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網 資料文庫 環境安全事件應急預案范文

環境安全事件應急預案范文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環境安全事件應急預案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環境安全事件應急預案

1總則

1.1編制目的

為有效預防、及時控制和消除飲用水源突發環境事件的危害,建立健全飲用水源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機制,提高市政府應對飲用水源突發環境事件的能力,及時有效地處理對飲用水源構成威脅或造成污染的各類突發環境事件,減輕事件造成的危害,維護社會穩定,保障環境安全,保護人民群眾身心健康,促進我市經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1.2編制依據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環保部《關于進一步加強飲用水源安全保障工作的通知》、《省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政辦函[]222號)及《市突發公共事件總體預案》、《市人民政府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等相關規定,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預案。

1.3指導思想

為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有效預防、及時控制和消除飲用水源突發環境事件的危害,規范各類飲用水源突發環境事件的應急處置工作,保護國家和人民群眾生產財產安全,維護正常的生產活動秩序,對突發環境事件實行統一領導、分級負責、屬地管理、就近應急;堅持快速反應、有效處置、上下聯動、齊抓共管;堅持防治結合、以防為主、加強協調、健全機制。

1.4基本原則

按照“以人為本,飲用水源安全與保護優先”的基本原則,遵循“預防為主、常備不懈”的工作方針,以屬地管理為主,各級政府對管轄范圍內的飲用水源污染事件負總責的前提下,貫徹統一領導、分級負責、反應及時、措施果斷、加強合作。

1.5適用范圍

根據《市集中式飲用水源保護區劃定方案》所劃定的范圍,市內一切集中式供水水源地發生的污染事故的控制和處置行為,均適用本預案的規定,具體包括:

(1)生物性污染。一切以飲用水源為傳播途徑的致病微生物和寄生蟲等污染飲用水源事件,由此可能導致腹瀉病、傷寒、霍亂、甲型肝炎等(腸道傳染病的)暴發流行。

(2)化學性污染。一切劇毒、有毒、有害化學物品(如氰化物、砷、汞、六價鉻、亞硝酸鹽、農藥、氨氮、石油類、磷等)污染飲用水源事件,可能損害人體健康甚至危及生命。

(3)其他突發事件。如自然災害引發干旱、洪水、季節性斷流、蓄意投毒等。

1.6污染事件分級

根據飲用水源突發環境事件的嚴重性及緊急程度,分為特別重大飲用水源環境事件(Ⅰ級)、重大飲用水源環境事件(Ⅱ級)、較大飲用水源環境事件(Ⅲ級)和一般飲用水源環境事件(Ⅳ級)四級。

1.6.1特別重大飲用水源環境事件(Ⅰ級)

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為特別重大飲用水源環境事件:

Ⅰ級(特大):因危險化學品(含劇)貯運中發生泄漏或補給水源嚴重污染,導致30人以上死亡或中毒100人以上的污染事故;因環境突發事件使重要城市主要飲用水源地取水中斷,嚴重影響正常的經濟、社會活動和人民群眾正常生活的污染事故。

1.6.2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為重大飲用水源環境事件:

Ⅱ級(重大):因環境突發事件造成飲用水源污染,導致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中毒50人以上、100人以下的污染事故;因重要河流、水庫大面積污染使縣級以上含縣級城鎮飲用水源地取水中斷,使當地經濟、社會活動受到較大影響的污染事故。

1.6.3較大飲用水源環境事件(Ⅲ級)

Ⅲ級(較大):因飲用水源污染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中毒50人以下;使主要鄉鎮飲用水源地取水中斷的污染事故。

1.6.4一般飲用水源環境事件(Ⅳ級)

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為一般飲用水源環境事件:

Ⅳ級(一般):因飲用水源污染造成3人以下死亡;使村飲用水源地取水中斷的污染事故。

上述分級標準有關數量表述中“以上”含本數,“以下”不含本數。

2組織機構與職責

2.1組織體系

2.1.1市飲用水源突發環境事件組織體系由市飲用水源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指揮部(以下簡稱“市飲用水源應急指揮部”)、市飲用水源突發環境事件現場應急處置組(以下簡稱“市飲用水源現場處置組”)、市飲用水源突發環境事件應急專家技術組(以下簡稱“專家技術組”)組成。

