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針灸醫學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內經》認為大小便的病變與腎的關系密切。而《針灸甲乙經·卷之九·三焦約內閉發不得大小便第十》則云:“三焦約,大小便不通,水道主之。”又有《針灸甲乙經·卷之八·五臟六腑脹第三》論述:“胃脹者,腹滿胃脘痛,鼻聞焦臭,妨于食,大便難。”以及《針灸甲乙經·卷之九·脾胃大腸受病發腹脹滿場中鳴短氣第七》論述:“飲食不下,鬲塞不通,邪在胃脘。”可見《針灸甲乙經》認為其與胃及三焦的關系更為密切。因此,治療便秘,應從治療胃及三焦的功能開始。正常的飲食,是保護胃腸的重要途徑,是保持正常排便的重要因素,從而保持身體健康,達到長壽的理想境界。
2針灸醫學《針灸甲乙經》對便秘病因的認識
宋代《圣濟總錄·卷第九十七·大便干澀》將便秘按病因分類,分為五種證型,并將各種證型出現的癥狀進行詳細描述。而《針灸甲乙經·卷之六·逆順病本末方宜形志大論第二》則有“曰:便病奈何?曰:中熱消癉則便寒,寒中之屬則便熱。胃中熱則消谷,令人懸心善饑,臍以上皮熱。腸中熱,則出黃如糜色,臍以下皮寒。胃中寒則脹。腸中寒則腸鳴飧泄。胃中寒,腸中熱,則脹且泄。胃中熱,腸中寒,則疾饑,少腹痛脹。”因此,《針灸甲乙經》認為便秘主要與胃腸的寒熱虛實有關,與《圣濟總錄》有相似的認識,可指導我們在治療時對補瀉手法的選擇。
3針灸醫學《針灸甲乙經》中治療便秘的治則與穴位
3.1《針灸甲乙經》治療便秘的總則《針灸甲乙經·卷之九·脾胃大腸受病發腹脹滿腸中鳴短氣第七》曰:“腹中不便,取三里,盛則瀉之,虛則補之。”這也符合了中醫治療的原則“實則補其母,虛則瀉其子”。在選用時,我們可以結合對便秘病因的認識,對選穴及手法進行調整,以達到治療效果。
3.1.1循經取穴《針灸甲乙經·卷之九·三焦約內閉發不得大小便第十》曰:“內閉不得溲,刺足少陰、太陽與骶上以長針。氣逆取其太陰。厥甚,取少陰、陽明動者之經。”《景岳全書·秘結》[5]亦云:“陽結者邪有余,宜攻宜瀉者也;陰結者正不足宜補宜滋者也。知斯二者即知秘結之綱領矣。”循經取穴主要是根據其病因,選取相應經絡上的穴位,以達到去除病因,解決病痛。
3.1.2常用穴位《針灸甲乙經·卷之九·三焦約內閉發不得大小便第十》曰:“三焦約,大小便不通,水道主之。大便難,中渚及太白主之。大便難,大鐘主之。”以上則是根據病癥,選取治療便秘的常用穴位,即對癥取穴。
3.2《針灸甲乙經》對便秘的辨證取穴《針灸甲乙經》中,便秘多次作為其他疾病引發的常見病出現。因此,我們在治療便秘時,不能僅根據便秘的癥狀,而應該從便秘的病因入手,就如現代醫學把便秘分為功能性便秘與器質性便秘,并專門提出了老年性便秘,產后便秘這兩種常見便秘。而中醫將其病因歸納為四點,分別為飲食不節,情志失調,年老體虛,感受外邪。并將其分為實秘和虛秘,實秘分為熱秘、氣秘、冷秘,虛秘分為氣虛秘、血虛秘、陰虛秘、陽虛秘。這樣詳細的分類,為我們治療便秘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3.2.1循經取穴《針灸甲乙經》治療便秘是根據不同的病因選取經絡,主要有四條:足少陰腎經,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手少陽三焦經。如文中提到:“厥氣走喉而不言,手足微滿清,大便不利,取足少陰。厥而腹膨膨,多寒氣,腹中(音最,《九墟》作榮),便溲難,取足太陰。”前面曾提到《針灸甲乙經》認為便秘和脾胃及三焦的關系是最為密切的,所以治療便秘主要取足太陰脾經和手少陽三焦經上的穴位。調理脾胃,通調三焦,便可預防及治愈便秘。
