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電子信息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培養時展需要的高素質創新型人才是當前高校面臨的重要任務。針對新時期的人才需求,分析當前電子信息專業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結合學校具體的辦學情況,提出“專業知識+實踐能力”的教學體系,從個性、知識、能力三方面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培養。
關鍵詞:電子信息專業;創新型人才;實踐能力;教育信息化
1前言
電子信息類專業是理工高等院校的傳統專業。隨著時代的發展,電子信息技術日益成熟,在社會各個行業和領域中的應用日益廣泛,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電子信息工程技術專業是湖南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的核心專業,培養對象為面向企業一線的電子產品設計開發、裝接與設備操作、調試、維修、檢驗與品質管理、工藝與現場管理、銷售與技術支持及外協等崗位的高端技能人才,為智能機器人、智能電子設備行業的發展培養了大量的人才,也為湖南電子信息行業的發展做出重要貢獻。當前社會對創新型人才的要求不斷提高,面對不斷增長的高素質應用型電子信息人才需求,如何重視解決人才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創新型人才培養改革,培養出既具有堅實的專業理論基礎,又具有良好的工程實踐能力的創新型人才,以更好地適應社會和促進社會的發展,成為教育工作者思考的熱點問題。
2電子信息專業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人才培養模式單一電子信息專業是實踐性很強的專業,要求培養出來的學生既掌握扎實的現代電子技術理論知識,又有著較強的實踐能力,能夠遵循電子系統設計原理與設計方法對相關電子產品和設備進行研發生產、安裝調試及運行維護。目前,傳統的理論教學仍占主要地位,教授的課程也以“電路分析”“微機原理與接口技術”等基礎課程為主,實踐課程以設計性實驗和綜合性實驗為主,培養模式過于單一。教學觀念落后,忽視學生的主動性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學仍然按照傳統方式進行,教師教學的中心為如何備好課,如何才能講好一堂課,很少考慮學生是否接受這種教學方法,認為學生只需要掌握理論知識,自然會將這些理論知識應用到實踐中。教師是課堂的掌控者,與學生之間是上下級的關系;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教師傳遞的知識,不能對這些知識進行質疑,致使課堂氣氛沉悶。學生思維不活躍,面對新問題時往往不知所措,創造性思維缺失。
3基于知識+能力的創新型人才培養
樹立創新教育思想,構建科學的課程體系培養出的人才要具有創新意識,就要求高校樹立創新的價值觀和人才觀,重視塑造學生的創造能力,在整個學校教學和管理中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發展學生思維與實踐能力;在人才培養中堅持系統優化、穩中求新的原則,既保持核心教學內容的相對穩定,又根據技術發展、市場需求反饋的信息,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并與之相適應;堅持突出創新精神與創新意識,加強實踐能力與工程應用能力培養。電子信息工程技術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學生單從課堂上和書本中是很難理解和掌握操作技能的。教師可設計以“嵌入式迎賓機器人系列產品設計與制作”為主線的課程教學模塊,緊緊圍繞完成系列產品設計制作的階段性任務所應具備的技術和理論知識,設計專業能力模塊的核心課程。按照“多課程少學時”的原則設置選修課,使學生在較短時間內盡可能學習掌握更多的知識,從而具有較寬的知識面,以適應社會的需求。重視學生創新工程建設,結合信息產業對電子信息專業人才的需求,改革人才培養模式,依托高校資源優勢,推出學生實習、實踐、實訓與就業計劃,引導和鼓勵學生盡早參與電子信息技術研究與研發、工藝改革與創新和社會實習與實踐等創新創業活動,增強學生創新能力、創業能力和實踐能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針對不同的培養目標,制訂個性化的培養方案,使更多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進行專業學習、工程實踐、設計開發,進而培養創新意識和團隊協作精神。在教與學、師與生關系上要形成教學相長、雙向激勵的意識,建立創新文化,塑造創新氛圍。定期舉行“創新創業進校園”活動,通過政策宣講、創業培訓、企業家交流、創業競賽等,培育校園創新創業氛圍,激發學生的創新熱情,提高創新創業能力。
改革教學方法,推動教學過程創新近年來,教育信息化成為趨勢和潮流。高校要建立系統化的教師培訓機制,提高教師信息素養,普及信息化教學常態應用,建設在線開放課程等優質數字教育資源,引導并強化教師將現代信息技術融入電子信息教學的意識,要求教師應用信息技術優化課堂教學、轉變學習方式的方法,豐富教學手段;要求教師認真鉆研教學目標,根據學生的知識結構和成長規律,選擇恰當的教學方式,在教學中做到分層備課、分層施教、分層指導;要求教師不僅關注學生學業成績的增長,還要關注學生能力的提高,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創設能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教學,通過自學、互學、評學,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探索,最終達到發展學生能力、促進學生成長的目標。