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國外學校德育發展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當代國外學校德育的特點及發展比較,進行講述。其中,主要包括:政府高度重視學校德育,將培養國家意識和民族觀念作為首要目標、顯性方式與隱性方式相結合,注重德育的滲透與多樣化、強調德育過程中的政治性教育、各級政府、學校應該始終堅持德育為首的指導思想,特別要加強愛國主義教育,注重培養學生的民族精神、注重改進學校德育工作方法、堅持“意識形態化”,把握學正確導向、加強隊伍建設,重視理論研究,重視德育觀念和德育內容的更新,等。
具體材料請詳見:
摘要:德育成效是當前我國學校極為關注的一個熱點問題。國外學校德育在教育方法、途徑以及內容上都顯示出眾多特點,特別是其德育的實效性與成功的做法,對加強和改進我國學校德育,建設和諧校園有著一定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國外;學校德育;特點
1當代國外學校德育的特點及發展比較
(1)政府高度重視學校德育,將培養國家意識和民族觀念作為首要目標。
俄羅斯聯邦政府非常重視學校道德教育,尤其是普京執政以來,俄聯邦政府非常重視教育場所建設,各市、州、區建立起了大批青少年教育基地和活動場所,如博物館、展覽館、列寧圖書館、紀念館、及普希金、托爾斯泰等世界名人的故居等,所有館所均對青少念學生實行免費開放。僅2003年,俄聯邦政府共投資32億盧布用于建設468個新的教育設施。大大強化了聯邦政府對學校道德教育的導向和保障作用。這不僅為俄羅斯中小學德育改革進行思想的指導和社會輿論的宣傳,也為俄羅斯中小學德育改革的實踐提出了較詳盡的計劃。同時也指明了俄羅斯道德教育發展的趨勢和學校德育改革的動力,即恢復國家責任,再現俄羅斯“強國思想”。
美國的德育非常注重愛國主義精神的培養,力圖使生活在這個國家的人具有優越感和自豪感,具備“我是美國公民,我熱愛這個國家”的思想意識,而這種國家優越感和民族自豪感的激發主要是通過美國的成就教育以及西方文明史等歷史教育實現的。
美國還注重通過獨立紀念日、陣亡將士紀念日等紀念活動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在這類活動中,學生還需背誦“忠于這個國家,保衛這個國家”,“愿上帝保佑這個國家”等誓詞和祝詞,以喚起學生強烈的愛國激情,使之樹立為國家奮斗的信念。
英國于1969年成立了由大學、中學政治課教師組成的政治協會;20世紀70年代約克郡大學成立了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其他的一些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機構也隨之產生,這都得到了政府的支持。英國開展德育的目的是:培育青年對本國制度的認同,即對議會制度的認可。
日本在20世紀50-70年代的學校教育提倡“智、德、體”全面發展,把智育放在首位,全社會出現了重智輕德的現象。由于不重視德育,導致青少年的道德水平明顯下降,各種社會問題日益嚴重。為扭轉這一局面,日本政府于20世紀80年代開始加強德育,逐漸把“智、德、體”的順序改為“德、智、體”,視德育為日本興亡的關鍵。
韓國學校道德教育最為突出的特征是鮮明的民族性。韓國在實施學校道德教育過程中,始終把國民精神教育作為德育工作的核心任務,把傳統道德教育作為德育之根本。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頒布的《國民教育憲章》中,進一步明確了韓國道德教育的方向和目標:即對青少年學生及全體國民進行“國民精神教育”。
(2)顯性方式與隱性方式相結合,注重德育的滲透與多樣化。
蘇聯解體后,為了恢復國家在學校道德教育中的責任,俄羅斯頒布了國家統一的教學標準,確定了學校德育綱要。在該綱要的指導之下,俄羅斯中小學在實施德育過程中,一方面堅持通過開設道德課,向學生講解系統的道德倫理知識;另一方面強調將德育目標貫徹到學校其他課程特別是人文社會科學的課程中。使德育課程形成立體性和滲透性的格局。除專門的德育課外,俄羅斯學校德育課程在設置上還體現了學科兼容,相互融合滲特性。具體來講,學校德育內容和目標還滲透在各學科教學中,包括歷史、文學、外語、藝術、體育、生物、解剖學、天文學等。
美國不僅注重在專業教學中滲透德育,這將有助于學生專業水平和道德水平的同步提高,從而更好地實現教育目標;同時,美國的學校還注重通過課外活動、校園文化和校園環境建設、咨詢、指導以及管理工作等形式進行德育滲透,促進學生品德的完善。美國不僅重視利用大眾傳媒等加強德育工作,而目重視通過社會公共環境的情境熏陶、渲染、滲透作用進行德育教育。美國不惜大量投資進行社會政治環境場所的建設,如美國首都華盛頓就以擁有眾多的博物館而著稱于世,此外還有美國國會大廈、白宮、林肯紀念館、國會圖書館等十多所規模宏大的場所和一百多處參觀點。這些社會政治環境和場所從各個不同的角度和側面體現“美國精神”,是美國向其國民開展德育的重要基地和生動教材。
英國在目前的學校教育中,既開設了與德育內容直接相關的宗教教育、健康教育以及公民教育,通過教師的傳授促進學生價值觀的形成和發展;同時又將德育內容滲透在各科之中,并通過學生的校外活動等對學生進行德育引導。兩者之相互補充,相互結合。
與西方國家單純的“滲透式”德育不同,日本、韓國、新加坡三國都開設有專門的德育課程。在進行德育課顯性教育的同時,三個國家都特別注重德育課程與其它學科教學相結合的隱性教育,在學科教學中潛移默化地滲透德育內容。日本學校注重通過國語、歷史和地理等學科教學滲透德育內容。國語課采取循循善誘和情緒感染的方法,培養學生尊重國語的態度和團結、誠實、謙虛、自律和合作精神。歷史課站在歷史的角度,審視日本在國際大環境中的歷史作用,并展望日本的發展前景。地理課要求青少年加深對國土的認識,了解日本除了國民的上進心、責任心外“一無所有”,增強他們的危機感和緊迫感,教育他們保護環境、珍惜自然資源。
韓國的國文、數學、自然、科學、體育、實驗和勞動技能等課程都以潛移默化的方式,滲透德育內容。國文課培養學生熱愛民族語言;數學、自然、科學等課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和正確的思維方法;體育課培養學生堅強的毅力和戰勝困難的勇氣;實驗和勞動技能課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作風。