3.2.2常用穴位經初步統計,《針灸甲乙經》共提出20個治療便秘的相關穴位。現歸納如下:飛揚、承山、石關、京門、承筋、太白、太沖、中脘、意舍、肓俞、陽綱、商丘、漏谷、大鐘、昆侖、涌泉、太溪、水道、中渚、委陽。其中四個穴位出現2次,分別是:太白、太沖、大鐘、水道。以上穴位全部分布于身體軀干,主要是下肢部。每個穴位的提出均有具體病癥解釋,如其云:“大腸寒中,大便干,腹中切痛,肓俞主之。”可見,我們在治療便秘時,可以通過選取主穴加上根據各種病因選取的穴位,配合臟腑調理的循經取穴,以達到最好的效果。通過運用現代檢索方法,對《針灸甲乙經》論述便秘的條目進行檢索、統計和分析,結果發現《針灸甲乙經》治療便秘的穴位主要分布在足太陽膀胱經(7個),足少陰腎經(5個),足太陰脾經(3個)。而手少陽三焦經僅出現一個穴位———中渚。筆者認為,《針灸甲乙經》的治療主要是針對便秘的病因進行分析治療,根據“治病求本”的原則,探尋疾病的內外因,結合分析,歸納出以上的穴位。綜上所述,便秘主要與三焦的關系密切,但在由其他疾病引起便秘癥狀出現時,卻主要是選取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腎經、足太陰脾經的穴位為主。治療便秘的首選穴,如手少陽三焦經之中渚穴。此外,水道、太溪、中脘等也廣泛應用。值得指出的是:在便秘的治療中,《針灸甲乙經》在選用四肢腧穴時,大部分選用的是特定穴,但具體治療方法仍欠缺。筆者認為,可能與以下原因有關:①《針灸甲乙經》所處的時代便秘仍沒有引起人們的充分重視,治療便秘的相關篇章較少。②皇甫謐本人對便秘還是有一定的認識,并在診斷疾病是充分考慮了該病,所以雖然專篇論述較少,但在其他篇章中多處出現,使其對便秘的認識更加全面。
1.1對象
參加遠航的某艦全體官兵,其中女軍人3名,年齡18~57歲,平均(27.2±5.5)歲。連續航行或漂泊89d。遠航前體檢均無明顯的軀體性疾病,符合遠航健康要求。航行前對艦艇進行消毒、滅蚊、滅蠅、滅鼠、滅蟑和飲用水水質檢驗,符合防疫要求。
1.2方法
對遠航期間全艦官兵發病情況進行詳細登記,在患者知情同意的情況下對有針灸適應證的患者進行針刺、耳穴貼壓或針藥治療。針刺治療時采用辨證取穴和循經取穴相結合,補虛瀉實,根據病癥留針或不留針。耳穴貼壓治療時采用辨證取穴和根據病變部位在耳部的投影取穴相結合,用王不留行籽耳貼貼壓耳穴,囑咐患者每小時壓迫耳穴1次,每次1min,感覺到酸脹痛為宜。所有患者均在24~72h后評價療效。
1.3療效評價
針刺或耳穴貼壓24h后評判療效。痊愈:癥狀消失,無不適主訴;顯效:癥狀基本消失或僅有輕微不適感;有效:癥狀減輕,不影響日常生活;無效:癥狀無明顯變化或加重。
2結果
2.1患病情況
全艦官兵89d內共患病343人次(復診除外,下同)。具體如下:出航階段9d共患病63人次(18.4%),其中暈船(中度A級以上)18人次(5.2%);執行任務階段72d共患病270人次(78.7%),其中上呼吸道感染109人次(31.8%);返航階段9d共患病10人次(2.9%)。任務前期(第0~30天)患病165人次(48.1%),其中上呼吸道感染89人次(25.9%),中度A級以上暈船22人次(6.4%);中期(第31~60天)共患病92人次(26.8%),其中上呼吸道感染19人次(5.5%),腰腿痛13人次(3.8%),真菌性皮炎10人次(2.9%);后期(第61~89天)86人次(25.1%),其中腰腿痛12人次(3.5%),功能性消化不良11人次(3.2%)。
2.2針灸治療或針灸配合藥物治療的應用情況
總患病343人次,有針灸適應證者208人次(60.6%),疼痛性疾患如腰腿痛、功能性疾患如功能性消化不良和感染性疾患如上呼吸道感染、急性胃腸炎等均給予對癥治療,其中129人次(37.6%)接受針灸或者針藥治療,占有針灸適應證的62.0%。共發生暈針1人次,立即停止針刺,對癥處理后好轉,未發生其他不良反應。接受針灸或針藥治療的總有效率為93.8%。見表1。
