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我國科技期刊學術影響力評價探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期刊評價是優化學術期刊使用,提高學術期刊內在質量的重要環節,也是學術影響力評價的重要手段[1,2]。期刊評價的方法主要有引文分析的定量評價和專家意見的主觀評價,引文分析由于較為客觀,是目前學術期刊評價的主流方法。反映科技期刊學術影響力的傳統文獻計量指標有很多,通常使用的有影響因子、總被引頻次、即年指標、他引率、自引率、他引刊數、被引論文比、載文量、參考文獻量、國際論文比、基金論文比等近20個[3-7]。這些評價指標從各個方面對科技期刊的學術影響力產生了不同的影響。為使評估工作簡便易行、評價結果真實可靠,何學鋒等[8-10]提出了學術影響力評估因子。該因子對上述指標進行篩選、分類和優化,剔除影響力作用小、人為因素大的指標,確保學術影響力評估因子建立在真實、合理和科學的指標體系上[11]。本文作者基于《期刊引證報告》(JCR)和《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CJCR),采用學術影響力評估因子對我國材料期刊學術影響力進行研究,以期為我國科技期刊的健康發展,尤其是更好地提高其國內外學術影響力提供參考。
一期刊影響力動態評估模型及其特點
2002年何學鋒等[8]提出了用動態評估模型進行科學評價期刊的新思路。認為判定期刊評價合理性的原則是:(1)科技期刊應該更多、更快地發表高水平學術論文;(2)通過強化評價指標中的有益影響來減弱評價指標中的不利影響。(3)評價結果應產生較好的導向作用,使科技期刊朝著正確的辦刊方向發展。選取總被引頻次R、載文量A為主因子,選取即年指標G、國際論文比C、基金論文S、影響因子F和他引率O為修正因子。
二基于JCR和CJCR的我國SCI材料類期刊影響力評價結果
為分析我國SCI材料類期刊的國際學術影響力,本文作者基于JCR的計量指標,選擇JCR收錄的中國大陸的13種材料類SCI期刊為研究對象,統計1997~2014年這些期刊的部分經典指標(總被引頻次、載文量和影響因子)的變化趨勢,如圖1(a)~(c)所示。同時,根據公式(1)計算出各個期刊1997~2014年的影響力評估因子I,其變化趨勢如圖1(d)所示。由圖1(a)可知,2009年前,我國材料類SCI期刊的總被引頻次較低,超過1000次的期刊不多,總被引增長速度較緩慢;2009~2014年,我國材料類SCI期刊的總被引頻次的增長速度明顯增快,其中總被引頻次增長較快的是:《中國有色金屬學報(英文版)》、《稀土學報》和《材料科學技術學報》(JMST)。
三結論
我國材料類SCI期刊國際學術影響力較大的期刊是:《中國有色金屬學報(英文版)》、JMST、《稀土學報》、《自然科學進展》;國際學術影響力提升較快的是:JMST、《中國有色金屬學報(英文版)》、《稀土學報》。我國材料類SCI期刊國內學術影響力較大的期刊是:《稀有金屬材料與工程》、《中國有色金屬學報(英文版)》、《金屬學報》、《無機材料學報》;國內學術影響力提升較快的是《中國有色金屬學報(英文版)》和《稀土學報》。我國科技期刊在國內外的影響力都在不斷提高,但各期刊影響力存在較大差別。為了提升我國科技期刊學術影響力,應該堅持精品化路線、特色化路線、規模化路線、均衡化發展路線。采用質量與體量均衡化發展路線能夠有效提升期刊學術影響力。同時,采用國內外學術影響力均衡發展路線能夠有效提升SCI期刊學術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