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高校女大學生痛經調查分析與預防管理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目的通過對廣東某高校女大學生痛經發生情況進行調查,獲取高校女大學生痛經發生情況及做好預防痛經發生的管理。方法于2017年5~6月對前往校衛生所的女大學生現場發放自編調查問卷,211名學生參與有效調查。結果痛經發生率為76.78%,輕度痛經占44.08%,中度痛經占11.37%,重度痛經占21.33%;54.98%的女大學生不知道要預防痛經發生,41.71%的女生猶豫是否去看醫生,33.18%的女生不想去看醫生,90.05%女大學生對如何預防、緩解痛經的知識有需求。結論女大學生痛經發生率偏高,學校應開展痛經相關知識的健康教育,告知學生如何預防痛經的發生,為青年女性的生殖健康保健提供知識保護。
關鍵詞:高校;女大學生;痛經
痛經是指在月經來潮前后或月經期出現下腹部疼痛,伴墜脹、腰酸不適等表現,可嚴重影響患者的工作、生活和學習,是婦科臨床常見病之一,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90%為原發性痛經,良好的經期生活方式及預防痛經發生的保健意識可減少痛經帶來的困擾,為了做好婦女衛生保健指導工作,對女大學生發放調查問卷了解該群體的痛經發生率、如何預防痛經發生的認知、痛經發生的就醫態度以及獲得痛經相關知識的需求等,為學校有針對性地展開生殖健康教育提供基礎性資料,結果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于2017年5~6月在學校衛生所,對來校衛生所的女大學生進行現場發放自編調查問卷,參與有效調查的學生211名,均為在校就讀的女大學生,自愿參加調查研究,大一、大二、大三分別為99、100、12例;年齡18~23周歲,平均20.01歲。
1.2方法
問卷由校衛生所醫生發放,采用自行設計的調查問卷,問卷內容包括:痛經發生情況,痛經處理方式選擇,對痛經發生的就醫觀念、預防痛經發生的認知,對預防痛經發生的認知需求,均采用無記名方式填寫,當場收回,發出問卷216份,有效問卷211份,有效率97.68%。
1.3評價標準
痛經程度分為輕度、中度和重度。輕度:無全身癥狀,不影響正常生活,僅有經期輕微下腹痛、酸脹不適及腰骶部墜帳不適,幾乎不用吃藥,偶爾需服止痛藥物;中度:表現為經期腹部疼痛劇烈,影響日常生活,腰酸背痛,伴惡心、嘔吐,經常需吃止痛藥緩解;重度: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出現腹部疼痛難忍,坐臥不寧,大汗淋漓,四肢發涼,需臥床休息,必須服用止痛藥緩解。
2結果
2.1痛經發生情況
本次調查的211名女大學生中發生有不同程度痛經162人,發生率為76.78%,其中大一和大二、大三女大學生的發生率分別為37.92%、34.60%、4.27%;不同程度的痛經有:輕度痛經占44.08%,中度痛經占11.37%,重度痛經占21.33%。
2.2對痛經的就醫觀念
25.12%的女大學生表示痛經會找醫生就診,41.71%的女生猶豫是否去看醫生,33.18%的女生不想去看醫生。
2.3痛經發生采取的應對處理
大多數女大學生明白痛經發生時要采取應對措施,在調查問卷上顯示痛經發生時選擇去看醫生的占9.95%,選擇口服止痛片的占22.27%,最常見選擇措施是臥床休息和熱敷下腹部,分別占54.50%、62.56%,有11.85%的女大學生選擇采取自行忍受疼痛,同一人可多項選擇。
2.4預防痛經發生認知
有95例占45.02%的女大學生知道要預防痛經發生,116例占54.98%的女大學生不知道要預防痛經發生。
2.5預防痛經發生的認知需求
有190人占90.05%的女大學生對如何預防、緩解痛經知識有強烈需求,認為不需要了解的有21人,占9.95%。
3討論
3.1調查結果分析