2.1.2市級飲用水源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指揮部機構及職責

市飲用水源應急指揮部

總指揮:市政府分管副市長

副部指揮:市政府分管副秘書長、市環保局局長、市衛生局局長、市水利局局長,事故發生地的區、縣長

成員:市安監局、市公安局、市財政局、市建委、市交通局、市水利局、市林業局、市農牧和扶貧開發局、市衛生局、市環保局、市民政局、市商務局、市氣象局、飲用水源地保護管理等單位相關負責人。

主要職責:(1)負責全市飲用水源地環境污染事件應急處置工作的總體協調和組織指揮,提供和解決處置應急事故所需的人員、設備、車輛、物資,提供必要的物資及技術保障等;

(2)統一協調,做好飲用水源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處置的組織工作;

(3)建立健全我市飲用水源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處置技術檔案,組織監察和監測人員相關知識、技能的培訓;建立市飲用水源突發環境事件應急專家技術組,提供科學決策意見;建立和完善市飲用水源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警機制,組織制定應急預案;負責與上下級和其它相關部門的報告、指示和協調工作;對外統一市級飲用水源突發環境事件信息;

(4)協調聯絡市飲用水源應急指揮部各成員單位;遇到涉及飲用水源突發環境污染、投毒事件時,及時了解情況,參考專家組意見及時制定處理意見。

2.1.3市飲用水源突發環境事件現場應急處置組

組長:市環保局局長或市衛生局局長(視污染事件性質而定。

成員:市安監局、市公安局、市財政局、市建委、市交通局、市水利局、市林業局、市農牧和扶貧開發局、市衛生局、市環保局、市民政局、市商務局、市氣象局、飲用水源地保護管理單位等相關工作人員。

主要職責:

(1)按照市飲用水源應急指揮部下達的命令和指示,落實飲用水源突發環境污染、投毒事件的現場應急指揮工作;

(2)負責飲用水源應急指揮部各成員部門的協調工作。協調四區、三縣政府成立飲用水源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指揮機構,做好飲用水源突發環境事件應急工作;

(3)負責及時將飲用水源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處理信息上報市飲用水源應急指揮部;

(4)市飲用水源現場處置組到達現場,成立應急救援小組、衛生醫療救護小組、應急監察小組、應急監測小組、交通運輸保障小組、后勤物資供應小組、信息通信保障小組,確保應急救助等工作的順利、有序開展,使物資得到及時供應,信息通信暢通。

2.1.4專家技術組

市飲用水源應急指揮部根據工作需要,從《市人民政府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專家組檔案中選取適當的專家臨時組成。

主要職責:根據突發事件污染程度、危害范圍、發展趨勢和形勢動態,作出科學預測和判斷,提出相應的對策和意見;對污染區域的隔離與解禁、人員防護等重大防護措施的決策提供技術咨詢;參與制定并提出應急監測及應急處理方案;指導應急隊伍進行應急處理與處置;指導環境應急工作的評價和事件中長期環境影響評估。

2.1.5區縣政府、各工業園區管委會飲用水源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指揮機構

各區縣政府及各工業園區管委會成立相應的飲用水源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指揮機構,負責本轄區內飲用水源突發環境事件的應急處理。

飲用水源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救援指揮堅持屬地管理為主的原則,較大以上(含較大)的飲用水源突發環境事件,市成立飲用水源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指揮部,一般飲用水源突發環境事件由事發地區縣政府成立飲用水源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指揮部,所有參與應急救援的隊伍和人員必須服從現場救援指揮部的指揮,現場應急救援指揮部為參與應急救援的隊伍和人員提供必要的工作條件。

2.2各有關部門職責

2.2.1環保部門(市環保局)

受理飲用水環境污染投訴,負責污染事故的現場監測,協同相關部門分析原因,判明污染物,評估污染程度和污染范圍,提出處理建議,防止污染擴大;對污染事故進行調查取證,依法對責任人作出處理;負責跟蹤污染動態情況,對建立和解除污染警報的時間、區域提出建議;對環境恢復、生態修復提出建議措施。

