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提升大學生主體意識探索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所謂主體意識,是指作為認識和實踐活動主體的人對于自身的主體地位、主體能力和主體價值的一種自覺意識,是主體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的觀念表現[1],是一個人獲得全面發展和追求幸福生活的內在動力。主體意識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涵:自主意識和自律意識。自主意識是主體所具有的支配和控制自己活動的權利和能力,是一種成為自我主人的積極的心理活動。自律意識是指主體在社會實踐活動及其他活動中所具有的自覺遵守各種社會規范并以此來規范自身活動的心理活動[2]。大學生的主體意識,則是指大學生對自身在教育教學活動及發展定位中的主體地位、作用的認識和主觀能動性發揮的內在欲求[3],是學生自主性、獨立性和創造性在其主觀意識中的反映。大學生主體意識狀況直接決定了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成效。隨著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學生的主體地位日益凸顯,同時社會對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增強大學生的主體意識,成為大學生素質教育的一項必須做的重要工作[4]。本文通過調查分析目前在校大學生主體意識發展狀況,并從思想政治教育角度探究提升大學生主體意識的有效途徑,以期為今后開展大學生主體意識教育,服務于學生成長成才提供參考依據。
一、學生主體意識現狀分析
本研究選取南京部分高校4個農科學院,4個非農科學院,20多個本科專業不同年級的500名在校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問卷涉及學生人生目標、職業生涯規劃、主人翁意識、創新意識及從思想政治教育角度提升主體意識的途徑等內容。發放問卷500份,收回有效問卷476份,回收率為95.2%。問卷調查結果表明,目前在校大學生主體意識狀況總體良好,大部分學生有理想、有目標,能積極主動地規劃自己的人生,在學習生活中有較強的主動性和競爭意識,但部分學生也存在一定的問題,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人生目標和職業生涯規劃不明晰
在對人生目標和理想設定的調查中,采用自我打分的辦法,學生的目標理想明確,設計分值為滿分100分。調查結果顯示,學生自我評價為80分以上者占總人數的57.77%,60~80分之間的為37.18%,60分以下的為5.05%。在進一步調查是否有明確的職業生涯規劃時發現,僅23.53%的學生對職業生涯發展有細致的思考和規劃,學習生活迷茫和幾乎沒有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的占25.21%。專業滿意度調查顯示,非常滿意和比較滿意的占63.44%,不太滿意和完全不滿意的占36.56%。在對不滿意的原因調查中發現,有47.02%的學生是對專業未來發展狀況擔憂,有23.78%的學生是由于所學專業由父母選擇,自己完全不喜歡。由此可見,對所學專業的興趣不足或專業思想不穩定,是導致學生缺乏奮斗目標和職業生涯規則的原因之一。
(二)主人翁意識欠缺
在校園主人翁意識方面,僅有62.82%的學生認為自己是校園的主人;有高達95.17%的學生反映亂刻亂畫、亂踩亂踏、“長明燈”、“長流水”等現象屢禁不止;有違反教學紀律現象(如遲到、早退等)的學生仍占30.46%。
(三)主動性和競爭意識不足
在學習生活中,認為自己主動性強或比較強,能完成好各項學習內容的學生占68.27%,仍有31.73%的學生在這方面較為欠缺,其中,愿意積極彌補的學生占32.40%,有時也會彌補的占49.16%,有18.44%的學生很少或完全不去彌補這方面欠缺。在競爭意識方面,認為自己有強烈競爭意識的學生僅占47.48%。
(四)創新能力和實踐意識有待加強
在對大學生應具備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學習能力、交際能力、創新能力和實踐意識等項目進行調查時,學生認為目前最缺乏的是創新意識和實踐意識,有的36.55%的學生認為自己在這兩方面較薄弱。
二、學生主體意識不強的原因分析
(一)家庭因素
目前在校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在進入高校前的學習、生活中長輩包辦得太多,學生按照父母設計的人生軌跡成長,缺乏獨立思考、自主決策的環境,直接導致學生成長的被動性;部分家庭溺愛子女,學生在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缺乏相應的鍛煉和人生體驗,依賴心理嚴重,導致其學習、生活積極性、主動性不足,主人翁意識欠缺。
(二)學校因素
傳統的“應試教育”模式片面追求升學率,導致基礎教育重視“知識”的灌輸,忽視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學生進入大學后,學習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學生很難適應。同時,大學教育與社會需求存在脫節現象,導致學生對發展前景產生迷茫,學習無用的想法在部分學生中存在。
(三)個人因素
進入大學后,學習、生活方式發生很大變化,教師及家長的監管放松,部分學生產生了惰性,學習目標不明確,缺乏專業認同感,這些都抑制了學生主體意識的發揮。另外,學生在成長過程中習慣了“被安排”的學習、生活方式,即使大學提供了相對寬松的創新空間,學生也不愿作出嘗試。
三、思政教育中提升大學生主體意識的有效途徑探析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發現造成學生主體意識欠缺主要是由家庭、學校和個人三方面因素造成的。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于培養人格健全、品行優良、具有主體精神和社會責任感人。這就要求思想教育必須以受教育者為主體,以促進人的主體性發展為目標,提高大學生在大學生活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使他們具有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務的能力,最終成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此,本文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角度入手,結合學生需求,對提升學生主體意識途徑提出以下建議。
