而言,一個國家在進行區域公共管理制度創新時,必須要以該國相關的法律法規為依據,一旦創新內容與該國法律法規不相符,制度創新也就難以實現。當前我國法律法規在這方面幾乎是空白,使我國區域公共管理缺乏了法律支持。而且,由于沒有相關法律法規的制約,區域主要領導人在制定區域間合作方案的過程中帶有很大的隨意性,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區域公共管理制度的創新。
3、區域公共管理主體之間缺乏協作精神首先,各區域政府之間在區域公共管理問題上缺乏協作精神。通常來說,如果區域之間就公共管理問題引發矛盾,最好的解決方式就是通過不同區域之間政府進行協作。但是,沒有相關的法律保障,各區域政府在公共管理方面存在主觀臆斷,因此,多個區域政府在公共管理方面的觀點各不一樣,需要兩個政府所屬的上級政府來協調。其次,各區域政府與其他公共管理主體之間在公共管理問題上缺乏協作精神。我國區域公共管理的主體廣泛,其中包括區域政府、各種非政府組織、利益集團等。但是,政府是公共管理的主導者,利益集團只是充當公共管理的對象,而非政府組織由于數量少、能力有限很難在我國區域公共管理中發揮作用。
4、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政府績效評價體系目前,我國還沒有統一而完善的績效評價體系。在我國對一個地區或者是一個政府官員進行績效評價時,通常將GDP水平的高低作為衡量區域發展水平的唯一指標以及政府官員政績的標志。這種不完善的績效評價體系導致政府官員為了提高GDP發展水平,為區域經濟的發展而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導致了公共資源的浪費。
三、區域公共管理制度創新的對策
1、轉變政府的治理理念,加快公共管理制度創新路徑的形成政府治理的理念應該側重于區域協調發展以及和諧共存。行政管理必須突破傳統理念理念的桎梏,才能開展區域公共管理制度的創新,這就要求政府在公共管理中運用新的治理理念,使區域間的發展得到進一步統籌規劃。區域公共管理在公共權利的運用方面,其依賴的權威應該是上下互動,且多元的和分散的,彼此之間是一種合作網絡的關系。在對公共事務的管理方面,各主體間相互合作,通過談判、協商、建立伙伴關系等多種途徑來實現目標。
2、加強和完善有關區域公共管理的制度建設在各地區之間建立共同的約束和激勵機制是必要的,特別是一些公共政策必須統一起來,如信息共享、招商引資、外貿出口等。首先,在經濟領域,應該從區域間協調發展的角度對生產力布局及區域產業發展方面的規則進行調整,應該沖破區域之間的壁壘,進一步促進市場的開放及資源的合理配置與流動,最終實現區域間經濟的和諧發展。其次,在社會領域。區域內的管理制度應該統一協調起來,為解決公共管理問題提供制度依據。應該統一開發并利用區域內的自然資源,共同保護和治理環境,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應統一規劃、合理布局,做到利益共享、責任共擔。
3、促進區域政府之間的團結合作,建立多層面網絡組織機構在新形勢下,必須要對我國區域公共管理體制進行創新。需要在尊重我國國情的基礎上,吸取國外先進的管理經驗,在中央和地方政府及市場中介這三個組織層面上實現制度化,使各方之間相互協調。培養團結合作的精神,實施開放性的區域公共管理,以實現我國各區域之間的協調發展。
4、改進政府績效評價體系政府績效評價體系,又稱為政府業績評估,績效評估的對象主要是行政管理活動的參與人員,對行政管理人員的業務成績和工作取得的效果進行考核與評價,這種政府績效評價體系是上級政府對下級政府政績的考核與測評的有效捷徑,所得結果是對下級政府及其部門業績考核、確定和判斷其工作優劣情況的一種綜合反映,同時也可以為上級部門進行干部選拔提供真實、準確的參考依據。
四、結語
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在我國,傳統性的區域公共管理模式已經不能適應我國當前形式的發展,這種區域公共管理所造成的弊端被無限放大。時代的發展要求區域公共管理的方式也要與時俱進,即在尊重國情的基礎上,對區域公共管理制度加以創新,使傳統的區域公共管理制度得以轉變。
參考文獻:
[1]陳芳瑞.論區域公共管理的制度創新[J].中山大學學報,2013(17):134-136.
[2]張靈潔.區域公共管理的制度創新探討[J].中國外資,2013(16):89-91.
[3]李玉珠.我國區域公共管理制度創新的障礙與對策———基于制度變遷的視角[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2011(13):64-66.
作者:王祺龔 單位:華僑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