新加坡學校注重發揮各科教學的滲透作用。新加坡語文教材反映了華族的文化與傳統價值觀,其中有華族的禮儀、風俗、節日、家庭觀念、奮斗歷史以及中國古代的神話、音樂、戲曲等,主要目的是讓學生了解華族文化,吸收蘊含在其中的孝親、禮讓、睦鄰、公德心等價值觀。新加坡學校的歷史、地理等科目也都規定了詳細的德育目標。
(3)強調德育過程中的政治性教育。
西方國家在開展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時,一般不用“思想政治教育”這個名稱,但并不是沒有“政治性”色彩。恰恰相反,這些國家的思想教育都帶有強烈的政治色彩,只不過是隱蔽程度不同而已。美國在實施德育的過程中政治性尤為濃厚。如最能體現其教育政治性的反共教育,也確實使很多美國人認為資本主義制度完美無缺,視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為洪水猛獸,有意無意地通過各種途徑和手段見縫插針宣傳、滲透資產階級的政治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同樣在日本學校的政治教育中,要求教師盡力避免黨派偏見,必須站在中立或公正的立場上指導教育學生。然而,這里所講的中立或公正,實質是指維護“議會制民主主義”,要求學生熱愛“議會制民主主義”。這種表面上的中立或公正,都是為其資本主義制度服務的,只不過“政治性”更加隱蔽罷了。從發展趨勢看,西力國家這種為資本主義制度服務的政治性教育還有不斷加強的趨勢。這從另一個側面告訴我們,我國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政治性”不但不能淡化,而且應該加強。
(4)加強與德育相關的課程建設,提高道德認知力。
當前,國外許多學校都根據自身的培養目標設立了名目各異的與德育有關的課程。過去那種純粹單一的以道德哲學、道德科學、思想品德為內容的德育課,在當代國外學校很少或幾乎沒有,取而代之的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得到較大發展的較有影響的應用倫理學課程。這種課程的產生旨在解決西方現代社會個人生活與專業活動領域的復雜多樣的道德問題。據粗略統計,20世紀70年代后期,僅在美國的學校中就有這類課程近千種,在英國、法國、德國的學校里,也程度不同地開設了類似的課程。2國外學校德育特點對加強和改進我國當代學校德育的啟示
(1)各級政府、學校應該始終堅持德育為首的指導思想,特別要加強愛國主義教育,注重培養學生的民族精神。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政府提出將教育擺在了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把德育放在教育的首位。但在實際的教育工作中卻存在著重智育、輕德育的傾向和重思想政治教育、輕道德品質的傾向。同時我們又過分強調德育的政治功能和政治目標,忽視了對人的道德品質的培養。政治教育擠占、替代德育的現象在各級學校中屢見不鮮。隨著素質教育在我國各級學校中逐漸推行,越來越多的學校將德育放在學校教育的首位的同時,還要厘清德育的內涵,充實德育的內容,加強各級各類學校德育教材建設和課程建設。另外我們要將愛國主義教育和民主精神教育作為德育的重要內容,要一如既往地加強對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激發廣大學生的愛國熱情,還要致力于培養青少年學生的民族精神,這對于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和核心競爭力,凝聚中國各族人民的力量,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2)注重改進學校德育工作方法。
學校德育的任務是向學生灌輸社會的主流思想意識和規范學生的道德行為。以往,我國的學校德育特別注重觀念上的灌輸,在方法手段上缺乏靈活性,學生的道德思維得不到培養和發展。我們應該進一步借鑒國外學校德育顯性方式與隱性方式相結合的方法,將教育對象置于一定的認識情境,幫助他們掌握認識問題的方法,提高處理問題和矛盾的能力,要引導他們形成正確的立場、觀點、方法,達到使他們獨立自主地判斷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目的。
(3)堅持“意識形態化”,把握學正確導向。
由前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國外學校都通過旗幟鮮明地宣揚本國占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進行德育教育。我們絕不能忽視政治性在德育中的重要地位,我們一定要堅定不移地堅持在學校開展四項基本原則及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宣傳,抵御西方敵對勢力對我國青少年的“西化”。
(4)加強隊伍建設,重視理論研究,重視德育觀念和德育內容的更新。
德育工作隊伍,是加強和改進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組織保證。新時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不僅要具有較高的思想道德理論素質和豐富的經驗還必須具有較強的科研能力。將學術研究和實際工作相結合有利于他們的學術與工作水平的提高,同時也使德育工作的科學性得以提高。
參考文獻
[1]王麗榮.中日德育途徑方法的異同比較[J].外國中小學教育,2005,(7).
[2]隋月英.日本學校德育的發展及對我國學校德育的啟示[J].教育探索,2004,(12).
[3]王賢武等.比較德育學[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140.
[4]王榮珍.英國學校德育的特點及其對我國高等教育的啟示[J].教育與職業,2008,(6). 新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