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海洋類高校學科建設的構思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海洋類高等院校作為行業特色型大學的一種子類型,本質上具備行業性與特色性兩方面的特征。一方面,將服務面向長期聚焦于國家水產事業上,形成了鮮明的行業特征;另一方面,行業服務和科技支撐塑造了諸如水產養殖、海洋漁業科學與技術等特色學科專業。若只是將海洋類高等院校理解為傳統意義上的行業特色型大學,則很難從本質上對其特征進行更深層次的挖掘和把握。一則,在行業性上趨向于由單一行業轉向多行業交叉面向,如上文所言,長期服務于農業行業的海洋類高等院校在更名之后紛紛轉向海洋行業;二則,在特色的塑造上,由傳統的農學科向工學科或理學科進行調整或轉化。由上可得出的基本判斷是,海洋高等院校是伴隨著國家戰略的調整、經濟的轉型以及高等教育的需求所發展起來的新型海洋特色型大學,其特征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行業特色型大學,具有明顯的派生性。
事實上,由水產院校發展起來的海洋大學面臨如下困境:一是行業特色或優勢面臨弱化的風險。由于脫離原來的行業主管部門,伴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海洋類高等院校糾結于是固守傳統的特色和優勢還是另尋出路;二是與行業的日漸疏遠使得原有的凝練特色亦逐漸暗淡,原已形成的優勢和特色學科面臨同類型大學以及綜合性大學的激烈競爭;三是在辦學定位、辦學規模和辦學理念上猶疑困惑,海洋類高校的辦學目標定位在類型上趨向于多科性、綜合性,層次趨向教學研究型、研究型教學型、研究型,規模上趨向萬人以上的巨型大學,辦學水平上趨向世界一流、國內一流、行業一流,并且辦學實力越強的高校越趨向于多科性、綜合性、研究型。
海洋類高等院校學科建設路徑選擇
脫胎于傳統的行業特色型大學且面臨諸多困境的海洋類高等院校,若謀求進一步發展或轉型升級,需要以提升自身實力作為本質動因,而構筑和提升大學核心競爭力的必由之路在于學科建設上。梳理各海洋類高等院校既有學科,無外乎界分為基礎學科、主干學科、支撐學科以及特色學科(學界對于學科的分類尚無定論,以本文作出的分類為例,基礎學科按照一校的具體情況既可以是主干學科亦可以歸為支撐學科)。考察各海洋類高等院校既有的學科設置,在表征與實質上均存在問題。
其表征問題表現在海洋類高等院校學科建設口號化、功利化以及寬泛化。在理念上,盲目追求學科綜合與水平,視重點為多樣,講重點棄整體,視協調并進為平均發展。在行為上表現為口頭上重視、規劃上短視、行動上漠視。在利益的驅使下,注重數量指標的建設、輕視學科水平的整體提升,重視學科規模的建構、忽視學科內涵的提升。深入學科建設內部,其建設模式多模仿、少特色,多雷同、少創新;學科自身缺少競爭力,方向陳舊,內容趨同;學科體系各部分互動與互補功能不能相互彰顯,甚至學科之間毫無關聯,為設而設;基礎學科薄弱,主干學科單一,特色學科趨同,支撐學科乏力。通過相關實踐調研,除中國海洋大學外,各海洋類高等院校在學科建設與特色專業培育上并未按照上述思路進行拓展和創新,區域性海洋類高等院校在特色學科專業建設上印證了上述困境(見表1)。海洋類高等院校學科建設上述困境的解決需要選擇新行業特色型理念下的學科體系路徑。
在新行業特色型理念的指導下,實現學校自身辦學歷史的積淀、國家戰略的需求、服務行業的使命以及學校發展的高度耦合。新行業特色型大學的生存基礎在于由行業主管轉變過程中能夠逐漸凝練、打造、傳播并形成特色品牌。需要明確的是,這種特色一定不能如同各海洋類高校門戶網站所標示的“本校是以海洋和水產為特色的高等學府”,試問,以海洋和水產為特色,到底是一種什么特色?哈爾濱工程大學特色品牌的塑造似乎能給海洋類高等院校一些啟迪。
作為典型的具有行業背景的特色型高校,哈爾濱工程大學在近60年的辦學過程中,堅持凝練特色、打造品牌,初步形成具有鮮明特色的“三海一核”(船舶工業、海軍裝備、海洋工程及核能應用)特色品牌。哈爾濱工程大學特色品牌的實踐啟迪海洋類高校應當追尋屬于自己的海洋特色,換言之,需要凝練和打造屬于行業轉化后的新行業特色型的優勢特色學科群。一方面,要立足傳統,自覺走為行業服務的特色辦學之路,保持和傳承原隸屬行業的資源優勢;另一方面,伴隨隸屬行業的轉換,需要明晰新服務行業發展戰略要求,建立原屬行業、現依存行業與地域經濟協同發展的互動機制。上述理念在學科建設上體現為既要豐富傳統優勢特色學科的內涵,又要注重學科之間的交叉與融合,塑造和創新學科優勢與特色。
