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針灸治療糖尿病機制的研究進展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近年來,國內外對針灸治療糖尿病做了一些機制研究。本文整理和分析了Pubmed及SCI數據庫中相關文獻,表明針灸治療糖尿病可能是通過多個機制起作用,包括增強胰島功能、減輕體質量及減少食物攝入、直接降低血糖、調整體內激素等機制。此外,針灸與降糖藥物還有協同增效的作用,可取得更好的治療效果,值得進一步研究。
【關鍵詞】針灸;糖尿病;作用機制;研究進展
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及人口老齡化,糖尿病已經成為全球性的公共衛生問題。國際糖尿病聯盟(internationaldiabetesfederation,IDF)公布,在2015年全球20~79歲成人中約有4.15億患有糖尿病,預計2040年將增加至6.42億[1]。而糖尿病患者在低收入或中低收入國家增加的速度更加迅速。2013年對中國大陸糖尿病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在國內成人中,糖尿病的患病率為10.9%,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為35.7%[2]。據IDF的報告,中國現為全球糖尿病患者最多的國家[3]。在2014年,IDF估計糖尿病在全球的花費6120~10990億美元,較2013年增加13%,至少占到當年衛生資源總花費的11%[4],對全球衛生經濟資源造成了巨大的負擔。針灸治療糖尿病具有一定的療效,且有花費低、不良反應少等優勢,但針灸治療糖尿病的作用機制一直不甚清晰,甚至針灸是否可以治療糖尿病也一直受到爭議。近年來,國內外在針灸治療糖尿病方面做了一些機制方面的研究。本文檢索了PubMed及SCI數據庫,檢索日期為2017年6月27日,檢索詞為acupuncture和diabe-tesmellitus、glucosetolerance,PubMed用MeSH主題詞擴展,對針灸治療糖尿病的實驗研究及臨床研究的機制部分作一總結,暫不考慮針灸治療糖尿病并發癥的相關機制。
1增強胰島功能
1.1調節胰島素濃度有臨床試驗指出,與安慰劑組相比,經皮電刺激雙側足三里及三陰交穴,患者的血糖、血漿胰島素水平、內穩態模型評估(homeostasismodelassess-ment,HOMA)指數明顯降低[5]。電針相關穴位可以降低糖尿病大鼠的血糖及尿糖,這可能與電針調節血清胰島素濃度相關[6-7]。
1.2增強胰島素敏感性電針可通過增強胰島素敏感性以恢復糖耐量受損狀態,并改善空腹高血糖[6]。電針可提高胰島素對血糖的敏感性,這個作用可以被切除雙側的坐骨神經及股神經所阻斷,提示其機制可能與機體傳入神經有關[8]。反復電針刺激可以改善飲食導致的胰島素抵抗,可能是通過激活骨骼肌上腺甘酸活化蛋白激酶(AMP-activatedproteinkinase,AMPK)信號通路起作用[9]。用15Hz電針雙側足三里,胰島素活性增強的主要部位位于對胰島素敏感的靶器官及骨骼肌,此外,電針還可以通過增強膽堿能神經活動及增加一氧化氮合成酶活性的作用來改善胰島素抵抗[10]。
