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中職生養成教育的措施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改革課堂教學,注重生成性
在養成教育工作中,教育者的教育和中職生心理矛盾的運動是相互聯系、彼此依存的。我們一方面要重視教育對中職生道德品質形成的深遠影響,另一方面還必須認識到中職生并非消極被動地接受外部教育,而是積極主動地對外部教育進行選擇,進而轉化為道德行為。所以,必須將灌輸教育與促進中職生內部矛盾運動有機結合,使中職生的養成教育取得實效。學校要注意把養成教育滲透到專業課堂中,教師更要努力把生硬、枯燥的專業語言轉換成生動、有趣的大眾話語,結合中職學校學生學習基礎差、理解力相對較弱的特點,適當采用掛圖、多媒體等教學輔助手段,創設“樂學”情境,在“樂學”過程中不斷提高教學效果。要重視教法研究,傳統的課堂教學幾乎為清一色的知識灌輸,在知識灌輸中有關人文、道德、藝術、審美、自然、禮樂教育以及中職生對道德的內省和知識的自覺性被徹底邊緣化。教師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探索創建以中職生發展為本的課堂教學模式,變單向灌輸為雙向交流,如“參與型”、“討論型”、“體驗型”、“社會實踐型”、“咨詢型”等,注重對學生道德思考、道德判斷和道德選擇能力的培養,力求講授形式新穎活潑、豐富多樣,從而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
2發揮身教作用,落實示范性
養成教育有著廣闊的天地,教師在日常生活和與中職生的交往中隨時隨地便可施教。養成教育需要身教和潛移默化的力量,生動而富有活力、含蓄而頗具意蘊的身教,往往更能感化人心、涵養德行。身教既是一門教育科學,又是一門教育藝術。孔子曰“: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擔負有道德教化責任的人師,其德行應當高于學生。道德的自我修養與社會擴散,是教師確立自身社會地位和體現社會價值的必經之路。教師的人格魅力和時代精神,要體現在細致與幽微中。學校無小事,事事皆教育,教師無小節,處處是楷模。教師如果不注意自身修養,不嚴格要求自己,談吐粗俗、舉止不雅、言行不一,在中職生心目中教師的形象就會大打折扣,中職生就不可能“安其學而親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教師作為美德傳播的載體,其自身素質直接關系到養成教育的成敗。“學高為師,身正為范”,“身教重于言教,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作為教師,應將“不以善小而不為,不以惡小而為之”不折不扣地落實于自身的道德實踐中。在教育管理中職生的過程中,要求他們做到的,教師必須自己先做到;要求他們不能做的,教師也應堅決不做。
3加強家校聯系,克服單一性
家庭環境與中職生的養成教育密切相關,家庭教育不僅是學校教育的延伸和補充,而且與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密切聯系,發揮著綜合立體的功效。著名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沒有家庭教育的學校和沒有學校教育的家庭不可能完成造就全面發展的人這一極其細致艱巨的工程。”在中職生養成教育過程中,克服學校一方“單打獨斗”的局面,最大限度地得到家庭的配合,形成家校教育合力尤為重要。家校聯系要常態化,學校對中職生的判斷不能單憑其在校表現。有些中職生具有兩面性,“在家是個好孩子,在校是個頑皮生”,有的則相反。中職學校學生的很多家長在對孩子的教育問題上表現出愛莫能助,教師要善于并及時發現學生的點滴進步,堅持“多報喜少報憂”的原則,幫助家長樹立信心。要通過家長會、電話、家訪等形式向家長宣傳青春期孩子的特點,宣傳一味溺愛、打罵、體罰、放縱等教育方式的危害性,指導家長與學校配合。
作者:何宏濤單位:平涼信息工程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