2.2.2公安部門(市公安局)

負責維護事故現場治安秩序,污染區域的交通管制工作,參與事故現場處置和調查處理,對飲用水源突發事件中的搶險救援等處置工作。組織對突發環境事件涉嫌刑事犯罪的偵查、鑒定工作;密切注視事件動態,依法、及時、妥善處置與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社會穩定有關的突發事件,清理和維護交通秩序,加強消防措施,維護事發地的社會治安;協助相關部門做好污染調查,落實各項強制隔離和人員緊急疏散撤離措施,保障應急工作順利進行。

2.2.3衛生部門(市衛生局)

負責組織開展受污染病人的救治,保證救治藥品和救護器材的供應,組織對可能造成傳播的疾病病人進行隔離,流行病學調查,相關的病原體的檢測、檢查,及時為地方衛生部門提供有效支持。

2.2.4水利部門(市水利局)

負責配合市飲用水源現場處置組做好涉及地表水、地下飲用水源突發環境事件處置工作;負責現場處置工作中所需水工設施控制、工程施工工作等;組織事故發生地水源地取水口流量控制和監測工作,組織實施下游影響區域的緊急措施工作;為應急指揮部提供相關資料,負責飲用水資源的合理調度,開閉相關水閘,起用備用的輸水渠道,保證供水安全。采取停水、減壓供水、改路供水,啟用備用水源,要求相關水廠采取必要處理措施。

2.2.5安監部門(市安監局)

負責配合市飲用水源現場處置組做好由安全事故引發的飲用水源突發環境事件的調查和處置工作,及時查明事故原因,確定事故危害程度并提供援救措施,協助飲用水源突發環境事件的調查和處理工作。

2.2.6農牧部門(市農牧和扶貧開發局)

負責做好涉及草場、農田、漁業水域、野生水生生物、畜禽養殖等飲用水源突發環境事件的處置工作,及時對污染損害程度、范圍及經濟損失做出鑒定并制定出補救措施,為市飲用水源應急指揮部提供科學依據。

2.2.7交通部門(市交通局)

負責有關運輸秩序的維護,優先安排應急物資運輸和人員疏散的道路,配合做好污染區域的交通管制工作。

2.2.8財政部門(市財政局)

根據有關規定安排應急工作所必需的通訊和信息化設備、監測儀器、防護用具、應急交通工具等經費,確飲用水源突發環境事件預防、監測、處置等工作的正常進行。

2.2.9民政部門(市民政局)

負責社會對飲用水源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處理捐助的資金和應急物資管理使用工作;負責救濟物資發放,污染區域內人民群眾的轉移安置工作。

2.2.10商務部門(市商務局)

負責飲用水源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救援物資和生活必需品的保障供應工作。

2.2.11氣象部門(市氣象局)

負責向市飲用水源現場處置組提供環境應急所需的氣象數據。

2.2.12林業部門(市林業局)

負責配合市飲用水源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處理協調部門機構做好涉及森林、林地、野生陸地動物及主要的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等內發生的飲用水源突發環境事件的調查和處置工作;及時對污染損害程度、范圍及經濟損失做出鑒定,提出補救措施,為市飲用水源應急指揮部提供科學依據。

2.2.13飲用水源地保護管理單位

出現事故時,及時上報飲用水源地保護管理單位突發環境事件情況及對水源造成的危害程度,同時,立即啟動本部門應急預案,開展應急處置;負責做好飲用水源地突發環境事件時供水控制、合理調度分流等工作,配合做好對污染物堵截、稀釋、降低污染物濃度、減少污染范圍、鏟除和無害化處理、外運掩埋等處理措施降低水庫等飲用水源地的水污染;配合政府及相關部門做好涉及飲用水源地的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處置工作,為市飲用水源應急指揮部提供水庫等水工程相關資料。

3預防和預警

3.1預防工作

按照早發現、早報告、早處置的原則,開展對全市環境信息、自然災害預警信息、常規環境監測數據、全市污染源自動監控設施在線監測數據、環境突發事件預警信息、輻射環境監測數據的綜合分析、風險評估工作。