(一)更新教育觀念,強化服務意識,加強溝通交流,確立師生互為主體的關系傳統的思想政治工作,管理的成分較多,服務和引導的成分偏少,漠視了學生的主體性,在一定程度上把學生當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器”,忽視了學生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的發揮[4]。調查中,我們發現有64.5%的學生認為目前思想政治教育中,灌輸、管理是主要的教育方法,教師居于主導地位,師生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主體地位的體現。有76.4%的學生認為和教師的有效情感交流會幫助他們提升主體意識,但僅有12.4%的學生和教師間有較多的溝通,有42.6%的學生從未和教師進行過深入細致的談心,有81%的學生認為目前高校師生關系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缺少必要的溝通交流。隨著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元化,學生的視野越來越開闊,思想越來越個性化,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很難取得良好的效果。為此,要轉變教育觀念和教育方式,在教育過程中堅持“以人為本”的指導思想,強化服務意識,確立師生互為主體的關系,更多地采用雙向溝通和交流的方式來進行教育和引導,做到思政教育人性化,尊重和關愛每一位學生,急學生之所急,想學生之所想,和學生交朋友,在教育過程中曉之以情,明之以禮,增強學生的參與性和主動性,強化主人翁意識。
(二)相信學生的主體能力,搭建平臺,挖掘學生的“三自”潛能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指出,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則之一是:“堅持教育與自我教育相結合。既要充分發揮學校教師,黨團組織的教育引導作用,又要充分調動大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引導他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5]。隨著大學生的思維能力、知識水平和生理、心理的發育逐步完善,已具備了自我管理的可能,有73.9%的學生認為實施“三自”教育能有效地加強學生主動性,提升主體意識,有72.5%的學生希望搭建更廣闊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平臺,如自我制定學生管理制度、自行進行活動策劃和組織實施活動。為此思政教育更應該尊重學生,相信學生的主體能力,引導大學生提升主體意識。應當把學生會、學生社團等學生組織作為大學生實施“三自教育”的平臺,以各種形式的校園文化活動和實踐活動為載體,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強化主人翁意識,形成大學生“三自”教育體系。同時在學生活動組織運作過程中,鼓勵建立民主的運作機制和管理辦法,營造寬松的管理氛圍,秉承“學生自己的事情自己辦”的原則,減少對學生活動的干涉,增強學生參與的積極性,為“三自”教育搭建良好的平臺。
(三)加強理想教育和專業思想教育理想是指人們對未來事物、生活或目標的有根據的、合理的想象、向往和追求。是人類特有的精神現象,是主體對未來的愿望和祈求,是對自身人生目標的關切與追求。在被調查學生中,對自己專業不太滿意或完全不滿意的占36.56%,這部分學生學習動力欠缺,經常遲到、曠課,甚至產生厭學情緒。為此,要提升學生主體意識,就應該幫助學生確立人生目標和職業目標,樹立遠大的理想。加強學生專業思想教育,一是要把握好新生入學教育,讓新生對大學生活及所學專業有清晰的認識,養成自覺學習的習慣;二是將專業教育與就業教育相結合,利用就業指導課程,分析行業形勢,幫助學生樹立就業和創業意識,使學生對未來職業充滿信心。三是利用社會實踐活動開展專業思想教育,幫助他們樹立專業思想。
(四)樹立示范榜樣,強化學生競爭意識“榜樣的作用是無窮的”,它具有較強的自然滲透性,應該比那種帶有職位、資歷、利益等因素的或顯或隱的強制性(權利震懾、利益喪失的威脅等)等權利影響效力更為深遠、廣泛、持久[6]。樹立榜樣是我們黨宣傳思想工作的優良傳統,也是經過實踐證明的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在大學生思想教育工作中樹立示范榜樣,有利于增強思想教育工作的實效性,符合大學生心理特征,具有巨大的激勵作用、很強的自我控制作用、極好的自我調節作用、很好的自我矯正作用[7]。通過榜樣教育可以使大學生感受到前進的方向和動力,從而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他們的潛能得到發揮。調查結果發現,有83.4%的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有一個或多個榜樣,有82.4%的學生認為優秀的榜樣對自己的成長有促進作用,有81.0%的學生認為學生中的優秀群體會給自己帶來壓力,同時其中有78.3%的學生認為優秀學生給自己帶來的壓力也會轉化為自己的動力。為此,要提升學生主體意識,可以在學生中選取優秀分子進行宣傳,樹立典型;也可以邀請社會名人或杰出校友來校開展講座,樹立示范榜樣;同時積極開展評獎評優活動,營造競爭環境,強化競爭意識,從“要我學習”轉變為“我要學習”,從“要我成才”轉變為“我要成才”,實現學生成長成才的內部驅動,進一步提升學生的主體意識。
(五)引導學生參與社會實踐和課外科技創新活動社會實踐和課外科技創新活動是使大學生的理想與現實,理論與實踐得到統一的有力杠桿。只有通過社會實踐,大學生才能真正認識自我存在的意義,自我價值才能得到實現;只有通過課外科技創新活動才能使學生學以致用,激發學習興趣。社會實踐和課外科技創新活動都是學生把所學的理論知識運用于實踐之中的自主學習過程[8]。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獲得了最大限度的自我學習空間,通過自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真正把學到的知識內化為主體的一部分,從而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和創新精神。為此,思政教育要加強對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組織實施和課外科技活動的引導。要有計劃地根據各年級學生特點組織安排,低年級的學生可以開展勤工儉活動,利用假期根據專業特點進行實踐鍛煉。高年級的學生,學校應鼓勵他們在不影響學業的情況下,到企業以及政府部門兼職,讓他們利用自己的專業特長,在社會實踐中實現自我價值[9]。同時,利用校園科技活動積極為學生的科技創新搭建平臺,要整合師資,形成制度,開創學校重視科技創新,教師引導科技創新,學生參與科技創新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