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鄉村社區管理體制的創新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世紀橋雜志》2014年第六期
一、農村社區管理的現狀及其存在的問題
(一)社區管理理念落后隨著我國城鄉一體化的不斷推進,農村中許多社區管理組織、管理人員的觀念比較落后,管理人員的能力、素質、法制觀念、服務意識不強,管理人員的思想觀念受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在社區管理中偏重對上級行政部門負責,忽視對社區公共事務的管理和服務。而且農村社區建設工作尚未進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議程中,所以領導干部對農村社區建設也不夠重視,農村社區建設也只是在民政部門的單獨管理之下,工作進展比較緩慢。在農村社區運行機制中,缺乏充滿活力的領導動員機制,而村級組織的號召力和凝聚力減弱,沒有形成統一的社區管理理念。而且許多干部群眾對農村社區建設比較陌生,主動參與意識不強。
(二)社區管理體制滯后現在許多農村社區不僅沒有科學的管理機構,反而還是村委會代為管理,村務管理難以明確職責,導致社區管理結構不全面。農村干部的文化素質偏低,容易用自己的經驗來解決新問題,缺乏科學合理地針對性的管理措施和方法。農村社區的領導機制和工作機制不夠健全,城鄉一體化社區建設機制尚未建立,還沒有形成協調統一的服務管理體制。所以,新型農村社區管理體制的建構需要打破原來的舊式的農村治理體制,建立與農村社會發展相適應的管理體制,加快建立城市鄉村之間資源要素的有機整合。
(三)社區公共服務體系不健全農村社區的服務種類內容少,服務程度水平不高,缺乏面向整個社區居民物質和精神需求的服務,與農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適應,沒有建立全面的農村社區管理服務系統。而且農村公共服務的供給大多實行自上而下的供給體制,各級政府部門成為公共服務的最終決策者,帶有很大的強制性,供給數量和結構都是由縣鄉政府以文件和政策規定的形式下達,帶有很強的行政性、指令性、主觀性、統一性。這種供給模式使社區農民缺乏有效的需求表達機制,農民被動地接受上級提供的公共服務,導致供需錯位的現象發生。
(四)社區基礎設施落后我國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長期落后,大部分農村休閑娛樂設施短缺,大型公共服務設施缺乏,社區辦公條件簡陋,教育辦學設施落后。面向社區群眾切身利益的諸如道路、橋梁、水利等日常生活的基礎設施提供不足。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農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農耕時間的減少,社區建設的基礎設施也應在精神文化領域中擴充,而目前農村社區的基礎設施涉及精神文化層面的內容也是少之又少,嚴重影響了先進思想文化的傳播。社區中的基礎設施是個載體,基礎設施能對于農民文化知識水平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在城鄉統籌發展下,必須要完善基礎設施的建設,以滿足廣大農民群眾的需求,使農民也切身享受到改革發展的成果。
(五)社區村民的凝聚力不強隨著城鄉交流的增強和現代文明的發展,農村居民人口流動性大,造成鄰里之間往來越來越少,缺乏足夠的了解。在利益多元化的社會,農村中原有的道德輿論約束,對村民不再那么有效,個人利益為先,合作凝聚力缺乏。在社區建設中農民群眾主動性不強,更多得是被動性,村民之間出現了很低的社區關聯性,對農村社區建設沒有形成認同感,認為農村社區建設只是政府的事,與己無關,致使農村社區的內聚力不強。因此,要將現代社會的一些基本人文精神作為農村社區文化重建的重要內容,構建起與現代文明相協調的農村社區的和諧文化,成為農村社區文化重建的重要任務。
二、創新農村社區管理體制改革
(一)明確社區管理體制的基本理念要樹立以人為本、合作治理的農村社區治理理念。社區治理中要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從社區居民的根本利益出發治理社區,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服務型政府”和“服務型社區”建設。所以,各級政府要充分認識到農村社區建設的重大意義,明確樹立農村社區建設是城鄉一體化社會建設的重要載體的戰略性理念,著力推動城市社區服務項目和服務內容下沉到農村社區,使農村居民共享現代社會物質和精神文明成果,形成現代社會生活方式。改變政府施政中存在的重權力輕責任、重管理輕服務現象,強化服務和責任的意識,推動政府從“權力本位”向“責任本位”轉變,從偏重行政管理向科學化的公共治理轉變,更新管理理念。
(二)建設服務型的農村社區管理體制新型農村社區管理體制在于實現國家、社區及社會力量之間的有機結合,使多元力量結構得以優化配置,多元利益得以有效整合,要加強多元主體參與的治理性。通過統籌城鄉土地利用、城鄉產業發展、城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把農村社區建設納入到新型城市化和新農村建設規劃中來。此外,由于農村社區的獨特性,既要做好服務,又要發展經濟,只有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了,農民才能更好地享受城鄉一體化社區建設帶來的各種好處和便利。借鑒城市社區服務方式和方法,建立以需求為導向的農村社區服務供給機制。在服務內容拓展方面,致力于滿足廣大農民群眾對社區服務的多層次的需求,完善社會保障,發展老年福利事業,加強就業服務、強化社區安全、搞好社區衛生,繁榮社區文化體育事業。
(三)完善農村社區基礎設施建設首先,對農村基本的生活環境進行改善,建設農村社區中的公路,完善公路上的基本配套設施。公路基本設施的完善不僅使人們出行更加便利,也為招商引資帶來新機遇。還要加強農田水利設施的建設,引進先進的機器設備為農田進行便利地灌溉,保障農村農事的順利開展。其次,要注意加強農村社區中精神文明的建設,增加農村廣場等娛樂休閑基礎設施的建設,如:可以在社區建立圖書室、文體休閑室,豐富社區居民的業余活動,充實居民的精神文明世界,促進社區居民文化素質的提高。最后,當今世界網絡科技發達,人們甚至可以足不出戶便能滿足衣食住行,所以,在農村社區中普及網絡是完善社區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方面,網絡上可以進行農產品的銷售,為農村經濟產業化的發展提供了新渠道。
(四)構建新型的城鄉一體的社會組織首先,要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并明確農村基層黨組織的職責,使組織建設與社區建制同步開展進行,使社區公共事務的運行更加規范化、制度化,通過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來逐步提高農村社區自我管理水平,全面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的作用;其次,建立社會多元利益主體的參與,在推進農村社區建設和管理的實踐中,要積極拓展農村居民參與社區建設的多重渠道,充分挖掘和發揮農村社區的各種人才資源,創造條件吸引企業家、創業人士、大學生村官等積極參與社區建設,盡最大可能地把各種力量凝結到農村社區建設中來,共同致力于農村社區建設;最后,要為農村社區內部的居民提供交往的平臺,激活社區居民自我參與的民主管理的積極性,提高社區的認同意識和歸屬感,鼓勵居民積極參與社區的建設與管理,使社區的建設與自己的命運聯系在一起,為農村社區建設的可持續性發展提供良好的條件。
作者:黃志華孟國芳單位:大連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燕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