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社會團體下的市場經濟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彌補市場經濟的固有缺陷,保障經濟可持續發展
近現代西方經濟學理論認為,通過市場手段進行資源配置是最有效的,資源配置的最狀態為帕累托最優。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率先實行市場經濟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從而導致在相當長一段時間里,大家將市場經濟看成經濟發展的圭臬。在近現代歷史上,那些實行自由市場經濟的國家和地區,在取得較快發展的同時也同樣遭受到市場經濟體制本身所固有的種種缺陷,如社會發展日益呈現馬太效應,貧富懸殊不斷擴大,對社會治安及穩定帶來了潛在威脅,市場經濟下的自然壟斷所帶來的資源配置的無效及對建立競爭市場的阻礙,公共產品供給不足等,這些不僅僅是社會問題,是更深層次的政治問題和經濟問題,無形中反而阻礙了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我國1992年明確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后至今,盡管這20多年來國家經濟實現快速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質的提高,社會生活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我國同樣經受著經濟市場缺陷給社會、政治、經濟發展所帶來的負責影響和造成的沖擊。根據相關研究表現,近些年來我國的社會貧富差距日趨擴大,基尼系數已經超過國際的警戒線。社會階層結構非但沒有向穩定社會的橄欖型特征選拔,反而越來越向啞鈴型結構這種相反方向發展,中產階層規模偏小,導致促進經濟增長中三駕馬車之一的消費明顯不足,消費對于經濟增長的貢獻遠達不到應有的水平,國家的經濟增長依然停留在外貿和投資上。由于資本的逐利性,政府人財物的限制,以及信息不對稱等客觀條件所限,政府根據根本沒有動力和能力去做好到涉及公民切身幸福的所有領域的工作。社會團體的出現與良性發展能夠解決市場經濟體制下遺留的部分問題,可以在增加公共服務供給、縮小貧富差距、促進個人消費等方面起到積極作用,從而促進社會經濟科學可持續發展。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第一,促進經濟社會科學可持續發展。二十一世紀初,“可持續發展觀”被納入科學發展觀的理論體系中,成為指導中國社會發展的基本原則之一。“可持續發展”的本質是指在保持自然資源的質量以及各種社會服務的前提下,使經濟利益最大限度地被實現。除了經濟取得快速增長以外,可持續發展的幾大核心目標是環境保護、消除貧困、驅除疾病、抵御自然災害等,力爭實現人類美好的生活愿望。我國社會團體的發展,事實上關涉到全國人民甚至是全人類的福祉,社會團體的自愿性、自治性、利益性理所當然也追求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社會團體在構建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協調與共進促方面、在抗震救災方面、在為非洲難民進行扶貧和各類捐贈等方面都承擔非常重要的功能和發揮了重大作用,社會團體的發展事實上一方面是整個人類的偉大事業,另一方面也促進當地的經濟發展。
第二,為構建內生主動型經濟發展模式貢獻力量。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中國經濟發展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有研究表明,中國的經濟發展模式主要是外生型模式,即最主要的貢獻并非自身內生增長——資本內部積累和技術內生發展的結果,而是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依靠引進外資等外生增長的結果。事實上中國過去的經濟增長更多是由于西方跨國公司將資本和技術轉移到中國進行生產所推進的,這是一種被動發展模式。當然,我國原先的經濟基礎較差、人民的發展意識較為薄弱、市場發展的制度環境,被動性外生型發展模式有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但在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國家的今天,中國急需轉變經濟增長模式,逐漸由外生型向內生型轉變。內生主動型模式經濟發展是指由其公民積極的發展意識以及社會生活的自然演變推動的,概言之是社會自發形成的,是一種內源性的發展模式。這種內源性的經濟發展模式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的是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都能夠實現創新,而創新的艱巨性和風險性單靠個體力量很難實現,而政府有其自身的利益追求和運行的規律,也難在創新方面投入足夠的人財物資源。而社會團體可發揮團體的力量和智慧,相對于個體來抗風險能力更強,能夠引進、研發、運用先進技術,培養群眾的可持續發展意識,倡導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理念。因此,社會團體的發展在推動中國經濟模式由被動型向主動型轉變的過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未來其作用將更加突出。