1.3改善胰島素信號通路去乙酰化酶1(sirtuin1,SIRT1)可調節糖和脂質的代謝,近來提示和胰島素敏感性相關[11]。過氧化物酶體增殖物激活受體γ(peroxisomeprolife-rator-activatedreceptorγ,PPARγ)輔助激活因子-1α(PPARγcoactivator1α,PGC-1α)是SIRT1的主要基底之一,靶向在SIRT1/PGC-1α和線粒體的療法可能是抑制胰島素抵抗的一個新途徑。電針改善糖尿病鼠的胰島素抵抗和肥胖,至少一部分機制是通過刺激SIRT1/PGC-1α來改善胰島素信號通路[12]。電針可增強糖尿病大鼠的外源性胰島素降血糖作用,機制與激活膽堿能神經改善胰島素信號相關,而不是游離脂肪酸濃度的改變[13]。
1.4抑制胰島β細胞調亡有研究將糖尿病鼠分別給予激光照射穴位、羅格列酮灌胃及0.9%氯化鈉溶液灌胃,最后對3組胰島凋亡率進行測定,激光照射組和羅格列酮組大鼠的胰島凋亡率均顯著低于對照組,且激光照射組凋亡率也低于羅格列酮組,但無統計學意義。這提示用半導體激光照射穴位可抑制糖尿病鼠胰島β細胞調亡[14]。
2降血糖
電針耳穴和體穴可立即降低空腹血糖,30min刺激比15min針刺效果更好,4d連續針刺比3d連續針刺效果更好[15]。電針刺激腹部的特定穴位在糖尿病模型鼠上可產生持續的降糖作用,與非特定穴位相比,降糖作用更好[16],這表明了在針刺降糖作用中穴位的特異性。針刺可以有效地降低血糖基線水平[17-18],其機制可能與胰島素無關。電針下肢穴位促使血糖下降及乳酸代謝物增高,使得乳酸/葡萄糖比降低,這也提示著細胞無氧葡萄糖代謝增加[19]。此外有研究指出低強度電磁波刺激穴位可引起機體自主活動的增加并降低血糖水平[20]。神經機制也是電針降低血糖的重要機制。電針“足三里”的降糖作用可以被阿托品阻滯,提示降糖機制可能與膽堿能神經調節有關[21]。電針刺激“中脘”穴可刺激糖尿病大鼠的內源性腦內啡呔的產生,從而降低血糖[22]。17位多囊卵巢綜合征的患者接受了5周的電針治療,糖化血紅蛋白(glycatedhe-moglobinA1c,HbA1c)和脂質組織雄激素有下降,其作用至少一部分是通過調節迷走神經活動和脂肪組織交感神經的活動[23]。此外,有研究指出電針的降糖作用可能與細胞黏附分子有關[24]。
3降低體質量,減少食物攝入及調節脂質代謝
3.1降低體質量肥胖相關的慢性炎性反應與胰島素敏感性下降相關,所以肥胖是胰島素抵抗及2型糖尿病等疾病的主要危險因素[25-26]。對于肥胖病人,針刺可以減輕體質量及HbA1c水平[27]。穴位埋線由于加強和持久的穴位刺激,可以幫助控制女性體質量,進而減少肥胖女性相關的糖尿病風險[28]。慢性電刺激足三里通過多種機制降低體質量并改善血糖,其中包括胃腸動力和通過自主通道的激素[29]。電針“足三里”和“曲池”可以明顯降低肥胖小鼠的體質量,與減肥藥組(奧利司他)相比,電針可減輕體質量,其作用可能與胰島素抵抗改善相關,這與脂肪細胞直徑減小,神經蛋白Y/刺鼠色蛋白相關蛋白及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表達水平下降相關[30]。也有研究指出,電針減肥機制中下丘腦的肝激酶B1(LKB1)-AMPK-乙酰輔酶A羧化酶(ACC)信號起了重要作用[31]。瘦素功能異常與肥胖及相關疾病關系密切,如2型糖尿病、代謝綜合征、心腦血管疾病等[32]。一篇系統綜述中指出,在臨床試驗中,與空白對照組和口服減食欲藥組對比,針灸可以改善肥胖者血清瘦素水平[33]。動物實驗也證實了電針可以提高大鼠的瘦素水平[34-35],并減少食物攝入及減輕體質量[34]。
