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網(wǎng) 資料文庫 哲學視域中的認同意蘊思考范文

哲學視域中的認同意蘊思考范文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哲學視域中的認同意蘊思考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fā)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哲學視域中的認同意蘊思考

一、認同中的內化和外化環(huán)節(jié)

一個完整的個體認同活動是一個過程,包括內化和外化兩個環(huán)節(jié),兩者相互銜接并相互作用。茲分別作些分析。個體在實際上所存在著的“我是誰”與個體對“我是誰”的意識是不一樣的,需要有一個從前者向后者的轉化。在這個轉化或意識的過程中,個體形成了對于“我是誰”的理解,由此就構成了認同的第一個環(huán)節(jié)。這個“我是誰”的理解離不開“我”對于他人對“我”理解的理解。柏克認為“,角色是一種行動,但這種行動的參照是他人的期望”。米德說,“他自己的作為一個自我的經(jīng)驗是從其他人對他的動作中獲得的”,即從和他處于同一社會群體的其他個體成員的特殊立場出發(fā)來經(jīng)驗他的自我本身。這個參照或經(jīng)驗不是機械地模仿,而是加入了個體對參照或經(jīng)驗的理解,從而就與主體的意向等聯(lián)系在一起。于是,這個“他人的期望”或“從其他人對他的動作中獲得”的經(jīng)驗作為對角色的理解,就成為個體“確立和論證自身”的根據(jù),從而就構成了個體關于“我是誰”意識的基礎。由于實際上“我是誰”中的“我”就是對“我是誰”予以理解的主體,因此實際上的“我是誰”的內容正內含著對于“我是誰”的理解,從而包含著“我”在理解“我是誰”時對“我是誰”所產(chǎn)生的意向。因此,沒有對實際上的“我是誰”的理解,可以說就不存在實際上的“我是誰”,也就談不上對實際上的“我是誰”的理解。這樣的說法似乎是自相矛盾的,但確是在認同第一環(huán)節(jié)中實實在在地存在著的。這是由于意識主體與意識對象的同一性所形成的意識內容自我纏繞和相互滲透,由此說明了認同中內化環(huán)節(jié)的復雜性。個體用角色規(guī)范來指導自己在角色中的行為,于是就進入個體認同活動的另一個環(huán)節(jié)即外化環(huán)節(jié)。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一方面如柏克和米德所說,人們必然在與他人的互動中修正自己的行為,以達到使內在的指導行為的角色規(guī)范與外在的社會賦予角色規(guī)范相一致的目的;然而,另一方面,個體不是簡單地按照社會所賦予個體的角色規(guī)范和被動地“從其他人對他的動作中獲得的”經(jīng)驗來行為的。“一個意識到自己尊嚴的人,他不會被動地或屈辱地適應輿論和社會對他的角色要求,因為,我們深信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一種獨特的作為人的存在方式,每個人都有他或她自己的‘尺度’,生命意義的釋義在現(xiàn)代社會已經(jīng)個體化,這一耳熟能詳?shù)捻f伯觀點已緊密地建構于現(xiàn)代人的自我意識之中”。

