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德育本質的批判與反思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進入90年代,德育學界開始獨立地展開對本質問題集中討論,人們能夠在依然存留著著政治術語和領袖言論的詞句中體會學者們對德育本質問題的新的反思和探索。這一思考,是從概念本身的思考為開始的。學者們將政治教育與道德教育作了剝離性的區分,認為“德育的概念不僅包括道德教育,而且還包括政治思想教育,是大德與小德的統一體,”隨著思考的繼續,德育概念的外延被進一步細分,“同‘智育’、‘體育’并列的‘德育’,是一個更廣泛的概念,它是學校對青少年學生進行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的總稱……它的研究對象,就是青少年學生的思想政治道德教育。”有的研究則進一步做了闡釋:“德育就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社會的需要和兒童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發展的規律,為形成受教育者一定的政治立場、思想觀點和道德品質而進行的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活動。”從目前有限的資料來看,明確地提出了德育本質問題的文本來自華中師范大學版的《德育學》一書:“德育是教育者將品德規范轉化為受教育者品德的教育。所以,德育的本質就是教育者培養受教育者一定的品德。”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發現,在這10年對德育本質問題的研究有如下的特點:(1)學者們對德育本質的問題意識還沒有明確,很少有人直接對德育本質問題提出見解,即便有人提到了這一概念,也只是把個人對德育活動的描述充當了德育的本質,這反映了當時的德育理論仍停留在破壞后的重建初期,學者們還沒有對一些深層次的理論問題作進一步的思考。(2)在改革開放初期,為與中異化的德育作一種切割,德育(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門科學的口號響徹在德育界,正是因為這種科學化的強烈愿望,重新詮釋定義便成為人們重新理解德育本質的科學方法。(3)學者們都注意并辨別了德育概念的廣延性,徹底摒棄了中將德育與政治教育相等同而窄化概念做法。但也應該看到的是,中的僭越帶來的影響是不可能迅速消除的,這個時期對德育本質的理解仍然帶有很濃厚的意識形態色彩和強烈的工具論傾向。
深思后的爭論階段(上世紀90年代中期—90年代末期)
這一階段,從文化更新的角度來講,魯潔教授提出了“德育的本質在于超越”的命題是學理上一次劃時代的突破。她認為道德是人對可能世界的一種把握,是一種理想與現實、實是與應是的矛盾運動,從而不斷推動人向著至善的方向前進。道德的這一特性決定了德育本質的超越性。超越論的提出,從哲學層面而非技術層面對我國歷經千年的適應論思想進行了批判,在當時教(德)育學界引發了極大的轟動。圍繞這一命題,眾多學者參與了廣泛而激烈的討論。有的學者認為,指出德育對對象的肯定(適應)是作為超越的環節而出現的,肯定是為了否定、適應是為了超越,超越論是對主體人的一種肯定。有的學者認為,道德和德育的概念具有社會歷史性的特點,對德育本質是規范還是創新表征著傳統與現代德育的分野。有的學者則認為討論德育本質問題應當首先厘清本質與本原兩個范疇的不同。適應論指向的是德育的本原問題,而超越論則談論的是德育的本質問題。這一階段,超越論的提出及其所引發的爭論,可以視為德育本質問題研究甚至整個德育基本理論研究的一個里程碑式的事件:(1)它的提出標志德育本質問題研究徹底摒棄“左”的政治因素的干擾和影響,開始按照學術規范展開研究,為德育本質問題的研究注入了應有的學理的邏輯,并改變了以往研究在工具論指導下的經驗范式,代之以思辨研究的范式,可以說實現了德育理論研究思想上的一次大革命,為后續研究者打開了一扇思想馳騁的大門。