(1)各水廠加強對水源保護區的巡查,嚴格做好入廠水和出廠水的水質常規監測,發現問題及時上報;

(2)環保部門要加強飲用水源保護區及上游點源、面源污染的監督檢查力度,定期對飲用水源水質進行監測,根據監測結果進行綜合分析,預測并報告飲用水源水質發展趨勢和污染物變化情況,為應急指揮和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3)衛生部門要加強督察,并建立飲用水源突發環境事件醫療救治和疾病預防控制資源動態數據庫,根據應急需要,制定醫療衛生設備、物資調度方案;加強應急檢驗能力;

(4)水利部門同相關部門一起在水源保護區及取水口適當位置,逐步建立水質在線監測系統,對水源污染事件進行預警。

3.2預警及措施

按照飲用水源突發環境事件嚴重性、緊急程度和可能波及的范圍,飲用水源突發環境事件的預警分為四級,預警級別由低到高,顏色依次為藍色、黃色、橙色、紅色。根據事態的發展情況和采取措施的效果,預警顏色可以升級、降級或解除。

收集到的有關信息證明飲用水源突發環境事件即將發生或者發生的可能性增大時,按照相關應急預案執行。

進入預警狀態后,當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和政府有關部門應當采取以下措施:

(1)立即啟動飲用水源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

(2)預警公告。藍色預警由區縣級人民政府負責。黃色預警由市級人民政府負責。橙色預警由省人民政府負責。紅色預警由省人民政府根據國務院授權負責;

(3)轉移、撤離或者疏散可能受到危害的人員、牲畜,并進行妥善安置;

(4)指令各環境突發事件應急救援隊伍進入應急狀態,環境監測部門、衛生防疫部門立即開展應急監測、檢測,隨時掌握并報告事態進展情況;

(5)針對飲用水源突發環境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封閉、隔離或者限制使用有關場所,中止可能導致危害擴大的行為和活動;

(6)調集飲用水源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所需物資和設備,確保應急保障工作。

4應急響應

4.1分級響應機制

飲用水源突發環境事件響應堅持屬地為主的原則,市、區縣政府按照有關規定全面負責轄區內飲用水源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處置工作,特殊飲用水源突發環境事件急需省環保廳及省政府相關部門給予協調支援的,及時上報請求協調支援。

按飲用水源突發環境事件的可控性、嚴重程度和影響范圍,根據突發環境事件分級標準,突發環境事件的應急響應相應分為特別重大(Ⅰ級響應)、重大(Ⅱ級響應)、較大(Ⅲ級響應)、一般(Ⅳ級響應)四級。超出本級應急處置能力時,應及時請求上一級應急救援指揮機構啟動上一級應急預案。Ⅰ級應急響應按《國家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執行。Ⅱ級應急響應按《省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執行,由省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指揮部決定,省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指揮部辦公室或有關類別環境事件專業指揮機構組織實施。Ⅲ級應急響應由市飲用水源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指揮部組織實施。Ⅳ級響應由事件發生地區縣政府及各工業園區管委會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指揮部組織實施。

4.2應急響應程序

4.2.1Ⅲ級響應時,市飲用水源應急指揮部按程度和內容響應。

4.2.2市飲用水源應急指揮部各成員單位接到較大飲用水源突發環境事件信息后,主要采取下列行動:

(1)啟動并實施本部門飲用水源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及時向市飲用水源應急指揮部報告并通報省級相關部門;

(2)成立本部門飲用水源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指揮機構;

(3)及時組織應急救援隊伍開展應急救援工作;

(4)需要其他應急救援力量支援時,向省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指揮部提出請求。

4.2.3區縣政府飲用水源突發環境事件的應急響應,可以參照Ⅲ級響應程序,結合本地區實際,確定應急響應行動。需要有關應急力量支援時,及時向市環保局或市飲用水源應急指揮部提出請求。