基于上述理念的海洋類高等院校真正的特色學科建構應當圍繞兩個方面進行。一是學科的本質。盡管學科在范式中可做知識說、組織說及規訓說理解,但究其本質在于知識的傳承和創新,為此,學科建設應以創建知識科學性和體系性為終極目的。二是海洋學科未來發展領域。早在1997年世界海洋委員會把海洋科技歸結為海洋生命科學、海洋資源開發利用、海洋環境和氣候、海洋經濟與文化等,由此引發了全球性的海洋大科學研究,涵蓋海洋感測、海洋探測、熱液海洋過程及其生態系統、海洋生物多樣性、海岸帶綜合管理等領域。
綜合既有文獻,海洋科學領域中的基礎海洋生態系統、海洋政治、海洋軍事、海洋經濟、海洋文化、海洋空間權益、海洋地理信息系統等日益受到重視。在上述寬泛的科目背后,結合知識挖掘過程,海洋類高等院校特色學科建設的著重點是否應考量:衛星遙感(包括與海洋和化學觀測新方法的結合)、信息革命與海洋科學、全球化建模能力(包括實施數據同化與共享)、功能生物多樣性、全球氣候變化及其對海洋系統影響、傾廢與可持續生態系統、深海海底生物圈、陸海界面及近海生態系統、社會參與海洋管理、漁業及生態系統水平的管理、海洋科學與技術能力建設等。
需要注意的是,任何學科的發展都經歷了“不均衡—均衡—不均衡”的演進方式。對于上述演進方式的理解歸結于兩個方面:一方面,學校學科體系建設要經歷這樣的過程;另一方面,學科內部建設也體現此歷程。所謂不均衡,意味著海洋類高等院校應以特色學科建設作為抓手,集中人、財、物凝練和塑造作為立足之根和競爭之本的特色品牌;所謂均衡,就是要把握基礎學科、主體學科與支撐學科之間互動關系和框架體系。特色學科是由一校的主體學科孕育和催生而來,支撐學科對主體學科和特色學科建設起到催化的作用;而基礎學科是應用學科與新興學科發展的前提,也是主體學科、特色學科與支撐學科發展的基礎。不同學科之間互相提供發展的動力和營養,形成大學內多條生物鏈、生物環與生物網;學科之間良性互動形成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學科生態環境,產生學科協同效應。綜合上述思路,海洋類高等院校應當在學科設置上能夠不斷根據不同時代科技發展和人才培養的需要,增設新的門類,促進學科設置由單學科向多學科發展;在學科結構上,注重構建以文理學科為基礎,以應用型學科為骨干的多學科交叉、促進、融合的多學科體系;在發展戰略上,以突出重點、形成特色為指導思想。
結語
日前我國海洋類高等院校在學科建設工作中存在的嚴重趨同化、特色性缺失等問題已然制約高校的進一步發展。在注重以特色學科建構為龍頭,遵循非均衡—均衡—非均衡發展的理念建構學科建設基本思路的同時,更要意識到學科建設良性、可持續的發展需要依賴于兩個方面的認識:一是系統論視角下學科建設所依存的學校整體環境的提升,二是學科建設各要素內部以及要素之間的資源合理開發與分配利用。對于第一個方面,海洋類高等院校要開拓學科建設所依存的學校整體辦學特色環境。要科學定位,即對學校在高等教育系統中的位置、辦學類型、辦學層次、學科性質四個方面進行定位;要形成優勢,即在教學、科研及管理等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要進行創新,即通過更新教育觀念、把握學校所在省市以及國家、行業發展的需要與趨勢及不斷進行內部改革與完善來推動學校特色的進一步發展。
對于第二個方面即要素論視角下的海洋類高等學校學科建設,除堅持本文建構的結合傳統創新、與當采學科相一致、瞄準冷門學科等基本建設思路外,要注重二級學科建設這一有效途徑與開展學科交叉研究這一有效捷徑。至于學科內部各要素的有機構成,要素之間關聯的紐帶或機制,以及要素之間如何實現良性互動則是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內容。
作者:申天恩鄧長輝 韓延波韓蕾單位:大連海洋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