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乳腺癌的臨床病理特征及預后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目的:探究乳腺浸潤性小葉癌(ILC)的臨床病理特征以及預后。方法:隨機選取2010年1月至2018年2月在惠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接受手術治療的ILC患者64例,患者年齡36~85歲,所有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回顧性總結,并且通過光鏡檢查法以及免疫組化鏈霉菌抗生物素蛋白–過氧化物酶連結法(SP)法對患者的情況進行分析和綜合。結果:對于乳腺ILC患者進行檢查,發現其在光鏡下細胞界限比較清晰,癌細胞的體積比較小,黏附性較差,細胞質具有較強的嗜酸性,細胞核表現出卵圓形的狀態,圍繞遺留的導管呈同心圓狀或者是單行串珠狀。對乳腺ILC患者通過免疫組化SP法檢查,檢查結果中雌激素受體(ER)陽性率76%~97%,孕激素受體(PR)陽性率61%~74%,HER–2數據多數表現為陰性。結論:在乳腺ILC患者的治療中,對患者進行臨床病理分析,對于提高患者的治療水平和生存治療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乳腺浸潤性小葉癌;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雌激素受體
乳腺浸潤性小葉癌(invasivelobularcarcinoma,ILC)指的是非黏附性的腫瘤細胞,在乳腺的纖維性間質中呈現單排線狀、列兵狀排列,浸潤性生長,一般多發于絕經后的中老年婦女[1],ILC經常會累及患者的雙側乳腺,占到了乳腺浸潤性癌患者人數的10%左右[2]。浸潤性乳腺癌有許多形態學表型,并根據各自特有的組織學特點及預后、臨床特征,明確分為不同的組織病理學類型。一些研究指出,組織學分級越高的腫瘤對某些化療方案的反應要比較低組織學分級的腫瘤好[3]。有時候會在浸潤性乳腺癌中發現癌組織侵犯周圍神經,但它并不是一個獨立的預后指導因素。有相關的臨床數據顯示,近些年來,乳腺ILC患者的發病年齡向著年輕化的方向發展,并且大部分患者表現出乳腺腫塊的現象,腫塊沒有明顯的界限,有的只表現出乳腺增厚的現象,或者是有小結節狀[4]。當患者有比較大的腫塊出現時,會有皮膚痙攣的現象出現。對患者進行相關乳腺影像學檢查,一般會有不規則圖像出現,腫瘤周圍密度的改變也不明確,少見鈣化灶[5]。筆者探究乳腺ILC的臨床病理特征以及預后的研究,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2010年1月至2018年2月在惠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接受手術治療的乳腺ILC患者64例,患者年齡36~85歲,平均年齡(48.3±4.11)歲,其中30例患者發現一側乳腺腫物時間在半年左右,在住院之后將腫物切除,通過快速冰凍、石蠟切片及免疫組化的方法確診為乳腺浸潤性小葉癌,常規切除一側乳腺,以及對乳腺同側的腋下淋巴結進行清掃;其中34例患者進行了乳腺腫物以及大部分乳腺的切除;所有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回顧性總結,并且通過光鏡檢查法以及免疫組化SP法對患者的情況進行分析和綜合。
1.2檢驗方法
對所有患者的標本進行蘇木精–伊紅(hematoxylin-eosin,HE)染色,通過光鏡檢查和免疫組化鏈霉菌抗生物素蛋白–過氧化物酶連結法(streptavidin–perosidase,SP)方法進行檢測。
1.3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sx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鏡檢結果
乳腺浸潤性小葉癌患者的癌細胞比較小,細胞之間的界限比較清楚,呈現比較差的黏附性,細胞質相對于正常細胞來說比較少,會有一定的嗜酸性,胞質內經常會有小空泡出現,或者是呈現出一種印戒樣的細胞形態,細胞核呈卵圓形,沒有明顯的核仁,核分裂像通常比較少見,癌細胞呈現出散在分布的狀況,圍繞遺留的導管呈同心圓狀或者是單行串珠狀。除了以上的分布形態之外,還有部分癌細胞呈現出腺泡狀、實體性、多形性、印戒細胞樣、組織細胞樣,細胞的形態多樣化,有的有廣泛纖維化的間質,間質變得透明,相對于其他形態來說癌細胞比較少。對乳腺ILC患者通過免疫組化SP法檢查,檢查結果中雌激素受體(estrogenreceptor,ER)陽性率76%~97%,孕激素受體(progesteronereceptor,PR)陽性率61%~74%,人表皮生長因子受體2(humanepithelialgrowthfactorreceptor2,HER2)數據多數表現為陰性。
3討論
