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工程機械技能型人才的培育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技術型技能人才資源方面
技術型技能人才側重于設備產品的生產、銷售、使用和服務環節,該類人才的培養和培訓,是職業教育的重點。工程機械屬于技術密集型設備,無論是在設備的制造、銷售還是使用與服務過程中,都涉及到多個技能型工種的配合。當前,與工程機械技能人才緊密相關的企業其主流依然是工程機械制造企業和工程施工企業兩大類,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和行業需求的變化,其他如工程機械銷售企業、維修企業、公路養護與排障企業也正逐漸占據重要的位置。根據江蘇省交通技師學院與兄弟院校進行的工程機械企業聯合調查和行業資料查詢,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及分工越來越細,而最為主流的新的職業方向為工程機械裝配與調試、工程機械銷售與技術服務、工程機械電工電子技術、公路養護與排障機械、公路工程機械化施工技術等。
1.工程機械產品裝配與調試方向。2010年6月6日公布的《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大力開發經濟社會發展重點領域急需緊缺專門人才”這一項提到的第一個領域便是裝備制造領域,而高級技術人才的缺乏是制約所有工程類行業發展的重要因素。工程機械產品裝配與調試工作者主要在是在制造企業和銷售企業中工作。在受訪企業的反饋意見中,從業人員大體存在學歷不高、學習能力不強、學習意識薄弱、業務技術不精熟、責任觀念不強等問題。綜合部分受訪相關企業的調研反饋,在此列出產品裝配與調試從業人員的大致情況。(見表1)。
2.工程機械產品銷售和技術服務方向。工程機械產品的銷售和技術服務是緊密相連的,工程機械作為生產工具的核心價值是不能影響客戶的生產活動,因此,在產品質量趨同的情況下,銷售模式的關鍵在于服務水平。據相關的統計資料顯示,機械產品50%~60%的利潤是在服務領域中產生的。能否建立起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銷售服務體系,是決定我國機械工業今后發展的一個非常關鍵的因素。
作為工程機械銷售與技術服務人員,其工作面覆蓋產品銷售企業、產品維修企業、公路養護企業和工程施工企業。隨著工程機械制造企業對降低銷售、服務成本的需求不斷增加,對營銷類人才的要求也在持續提高,要求此類人員必須既懂技術,又會銷售。同時,我國的經濟發展模式正在從粗放式向綠色環保、精細資源模式轉變,相關企業都越來越重視對企業成本和資源的管理,工程機械的維修和再生技術愈發受到重視。
然而,目前國內開設工程機械行業的營銷與技術服務專業的學校非常少,由于沒有專業對口人才,很多企業只能無奈地在“市場營銷”和“機械制造”兩個專業中選擇,由此可見,該類人才缺口極大。
3.工程機械電工與電子技術方向。在全球經濟發展和技術進步的推動下,工程建設的速度和質量要求越來越高,對機械設備的要求也相應提高,新型機械設備不斷產生。特別是工程機械控制技術的電子化已代表當今技術的發展趨勢,其使工程機械逐步實現向全自動、機群控制和遠程控制方向發展,各項新技術的應用對技能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程機械電工與電子技術的應用,側重于產品的制造企業和維修企業。在調研中,很多企業表示該方向上的技能人才缺失比較嚴重,部分企業甚至反映其從業人員無法快速有效的完成工作,從業人員的數量、能力和水平有待提高。
4.機械化施工技術方向。隨著工程建設速度和質量的不斷提高,機器日益復雜、施工技術日益先進,而現有從業人員能力水平低下,早已顯現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在人才的資源層次上,國外的工程機械產品對操作人員的學歷要求很高,特別是履帶式起重機等大型機械,其學歷要求起碼是在本科以上。而目前在國內,操作工程機械產品進行實際工作的操作人員大多文化水平很低,以中學文化層次為主。根據我校與兄弟院校進行的聯合調查,在東部地區幾個省份(山東、江蘇、浙江、廣東等),工程機械產品的操作與維修人員中初中文化層次達到35%左右,高中文化層次為45%左右,其余多為從事工程機械產品操作工作多年、學歷偏低的從業者,本科及以上學歷者幾乎為零。而在這其中,中級工約占14%、高級工約占8%、技師僅約占2%,其余則多是無技術等級。在一定程度上,這一數據統計反映了當前國內工程機械行業產品操作人員的大致狀況。
在從業人員的培訓上,目前國內在除了挖掘機等部分產品項目上有專門的培訓學校,以及部分產品由廠家提供培訓外,多數產品的操作手沒有任何培訓機構予以指導,新手都是由相對有經驗的師傅通過傳統的“幫傳帶”模式教育出來。受訪企業中,操作手經過正規培訓的人數僅占總人數的20%,能夠按照規范進行設備正常保養和維護的僅為35%。僅僅依靠工地上的師徒相傳,未能進行系統的培訓,沒有掌握必須的安全規章和操作規范,勢必在工程建設過程中埋下重大的質量隱患和安全隱患。在相應的工作內容上,目前國內的工程機械產品操作人員僅能進行單一或部分類型產品的操作,范圍具有較大的局限性,同時,很多操作手大多不會進行簡單故障的診斷和排除工作,甚至在遇到故障時,不能感知。即使能感知到故障的發生,多數會根據設備的運行情況,選擇不理會或者通知企業售后服務部門來進行處理,影響了機械效能的正常發揮,甚至造成生產資源的極大浪費。
