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農村民生科技發展的路徑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世紀橋雜志》2014年第六期
(一)農民文化素質尤其是科技素養不足,對民生科技認知比較懈怠一般而言,公民個體的認知能力與文化水平和社會閱歷有很大關系,比較來看,文化水平越高,社會閱歷越豐富,公民個體的認知能力就越高,反之,則越低。就我國農民的實際情況來看,在農村務農的農民文化水平較低,社會閱歷和經歷也比較單調。這表現在對一切問題的認識上趨于保守,尤其是在資金投入的問題上尤其明顯。農民文化素質尤其是科技素質不高,與農村教育的質量和水平有重要關系,在我國教育資源分配不公顯現還比較普遍,“全國有80%的人口集中于農村,只有20%的學校設在農村,而80%的學校,卻分布在20%人口居住的城市。”[5]調查顯示,“我國4.9億多農村勞動力當中,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12%,初中文化占48%,小學及小學以下占38%,文盲半文盲占7%。”[6]就我國公民整體科學素質而言,“2003年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為1.98%,而美國2000年為17%,歐共體1992年為5%,加拿大1989年為4%,日本1991年為3%。”[7]當然,這是對中國公民的整體描述,如果加上城鄉的差別,城市居民會上升一定的百分比,而農村居民則會降低一定的百分點。
(二)政府的支撐資源不足,限制了民生科技的發展新中國成立以來,歷屆政府都非常重視科學技術的作用,也制定了一系列促進和發展科學技術的戰略、方針和政策。可以肯定的是,重視科學技術和重視民生科技是我國在不同的歷史情景下的針對性選擇。在重視科學技術的時候,我國整體國力不高,民眾或國民生活質量和水平都處在較低層次上,因此,注重科學技術主要是著眼于兩方面的考慮,一是提升國力,二是改善發展經濟。而在新世紀新階段,“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就是說中國的發展歸根結底是為了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使科學技術直接為人民服務,《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明確“將科技工作的重點向民生科技轉移。”[8]
(三)農民公共需求多樣,民生科技發展方向選擇困難三農問題是我國長期以來經濟社會發展的弱項。隨著新中國的成立,黨的政策著眼點又農村轉向城市。改革開放后,農村與城市發展的資源保障天壤之別,在以城市迅速發展為背景的狀況下,農村的落后面貌日益明顯。可以說,農業、農村和農民涉及的問題和領域是復雜多樣的,既有農業發展的總體要求,也有農村風貌的改善,也需要農民生活的改善與提高等內容。在每一個具體的三農領域問題都是異常復雜的,農民個體間對各自的問題認識也是多種多樣的,這也直接造成了農民公共需求的多樣性,而農村民生科技的發展點不可能面面俱到,也無法做到面面俱到,這就有必要評估農民的公共需求,把農民最關心、最實際的方面選做農村民生科技的發展點。為此,必須“跟農業生產實際對接……如果再好的技術,農民用不起,也會阻礙農業新技術的推廣。對于新技術的推廣,還應該講究方式方法,讓農民親眼見到好的效果,他們心里才會踏實。”[9]
二、促進農村民生科技發展的政策應對
(一)注重“新型農民”培訓,提高農民的科技文化素養農村民生科技發展的質量和水平歸根結底要取決于農民自身的科技素養。首先,必須夯實農民的文化基礎。九年義務教育是提升農民素質的關鍵,必須常抓不懈,適當的時候要提高義務教育的層次,諸如普及高中教育。文化素質是農民成為新型農民的關鍵,缺少畢業的文化素質支撐,無法培養新型農民。其次,注重對農民在具體科技領域和培訓。不可否認,農民的生活圈,工作全相對狹小,在對一系列科技相關的認知上還不能放開眼界,這影響了對一系列民生科技工作的選擇。三是結合實際,注重農業科技專家和特派員的下鄉指導和幫扶工作。農業科技專家和特派員學有所長,可以依托農村民生科技實踐,使那些具有開拓精神、創業意愿的農民參與到農村民生科技活動中,并能通過活動使自己的經濟利益、文化水平、科技素養等得到全面的提高。在此基礎上使這些農民成為農村民生科技的中堅力量和帶頭人。發揮其示范作用,使農民認識到農村民生科技的重要作用,并自覺地接受農村民生科技及其產業。
(二)系統整合各種資源,把民生科技產業做大做強一是注重制度創新,為農民科技發展提供助力。農村民生科技的發展離不開制度創新,“從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既進行統籌規劃,又結合各地不同民生特點,通過行政干預和市場驅動相結合,制定相應的科技政策和優先發展領域,優化資源配置,鼓勵大學、科研院所、企業共同關注民生需求,將自主創新作為發展民生科技和解決民生問題的必由之路。”[10]二是注重財政投入,使農村民生科技發展有經費支持。農村民生科技的發展需要政府的財力支持,畢竟農村民生科技產業的發展不是朝夕之功,農民個人是無法支撐起來的。
(三)深入農村了解農民公共需求,選好農村民生科技發展點民生科技的發展點不是主觀臆造出來的,必須對農民的公共需求有精準的把握,找到民生科技發展的“民生源頭”,這也是發展民生科技的基本支點。誠然,農村“民生科技有很大一部分是面向公眾需求的、具有社會公益特征、屬于非營利性公共服務的科技,其技術擴散需要政府主導,承擔這些技術開發的組織也是不能單純以經濟效益最大化為追求目標的,很難由單一的企業靠市場驅動力去解決。”[11]在農村民生科技的發展點上,未來可以主要著眼于“食品制造、農產品質量控制與檢測、重大及感染性疾病發病機制及快速診斷、重大疫情、職業危害快速救治及康復、重大疾病新型診療技術、人體狀態監測與疾病診療”[12]等領域開展工作。
作者:孔凡瑜李洪濤周柏春王金萍單位:牡丹江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大連民族學院學生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