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臨床醫學專業研究生人文精神培養模式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新醫學模式的建立和“5+3”臨床醫學人才培養體系的實施要求當代醫務工作者不僅具備過硬的醫學臨床專業技能,還具備高尚的職業道德和較高的人文素養。本研究對比分析國內外醫學院校醫學人文教育現狀,從理論培養和臨床實踐兩個方面對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醫學人文精神培養進行持續的形成性評價,發現研究生對人文教育的重要性意識逐漸加強。這充分說明了在臨床教育過程中加強醫學人文教育的必要性,本研究可為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的人文教育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和可操作性的參考。
[關鍵詞]人文精神;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
20世紀以來,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傳統醫學模式逐漸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轉變。[1]隨著社會的現代化和醫學的社會化,作為培養未來醫生搖籃的高等醫學院需要緊隨時代的步伐,擯棄傳統醫學里只重視醫學專業技能、“見物不見人”的培養模式,要以“培養不僅有過硬的醫學臨床專業技能,還有高尚的職業道德和人文素養的醫生”為目標[2],探索出在新形勢下醫學人文精神培養模式的途徑和方法。我國對醫學生人文精神培養的研究與實踐起步相對較晚,目前還沒有形成固定的醫學生人文精神培養模式,國內學者的研究多集中在理論探討上,也有小部分研究者進行了調查研究[3-4],如浙江大學張國芳、上海交通大學胡涵錦、四川大學黃進等對醫學研究生人文課程體系及教育滿意度進行了調查,從師資、教學等方面提出了建議,但是沒有提出系統的醫學生人文精神培養模式。本研究主要針對在臨床醫學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的新形勢下,現有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人文精神培養的問題,對國內外醫學院校醫學人文教育現狀進行了分析,并結合南通大學醫學院(以下簡稱我校)特色,從理論培養和臨床實踐兩個方面對我校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醫學人文精神培養進行了持續的形成性評價,在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進行階段性考核時融入醫學人文素質內容,內容包括職業道德、遵章守紀、奉獻精神等元素。本研究對不同階段的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進行了醫學人文精神培養有效性的問卷調查,內容涵蓋人文知識、人文方法、人文思想和人文精神四個方面,開展“巴林特小組”活動來檢驗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人文精神培養模式中的應用效果。本研究可為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的人文教育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為我國其他院校臨床醫學研究生的人文教育工作的完善提供實踐參考。醫學院校可以此為切入點,完善臨床醫學研究生的人文教育,使目前的教育方法更加契合“5+3”培養模式和“雙軌合一”的培養模式。
一、醫學院校學位研究生人文教育現狀
《關于醫教協同深化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改革的意見》明確提出,近期任務為加快構建以“5+3”(5年臨床醫學本科教育+3年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或3年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為主體、以“3+2”(3年臨床醫學專科教育+2年助理全科醫生培訓)為補充的臨床醫學人才培養體系。[5]另外,根據《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管理辦法(試行)》的文件要求,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的目的是培養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扎實的醫學理論知識和臨床技能,能獨立、規范地承擔本專業常見多發疾病診療工作的臨床醫師。[6]在這樣的形勢下,醫學院校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醫學人文精神培養方面面臨很多新的問題和挑戰。雖然我國大部分醫學院校越來越重視醫生人文精神培養方面的教育,并做了很多的努力,但是醫學人文教育薄弱的狀況并沒有從根本上得到改變,也一直沒有形成清晰明確、可供參考的醫學人文精神培養模式,仍處于比較分散的狀態,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人文課程體系不完善