5.公路養護排障機械方向。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快速發展,公路通車里程的不斷增長,公路客貨運輸量也在急劇增加,給公路帶來越來越大的壓力,公路管養工作也愈來愈顯得重要。李盛霖在2011年全國養護管理工作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加強公路養護管理是加快發展現代交通運輸業、實現科學發展、安全發展的根本要求,是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根本要求。據統計,2011年全國公路養護里程數為398.04萬公里,綠化里程數204.45萬公里,分別占公路總里程數的96.9%和49.8%,比上年末分別提高了0.2和1.3個百分點。公路管養工作愈發受到各級政府的重視,公路養護企業也隨之不斷產生,現有的從業人員無論在數量、質量和能力上,都已經無法滿足企業的需求。
工程機械行業未來對該類人才的需求分析與對策
“十一五”期間,我國工程機械行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輝煌成績。從2006年起,工程機械保有量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增長,到2010年底,我國工程機械主要產品保有量為413萬~447萬臺,而到2011年底,國內使用期限內工程機械設備保有量則躍升為504萬~547萬臺。與此同時,需要的工程機械操作與維修人員遠超過400萬,裝配與調試人員超過30萬,其他還有營銷人員及售后技術服務人員等。據不完全統計,上述各類從業人員的數量在600萬左右。
從圖1可以看出,2011年企業對人才的需求量逐月持續走高,行業求職者在活躍期集中出現在春節后至年中7月份間,其他月份相對平緩。而圖2顯示,求職者的增幅無法滿足企業招聘需求,工程機械行業人才供給壓力依舊存在。在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司于2011年7月的“工程機械‘十二五’發展規劃”中提出,“十二五”期間工程機械行業的發展戰略是推進我國工程機械產業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的轉變,實現我國工程機械產業由粗放型、模仿型、數量型向科技創新、質量、效益型的轉變。因此,知識型技能人才的需求將會出現相對較明顯的增長,其中對研發骨干、創新力量的需求將有一定程度的增幅趨勢,創新型應用人才在相當一段時間內將成為國內研發生產企業的重要培養和爭奪目標。
結合目前國內工程機械制造行業的發展態勢和現有人才結構,以機制創新、體制創新和管理創新為輔助,加強產教研融合、優化研發環境、提高研發扶持、強調研發培養、重視可持續化發展是保證研發和設計力量合理發展并延續的必經之路。技術型技能人才的需求量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國家經濟調控、國內外經濟形勢、行業發展規劃和企業生產管理等因素的影響,短期內其總量不會有太大的變化。然而,考慮到行業的發展趨勢和企業的實際需求轉變,技術型人才的結構優化、質量精強、數量提高將勢在必行,最主要的需求將集中在工程機械裝配與調試、工程機械銷售與技術服務、工程機械電工電子技術、公路養護與排障機械、公路工程機械化施工技術等前述五個職業方向上,而提高技術型人員的質與量,在于培訓和培養的有效開展。
雖然,為了提高工程機械行業技術人員隊伍的整體素質,構建行業特有工種職業技能鑒定工作體系,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于2006年9月18日成立了“機械工業職業技能鑒定工程機械行業分中心”,授權開展工程機械行業國家新職業的申報、國家職業標準的制訂和鑒定教材的編制和實施、人員培訓等工作,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也已經批準了“工程機械修理工”(含操作工)和“工程機械裝配與調試工”二個新職業的申報,一大批人員經考核合格取得了“職業資格證書”,但對于工程機械的制造與使用企業來說,仍遠遠不夠。據統計,目前國內的大專院校并未開設規范的技術工人培訓專業,而在技工學校的專業目錄中,僅有筑路機械操作與維修專業。就江蘇而言,全省范圍內開辦筑路(工程)機械類專業的中等職業學校僅有江蘇交通高級技工學校等3家及少數短期培訓單位,上述學校培養能力之和年不足400人,遠遠不能滿足本行業對人才的需求,培訓和培養的范圍和深度仍需有效提高。
根據上述分析,進行工程機械(包括筑路機械)專業群建設,大力推進具有實用意義、滿足行業和企業需求的新職業方向建設,則能有效推動相關專業的技能型人才的培養,有效滿足工程機械行業及企業對技能人才的需求。當前,國內技工類院校、中等職業學校乃至高等職業院校均未開展這項工作。
本文就當前國內外工程機械行業技能型人才結構和需求問題進行了企業調研和資料查詢,側重分析了目前國內工程機械行業技能型人才的結構狀況及當前問題,在查找國內工程機械行業發展瓶頸、技能型人才培養困局及產生原因的基礎上,分析了未來行業的發展趨勢及其對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變化,提出了開展工程機械專業群建設,推進以工程機械裝配與調試、工程機械銷售與技術服務、工程機械電工電子技術、公路養護與排障機械、公路工程機械化施工技術等五個職業方向為重點的專業建設規劃實施,加強、深化技術培訓等建議。
作者:李欣單位:江蘇省交通技師學院機電工程系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