(2)超越論將對德育本質的追問與人的發展關聯了起來,它的立論核心是關注人自身的發展,這與以前對德育本質的理解中讓人去適應實體化、擬人化的“社會”而工具化人的傳統大相庭徑。應當是這一問題的研究轉向的標志性開始。同時,魯潔教授在論證中所引的經典作家論述,突破了日丹洛夫式的理解,而以“回到馬克思”的態度對其做了重新詮釋。就當時的社會環境而言,為德育學界的學者們堅持真理,不教條、不迷信的學術態度做出了表率。(3)超越論所引發的論爭,激活了德育學界對包括德育本質問題在內的德育基本理論問題的深度思考,產生了德育學界很難得見到的學術問題百家爭鳴的現象,各種觀點得以展現而相互借鑒和吸收,從這個角度而言,其意義可能比所討論的問題本身對于學科發展和建設作用還要深遠。(4)把德育本質做出適應與超越的二元劃分,其實質是從德育與社會的關系角度來研究德育本質的,所以說,當時的學界研究視野與視角仍然比較單一,還不能從更廣域的角度來展開。
走向多維視角的階段(21世紀初期—現在)
進入21世紀,德育本質的研究伴隨著時代的發展走進了最近的10多年,也迎來了德育本質問題研究更加開放、更加多元,蓬勃發展的新氣象。學者們從各種學科視角、各種研究方法出發對德育本質展開了全方位、立體式的探究。有的學者從系統論的視角出發,認為德育是在遺傳系統、環境系統、文化社會和腦系統四個系統間相互作用和干預的過程中實現和完成的。由此得出了“德育本質中的適應本質與超越本質是統一的都指向于培養完整人。”有的學者從多學科交叉的視角,從哲學、邏輯學、詞源學、語義學、教育學等多學科角度對德育本質進行了解析,認為德育是“教育者將一定社會所推崇的品德規范與要求轉化為受教育者個體的品德的一種教育。”有的學者從哲學價值論的視角出發來研究,認為價值關系、價值觀念、價值實踐是主體價值生活的基本構成要素。道德生活的本質是主體在道德領域的價值生活。道德教育的本質是社會價值體系對個體道德價值體系的定向整合與提升,是個體道德發展中歷時性價值建構與共時性價值整合的有機統一。還有的學者引入了現象學的視角和方法,揚棄了黑格爾式的哲學思辨方式,直觀當下的德育情境、關注日常生活經驗、直接面對各種德育關系,體驗德育事實,從而“回到實事本身”。由此得出德育本質是參與德育活動中的人與人之間的生活方式;有的學者則直接對德育研究中本質主義思維方式進行批判和反思,他們認為為提高人的道德覺悟、思想水平而去找尋人、思想道德及其教育的本質和發展規律,并期望實現對人進行一勞永逸的把握,這種思維方式具有抽象性、隔離性和凝固性,在實踐中阻礙著德育和育德的兩方面發展。因此,只有實現思維方式的轉向,由實踐思維代替本質主義思維、用德育敘事代替宏大敘事才是德育的新出路。
這一時期,各種觀點如雨后春筍般地涌現,表征著德育本質問題的研究進入了繁榮時期,這些研究有如下特點:(1)其他學科最新研究成果和西方前沿理論成果不斷被引入、多學科視角和研究方法的運用使得德育本質問題的研究變得視域廣闊,這反映了最近十多年來德育學者們學術視野不斷拓展,德育與其他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的步伐在不斷加快。(2)哲學領域中后現代主義的興起,宏大敘事的式微,極大的影響著德育學界的思維方式。學者們開始把目光由形而上學轉向情境敘事,不再關注整體性的、中心化的本質推演,“問題”意識開始當陽稱尊。這反映了德育研究開始與世界同步與接軌。
羅素曾說過“本質這一概念是自亞里士多德以后直迄近代的各家哲學里的一個核心部分,但我的意見則認為它是一種糊涂不堪的概念。”因而,站在整個學術思想史的角度來看,對本質和德育本質問題的研究會隨著人的差異和時代的流變,呈現出不同的理解。在后現代主義盛行的今天,人們可以預期的是,當前德育本質問題的研究將更加多元、更加呈現“碎片化”的趨勢;這一問題沒有絕對的定論,這正是人文學科問題研究所應有的現象。(本文作者:戴迎峰單位:中南民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