于是在內化環(huán)節(jié)中所具有的意向成分就在外化環(huán)節(jié)中進一步發(fā)育為應然。實然和應然是一對哲學范疇。實然總與現(xiàn)實性聯(lián)系在一起;應然總與可能性相聯(lián)系。人的生命之為生命,就在于是“實然”和“應然”的統(tǒng)一。人生作為實然雖然不是預成的,卻是現(xiàn)實的,即總是與人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的所作所為聯(lián)系在一起。應然總與可能性聯(lián)系在一起,從人的愿望出發(fā),對于人有利的可能性就成為“應當如此”的理想,即成為應然。“動物的一生只有實然,沒有應然”,然而在人的生命過程中“既有實然,也有應然”“,人的能動性就在于創(chuàng)造條件,使存在于人生實然中的應然轉化為實然。這就是人生的自我塑造”。從這個意義上說,個體認同是與“人生的自我塑造”聯(lián)系在一起的,“我是誰”的意識在“人生的自我塑造”所形成的“個體發(fā)展的整體安全體系的關系中得到理解”。在邏輯上,認同過程中兩個環(huán)節(jié)的排列有前后之分:沒有對于實際存在著的“我是誰”的意識,個體就不能以所意識到了的角色中的“我是誰”來規(guī)范行為,因此前一個環(huán)節(jié)是后一個環(huán)節(jié)的前提;沒有角色的行為,就不需要個體對于“我是誰”的意識,因此后一個環(huán)節(jié)是前一個環(huán)節(jié)的歸宿。然而在現(xiàn)實生活中,認同過程中的兩個環(huán)節(jié)相互銜接、彼此滲透,很難區(qū)分前后。第一個環(huán)節(jié)中關于實然的“我是誰”不僅在第一個環(huán)節(jié)中就表現(xiàn)了自我纏繞,而且更是在第二個環(huán)節(jié)的主體與他人的互動以及主體作為實然與應然統(tǒng)一的外化中形成;而第二個環(huán)節(jié)中個體與他人互動中對自己行動的修正,以及主體作為實然和應然統(tǒng)一的外化,又離不開第一個環(huán)節(jié)中對于實然的“我是誰”的意識。通過對于“我是誰”的認同過程,不僅是社會及其關系塑造了人的活動,而且也是人的活動創(chuàng)造了社會及其關系。柏克就此認為,“認同和社會結構其實是一枚硬幣的兩面”。人類創(chuàng)造歷史的能動性正可以從“一枚硬幣”展現(xiàn)其“兩面”的辯證過程來予以理解。

二、在認同兩個環(huán)節(jié)中“自我延伸”

認同的兩個環(huán)節(jié)相互銜接、彼此滲透,從而使認同成為“一種趨向、一個過程”,“認同不是預先設定的,它是從對自身的行為、語言和每日實踐與社會情境和環(huán)境相互關系的解釋和歸因中引發(fā)的自己與環(huán)境之間復雜的動態(tài)平衡的過程”。正是在認同的“動態(tài)平衡的過程”中,一方面“讓社會成為自我的一部分,或者成為分享關系的一部分”,另一方面“讓個體成為某社團的一員”。需要強調的是,這兩個方面是同一個過程,沒有先后之分,彼此不能分離。“個體在社會中通過與別人的差別確立和認證自身”的同時,將群體或社會的信仰和情感等因素“構成了他們自身明確的生活體系”,從而“將自我視為一個群體的一部分”,由此就實現(xiàn)了人們通常所說的對于社會價值觀念的認同。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就可以理解認同“是一項‘自我的延伸’,這是認同核心”。之所以強調這是“認同核心”,是因為個體離不開群體,群體是個體的普遍存在方式,離群索居式的“魯賓遜一類的故事”,“僅僅表示對過度文明的反動”。一方面“個人的自我目的不可能獨自實現(xiàn),而必須在與他人追求共同的理想中才能實現(xiàn)。這些與他人共同追求的理想便也成為與自我不可分割的、構成自我本身的基本要素”。另一方面,“維系人格與社會及文化之間的互動”,使個體置于“整體安全體系的關系”之中,從而使之具有安身立命之“根”的歸宿感?!拔揖哂惺裁匆饬x”的人生價值離不開社會,否則必然要形成自我認同危機。于是自我向所屬群體或社會的延伸,就構成了“確立和認證自身”中“認同的重要方向和內在要素”。

這種“自我的延伸”就本質而言,總是體現(xiàn)著個體的作為“社會成員與社會的同一性關系下的利益、需要的直接或間接的內在關聯(lián)”。生活于價值形態(tài)世界中的個體作為價值關系的紐結,總是具有由價值意識積淀而形成的個體價值觀念。社會中的個體價值觀念必然會與某一社會價值觀念發(fā)生“利益、需要的直接或間接的內在關聯(lián)”,使個體在“產(chǎn)生我群體、他群體分類”時,對我群體“引起積極的、相應的認同與后續(xù)的心理和行為”,對他群體則產(chǎn)生相反的認同態(tài)度與后續(xù)的心理和行為。值得指出的是,與特定社會價值觀念形成“直接或間接的內在關聯(lián)”的方向不是向外的,而是向內的,是用“與”這個連詞把作為個體的主體內與主體外聯(lián)結起來,從而在“自我延伸”中形成“內在關聯(lián)”;否則,就不能在作為個體的主體內“確立和認證自身”。有些學術文章總是把認同與社會認同分割開來,把認同僅僅理解為自我認同,方向是向內的;把社會認同僅僅理解為對社會價值觀念的認同,方向是向外的。這種觀點是值得商榷的。如前所述,認同既是自我認同,也是社會認同,個體正是在“確立和論證自身”的過程中,既“讓社會成為自我的一部分”,從而實現(xiàn)了“自我延伸”;又“讓個體成為某社團的一員”,從而實現(xiàn)了“自我延伸”。而“讓社會成為自我的一部分”和“讓個體成為某社團的一員”是同一個“自我延伸”過程,體現(xiàn)了對社會價值觀念的認同。因此個體在認同中的“自我延伸”的方向不是向外的,仍然是指向自身的。