第三,促進公益事業發展。我國的公益事業根據無法完全依靠政府調控機制,政府撥付的資金額與公益事業發展所需要的資金額之間存在較大的差距,社會團體能夠為公益事業發展提供良好的籌資平臺。具體來說可引進多元投資主體、拓寬多籌集資金來源渠道。《2012年社會服務發展統計公報》表明,全國各類社會組織2012年接收捐款470.8億元。填補了公益事業發展發展資金需求的部分缺口,為公益型社會團體的資金來源和經費提供強有力支持。
二、推動經濟組織多元化發展
現代市場經濟是多元化經濟,健康活躍的市場呼喚著多元化的經濟組織的參與與發展。隨著社會團體的持續發展以及相關政策法律的逐步完善,社會團體的公益性與經濟組織以產生利潤為目的的營利性結合到一起,產生了新興經濟組織——慈善商店。慈善商店的概念于19世紀最早在英國出現,美國1902年建立了慈善超市。2001年在上海誕生了我國第一家慈善商超市,2004年民政部《關于在大中型城市推廣建立“慈善超市”的通知》,向全國推廣慈善超市,我國的“慈善超市”名稱多而不統一,如有陽光超市、愛心超市、扶貧超市等不同的叫法,是面向低保戶和低收入家庭低價銷售或免費發放社會捐贈物品的救助點。慈善超市在我國屬于新生事務,在經濟近十年來的蓬勃發展之后,慈善商店這一慈善運作模式已經隨著公益理念傳遍大漠南北,在各個省市開花結果,但總的運營效果并不理想,到2012年全國雖已有8000余家慈善超市,絕大部分運營并不算成功,運營得比較成功的在上海和廣州。慈善商店的出現,一方面為社會資源的循環再利用以及公益理念的傳播起到了積極的宣傳作用,另一方面它以一種嶄新的經濟組織形式為人們呈現出中國慈善事業發展的新力量。
三、提供就業崗位及培訓,擴大就業渠道
社會團體在擴大就業方面的作用越發受到重視,聯合國從上世紀90年代以來就開始強調社會團體對經濟的貢獻,并建議各國將社會團體的就業、經濟規模納入本國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無論在西方國家還是在我國,社會團體都吸納一定比例的就業人口,例如在美國為9.8%、德國為5.9%、日本為4.2%,發達國家平均為7.4%。上述數據說明,社會團體的發展和完善有助于拓寬增加就業渠道,吸納就業人員,緩解社會矛盾。隨著中國社會團體的快速發展,社會團體在擴大勞動力就業渠道、吸納就業人員方面的作用越發凸顯。具體來說,主要分為直接和間接兩種方式,直接方式主要是指社會團體的管理與運行需要一定數量的專職人員,這就直接吸納勞動力就業,間接方式則是指社會團體通過提供各種培訓、講座、平臺等,提供各類招聘信息及提高待就業人員技能和素質等方式對解決就業問題起到“催化劑”的作用。在直接吸納勞動力就業方面,由于中國社會團體中很大部分尚未在民政部門進行登記注冊,有學者指出,在中國范圍內開展或互益活動的社會團體大概有300萬家,其中真正按現行法規登記注冊的只有十分之一。因此,社會團體的對于社會的就業貢獻難以準確統計,而且往往被低估。
四、社會事務管理與社會矛盾化解功能
社會團體的成員加入的自愿性,內治理的自治性,對其成員來說對內具有管理性質,而相對于政府的社會事務管理來說,具有補充性質。社會團體所具有的特征使得在協調公民與群眾之間、群體與政府之間、群眾與群眾之間的矛盾成為可能,成為公民、群眾、政府三者溝通的重要橋梁。規范社會行為、化解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穩定社會團體成立登記時必須有自己的章程,依法法律、法規規章及內部章程對內進行管理,社會團體的規范管理能促進成員帶頭遵紀守法、遵守職業道德和社會公德,最大限度減少社會組織內部的矛盾發生。當下中國正處于多元化的時代,價值觀念、個人追求、生活方式多元化,因此利益訴求也呈現多元化狀態,在激烈變革的社會當中,大量社會矛盾存在,社會團體可作為政府與群眾、政府與個人、群眾與個人之間的“第三方”加以協調和化解,達到維護社會穩定、和諧社會關系的效果。社會團體在社會管理中能夠充當社會矛盾的“安全閥”,扎根于人民群眾之中的社會團體能夠在及早覺察到、處置好,可以避免局部矛盾釀成全局性沖突;同時在社會沖突較大規模發生以后,社會團體依靠自身力量盡管無法解決,但可充當化解矛盾的“潤滑劑”、“稀釋劑”的角色。提供社會公共服務產品、增強社會公共福祉本文已分析過,單依靠市場或政府都會面臨社會公共服務產品供給不足的困境,社會團體是彌補這一缺陷的重要角色,是提供社會公共服務產品的重要補充。社會團體可協助政府從事社會公益事業和各種社會服務活動,幫助解決部分社會問題,尤其是一些邊緣性的問題,如協助政府整合社會資源、解決社區群眾的生活困難、扶貧助學、關注弱勢群體等,使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能夠惠及最廣大的人民群眾。
作者:趙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