3討論
艦艇長時間遠航執行訓練、演習、護航等任務,遠離大陸,補給困難,人員密集,空間狹小,氣象海況條件復雜,醫藥器材有限,因此做好遠航期間衛勤保障和醫療服務相對困難。筆者利用此次遠航,對一些病種進行針灸或針藥治療,取得了滿意的療效,認為針灸在艦艇遠航衛勤保障中有以下特點:
3.1適應證廣,操作簡便
針灸是在中醫經絡理論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門臨床治療科學,它通過辨證取穴、循經取穴或者經驗取穴,施以針刺、穴位貼壓和一定的手法,以疏通經絡氣血,平衡臟腑陰陽,達到治療疾病、緩解癥狀的目的。它不僅適用于各種軀體疼痛性疾病如頸、肩、背、腰、腿疼痛[1],功能障礙性疾病如功能性消化不良[2]、便秘[3],以及一些疾病的對癥治療,如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發熱[4]和咽部疼痛[5]、急性胃腸炎和泌尿系結石引起的腹部絞痛[6],而且也適用于急重癥如昏迷、暈厥、虛脫、中風、小兒高熱驚厥[7-8]等的搶救,這是現代醫學所不具有的獨特優勢。針刺和耳穴貼壓操作簡單,理論也不是很復雜,僅需短期的學習和培訓就可以掌握,便于基層軍醫運用。
3.2成本低廉,療效確切
針灸成本低廉,不需要大型設備和昂貴的藥品,有利于利用有限的衛生經費發揮更大的效益。針灸治療病癥,只要辨證合理,取穴準確,一般“得氣”后即刻就能緩解大半,總有效率多在90%以上。
3.3診治結合,利于鑒別
針灸是一種治療疾病的手段,同時也是鑒別診斷的手段。一個部位的疾病往往在相應的經絡或穴位上有所反映,可以通過視診、觸診、針刺等方法,運用中醫理論辨證分析,來判斷疾病的部位和性質。如在耳穴方面,目前已發現有80多個耳穴對應著人體的80多個解剖部位,這些部位發生病變往往在其相應的耳穴上反映出來,表現為耳穴皮膚顏色變化、軟骨增生、變形、水腫、脫屑、壓痛、電阻變化等,而對這些耳穴進行貼壓又能緩解和治療相應部位的病痛。一些特異性耳穴的陽性反應還有助于某些疾病性質的鑒別。譬如耳朵的過敏區是診斷過敏性疾病、判斷是否過敏體質的要穴,在支氣管哮喘患者,肺穴、支氣管穴、平喘穴和過敏區都出現陽性反應,而在支氣管炎等疾病,過敏區就不會出現陽性反應[9]。在體穴方面,一些部位的疾患往往在特定穴位上壓痛十分明顯。譬如胃痛在足三里、小腸絞痛在上巨虛、大腸絞痛在下巨虛、闌尾炎在闌尾穴、膽囊炎在膽囊穴、腎絞痛在三陰交和陰凌泉會出現明顯壓痛[10]。在缺少輔助手段的情況下,對這些陽性反應點的觸診有助于判斷急腹癥的病變部位,而在這些穴位施以針刺,又能緩解甚至治愈腹痛。
1.1開設情況4月20日10:00,接到國家正式命令后,移動醫院準備人員2h內集結完畢。12:12分從重慶出發。17:30到達雅安,24:00時到達蘆山縣城,行程超過500公里(其中,雅安至蘆山段,因道路損毀、車輛擁堵,耗時較多)。4月21日凌晨1:40,經初步選址,移動醫院在蘆山縣城四環路(體育館附近)進行第1次開設,3:00時左右初步展開完畢。主要醫療方艙和車輛沿蘆山縣四環路一字排開(X線車因電力需要連結市電擺放路口除外),整體寬度約8m,長度約40m。4月21日晚,根據衛生指揮部指令,移動醫院轉移至蘆山縣人民醫院門診部門前進行第2次開設,4月22日2:00時展開完畢。展開場地基本呈長方形,寬度約20m(含花壇),長度約40m。4月29日,接國家指令,整體安全撤回重慶。
1.2人員組成移動醫院設指揮組3人,聯絡組2人,信息組2人,醫療組55人,防疫組8人,后勤組20人。其中,醫療組包括分診帳篷醫師3人,護士2人;神經外科門診醫師2人,護士1人;心胸外科門診醫師2人,護士1人;骨科門診醫師2人,護士1人;普外科門診醫師2人,護士1人;內科門診醫師3人,護士1人;兒科門診醫師2人,護士2人;留察帳篷、急診換藥醫師3人,護士9人;手術車醫師4人,護士4人;特檢車醫師2人;藥械車醫師1人,護士2人;X線車醫師1人,護士2人;血庫醫師2人;器械消毒1人。后勤組包括電工、炊事員、雜工、駕駛員等。