乳腺ILC是一種比較常見的乳腺癌類型,其占到了乳腺浸潤性癌的5%~15%左右,對女性的正常生活和健康帶來不利的影響,所以對乳腺ILC進行相關病理分析,掌握其臨床病理特征,對患者臨床治療效果的提升和生存品質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6]。
3.1病理特點
本研究選擇的64例乳腺ILC患者,通過一系列數據的采集和分析,發現乳腺ILC患者的臨床癥狀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通過觸摸患者的乳腺,能夠觸摸到腫物,并且其外形是不規則的,比較堅硬,向周圍的脂肪組織呈現出浸潤生長的現象。通過光鏡對乳腺ILC患者的標本進行檢查,發現其癌細胞的體積較小,細胞之間的黏附性不高,細胞核形態主要表現為圓形或者是橢圓形,有的以單個細胞的形態散落在小葉外部的纖維間質中,有的以線狀或者是串珠狀的方式進行排列,細胞質較少,并且細胞質主要分布于癌細胞的邊緣部位,細胞間質表現出硬化或者是透明化的改變。另外,乳腺ILC包括多種類型,主要有以下幾種:經典型ILC,指的是黏附性較差的細胞呈線狀浸潤在乳腺間質中,瘤細胞較小,可見胞漿內空泡;多形性亞型ILC:癌細胞表現出細胞體積大、細胞核多形性明顯;組織細胞樣亞型ILC,指的就是癌細胞胞質豐富、淡染、泡沫狀,似組織細胞樣形態;實體型ILC,指的就是癌細胞呈片狀、實性形態生長;腺泡型ILC,指的是癌細胞聚集成團,被纖細的纖維血管間質分隔;印戒細胞型ILC,指的就是癌細胞呈印戒細胞樣的形態浸潤在乳腺間質中。
3.2預后分析
對于乳腺浸潤性小葉癌患者的預后來說,預后的效果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主要有患者原腫瘤的腫塊大小、腫瘤激素受體的表達、淋巴結累及情況、分期等情況有關,一般乳腺ILC在轉移過程中會累及腦膜、漿膜、骨、胃腸道、卵巢以及子宮等位置。
3.3與其他類型乳腺疾病的鑒別
要想在患者治療的過程中呈現比較好的治療效果,就需要對患者進行及早的診斷,確定患者所患疾病,并采取具有針對性的治療方法,對患者來說具有非常重要的臨床意義和價值。乳腺ILC與其他類型乳腺疾病的鑒別,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硬化性乳腺疾病與乳腺ILC均有小葉輪廓的表現,前者由于腺體的擠壓,間質呈硬化性改變,沒有脂肪浸潤以及缺乏單排線狀或腺泡狀異型的腫瘤細胞浸潤;
(2)乳腺炎癥與乳腺ILC相比,若是在進行腫物取材時,沒有按照規范進行取材,得到的是乳腺組織中的組織細胞或者是淋巴細胞,或者是腫物邊緣位置的組織,腫瘤細胞量少,并且散在分布在正常小葉間,腫瘤促纖維間質反應不明顯時,在進行光鏡檢查時,就非常容易誤判為乳腺炎;
(3)乳腺浸潤性導管癌和ILC相互比較,由于這兩種類型的癌具有高度相似的細胞形態和浸潤方式,尤其高級別的浸潤性導管癌的腫瘤細胞形態,缺少規律的細胞結構,癌細胞主要以索狀排列,還有部分腫瘤細胞表現出實性浸潤或者是合體樣細胞浸潤時,細胞間質比較少,此時與多形性的乳腺ILC鑒別時,光鏡下有一定困難,常常需要輔助免疫組化標記;
(4)淋巴造血系統腫瘤和乳腺ILC之間的差別是,后者癌細胞的細胞形態大小一致,癌細胞之間粘附性較小,若是沒有明顯的浸潤生長,非常容易與淋巴造血系統腫瘤相互混淆,但是后者在進行光鏡檢查時會表現出單排線狀排列或者是靶樣排列的形式,而前者一般腫瘤細胞是彌漫性分布的,免疫組化標記CK和LCA可以把二者區別開來,此時一定要輔助免疫組化標記,以免出現誤診。本研究通過光鏡檢查法及免疫組化SP法對患者的情況進行分析和綜合,發現對于乳腺ILC患者進行病理檢查,其在光鏡下細胞界限比較清晰,癌細胞的體積比較小,黏附性較差,細胞具有較強的嗜酸性,細胞核表現出卵圓形的狀態,圍繞遺留的導管呈同心圓狀態或者是單行串珠狀排列。所以對于乳腺ILC患者的治療來說,對患者進行及時的臨床病理分析,對提高患者的治療水平和生存治療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2〕張繼博,賈勇圣,佟仲生.晚期乳腺浸潤性小葉癌與浸潤性導管癌臨床病理特征及預后比較〔J〕.腫瘤,2017,37(11):1188-1201.
〔3〕胡慧,趙洋,韋偉.AJCC第8版乳腺癌分期系統對乳腺浸潤性小葉癌分期評價及臨床病理分析〔J〕.國際外科學雜志,328-331.
〔4〕徐文婷,楊艷芳,劉君.乳腺浸潤性小葉癌組織Ki-67表達與臨床病理特征相關性分析〔J〕,中華腫瘤防治雜志,2017,24(14):989-995.
〔5〕王彥麗,高麗麗,陳穎.不同臨床病理特征的乳腺浸潤性小葉癌108例腋窩前哨淋巴結術中印片診斷效率分析〔J〕.中華病理學雜志,2016,45(7):472-473.
〔6〕朱曉菲,何娟,唐微,不同分子亞型浸潤性乳腺癌與淋巴結轉移的臨床病理分析〔J〕.醫學信息,2016,29(18):90-91.
〔7〕董慧明,黃健康,龔曉萌.MACC1、Snail和KISS-1蛋白在浸潤性乳腺癌中的表達及其臨床病理意義〔J〕.四川大學學報(醫學版),2016,47(5):732-737.
作者:范曉慧 單位:惠州市第一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