4.3信息報送與處理

4.3.1飲用水源突發環境事件報告時限和程序

發生飲用水源突發環境事件后,飲用水源突發環境事件責任單位或責任人,應在1小時內立即向事發地縣級以上政府及當地環保部門報告。負有監管責任的環保部門發現飲用水源突發環境事件或接報后,應在1小時內向同級人民政府報告,同時向上一級環保主管部門報告,并立即組織進行現場調查。情況特別緊急的事件,可以直接報告省、市政府應急辦或省政府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指揮部辦公室及市飲用水源應急指揮部。

發生較大(Ⅲ級)、重大(Ⅱ級)、特別重大(Ⅰ級)飲用水源突發環境事件,市、區縣環保部門應當在發現或得知飲用水源突發環境事件后1小時內報告同級政府及省環保廳;區縣政府應當在接到報告后1小時內向市政府報告,市政府在接到報告后1小時內,向省政府及省政府有關部門報告。

特別重大(Ⅰ級)飲用水源突發環境事件,事發地環保部門在依照本條前兩款規定報告的同時,應當向國家環保部報告。

4.3.2飲用水源突發環境事件報告方式與內容

參照《市人民政府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中相應內容執行。

4.4指揮和協調

4.4.1指揮和協調機制

根據需要,市飲用水源應急指揮部根據飲用水源突發環境事件的情況,通知有關部門及其應急機構、救援隊伍和事件所在地及毗鄰區縣政府應急機構。各應急機構接到事件信息通報后,應立即派出有關人員和隊伍趕赴事發現場,在市飲用水源現場處置組統一指揮下,按照各自的預案和處置規程,相互協同,密切配合,共同實施飲用水源突發環境事件應急和緊急處置行動。應急狀態時,市飲用水源應急指揮部迅速召集專家組有關專家對事件信息進行分析、評估,提出應急處置方案和建議,供指揮部領導決策參考。其主要工作為:根據事件進展情況和形勢動態,提出相應的對策和意見;對飲用水源突發環境事件的危害范圍、發展趨勢作出科學預測,為應急領導機構的決策和指揮提供科學依據;參與對污染程度、危害范圍、事件等級的判定,對污染區域的隔離與解禁、人員撤離與返回等重大防護措施的決策提供技術依據;指導各應急分隊進行應急處理和處置;指導飲用水源突發環境事件應急工作的評價,進行事件的中長期環境影響評估。

發生飲用水源突發環境事件的有關責任單位要及時、主動向市飲用水源應急指揮部提供應急救援有關生產技術工藝、環保設施等的基礎資料;環保、安全生產管理部門提供事件發生前的有關監管檢查資料;水利、氣象等部門應及時提供現場水文、天氣實況,制作水、大氣中污染物的擴散條件、擴散路徑等專業性的預報服務產品,供市飲用水源應急指揮部研究救援和處置方案時參考。

4.4.2指揮協調主要內容

市飲用水源現場處置組的主要內容包括:

(1)提出現場應急行動原則要求;

(2)派出有關專家和人員參與市飲用水源現場處置組的應急指揮工作;

(3)協調各級、各專業應急力量實施應急支援行動;

(4)協調受威脅的周邊地區危險源的監控工作;

(5)協調建立現場警戒區和交通管制區域,確定重點防護區域;

(6)根據現場監測結果,確定被轉移、疏散群眾返回時間;

(7)及時向市飲用水源應急指揮部報告應急行動的進展情況。

4.5應急監察

市飲用水源突發環境事件應急監察隊伍由市環保行政主管部門所屬的環境監察機構、市衛生部門衛生監督機構組成,因輻射造成飲用水源突發環境事件的應急監察組由省環境輻射管理站及事發地環境監察機構聯合組成。

應急監察隊伍服從市飲用水源現場處置組的統一指揮,配合有關部門認真組織開展應急處置工作;及時開展對飲用水源突發環境事件的調查、取證工作;參與擬定應急方案和處置措施;負責應急終止后的整改及恢復的督促、落實工作。

4.6應急監測

市飲用水源突發環境事件應急監測隊伍負責組織協調飲用水源突發環境事件地區環境應急監測和飲用水源衛生應急檢測工作,并負責指導相關區縣環境監測機構和衛生防疫機構進行應急監測、檢測工作。