1.3主要裝備組成衛星通訊指揮車1臺,手術車2臺,普通門診車1臺,專科門診車1臺,X線車1臺,特檢車1臺,藥械車2臺,采供血車1臺、消毒車1臺。開設分診帳篷1頂(面積12m2),兒科帳篷和留察帳篷各1頂(每頂面積40m2),含普通觀察床位8張,監護床位2張。此外,另有油電車、凈水車、宿營車、物資運輸車、生活保障車、淋浴廁所車等7臺后勤保障車輛。
1.4物資保障移動醫院開設早期,主要立足自我保障,藥品、器械、耗材由各組成單位攜帶,水、電、油依靠自身的后勤保障系統。移動醫院開設后期,主要依靠蘆山縣城當地衛生指揮部統籌供應、地方支援和自我籌措保障,特別是消耗性藥品、器材、油料均由當地衛生指揮部協調供應,保證了移動醫院的正常運轉。
1.5基本工作流程分診組初步檢查傷病員后,分到內科或外科門診車進行救治,如需特殊檢查,轉入特檢車或X線車進行特殊檢查。經處理后,病情平穩轉入留察帳篷住院治療。如需長期治療,轉送至雅安或成都醫院進一步治療。
2開展的工作
2.1院內救治4月21日,因開設位置太偏,就診傷病員較少。4月22日調整位置后,開始大量收治地震傷員,并同時為災區群眾和其他救援隊伍提供醫療服務。截至4月28日,移動醫院累計救治傷病員1760人次(其中,重癥38人),開展各類手術71臺次。
2.2醫技支撐利用攜帶的特檢車、X線車、采供血車、器械消毒車為移動醫院周邊的醫療救援隊提供醫技支持和保障。包括常規體液檢查、X線檢查、B超檢查血液以及器械保障。截至4月28日,移動醫院累計開展生化檢查382人次,X線檢查230人次,B超檢查19人次,并為搶救1名大出血產婦提供血液。
2.3衛生防疫4月21日起,利用攜帶的當時災區惟一的衛生防疫消殺車對縣城受災區域、災民安置點、垃圾堆放點進行消毒殺蟲工作,承擔了蘆山縣最大的居民安置點(體育場周邊,安置災民7000余人)的疾病監測、消毒殺蟲等衛生防疫工作。4月22日,主動請纓開始承擔蘆山縣最大垃圾場的環境消殺任務,有效控制垃圾場蚊蠅滋生。截至4月28日,累計開展環境消殺36.8萬平方米,開展災區群眾癥狀監測3283人次,指導群眾建立臨時廁所16處。
2.4心理干預和健康體檢4月21日,對傷病員救治的同時,積極開展對傷病員及其家屬的健康教育工作。4月24日起,抽調精神衛生醫師開展心理輔導工作。截至4月28日,共心理輔導89人次,健康教育2308人次。4月27日,與志愿者機構對214名志愿者開展健康體檢。2.5生活服務震后蘆山縣供水管道受損,自來水供應中斷,生活飲水和洗澡困難。4月21日,救援隊積極經與當地衛生部門聯系,利用移動醫院自我保障用的、當時蘆山縣城惟一的凈水車、淋浴車,為周邊災區群眾和救援隊伍提供清潔的生活飲用水、淋浴場所,截至4月28日累計提供凈水394噸,提供淋浴1400余人次。
3救援工作特點
3.1準備充分反應迅速此次救援,移動醫院人員裝備2h內集結完畢,成建制進行快速、遠距離、大規模隊伍機動,5.5h行進460余公里(到達雅安)。移動醫院先后2次展開,每次所用時間均不超過2h。各項工作開展迅速,整體應急響應快速有力。
3.2組織管理科學有序移動醫院建立了一個層次清晰、高效暢通的組織結構。建立了指揮組、醫療組、后勤組、聯絡組、宣傳信息組,建立了臨時黨支部。確定了日常管理制度、定期會議制度,編制了工作方案、后勤保障方案、隊伍輪換方案和隊伍撤離方案。由于組織有力,整個救援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安全。
