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大學生勞動法制教育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fā)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勞動法制教育實踐活動缺失,學生對勞動法律知識的應用能力較差法律實踐是提高法制教育實效性的有效途徑。法律重在應用,學會法律知識不是開展法制教育的最終目的,學會應用法律知識,將法律作為自己的行為準則,才是法制教育的目標。勞動法律知識實踐性很強,學生只有提高運用知識的能力,才能有效維護自身權益。目前勞動法律教育大都采用傳統(tǒng)方式,注重課本知識的灌輸,缺乏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課外又很少組織相關的實踐活動,學生對勞動法律知識的應用能力較差,實踐活動對大學生勞動法制教育的促進作用不明顯。
(二)教師隊伍專業(yè)化水平不高,不能保證良好的教學效果《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程及就業(yè)指導課程的任課教師大都是非法學專業(yè)出身,專業(yè)化水平不高。教師對勞動法律知識的研究和理解不夠深入透徹,在知識體系的構建與優(yōu)化、教學方法的有效運用等方面還有許多局限性。有的教師上課時照本宣科,不能把勞動法律知識系統(tǒng)地、深刻地傳授給學生;有的教師由于缺乏法律實踐經驗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對于如何培養(yǎng)大學生勞動法律維權意識及能力更是無從著手,極大地影響了勞動法制教育的實效性。
二、加強大學生勞動法制教育的現實意義
(一)是構建和諧勞動關系,推動我國勞動法治進程的基本要求勞動關系是市場經濟條件下最基本、最重要的社會關系。和諧的勞動關系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是企業(yè)發(fā)展、社會穩(wěn)定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保證。我國目前影響勞動關系和諧的問題和矛盾,主要表現為用人單位侵害勞動者在勞動就業(yè)、社會保障、勞動報酬、勞動安全衛(wèi)生等方面的合法權益,增加了勞資矛盾。《勞動法》、《勞動合同法》等法律為保護勞動者的切身利益,明確了雙方的權利義務及相應的法律責任。但在現實生活中,由于勞動者勞動法律知識和維權意識的欠缺,許多用人單位公然實施違法用工行為,甚至在有些領域成為一種常態(tài),勞動法的立法宗旨在現實生活中未能真正實現。法律意識是決定法律制度能否得到有效運作的內在動因。在建立了完善的法律制度之后,法治精神能不能得到弘揚,人的素質是最關鍵的。我國每年有幾百萬高校畢業(yè)生進入社會,大學生作為勞動者的主力軍,應該成為實踐法律的楷模。加強大學生勞動法制教育,可以在一定范圍內宣傳勞動法律;通過大學生的勞動維權意識和行為,使違法的用人單位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既維護了自身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對用人單位的違法行為也是一種有效的監(jiān)督和扼制。用人單位的用工行為規(guī)范了,勞動者的合法權益才能得到保障,雙方才可能建立和諧穩(wěn)定的勞動關系。可見,對大學生進行勞動法制教育直接影響我國勞動法治的進程。
(二)是培養(yǎng)學生法制觀念和法律素養(yǎng)的重要切入點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是衡量學校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重要標準。對大學生進行法制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法律素養(yǎng),使學生提高依法辦事的能力。學生能否在就業(yè)及工作過程中依法維護自身權益是檢驗大學生在校期間法制教育效果的重要依據。高校法制教育可以從加強大學生勞動法制教育入手,引導學生提高法律認知水平,關注公民權利,強化法律意識,不斷提升綜合素質。
(三)是維護學生自身權益,提高綜合就業(yè)能力的現實需要當前大學生普遍勞動法律知識匱乏,法律維權意識淡薄,主要表現為對平等就業(yè)權如何保障,創(chuàng)業(yè)優(yōu)惠政策如何落實,訂立勞動合同注意的問題,勞動合同履行過程中如何維護自己的權益,勞動爭議發(fā)生后如何處理等問題知之甚少。在法律實踐中,許多剛畢業(yè)的大學生在求職及履職過程中合法權益遭受侵害的現象時有發(fā)生。因此,大學生勞動法制意識現狀及勞動維權水平決定了必須加強在校大學生勞動法制教育的實效性。通過勞動法制教育,使學生提高法律維權意識及能力,有效降低就業(yè)風險,避免權利侵害,以增強學生的綜合就業(yè)能力。
三、加強大學生勞動法制教育實效性的對策建議
(一)優(yōu)化教學內容,提高勞動法制教育的針對性勞動法律教育只有反映最新的勞動法律規(guī)范的內容,才具有實踐指導意義。2008年以來,我國陸續(xù)制定頒布實施了《勞動合同法》、《就業(yè)促進法》、《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社會保險法》等多部勞動與社會保障方面的法律,并成為調整勞動關系的重要依據。對大學生進行勞動法制教育,應當加大勞動法制內容在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和就業(yè)指導課程中的比重,同時以勞動法律制度及勞動關系現狀為依據,結合大學生的實際需要,優(yōu)化教學內容。應保證勞動法制教育涵蓋學生在校期間勤工助學、實習實踐勞動權益保障、就業(yè)權益保障、勞動合同訂立、履行中的權益保障及相應法律救濟途徑等內容,提高勞動法制教育的針對性和實用性。
(二)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滿足實際需求勞動法制教育涉及的內容較多,與大學生在校期間及畢業(yè)后的勞動權益息息相關。高校對大學生進行勞動法制教育,應該根據不同階段學生的實際需求進行全程指導。這就要求勞動法制教育教學模式不能僅限于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和就業(yè)指導兩門公共課程的教學,應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梢蚤_設大學生勞動維權、大學生創(chuàng)業(yè)講堂、以案學法等以勞動法制教育為主要內容的公共選修課程,根據學生的實際需要,全面系統(tǒng)地進行勞動法制教育,彌補現有教學模式的不足。
(三)開展豐富的勞動法律實踐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勞動維權意識勞動法制教育的目標及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局限性都要求把實踐活動作為大學生勞動法制教育的主要內容。開展勞動法制教育,應結合課程教學的需要,廣泛利用社會資源開展實踐教學活動,如組織學生觀摩、模擬勞動爭議案件的仲裁及法庭審理,開展勞動合同法實施狀況的社會調查等活動。同時在課堂教學之余,可以邀請專家學者、司法工作者、勞動爭議調解仲裁等人員開展勞動法律知識講座;組織勞動法律知識競賽、征文、演講等活動;指導學生成立勞動法制教育社團,邀請專業(yè)老師作指導教師,在學生中開展勞動法律咨詢等活動。通過豐富的勞動法制教育實踐活動,構建起課堂內外、校園內外一體化的勞動法制教育網絡,引導學生認識勞動法制教育的重要意義,從而形成學習的內在動力,真正樹立勞動維權意識,提高維權能力。
(四)提高教師隊伍專業(yè)化水平,提高勞動法制教育的教學質量為了更好地完成勞動法制教育的任務和目標,高校應盡量選派具有法學背景的專業(yè)教師承擔勞動法制教育的教學任務。非法學專業(yè)教師應當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勞動法律知識的學習和積累,形成完善的知識體系,提高法律實踐能力,保證勞動法制教育的質量和效果。另外,教師應與學生保持密切聯(lián)系,注重搜集往屆畢業(yè)生在勞動關系建立、履行過程中的典型案例,整理如勞動合同文本復印件等相關書面資料,作為教學素材,并從中選取有針對性的案例組織課堂討論,增強教學的實效性。
作者:王敏單位:河套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