4.6.1根據飲用水源突發環境事件污染物的擴散速度和事件發生地的水文、氣象和地域特點,確定污染物擴散范圍與速度。

4.6.2根據監測結果,綜合分析飲用水源突發環境事件污染變化趨勢,并通過專家咨詢和討論的方式,預測并報告飲用水源突發環境事件的發展情況和污染物的變化情況,作為飲用水源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決策的依據。

4.7通報與信息

4.7.1事件的通報

市飲用水源應急指揮部在應急響應的同時,應當及時向毗鄰地區和可能波及地區相關部門通報飲用水源突發環境事件的情況。

4.7.2信息

市飲用水源應急指揮部負責飲用水源突發環境事件信息對外統一工作。飲用水源突發環境事件發生后,要及時準確、權威的信息,正確引導社會輿論。

5應急終止

5.1應急終止的條件

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的,即滿足應急終止條件:

(1)事件現場得到控制,事件條件已經消除;

(2)污染源的泄漏或釋放、飲用水源生物性污染已降至規定限值以內;

(3)事件所造成的危害已經被徹底消除,無繼發可能;

(4)事件現場的各種專業應急處置行動已無繼續的必要;

(5)采取了必要的防護措施以保護公眾免受再次危害,并使事件可能引起的中長期影響趨于合理且盡量低的水平。

5.2應急終止的程序

5.2.1市飲用水源應急指揮部確認終止時機,或事件責任單位提出,經市政府或市政府批準;

5.2.2市飲用水源應急指揮部向所屬各專業應急救援隊伍下達應急終止命令;

5.2.3應急狀態終止后,根據市飲用水源應急指揮部有關指示和實際情況,繼續進行事故現場周邊環境及飲用水環境監測、飲用水衛生檢測和水源環境、衛生評價工作,直至其他補救措施無需繼續進行為止。

5.3應急終止后的行動

5.3.1市飲用水源應急指揮部指導有關部門及飲用水源突發環境事件責任單位查找事件原因,防止類似問題的重復出現。

5.3.2市飲用水源應急指揮部成員部門負責撰寫飲用水源突發環境事件相關總結報告,于應急事件終止后上報市飲用水源應急指揮部。

5.3.3應急過程評價。由市飲用水源應急指揮部組織有關專家,會同事發地政府組織實施。

5.3.4根據實踐經驗,市飲用水源應急指揮部組織對應急預案實施情況進行評估,并及時修訂。

6應急保障

6.1資金保障

各級政府飲用水源突發環境事件指揮部及有關部門根據飲用水源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需要,提出項目支出預算報同級財政部門審批后執行。

6.2裝備保障

市縣突發飲用水源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指揮機構、市縣區飲用水源突發環境事件應急相關部門及單位要充分發揮職能作用,在積極發揮現有檢驗、鑒定、監測力量的基礎上,根據工作需要和職責要求,加強應對飲用水源突發環境事件的檢驗、鑒定和監測設備建設。增加應急處置、快速機動和自身防護裝備、物資的儲備,不斷提高應急監測、動態監控的能力,保證在發生飲用水源突發環境事件時能有效防范污染的擴散。

6.3通信保障

各級飲用水源突發環境事件應急相關專業部門要建立和完善飲用水源安全應急指揮系統、應急處置全市聯動系統和環境安全科學預警系統。配備必要的有線、無線通信器材,保證各級飲用水源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指揮機構和有關部門及現場各專業應急分隊之間的聯絡暢通。

6.4人力資源保障

市飲用水源應急指揮部成員單位要建立飲用水源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救援隊伍;各區縣政府要加強飲用水源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隊伍的建設,提高其應對飲用水源突發環境事件的素質和能力;各區縣應當建立一支常抓不懈、熟悉飲用水源突發環境事件應急知識、充分掌握各類飲用水源突發環境事件處置措施的預備應急力量;對各地所屬大中型化工等企業的消防、防化等應急分隊進行組織和培訓,形成由省、市、區縣和相關企業組成的應急網絡,保證在飲用水源突發環境事件發生后,能迅速參與并完成搶救、排險、消毒、監測等現場處置工作。

