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人才科技工作匯報材料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城南經濟社會發展基本情況
城南園區、城南辦事處成立于2004年2月,是經濟開發區最早啟動、開發建設較為成熟的產業集聚區。區域面積35.1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761公頃,轄區常住人口6.89萬人,流動人口5.46萬人。下轄7個行政村,14個社區居民委員會(含4個村居合一的居民委員會)。園區規劃面積14.7平方公里,目前已建成面積10平方公里。
近年來,園區、辦事處緊緊圍繞“五年再來一次大跨越”的奮斗目標,按照城鄉一體化的總體要求,堅持“打造實力園區,建設幸福城南”的發展思路,加快落實轉型發展的政策措施,全區保持了經濟較快增長和社會事業全面發展的良好態勢。2011年,全區完成全部工業總產值285億元,銷售收入258億元,利稅21億元,利潤11億元,服務業增加值22億元,稅收收入7.283億元。今年1-9月份,共完成現價工業總產值265.19億元,銷售收入240.13億元,利稅總額19.38億元,利潤總額10.16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4.05%、24.09%、23.02%和23.08%;三產增加值21.46億元,同比增長29.8%;實現財政收入5.86億元。
我區人才科技工作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的目標定位,以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為重點,注重高層次、高端化人才的培養與引進,注重產學研項目的合作開發與成果轉化,注重人才隊伍的結構優化和素質提升,注重科技創新能力的激發與提升,主導產業呈現高新化、集約化、集群化發展態勢,人力資源呈現專業化、高端化、集聚化發展趨勢,全區創新創業氛圍濃烈,人才科技作為首要生產力,對全區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區域經濟運行保持穩步提升的良性態勢。
目前,全區擁有高新技術企業26家,民營科技企業35家,兩化融合試點企業7家,省級以上工程技術研發中心10個,中國馳名商標1個(奇美),著名商標18個,名牌產品11個,2011年申報專利518項,獲市科技進步獎11家,目前上市企業1家(東華測試)。
(一)人才科技環境不斷優化
一是注重科學管理。堅持黨管人才的原則,成立人才工作領導小組,由黨委主要負責人任組長,主抓人才工作。對人才隊伍實行分類管理、錯位發展、用其所長、盡其所能的原則,在全社會形成尊重人才、挖掘人才、廣納賢才、人盡其才的良好氛圍。在管理上,尊重個人的首創精神,倡導主觀能動性的充分發揮,倡導優秀人才的傳幫帶,倡導科技研發人員的團隊精神和集體意識,做到集思廣益,推陳出新,更大程度地激發了科技人才的內在潛能。二是注重政策落實。近年來,各級政府及科技部門對人才科技的激勵政策和資金扶持力度日益增多增大,各種創新基金、專項資金、科技獎項名目繁多,激勵措施和重視程度日益強勁。我區職能部門及時向企業提供各類信息,引導企業用足用好上級政策,幫助企業有選擇的申報科技項目、各類獎項、成果轉化、創新基金等,讓上級政策最大程度地落實到企業創新創業中去。三是注重保障服務。切實提升人才素質。上騏、永益、恒力等多家企業著力實施人才培訓工程,與科研院所緊密聯系,定期組織學術交流和人才培訓活動,吸收最新的前沿科技知識和技能,保持同行業的領先地位。優化人才工作環境。想方設法為異地高端人才解決住房、家庭等方面后顧之憂,讓其順心落戶、安心工作。為優秀科技人才提供必要的研發經費,搞好后勤保障,改善生活條件,尊重和肯定科技人才的貢獻價值。
(二)招才引智平臺不斷拓寬
一是筑巢引鳳。引導企業加強研發機構建設,加大研發中心的硬件投入,提高科技研發能力。依托現有的省級以上研發中心,本著“源源共享、風險共擔、互利雙贏”的原則,引進錄用高級技工、高端人才,以誠意打動人才,以實力吸引人才,以服務留住人才。目前,園區正在實施公租房建設工程,積極為企業外地工程技術人員解決生活住房問題。二是政府搭臺。以轉變職能、服務企業為宗旨,及時廣泛地掌握基層企業的人才需求、技術難題攻關等信息,暢通供需渠道,幫助牽線搭橋,力爭做到無縫對接,竭誠服務。動員企業參加上級組織的企業院校行、人才交流會、成果轉化交易會、高端人才洽談會等各類活動,搭建國際人才交流合作橋梁,讓企業開闊眼界,把握發展先機。三是主動出擊。改變過去“坐、等、靠”等傳統人才招聘思維,主動出擊,招引緊缺專業人才。通過“走出去、引進來”的招才引智方式,提高針對性和穩定性。金秋竹、三馬、寶驪等企業在與國外知名公司合資合作的同時,也將國外的先進技術、優秀科研人才引入本土企業,為進軍國際市場、提升企業知名度、競爭力贏得了戰略主動權,增強了后發優勢。
(三)科技創新工程深入推進