目前認為,原發性痛經可能與前列腺素的分泌、子宮缺血、子宮肌肉收縮增強、多種神經遞質及內分泌因子的作用及社會心理因素等相關[1],同時部分器質性疾病也可以導致痛經出現,如子宮內膜異位癥、盆腔炎癥等。在這次的調查中女大學生痛經發生率為76.78%,顯示在女大學生群體中痛經發生率較高。調查中看到大多數女大學生知道在痛經發生時要采取應對措施,選擇看醫生的占9.95%,口服止痛片的占22.27%,有11.85%女大學生選擇采取自行忍受疼痛,最常見選擇措施是臥床休息和熱敷下腹部,分別占54.50%、62.56%,說明不管是哪種程度的痛經發生都會影響學生的學習,需要暫停上課休息來緩解痛經帶來的不適,以至于影響生活質量,影響課業,也由于疼痛的因素會在心理方面上造成影響。大多數女大學生醫學常識知道的少,經期保護意識淡薄,部分女學生有認為在月經期出現腹痛是正常現象的觀念,導致部分痛經女生并未積極治療,久之痛經愈發嚴重,調查中有54.98%的女大學生不知道要預防痛經發生,41.71%的女生猶豫是否去看醫生,33.18%的女生不想去看醫生,90.05%女大學生對如何預防、緩解痛經知識有強烈需求,說明在痛經防護知識方面嚴重存在欠缺,需要給予幫助灌輸指導相關知識。
3.2預防痛經發生管理
痛經影響生活質量,與其他慢性疼痛性疾病的發生、發展有相關性,甚至會造成可逆性的中樞神經系統病變[2],為降低痛經的發生率,避免相關疾病的發展及減少痛經發生給廣大女學生帶來的痛楚,認為應做好以下預防痛經發生管理工作。
3.2.1宣教經期防護保健知識大多數女生不知道如何預防痛經發生,缺乏經期防護知識,學校應加大宣教力度,通過多種形式、多種方法去開展,方便學生掌握經期防護保健知識,可以在校設經期保健知識宣傳專欄及開設經期防護保健知識專題課,讓廣大女生在學習中受益,同時校衛生所也可設立生殖健康知識咨詢站,為女學生進行講解,解答她們的疑問,及時給予專業上的指導,積極發揮普及知識作用,也可以通過微信、網絡途徑,幫助痛經的女學生走出疾病帶來的不適。
3.2.2告知如何預防痛經發生痛經者應找出原因予以治療,由不健康的行為和生活防止引起的痛經應通過積極的健康教育進行一級預防[3],因此,要先了解痛經發生的原因,給自身痛經找原因,方便及時有效采取應對措施;要注意在經期及經前不宜大量吃含咖啡因的食物,如茶、咖啡、可樂、巧克力等,這些食物可致經期間出現不適;不吃生冷刺激食物,保暖防涼,避免因寒涼導致痛經,如受涼后可以服用紅糖姜水或者熱敷下腹部;注意經期保持衛生,衛生巾必須及時更換,避免因逆行感染引起的盆腔炎性疼痛;保持心情愉快,少生氣,避免氣滯血淤引起的盆腔不適;按時作息,不熬夜,適當活動,不參加劇烈活動,避免抵抗力下降引起不適;可以通過B超檢查了解子宮位置,如果痛經是因后傾子宮所致,可在月經來潮時候采用胸膝臥位緩解痛經。
3.2.3及時采取治療痛經措施每個患有痛經的女學生均應行醫學檢查,通過B超、血清CA125、等檢查,排除子宮腺肌病、子宮內膜異位癥等可引起痛經的器質性疾病,這樣可以明確痛經的性質,按實際情況進行針對性的治療,當出現痛經時,可及時告知醫生或掌握醫生告知的方法自行快速緩解不適。
3.2.4適時行心理指導醫學研究證明,機體的內部或外部因素均可能導致痛經,而心理因素對內分泌的影響是不可忽視的[4]。對于患有痛經的女生,每月隨月經來潮出現的腹部疼痛,易使女大學生心理上存在問題,懼怕月經來潮,久之勢必影響學習、生活,為解除這個心理上的壓力,應該讓她們對自身的生理狀況有所了解,使她們認識到痛經可以預防發生的,可以通過治療緩解的,讓患有痛經的女生在月經來潮前有心理準備,并采取積極有效的應對措施,有效緩解痛經所產生的壓力,從心理上完全釋放,從而有效治療痛經引起的心理疾患。通過對女大學生的痛經調查分析,旨在提高高校對患有痛經女大學生的重視,積極開展宣傳教育有關痛經防護衛生保健知識,減輕痛經對女大學生身體所帶來的痛楚,消除痛經患者心理上的陰影,提高她們的學習、生活質量,并減少其他相關疾病的發生發展。
作者:唐海英 單位:廣東農工商職業技術學院衛生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