三“、自我延伸”中的自愿原則和利益原則

其一“,自我延伸”中的自愿原則。恩格斯在批判杜林形而上學的真理觀時強調“我們不知道有任何一種力量能夠強制處在健康清醒狀態(tài)的每一個人接受某種思想”。根據(jù)恩格斯的這一思想,我們可以推論,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一種力量能夠強制處在健康清醒狀態(tài)的人接受一種社會價值觀念。這就是人之所以“超越于一切價值之上,沒有等價物可代替”而謂之的“尊嚴”輱訛輧。尊嚴是人成為人的一個根據(jù),因而是絕對的。黑格爾說“:法的命令是‘:成為一個人,并尊敬他人為人’”。不能強制個體接受他并不認同的某一種社會價值觀念,法律的意義就在于要保護人的尊嚴。如果社會價值觀念中的“文化、價值觀、信仰、情感”不能與個體價值觀念中相應的“社會知識、信仰、價值觀、情感”發(fā)生契合并引起共鳴,那么即使運用外在的強制力量,個體的認同仍然不能發(fā)生。這不是因為“利用國家權力的制裁來糾正或懲罰那些與我們觀點相左的人,是不合乎理性的或錯誤的”輳訛輧,盡管政治權力常常被濫用來為此目的服務,從而必然是“南轅北轍”;而是因為,人的尊嚴所體現(xiàn)的思維的至上性決定了不能用強制來迫使作為人的“一個人接受某種思想”。要使某一社會價值觀念在個體的認同中發(fā)生作用,就必須使個體“對之存感激之情”。在認同的第一個環(huán)節(jié)中,個體在關于實然形態(tài)“我是誰”的意識中,就會自愿地體現(xiàn)對之“存感激之情”的社會價值觀念所賦予的角色規(guī)范,于是該社會價值觀念的內容就會成為“自我的一部分或分享關系的一部分”,從而在“確立和認證自身”中發(fā)生作用;在認同的第二個環(huán)節(jié)中,個體在按照“我是誰”的實然和應然之統(tǒng)一的規(guī)范行動時,就會自愿地體現(xiàn)對之“存感激之情”的社會價值觀念,于是該社會價值觀念的內容就會在個體“將自我視為一個群體的一部分”,從而在“確立和認證自身”中發(fā)生作用。

當然,這并不意味著社會不存在關于個體對某一社會價值觀念認同的能動性。社會需要研究如何能使個體對一定社會價值觀念“存感激之情”,從而使個體對此“引起積極的、相應的認同與后續(xù)的心理和行為”。這就需要進行大量的宣傳工作。在現(xiàn)代社會,尤其是世界進入了“數(shù)字化”時代,“‘教導文明’”應當被“‘對話文明’”取而代之,如果一味地居高臨下,則結果往往是適得其反。這就需要把特定社會價值觀念通過宣傳的組織環(huán)節(jié),“進入到形成社會輿論的公眾意見互動的傳播中介之中,以內在的方式發(fā)生作用”;這就意味著以平等的身份進入認同個體之間的交往和對話之中,從而“在公眾意見的雙向和多向的互動傳播中發(fā)生影響”。這樣就使認同個體能對特定社會價值觀念心悅誠服地接受,在認同的兩個環(huán)節(jié)中“自我延伸”,從而在“確立和認證自身”中明了“我是誰”。其二,認同“自我延伸”中的利益原則。既然認同的“自我延伸”在本質上總是體現(xiàn)著個體的作為“社會成員與社會的同一性關系下的利益、需要的直接或間接的內在關聯(lián)”,那么對于某一社會價值觀念的認同就必須與個體的利益聯(lián)系在一起。個體有多種角色,相應地就有多種利益,經(jīng)濟利益始終是基本的和主要的方面;而體現(xiàn)在意識形態(tài)中的政治利益作為“具有普遍性形式的思想”,總意味著對個體體現(xiàn)在社會存在中利益的本質概括,從而總能深刻地反映包括物質利益在內的個體整體利益。黑格爾曾深刻地指出,在市場經(jīng)濟社會中,“個別的人,作為這種國家的市民來說,就是私人,他們都把本身利益作為自己的目的”。馬克思更是直截了當?shù)刂赋?,在人類的一切歷史中,“人們?yōu)橹畩^斗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在由計劃經(jīng)濟體制向市場經(jīng)濟體制轉型的社會時期,個體意識日益凸顯,利益意識也日益凸顯“,‘以自身為目的’的核心是‘以自己的利益為目的’”。這種情況反映在社會意識中,就使社會轉型中的社會價值觀念普遍地發(fā)生了并仍在繼續(xù)發(fā)生著巨大的變化,以與社會轉型過程中作為社會存在的市場經(jīng)濟社會形態(tài)相適應。這種巨大變化,對于生活于社會中的個體價值觀念發(fā)生了重大的影響。