在實踐教學環節增加設計型和綜合型實驗,這是因為此類實驗一般涉及多門課程知識,有利于創新能力的培養和鍛煉。在學生設計實驗方案過程中,不但可以綜合運用所學知識,還可以了解和掌握其他相關學科的知識。大力發展實踐性教學,培養學生的個性品質為了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高校要以就業為導向,加強與知名電子信息企業的合作,同電子信息企業共同設立實踐教學基地,建立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結合的協同創新體系,探索多種協同創新模式,堅定不移地走產學研緊密結合之路;根據學生發展需求,整合校企雙方資源,充分發揮科研資源優勢和學科專業優勢,加大與企業的協同創新和產業合作力度,深入實施協同計劃,積極搭建合作平臺,建立和完善合作互惠的人才培養機制;建設各類實踐基地,制定完善的實踐管理制度,規范各類實踐基地運行機制;邀請電子信息企業技術人員對學生進行培訓、授課,使電子信息專業的學生既接受學校教師教授的理論知識,又了解和掌握實際需求,增長實踐技能。
調查發現,電子信息專業急需工程技術員、產品維修實驗員、維修操作工、電子產品裝接工、設計與測試助理工程師、工藝助理工程師、電子產品制圖制板員、SMT操作員、單片機設計師等崗位人才,為此可組織學生到電子信息企業進行頂崗實習,使學生在實戰環境中掌握各種電子信息技能,實現教學與工作崗位實際要求的零距離對接。校企深度合作發展,可實現企業、學生、學校的共贏。對于學生來說,學生的動手能力得到培養,真正理解和消化了課堂中學到的知識,并增加了將理論知識應用到實踐當中的機會,有助于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于高校來說,學??梢粤私猱斍半娮有畔I教學與實際的電子信息企業崗位之間的差距,及時調整教學目標,從而降低教學成本,提高教學質量,解決了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脫節的困境;對于企業來說,企業讓學生與崗位零距離接觸,使學生更加深刻地了解企業文化和管理理念,未來可縮短學生的適應時間,節約培訓成本。規劃職業課程,實現人盡其材設置職業規劃課程,讓學生通過填寫自我能力評估表來思考自己的職業目標、意向職位、所需能力以及提升計劃等,從而引導其制定恰當的能力提升策略,充分引導學生的個性發展,強化學生的職業道德,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引導學生向工程應用型發展,促進增強學生就業能力。實行彈性學分制,適應不同學生的發展需求;鼓勵學生選修其他專業課程,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增強多學科融合意識,培養全面系統的思維方式,促進學生人文、藝術、技術和管理多向發展,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深化學校的制度改革與創新工作電子信息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教學改革過程中,應該完善相關的人才培養機制和運行機制,如構建“模塊+平臺”培養制度、“完全學分制”“獎學金激勵機制”“全程導師制”等。這些制度的創新與完善對創新型人才培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在創新型人才培養過程中,要對制度進行廣泛的試點與應用,及時發現不足并進行改進,以形成利于創新型人才培養的環境。
4結語
電子信息專業學生三年的學習生涯是不可能獲得今后工作所需的全部知識的。因此,學校要讓學生樹立終身發展的觀念,在教授學生必要的基礎知識的同時,還應使學生學會終身學習、學會合作、學會實踐,培養他們可持續發展能力和創造能力,使其在未來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而要實現這一切,離不開學生的努力和教師的悉心引導。為此,教師要以高度的責任感和過硬的專業技能引導學生在低年級時就確立明確的學習目標,為他們營造積極成才的氛圍。學校只有注重人才培養,不斷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才能培養出社會需要的人才,不斷提升學生的創新素質與能力。
參考文獻
[1]徐向民,韋崗,李正,等.研究型大學精英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華南理工大學電子信息類專業教育改革的實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2):59-65.
[2]趙明富,羅彬彬,胡新宇,等.培養電子信息工程專業應用型高級專業人才的探索與實踐[J].武漢大學學報:理學版,2012(S2):25-31.
[3]瞿成明,陳曉紅.創新培養模式,走電子信息工程人才特色培養之路:安徽工程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的探索與思考[J].中國電子教育,2010(4):11-16.
[4]胡海波,張正蘇,秦進平,等.應用型本科院校電子信息專業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研究[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0(2):104-106.
[5]金明,高燕,顧斌,等.產業轉型期高職電子信息特色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以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特色專業為例[J].創新與創業教育,2014(2):3-7.
作者:徐紅麗;羅奇;雷道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