在我國的醫學教育中,人文教育以課程講授為主,大約占總學時數的8.0%,比例偏低,美國、德國的醫學教育中人文教育占比為20.0%—25.0%,英國、日本的醫學教育中人文教育占比10.0%—15.0%。[7-8]同時,我國醫學教育中的人文課程主要集中在醫學本科生的教育培養體系中,醫學研究生人文課程的學時所占比例較少。特別是在新的培養模式下,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在校集中授課的學習時間縮短,部分醫學院開設的人文課程種類十分有限,人文精神教育滿足不了醫學研究生人文素養培養要求,課程也不適應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的教育特點。[9]
(二)導師的人文素養需進一步加強
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導師一般都是臨床醫生,接受的醫學專業知識遠多于人文專業知識,部分研究生導師自身人文知識比較缺乏。[10]由于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場所主要是醫院,導師本身工作繁忙,他們不僅要指導研究生開展臨床工作,還要指導研究生進行相關研究,因而常常忽略對研究生人文精神的教育。
(三)醫學臨床實踐脫離人文知識
目前,很多醫學院的醫學研究生課程仍采用的是集中授課形式,授課內容比較注重理論知識的闡述,對實效性關注不夠,缺少解決實際臨床問題的訓練,人文知識未能有機整合到醫學臨床實踐教學中。[11]在新的培養模式下,在校集中授課的時間縮短,傳統的教育模式無法提高研究生的人文素養,容易出現專業教育與人文教育脫離的現象。
(四)缺乏人文教育考核評價指標
目前,雖然有關導師和研究生的評價研究較多,但是針對研究生人文教育評價的研究較少。[12]目前,對研究生導師考核的主要內容是規章制度內導師的職責和其科研成果方面,缺乏對導師人文素養方面的要求,導致導師易忽略自身人文素養的提升和對研究生進行人文教育,對學生的考核注重學習成績、科研能力以及臨床技能方面。雖然部分院校對臨床醫學生也有醫德醫風等方面的要求,但多停留在學校或者醫院的規章制度層面,并未形成科學的考核評價體系。
二、培養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醫學人文精神的措施
醫學院校應借鑒國外成熟的醫學人文教育模式,結合自身辦學特點,從全局的角度來探索和創新教育模式,做到專業教育與人文教育有機結合。綜合對比目前國內與國外醫學人文教育模式的狀況,根據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的教育特色,本研究建立了以形成性評價為主體的醫學人文精神培養模式,該模式主要從理論培養和臨床實踐兩個方面對研究生的人文素養進行持續的形成性評價。
(一)加強醫學人文精神理論培養,從根本出發,轉變教育觀念
醫學院校優化人文專業課程,完善研究生培養方案。課堂是醫學研究生人文精神培育的重要載體,醫學院校要規定人文專業課程在研究生課程中所占的比例,將人文教育納入學分制管理的范疇。具體實施辦法為增設選修課程醫學倫理學、醫患溝通學、醫學心理學、臨終關懷等,向研究生推薦閱讀《醫學與哲學》《人文醫學》《醫學與社會》和《醫學的人文呼喚》等醫學人文類書籍。
(二)在臨床實踐中加強人文精神教育
知識源于實踐,醫學研究生人文素質的提升歸根結底還是要通過實踐來實現。導師在對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進行階段性技能考核時應增加醫學生對患者人文關懷和溝通能力等方面的內容,以評價醫學人文精神培養的效果。如有不足之處,導師應采取個性化的改進培養方法,逐漸提高研究生的醫學人文精神。同時,醫學院校將研究生在階段性考核中表現出來的醫學人文精神作為導師對其進行人文教育的主要考核內容,督促導師自覺提高人文素養,在臨床教學中融入人文教育。“巴林特小組”是一種聚焦于醫患關系的病例討論形式,體現了“以患者為中心”的醫療模式,是提高醫護人員傾聽和共情能力的訓練小組。[13]“巴林特小組”主要通過在案例再現的環境下從多角度交流探討醫患溝通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了解發生了什么。