3.2減少食物攝入針刺可以降低食欲,減少食物攝入。神經肽Y可以增加食欲[36],對于糖尿病模型鼠,針刺可抑制神經肽Y在下丘腦的弓狀核[37]及室旁核[38]的表達,表明針刺對于抑制飲食過多的糖尿病是有效的[38]。持續性電針刺激“足三里”穴可以降低食物攝入,機制可能包括降低胃排空速度,增加小腸蠕動,并可提高空腹血漿胰高血糖素樣肽(GLP-1)及肽YY水平[29]。
3.3調節脂質代謝電針可以降低肥胖女性的血清總膽固醇、甘油三酯及低密度脂蛋白[39]。電針可以降低肥胖者肝甘油三酯及膽固醇水平,伴隨血清谷丙轉氨酶及谷草轉氨酶的下降,同時恢復由于高脂肪飲食阻礙的AMPK及ACC的磷酸化作用,提示電針可以減少高脂肪飲食導致的肝臟脂質堆積,這個作用可能是通過AMPK信號通路調節的[40]。HE染色示電針小鼠的解耦聯蛋白1(uncouplingprotein-1,UCP1)數量增多,提示電針可以通過調節UCP1的表達使白色脂肪組織轉變為棕色脂肪組織,這也是體質量減輕的機制之一[41]。電針“豐隆”穴可以降低高膽固醇小鼠的膽固醇水平并調節其肝臟不同基因的表達[42-43]。
4調節相關激素水平
針刺可調節體內其他與血糖相關激素水平以改善血糖。有臨床試驗報道,在195例糖尿病患者中,使用微波共振療法可加速碳水化合物代謝,并改善周圍循環,其機制可能是降低與血糖相關的激素水平,如糖皮質激素、腎上腺素等[44]。褪黑激素在糖尿病中起保護作用,其機制為通過調節葡萄糖代謝[45-46]以調節胰島素的分泌及瘦素的產生[47]。經皮刺激糖尿病大鼠的耳迷走神經可觸發褪黑激素的潮汐分泌,刺激1周后產生降糖作用,連續刺激5周可維持血糖及HbA1c的正常水平[48]。胰高血糖素可提高血糖水平,針刺“胃脘下俞”可以阻止胰高血糖素的釋放,但僅針刺“足三里”穴卻未觀測到相關的變化,如果同時針刺“胃脘下俞”及“足三里”穴,則血糖及胰高血糖素的下降更為明顯,提示“足三里”穴在其中可能起了協同的作用[49]。
5與降糖藥物協同作用
針灸與降糖藥物羅格列酮、二甲雙胍、格列美脲都有協同增效的作用。在糖尿病鼠組中,羅格列酮的降糖作用在電針的作用下增強了,表明電針可加強胰島素增敏劑的降糖作用[50]。此外,針刺可有效抑制羅格列酮導致的體質量增加,機制可能是通過提高中央神經系統瘦素受體、信號轉導及轉錄激活因子和降低PPARγ的表達[51]。針刺聯合二甲雙胍比單用二甲雙胍更加有效,提示針刺提高胰島素敏感度,其機制可能通過降低體質量和炎性反應,改善脂質代謝[52],或者至少部分是由于通過促分裂原泛化蛋白激酶表達來刺激4型葡萄糖載體的激活[53]。電針“胃脘下俞”穴聯合口服格列美脲可以加強降低血糖作用,其機制可能與調節胰腺和骨骼肌的GLP-1受體相關[54]。在糖尿病的降糖作用方面,很少有高質量的長期臨床試驗[10]。
6小結與展望
本文較系統地整理了目前針灸治療糖尿病的可能機制,包括增強胰島功能、直接降低血糖、調節脂質代謝、降低體質量并減少食物攝入,可調節血糖相關激素水平等,這些相關機制為針灸治療糖尿病提供了一定的理論支撐,這也提示了針灸是治療糖尿病的一種潛在的有效方法。但目前機制研究尚不系統,且缺乏高質量的臨床研究,未來應對針刺降糖機制進行深入研究并注重臨床療效的驗證。此外,針灸與一些降糖藥物有協同作用,可聯合使用以獲得更好的治療效果,值得進一步研究。
作者:陳超1;王宏才1;翟煦2;黃鳳1,3;吳冬1,4;榮培晶1 單位:中國中醫科學院,1針灸研究所,2研究生院,3北京中醫醫院針灸科4北京同仁醫院針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