3.3任務準確定位清晰指揮組定期與蘆山當地衛生指揮部、重慶市衛生局以及國家衛計委后方聯系,溝通工作信息、主動請領任務。4月22日,發現普通日常傷病員明顯增多后,及時將移動醫院工作重心轉變為災區群眾日常醫療保障,同時調整內部科室設置和人員配置,補充內科醫師人數、調整兒科診療位置(單獨設置兒科帳篷)、增加病房力量、規范管理留察帳篷,以適應新的需求。
3.4裝備精良保障有力此次救援過程中,移動醫院先進的裝備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確保移動醫院各種特殊檢查、緊急手術、傷病員留察、血液保障、器械消毒等功能的實現,使移動醫院技術水平基本達到二級醫院水平,是震中蘆山裝備規模最大、業務和保障系統最為齊備的移動醫院,展現出的綜合保障能力甚至強于同時期同地區軍隊野戰醫院。完整齊備的后勤保障系統為全體應急隊員提供了較好的生活條件,保證其有充足的體力,全身心投入救援工作,也為周邊其他應急隊伍和群眾提供了很多方便。
4討論
4.1移動醫院的救援任務需結合地震特點確定我國以往的野戰醫療主要承擔早期治療和部分專科治療,重慶移動醫院由于配套完善,任務范圍明顯拓展,可以持續為災區提供日常醫療服務。汶川地震由于受災面積大,傷病員多,交通困難,在地震發生1周左右救援工作重心才逐漸由地震傷員救治轉為災區醫療服務。蘆山地震總體受災情況較輕,傷亡人數較少,各受災縣交通在1~2d內相繼恢復,地震傷員2d內基本已被轉移至成都后方醫院治療。加之雅安地區多變的天氣,震后第3天,群眾的日常醫療需求就大量出現,移動醫院的主要工作任務即轉為代替當地受損醫療機構,為災區群眾提供日常醫療服務。移動醫院需要根據不同的地震特點,確定不同階段的任務重心,及時調整醫療力量配置,以滿足災區群眾需求。
4.2移動醫院的快速開設需要充分的應急準備國家(重慶)緊急醫學救援隊能在地震發生后,第一時間做出快速反應,迅速集結隊伍人員裝備、大規模遠距離拉動、有序開設移動醫院,得益于重慶市多年以來,一直高度重視衛生應急工作,在預案、隊伍、裝備、培訓、演練等方面充分做好各種應急準備。2012年,移動醫院主要裝備到位后,抓緊時間組織人員培訓和裝備訓練,特別組織了一次針對地震的大型衛生應急綜合演練,重點訓練和演練了移動醫院的開設,使隊伍在短時間內熟悉了裝備,形成了戰斗力,為此次抗震救災醫學救援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4.3移動醫院的展開形式必須靈活多變四川地震災區地形復雜,平地較少,不適宜移動醫院的大面積展開。特別是大量救援隊伍涌入后,更不易找到適合的開設場地。軍隊2代衛生裝備在蘆山抗震救災醫學救援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其機動性能、野外適應性能和信息化程度仍需進一步改進。重慶移動醫院核心醫療部分先后展開2次,第1次沿公路依次排開,第2次在一塊面積較小的停車場(及花壇)內。2次展開的形式完全不同,所占面積均不大,但功能布局及醫療流程基本都能滿足需要。側面印證了重慶移動醫院采取車載方艙為主、充氣帳篷為輔的組建形式,具有較強的靈活性和機動性,能夠滿足地震災區救援工作的需要。
4.4移動醫院內部管理需進一步規范細化地方移動醫院的建設和管理還處于初創和探索階段,此次首次執行跨省支援任務,也暴露出內部管理經驗不足的問題,與軍隊野戰醫院在管理上還存在較大差距,特別是地震前期的病房管理比較混亂,需要進一步改進、規范和細化[5]。此外,此次蘆山地震發生時,重慶移動醫院的內部信息化系統尚未建設完成,也對救援工作效率造成一定的影響,需要在未來的建設中進一步完善,加強重大災害、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等應急醫療救援的信息資料電子化錄入、自動化搜集整理等方面的研究,從而節約人力資源,實現應急醫療救援的迅速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