一是做大重點科研項目。抓好技改項目的順利實施。重點抓好上騏集團投資6500萬元的交流矢量控制電機技術改造項目、榮聯投資1.06億元的射頻同軸連接器及電纜組件項目和新程汽配投資1億元的汽車零部件增產擴建項目等14個投資3000萬元以上的重大在建技改項目,項目建成達產后預計年新增產值30億元。抓好永益鑄管、民生科技、恒力集團等10家企業26個泰州產學研合作項目的實施。抓好恒義汽配、卓然公司、邁能高科等14家企業中科院簽約項目的洽談實施。二是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加快構建科技創新體系,提升區域經濟核心競爭力。努力實現裝備、技術和產品整體升級,提升產業檔次,改變部分企業規模小、效益低、貢獻份額小等不利局面。加強創新平臺建設。以產業為龍頭,市場為導向,支持企業與高校院所構建多形式產學研合作載體,促進工程技術中心、重點實驗室等重大創新載體建設,形成科技創新的支撐平臺。今年力爭建立市級以上科技研發中心3-5個,省級以上研發中心2-3個,爭創省級高新技術企業2-3家,省高新技術產品10個。實施品牌創新戰略。梯級培育市級、省級、國家級品牌,充分發揮區域品牌效應,增強核心競爭力。三是推動產業轉型升級。依托科技推動產業轉型,通過創新實現產業升級。目前,我區已邁開了產業轉型升級的新步伐,提出了“以產興城,產城相融”的發展戰略,堅持強二優三,并重發展。在做大做強裝備制造業、汽配、冶金鑄造等傳統產業的同時,逐步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形成傳統產業集群化、新興產業高端化的發展格局。同時,依托良好的區位優勢和城市底蘊,做美做優城郊大市場、商貿集聚區。抓好潤暉國際廣場、國際汽貿城、萬都五金城的項目建設,以科技創新、產業升級帶動現代服務業的轉型發展。
三、存在不足及有關需求建議
(一)存在不足
雖然我區人才科技工作取得了較大成效,但與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及轉型發展的要求相比較,仍然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現在:一是高層次人才比重偏低,創新型人才總量不足,不能完全適應高新技術園區經濟快速發展的需要;二是高層次人才引進渠道單一,企業引才周期較長,引才成本偏高;三是人才資源開發培養力度不夠。培訓缺乏針對性、專業性和實用性,難以滿足企業技術創新需求。
(二)人才需求情況
圍繞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和主導產業發展情況,未來一段時間,園區主要在先進制造、電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現代物流及光伏產業等領域有較大的人才需求,其中,理工科本科學歷以上人才需求將占整個人才需求的25%以上。
(三)有關建議
1、加大人才科技工作投入,增強科技創新核心競爭力
進一步加大上級各類人才科技政策的宣傳,不斷優化人才發展環境,舉辦大型、有特色的引才活動,特別是在各類招商引資活動中推進招才引智,擴大人才工作影響力;繼續加大政策、資金、人力物力在人才科技工作上的投入,探索建立人才引進順暢、穩定發展的長效機制,特別是在人才創新、創業、科研成果轉化上要多出臺政策扶持并落實到位,增強人才科技工作的核心競爭力。
2、積極拓寬人才引進渠道,大力發揮政府搭臺作用
積極拓寬引才渠道,根據主導產業發展情況、重點企業需求情況、攻堅項目緊缺情況和創業平臺建設情況等,制定人才需求目錄、引才重點目錄和人才預警目錄,定期主動招攬人才。搭建各種形式的引才平臺,鼓勵企業積極參與引才活動。積極搭建高端人才引進載體,策劃并組織開展在國際、國內具有影響力的品牌化人才活動,形成高端人才集聚效應。形成發展環境吸引人才、企業品牌吸引人才、攻堅項目吸引人才、特色產業吸引人才、高端配套吸引人才的人才吸引鏈。
3、不斷優化融資環境,激勵人才創新創業
創投資金越發達,創新創業的活力就越大,人才科技的集聚度也越高。不斷擴大政府創業投資引導基金規模,積極支持企業自主創新活動,帶動更多的社會資本投向政府鼓勵項目和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領域,投向中小創新創業企業。
4、努力營造關愛人才氛圍,建設良好的人文環境
一是建立統一、便利、信息準確的人才服務信息平臺,提供人才招聘、創業指南、融資渠道以及政策、項目、技術、事業生活等方面信息,為各類人才了解信息提供便利。二是注重產業鏈、管理鏈、服務鏈和生活鏈的對接,幫助高層次人才解決好醫療保險、子女教育和生活設施、文化娛樂環境等問題,使他們十分便利地創業和生活。三是要建立黨政領導干部與重點人才聯系制度。通過多種形式加強與高層次人才的溝通聯絡,跟蹤科研項目,掌握進展情況,隨時幫助他們解決工作和生活上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四是要從政治上、事業上關心人才,特別是創新創業取得成功、做出成績的高層次人才,重視他們的政治參與愿望,樹立一批創新創業人才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