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學科建設與科學研習的構思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梳理缺陷對癥下藥
頂層設計是核心針對我校在“十一五”期間所取得的進步和存在的不足,我們應當結合中醫藥院校發展的方向和任務,理性定位發展目標,在充分醞釀的基礎上,做好與學科、專業、人才、目標高度匹配的等層設計。這就要求我們在歸攏、分散、平衡、集約等過程和背景下完成對現有資源的高度整合,從而形成在未來一個時間段內具有良好可行性的發展路徑。比如,針對我校更名大學、申報博士點等關乎學校品牌擴容及生存發展的“點”目標和聚焦內涵建設穩步提升的“線”目標之間,要尋找點面兼顧的交集,可從實施項目、學科培育計劃入手,以增強學科競爭力為核心,探索性實施“五大工程”。
一是人才工程:參考我校學科布局的發展需要,借鑒“西部之光”的培養模式,從現有具有碩士以上學歷背景的中青年骨干中,每年選撥5~10人到“985”、“211”院校及國內知名中醫藥大學進行管理和業務知識深造,培養更加開放、更加綜合、更加高效的理念,從而提升骨干力量的總體水平。
二是團隊工程:參照國家及省部級人才創新團隊標準,每年從現有研究團隊中遴選1~2個團隊作為科研創新群體的培育對象,經費優先,項目傾斜。用于團隊引進拔尖人才和領軍人物,以點促面,開展科研攻關。
三是平臺工程:參照我校現有省級重點實驗室、省級工程研究中心、省級重點研究室建設標準,每年遴選1~2個作為科研大平臺新的升級對象,用于嘗試研究技術,凝練研究方向,培育研究骨干,集聚創新要素。
四是項目工程:參照國家“973”、“863”和重大科技支撐計劃項目標準,以及中醫藥支柱產業關鍵共性技術重大難題,以及中醫藥獨具優勢的疑難病防治病種,集中遴選若干苗頭項目,開展前期預研,前瞻性積累創新研究成果。
五是成果工程:根據成果積累和成熟周期,設立專項基金重點扶持一批經過長期積累產生、創新性強的重大科研成果,鼓勵校內外相同研究領域成果進行集成,優先支持處于學術前沿、原創性突出的高水平研究,重點用于我校相對匱乏的省部級以上成果的培育。通過這些舉措,從人才出發,從成果落腳,使整個設計思路更具邏輯性和可行性。
搶抓機遇突出重點
科學研究是重心目前正處于中醫藥振興和發展的關鍵時期,隨著國家《中醫藥創新發展綱要》的進一步落實,國家和地方以及企業對中醫藥的研究開發投入會大大增加,發展的機遇稍縱即逝。如何想方設法增強全校師生的使命感和緊迫感,珍視機遇,搶抓機遇,在學校有限的科技平臺的基礎上積極進行科技創新就顯得十分重要。
在當下各項適宜政策的支持和引導下,我校的科研項目數量、經費近三年來實現翻番,尤其在省部級以上的較高層次項目申報立項方面進展良好,部分研究成果已順利轉讓并走向市場。但就橫向對比來看,依然存在整合人才、資金、設備等資源不夠充分,各級各類研究人員主動投標的積極性有待加強,在爭取“863”、“973”等高層次集成項目時前期儲備相對薄弱。所以,只有究根溯源,以人為本,充分激活科研一線人員的熱情和自信,依靠學科團隊集合攻關,以逐步實現在高層次項目研究挖掘中取得顯著成效。
2011年我國科學家中國中醫研究院資深研究員屠呦呦因發現了瘧疾治療藥物青蒿素而首獲2011年度拉斯克醫學獎,筆者認為這也是學術繼承、個人探索與團隊攻關的良好典范,值得借鑒和反思。
要改變“一枝獨秀”的科研思路,鼓勵科研人員加強與企業聯系,爭取更多的橫向科研項目。充分結合市場需求,使眾多有可能上升到技術成果的研發設計提前對接企業,充分利用自選課題、校級課題、企業委托課題的支持,有效挖掘高校與市場的交叉點和創新點,使科研項目提前入軌,并軌研發。同時,注重在中青年學術骨干中動員、遴選、扶持、儲備一批具有研究價值的初級項目,以及申報省部級以上課題獲得較好評價但未獲得立項資助的項目,進行優先立項資助,以逐步彌補項目申報中基礎薄弱的不足,不斷提升我校科研人員在項目申報方面的競爭力。
優化服務創新管理
依靠專家是出路當前,我校學科建設和科研工作發展勢頭是好的,但我們還要進一步加強科研管理工作,進一步完善科研激勵機制,讓“管理專家”和“專家管理”充分互動。其中,管理專家的核心應該定位為服務和引導,專家管理的核心應該定位在輻射和集約。充分營造專家團隊學術研究和創新的自由氛圍,使其能夠感受到學術尊嚴和學術權威的在精神層面的極大魅力和價值,從而迸發強烈的發展意識和責任意識,引導科研協作和團隊建設,切實改變目前局部存在的單打獨斗和相對分散的科研模式。鼓勵將單一領域的科研課題按照學術方向和跨學科整合的原則組成體系型的綜合課題,實行首席課題負責人制,集中力量聯合攻關,形成具有競爭力的科研課題和成果,用政策調控手段激勵學校的各省級、校級重點學科充分發揮在學科建設的龍頭作用和示范作用,帶動全校學科建設再上新臺階。
從角色定位上,科技管理不僅僅要為科研工作的行政決策當好參謀和先鋒,更應該成為全校科研人員的晴雨表、研究進展的監測站、項目申報的交換臺。從管理效能上,優質高效的管理制度和績效標準,能夠充分調動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和能動性,既挖掘潛力又激發動力,這對高校培養人才、科學研究、社會服務三大任務的落實起到了良好的推進和提高。所以,要從政策層面引導專家學者、研究生積極投入到科研工作中來,使我校現有的重點實驗室及工程中心等研究平臺的實驗儀器設備充分利用起來,創造更多學術效益和社會效益。
結語
總之,我校的學科建設、科技創新體系的建立是一項長期而且復雜的工作,如何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落實科學發展觀,建立起符合我校學科布局和科學研究需求的科技創新體系,需要我們堅持不懈地挖掘科技管理潛能,不斷開放視野和胸懷,汲取他人在不同背景下的先進管理經驗,不斷創新服務理念,解放思想,與時俱進地完善各項管理制度。只有這樣,才能夠使我校的科學研究工作引領內涵建設又好又快地發展。
作者:王亞麗單位:陜西中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