要使某一社會價值觀念在個體的認同中發(fā)生作用,就要使該社會價值觀念所體現(xiàn)出來的利益意識的變化與個體價值觀念所體現(xiàn)出來的利益意識變化“高度吻合和匹配”。“明理”固然重要,從而在“對話文明”中使個體心悅誠服;然而利益是更為根本的,一旦個體在認同中意識到某一社會價值觀念合于自身的利益,那么個體就會在認同的兩個環(huán)節(jié)中對該社會價值觀念“存感激之情”,于是利益意識就轉化為自愿意識。由此在個體認同的兩個環(huán)節(jié)中,該社會價值觀念的內容就會成為“自我的一部分或分享關系的一部分”,就會在“將自我視為一個群體的一部分”中發(fā)生作用,從而在“確立和認證自身”中明了“我是誰”。在當前關于社會價值觀念的認同研究中,一定要牢牢記?。骸啊枷搿坏╇x開了‘利益’,就一定會使自己出丑”,“這種利益是如此強大有力以至戰(zhàn)勝了馬拉的筆、恐怖主義的斷頭臺、拿破侖的劍以及釘在十字架上的耶穌受難像和波旁王朝的純血統(tǒng)”輰訛輨。因此,必須使認同個體在實際上而不是口頭上感受到社會價值觀念與自己的利害關系,當然這并不意味著不需要明理,而是同時必須使認同個體在理論上理解到社會價值觀念與自己利益的內在聯(lián)系,由此個體就不會感到外在強制下為了他人而不得不“認同”,而是自覺自愿地認同。正是在這種自覺自愿中,個體在關于社會價值觀念的“自我延伸”中“確立和認證自身”,于是信仰的情感也就在其中了。

四、關于由認同向共識轉化的思考

認同與共識相聯(lián)系,然而不能把兩者混同。認同作為“我是誰”的反思是指向自身的,個體在認同中把社會價值觀念作為“自我延伸”的內容,從而在“讓社會成為自我的一部分”和“讓個體成為某社團的一員”中“確立和認證自身”。共識作為“不同價值主體之間通過相互溝通而就某種或某類價值及其合理性達到一致意見”的過程,是指向“不同價值主體”即眾多個體的,不同價值主體通過“多元性競爭和理性對話”,“從而可以尋找到某種相互共享的價值理念”,形成一定程度的價值觀念方面的共識。如果說,前者是從微觀角度來理解社會價值觀念與社會成員接受之間的關系,那么后者就是從宏觀角度來理解社會價值觀念與社會成員接受之間的關系。然而,認同和共識又相互聯(lián)結在一起。共識以認同為基礎,認同是共識的細胞。關于認同向共識的轉化可作以下四點思考:其一,在個體認同的相互作用中形成共識。如前所述,個體認同盡管是指向自身的意識活動,但不是“私人”的,總要通過某種行為體現(xiàn)出來,否則認同就沒有必要進行,也就無所謂存在。人不能離群索居,既不能離開社會的物質生活,也不能離開社會的精神生活,從而必然與彌漫于社會之中的價值觀念發(fā)生關系。任何一個成熟的社會總存在著一些基本的社會價值觀念,像“精神的太陽”那樣地照耀著生活在社會中的人們。既然對社會價值觀念的個體認同不是“私人”的,既然一些基本的社會價值觀念總會對生活于社會中的個體發(fā)生影響,那么個體對這些基本社會價值觀念的認同狀況就必然會在個體之間發(fā)生作用,從而相互影響。就微觀層面來說,個體對于社會價值觀念的認同狀況必然會受到其他人的評價,從而使自己的認同狀況發(fā)生變化;從宏觀層面來說,個體之間對于社會價值觀念認同狀況的相互影響,必然會在社會層面形成某種程度的共識。黑格爾從偶然性與必然性之間的相互關系中來闡述個體認同相互作用中共識的形成?!皞€體所享受的形式的主觀自由在于,對普遍事務具有他特有的判斷、意見和建議,并予以表達”,因而眾多個體主體的認同作為個體意見總是林林總總,有很大的偶然性;然而偶然性內隱藏著必然性,眾多認同個體的共識“作為絕對的普遍性、實體性的東西和真實的東西”就體現(xiàn)了出來。埃弗雷特•羅杰斯從信息傳播的角度來闡述個體認同相互作用中共識的形成。信息在傳播的過程中“相互作用是重要的,因為與其說信息傳播是信息簡單地從一個人傳到另一個人,還不如說是授受關系的產(chǎn)物。傳播能使意義逐漸趨向一致,即意義并合。新思想的產(chǎn)生,正是意義并合過程的產(chǎn)物”。