這種形式能促進并提高臨床醫學研究生積極聆聽和換位思考的能力,讓研究生更關注患者的心理,理解患者及其家屬的負面情緒,以更加成熟有效的方式化解和應對溝通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筆者設置了8—10人的巴林特小組,組長由一位具有心理學專業背景且經驗豐富的導師(或指導老師)擔任,其余成員為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一個月開展一次活動,活動時間為60—90分鐘,持續進行一年。每次活動由1—2名組員為大家報告自己在臨床規培中碰到的案例,呈報結束后立即退出小組圈,組長則鼓勵其余組員在認真傾聽后進行提問和討論。在組長的引導下,組員還原案例現場,并將自己想象成案例中的醫護人員、患者或者家屬,從不同的角度來考慮并提出問題,審視在案例中可能被忽略的心理問題,使醫患關系的新觀點浮出水面。此時,再把案例呈報者請回圈中,讓報告人表達在聽取了其余組員的交流探討后自己的想法與感受。
(三)建立以形成性評價為主體的評價指標
1.在考核中加入醫學人文精神的內容
醫學院校要在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階段性考核時融入醫學人文素質內容,即在對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一年一次的考核中,考核內容除原有的專業技能和科研水平外,還可以增加職業道德(良好的醫德醫風、團結協作精神、態度熱情友善、患者及其家屬的評價)、遵章守紀(遵守勞動紀律、圓滿完成培訓任務、主動參加教學活動)、奉獻精神(舍己為人、助人為樂、兢兢業業)等人文素質內容。評價者可匯總患者、規培輪轉科室的醫務人員及規培基地科教科的評價數據,對數據進行統計和分析。筆者統計了我校的情況,結果顯示,一年級研究生在醫學人文素質方面評分不高,他們將學習的重點放在專業技能學習和科研方面,從而容易出現責任心不強、團結協作能力弱、患者及家屬評分低、主動性差、奉獻精神缺乏等現象。然而,隨著在考核中融入醫學人文精神,以及在理論培養和臨床實踐兩個方面進行持續的形成性評價,研究生的醫學人文素質隨著年級的增加而顯著提升,研究生在研三畢業時能在開展醫療服務工作的過程中很好地融入醫學人文精神,做到醫者仁心,以人為本,從而得到患者及家屬和規培基地的好評。
2.進行階段性問卷調查
以醫學院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為研究對象,筆者分別于研一入學、研二學年中期及研三畢業時進行問卷調查,并對所有有效問卷進行分析,以評價醫學人文精神培養的有效性。問卷調查涵蓋人文知識、人文方法、人文思想和人文精神四個方面的內容,將其作為人文素質評價指標要素。統計結果顯示:研究生在入學初對于在臨床工作中融入醫學生人文精神不重視,甚至部分研究生覺得沒有必要;在畢業時,只有不足10%的研究生認為沒有必要,大部分研究生認為有必要在臨床工作中融入醫學人文精神。
3.臨床上組織開展“巴林特小組”活動
每次活動后,組長要定期與組員進行交談,了解組員對活動的體驗,觀察組員在臨床實踐的醫患溝通過程中的具體表現,以評價“巴林特小組”活動在培養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人文精神模式中的應用效果。結果顯示,“巴林特小組”活動能促進研究生加深對醫生和患者之間關系的理解和思考,讓研究生能很好地理解患者的情緒和心理,有助于提高研究生醫患溝通的技能,有助于研究生自身的情緒處理和人格發展,有助于提高醫學研究生的人文素養,促進溝通與醫患關系和諧。
三、討論
人文是一個動態的概念。《辭海》是這樣解釋“人文”的:人文指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象。[14]人文精神是一種普遍的人類自我關懷,表現為對人的尊嚴、價值、命運的維護、追求和關切,對人類遺留下來的各種精神文化現象的高度珍視,對一種全面發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15]讓人文精神照亮醫學教育的全程對當今高等醫學創新人才培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醫生擔負著“除人類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的神圣職責,具有崇高的社會地位,同樣社會也對其角色有著特別的期待和要求。醫學人文精神培養的目標是使每一位醫學生從內心深處產生“仁”與“善”的理念,并將其融入自己終身的職業生涯,促其成為一種自覺自愿的行動。高等醫學院校作為培養未來醫生的搖籃,醫學研究生培養與教育模式的不斷改進將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加強人文素質教育,實現醫學與社會和諧、進步、發展,這也是歷史賦予醫學院校的責任和重擔。
作者:周誼芬 單位:南通大學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