6.5技術保障

建立飲用水源安全預警系統,組建專家組,確保在啟動預警前、事件發生后相關專家能迅速到位,為指揮決策提供服務,建立應急數據庫,建立健全各專業飲用水源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隊伍,隨時投入應急的后續支援,為應對飲用水源突發環境事件提供技術支持和保障。

6.6交通運輸保障

發生較大以上飲用水源突發環境事件后,由相關部門對事故現場進行道路交通管制,保障運送應急救援人員、物資器材所需的車輛和道路的暢通;必要時,依法對相關道路采取交通管制,確保應急物資、器材和人員及時到位,滿足應急處置工作需要。

6.7醫療衛生保障

縣級以上各級政府應當加強急救醫療服務網絡的建設,提高醫療衛生機構應對飲用水源突發環境事件的受災人員救治能力,加大應急飲用水衛生檢測能力建設,提高應急檢測人員培訓。

6.8生活保障

由當地政府和飲用水源突發環境事件責任單位及其上級主管部門實施。保障污染區域轉移人員和應急救援人員所需的食物、飲品供應,提供臨時居住場所及其他生活必需品。

6.9宣傳、培訓與演練

6.9.1市、區縣環保行政主管部門應加強環境保護科普宣傳教育工作,普及飲用水源突發環境事件預防常識,編印、發放有毒有害物質污染公眾防護書籍及宣傳品,增強公眾的防范意識和相關心理準備,提高公眾的防范能力。

6.9.2市、區縣環保行政主管部門以及有關類別飲用水源突發環境事件專業主管部門應加強飲用水源突發環境事件專業技術人員和重要目標工作人員的培訓和管理,培養一批訓練有素的飲用水源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處置、檢驗、監測等專門人才。

6.9.3市、區縣環保行政主管部門以及有關類別飲用水源突發環境事件專業主管部門,按照飲用水源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定期組織應急實戰演練,提高防范和處置飲用水源突發環境事件的技能,增強實戰能力。

6.10應急能力評價

為保障飲用水源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體系始終處于良好的戰備狀態,并實現持續改進,對各地飲用水源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機構的設置情況、制度和工作程序的建立執行情況、隊伍建設和人員培訓考核情況、應急裝備和經費管理使用情況等,在飲用水源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能力評價體系中實行自上而下的監督、檢查和考核工作機制。

7后期處置

7.1善后處置

飲用水源突發環境事件發生地區縣政府做好受災人員的安置工作,組織有關專家對受災范圍及后期影響進行科學評估,提出補償意見和環境恢復建議。

7.2保險

應建立飲用水源突發環境事件社會保險機制。對飲用水源突發環境事件應急工作人員辦理意外傷害保險。可能引起飲用水源污染的企業事業單位,要依法辦理相關責任險或其他險種。

7.3獎勵與責任追究

在飲用水源突發環境事件獎勵與追究按《市人民政府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中相應內容執行。

8預案實施時間

本預案自之日起實施。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免费一级毛片一级毛片aa| 国产精品高清视亚洲一区二区|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久久| 污污网站免费入口链接| 午夜激情小视频| 里番acg全彩本子同人视频|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 99在线热视频只有精品免费| 性欧美成人免费观看视| 久久久精品免费| 最近中文字幕无免费视频| 亚洲欧洲小视频| 狠狠精品干练久久久无码中文字幕 | 久久久国产精品无码免费专区 | 人妻被按摩师玩弄到潮喷| 美女内射无套日韩免费播放| 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亚洲综合| 天天久久影视色香综合网| 国产线路中文字幕| AV无码久久久久不卡蜜桃| 小次郎收藏最新地址| 中文字幕加勒比| 日本大臿亚洲香蕉大片| 亚洲av中文无码乱人伦在线视色| 欧美成人秋霞久久AA片| 人成午夜免费大片在线观看| 精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国产99久久精品一区二区| 蜜挑成熟时k8经典网| 国产嘿嘿嘿视频在线观看| 91影院在线观看| 国产欧美日韩综合精品一区二区| 怡红院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精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99久久精品费精品国产一区二区 | 嫩草视频在线观看| 中国孕妇变态孕交XXXX| 探花视频在线看视频| 久久久久免费精品国产| 日本道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国内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