值得指出的是,不同個體認同通過相互作用形成一定程度的社會價值觀念方面的共識,是一個建構和解構的過程。在社會轉型時期,對于一定社會價值觀念所形成的共識尤其要注意是一個動態(tài)過程,對此不能采用一勞永逸的思維方式。其二,人文精神時代特征是認同轉化共識的根據(jù)。一個社會價值觀念要為大多數(shù)個體認同,成為社會層面的“共識”,其內容必須與人文精神聯(lián)系在一起。人與動物不同,人的生命過程是與對生命過程的理解聯(lián)系在一起的,甚至可以說,是在對生命過程的理解中展開的。人文精神作為人的存在或活動的精神,體現(xiàn)著對人的生命過程的理解,從而凝聚著對人的生命過程的本質規(guī)定。人“就是為自身而存在的存在物,因而是類存在物”,而“一個種的全部特性、種的類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動性質,人的類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人文精神作為對人的生命過程的理解,其“類特性”就是自由,人文精神的展開就體現(xiàn)著人類追求自由的價值訴求。人文精神的明確提出是14、15世紀的文藝復興時期,但自從有了人就有了人文精神的思想內容,盡管其可以以自在的方式存在著,也可以以自為的方式存在著。在歷史上,人文精神在與超人性的“神性”、非人性的“物性”和反人性的“獸性”的對立統(tǒng)一中改變和展開其具體形態(tài),從而與具體時代的價值訴求聯(lián)系在一起。人在特定時代的生存和發(fā)展中總具有許多具體的利益并體現(xiàn)為具體的價值訴求,然而向往自由則是其終極的價值訴求。一定社會價值觀念所體現(xiàn)的人文精神時代特征是個體層面認同轉化為社會層面共識的根據(jù)。這就是說,一個社會價值觀念必須體現(xiàn)人文精神的時代特征,才能與體現(xiàn)該時代大多數(shù)人利益的價值訴求聯(lián)系在一起,才能為大多數(shù)個體主體認同,才能成為社會層面的共識。這正是上面說到的個體認同的“自我延伸”中利益原則在社會層面共識機制中的體現(xiàn)。其三,個體認同的復雜性與“重疊共識”的啟示。作為價值關系之紐結的個體是復雜的。人的經(jīng)濟地位和財富占有狀況不同,人的社會政治地位和權力占有狀況有別,人的接受教育和社會實踐經(jīng)歷不同等等,而這些方面的不同又交織在一起,從而使得在其基礎上所形成的體現(xiàn)利益的價值取向極其復雜。由此就會形成不同的個體認同,即使是對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人文精神時代特征的同一社會價值觀念,也會形成不同的認同,有的認同程度高,有的認同程度低,有的基本不認同,有的甚至反對。

