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臨床醫學人才培養的革新探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1注重基地建設,改革臨床教學學院領導及項目組成員定期到實踐教學基地檢查工作并進行督導,定期召開實踐教學工作座談會,對四個縣的實踐教學工作進行總結、交流,不斷加強規范化建設,先后在林周縣人民醫院、當雄縣人民醫院、曲水縣人民醫院和貢嘎縣人民醫院進行了臨床教師教學能力提高的培訓;同時規范了所有基地的臨床基本操作內容。加強基地與學院,基地與基地問的溝通與交流,深入基地召開臨床教師工作座談會和學生座談會,認真聽取來自不同層面的合理化意見和建議,在及時的信息反饋與溝通中不斷完善臨床教學質量保障體系,提高臨床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的臨床操作能力,保證醫學人才培養質量,促使我院醫學教育健康發展。在項目經費不足的情況下,學院投入經費修善了實踐教學基地學生住房,使學生的居住環境和實習條件得到了改善。在臨床醫學專業學生課間見習期間,利用項目購置藥物,用于四個基地課間見習的學生到鄉鎮為農牧民義診,免費發放藥物;項目建設一年多以來,累計支出項目經費34000余元(用于藥物購置、實習手冊和問卷調查的印制等)。
1.2優化實踐平臺,整合教學內容目前學院己建立了以直屬附屬醫院為龍頭,非直屬附屬醫院為中心,專業教學基地為特色的實踐教學體系。開展多種活動,主動搭建協調溝通的平臺,如每年春季召開專業實綱及實習計劃會議,邀請各臨床科室及教學基地管理專家參與教改活動,更新落后內容,適當加入醫學發展前沿內容,制訂適合現代醫療技術發展的臨床實習、見綱。定期舉辦臨床教學管理人員培訓班,加強理論學習,提高管理人員的綜合素質。構建和諧融洽的教學環境,促使臨床教學質量保障體系不斷完善。
1.3加強教學評估,確保人才質量突破傳統的考核方式,建立全新的綜合考試模式———“臨床技能多站考核”,使評價結果全面準確、客觀公正,為我區醫學生的培養與國內、國際接軌進行有效的嘗試。在臨床醫學本科班學生中,開展畢業前的“臨床技能多站考核”。考核內容共計十個站,包括:病史采集、體格檢查;病例分析;心電圖分析;X線診斷;實驗室檢查結果的判斷;外科基本操作技能;各種穿刺技術;婦科檢查及醫德醫風。通過這種形式,構建了醫學生基礎和臨床實踐能力培養、考核的新體系,并逐漸與執業醫師接軌。
2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取得的成效
2.1專業、課程、教材等各類教學成果不斷涌現根據臨床實踐能力培養的原則,組織教師編寫并出版了適合西藏醫學生的實踐教學輔助教材及習題冊,如《外科基本技術操作指導》、《診斷學實習指導》、《問診、病歷書冊》、《體格檢查手冊》、《臨床基本技能操作手冊》、等輔助教材,提高了教師的業務水平,也提高了學生實踐能力。同時,開設了《藏語文》、《高原醫學》、《藏醫學概論》、《西藏宗教發展》、《西藏文化概論》等地方特色課程。
2.2教學體系不斷完善
2.2.1改革傳統的教學模式,突出西藏醫學教育培養“實用型”人才的特點,通過加強“三早”的實踐教學(早期接觸臨床、早期接觸社區、早期接觸科研),探索出適合西藏醫學教育特點、能夠學以致用的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模式。
2.2.2突破傳統的考核方式,建立全新的綜合考試模式———“臨床技能多站考核”,使評價結果全面準確、客觀公正,為我區醫學生的培養與國內、國際接軌進行有效的嘗試。
2.2.3建立穩定的社區教學基地,彌補醫學院無直屬附屬醫院給臨床實踐教學帶來的困難,以教學和科研帶動基層醫療水平的發展,以基層醫療的發展促進醫學教學和科研。
2.2.4教學中強調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使目前普遍存在的醫學生的學習從“理論→實踐”轉變為“實踐→理論→實踐→理論→實踐”的學習過程,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并相應建立一套評價臨床教學效果的質量監控體系。
2.2.5將這一培養模式與“國家執業醫師考試”相接軌,促進學生能夠順利地通過國家執業醫師的考試,為學生就業奠定良好基礎。
2.2.6帶動實踐教學基地醫療水平的提高,培養一批能滿足實踐教學需求的帶教老師。
2.3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得到全面發展
2.3.12007級臨床醫學本科1、2班84名畢業生進行了“臨床技能多站考核”,及格率100%,其中:90分以上2人,占2.4%,80~89分19人,占22.9%,70~79分43人,占51.8%,60~69分19人,占22.9%,考核結果顯示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有一定提高。
2.3.2在2011年7月18日~9月9日,安排2008級臨床醫學本科兩個班的學生,本班課間見習人數60人,見習分數在90分以上的有49人,優秀率達82%,80分以上的有11人,圓滿完成見習任務。在2012年7月2日~8月31日,安排2009級臨床醫學本科和2009級臨床醫學專業(婦幼方向)兩個班的85名學生。本班課間見習人數85人,實習分數在90分以上的有83人,優秀率達98%,80分以上的有2人,學生們對課間見習這種實踐模式都認同,并能夠遵守實踐基地的各種規章制度,圓滿完成見習任務。
3存在的問題與改革的措施
3.1語言障礙日益突出:隨著西藏大學步入“211”高校建設行列,內地漢族學生比例不斷提高,在進行教育模式改革實行“三早”教育的過程中,語言成為溝通的最大障礙,極大地影響了見習效果。
3.2基地帶教師資隊伍的素質和教學水平亟待提高:基地的帶教教師大多存在著臨床經驗豐富,但理論功底不扎實,缺乏教學經驗的情況,再加上長年承擔著繁重的基層臨床工作,很難抽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學習新知識,存在著不能完全滿足實習生對醫學知識和醫療技術的需求,帶教的質量難以得到保證。
3.3實習期間必須接受醫療法規的約束:在《執業醫師法》和《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等法規頒布實施后,對醫師的權力、義務和醫療事故的認定等做出了明確的規定,實習生在實習過程中發生的差錯一律由帶教醫師承擔加之醫療體制改革后,病人的法律意識和保護意識也不斷增強,不愿配合學生的實習工作;而實習生正處在學習階段,容易出現因技術不熟練給病人增加痛苦,帶教醫師擔心學生造成的差錯而影響自己的聲譽和帶來不必要的麻煩,致使教師不敢放手讓學生大膽地處治病人,影響了實踐教學的質量。
3.4安全保障:實習基地在基層,學生下鄉巡回醫療時,交通不便利,學生安全無法得到充分保障,是極大的安全隱患。針對以上問題,加強對實習基地師資隊伍的建設,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業務水平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學院將借新一輪對口支援的有利契機,根據《教育部關于組建高校團隊對口支援西藏工作的通知》和《高校團隊對口支援西藏大學方案》文件精神,北京大學醫學部對口支援西藏大學醫學院的建設,采用“送出去、請進來”的辦法,利用內地高校優勢資源,培養一批科研、教學、醫療衛生服務于一體的教學型師資力量,服務于一線教學,提高實踐教學質量。改變醫學生在校期間的藏語教學及考核方式,使學生結合畢業后的工作、生活環境,學習與專業相關的常用藏語會話,滿足學校“留得下、靠得住、用得上”的人才培養目標。
作者:付強陳瑞華袁瑞瑛辛彥娜澤仁拉姆單位:西藏大學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