羅爾斯在《政治自由主義》提出了著名的“重疊共識”思想。他認為,盡管“現(xiàn)代民主社會中存在著很多種不相容卻合理的各類綜合學說”,然而存在著“合乎理性的完備性學說之重疊共識”,從而使社會產(chǎn)生“多元條件下的有正當理由的穩(wěn)定”。羅爾斯的“重疊共識”思想對于我們的論題有兩個方向相反卻都十分有益的啟示:第一“,重疊共識”為在多元社會價值觀念中個體認同如何形成“共識”提供了啟示。個體認同的復雜性決定了在個體認同相互作用中所形成的共識不可能是“鐵板一塊”的;必須研究如何在人文精神時代特征的基礎上,“超出自己觀點的狹小圈子并發(fā)展各種他們可以依此面對更廣闊的公共世界來解釋和正當化其所偏好的政策”,以便形成多元社會價值觀念的“重疊共識”。當前在研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與國民接受之間的關系時,就需要分析不同個體的認同狀況,對于他們關于核心價值體系的認同狀況分別提出不同的要求,從而形成盡可能廣泛的“重疊共識”。第二“,重疊共識”為克服用社會價值觀念的一元替代多元提供了啟示。既然“共識”是“重疊”的,而不是“鐵板一塊”的,就不能用“鐵板一塊”來作為是否形成共識的標準,就不能用“共識”來消除多元,否則就會陷入專制主義。在共和國歷史上曾經(jīng)有過“輿論一律”的戒律“,一律”壓制“群言”,“一律”威鎮(zhèn)“百家”,也就談不上包含“多元”在內的“重疊共識”。共識必須把差異包含在內,共識需要尊重差異,包容多樣,否則意識形態(tài)就不會豐富多彩、絢麗多姿,從而出現(xiàn)“萬馬齊喑究可哀”的死氣沉沉的局面。其四,共識是社會主體認同的意志表達。人民是創(chuàng)造歷史的主體,從而是社會主體。在一般歷史條件下,社會主體不具有直接表達自己意志的感覺器官和思維器官,必須通過某種現(xiàn)實的“無機”方式,使體現(xiàn)其意志的“絕對的普遍性、實體性的東西和真實的東西”表達出來。在眾多個體認同相互作用中所形成的社會層面的共識作為“絕對的普遍性、實體性的東西和真實的東西”,表達了社會主體的認同。于是個體主體認同通過共識的中介轉化為社會主體認同。個體對某一社會價值觀念的認同,體現(xiàn)了個體主體的意志;通過社會層面的對某一社會價值觀念的共識表達出來的社會主體認同,就體現(xiàn)了社會主體的意志。在當前關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與國民接受關系的研究中,應該從社會主體認同的意志表達高度來理解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共識問題。共產(chǎn)黨人必須創(chuàng)造條件,在“消滅現(xiàn)成狀況的現(xiàn)實運動”輱訛輩中拓展和深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得以確立的物質的和精神的基礎,使眾多個體在認同的相互作用中不斷地強化社會層面的關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共識。否則,“如果從觀念上來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識形式的解體足以使整個時代覆滅”。確實應該具有這種憂患意識。

作者:陳新漢單位:上海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哲學系教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樱桃视频影院在线观看| 动漫乱人伦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电影在线免费观看| 一个人看的www日本高清视频 | 国产精品看高国产精品不卡| 久久人妻av无码中文专区| 特级黄一级播放| 国产影片中文字幕| gay同性男男自免费播放| 日韩精品中文字幕无码专区| 免费A级毛片无码视频| 黄色成人在线网站| 天堂网2018| 久久久精品久久久久久96| 毛片大全免费看| 国产91精品新入口| **网站欧美大片在线观看| 成人乱码一区二区三区AV|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无码中文字幕| 精品国产理论在线观看不卡| 国产片免费福利片永久| groupsex娇小紧的5一8| 成年在线网站免费观看无广告| 亚洲一卡2卡3卡4卡国产网站| 波多野结衣巨女教师6| 国产va欧美va在线观看| 青青热久久久久综合精品| 少妇人妻偷人精品视蜜桃| 久久精品视频2| 毛片大片免费看| 人人添人人澡人人澡人人人人 | 打开双腿让老乞丐玩| 亚洲国产视频一区| 精品国产男人的天堂久久|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 18女人腿打开无遮挡网站| 忍者刺客在线观看完整中文免费版| 亚洲免费人成视频观看| 男生和女生污污的视频| 国产国产人精品视频69| 91在线亚洲精品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