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電子交叉配血的模擬應用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檢驗醫學與臨床雜志》2014年第十四期
1結果
1.1在對比研究期間,廣東醫學院附屬厚街醫院同時使用電子配血及血清學配血2203例,共發出少白細胞懸浮紅細胞8236U,人均使用3.7U。其中常規輸血1985例,先使用電子配血再與血清學交叉配血結果對比;緊急輸血218例,先進行血清學交叉配血后再進行電子配血結果對比,結果完全一致。經過這兩種方法配血后的血液在臨床用血治療后均未發生溶血性輸血反應。
1.2同時在此期間有3例不規則抗體篩查陽性病患不適宜做電子配血,只能選擇血清學配血,占總配血人次的0.14%。
1.3廣東醫學院附屬厚街醫院還統計了42785例不規則抗體篩查,陽性119例,僅占0.28%。
2討論
血清學交叉配血的根本目的在于通過血液相容性的輸血前體外模擬過程,來預測輸血后體內血液相容性。長期以來都認為該方法是保障輸血安全的一道非常重要的關卡。但隨著人們對不規則抗體及抗體篩檢方法的深入研究和了解,血清學交叉配血試驗在輸血前血液相容性檢測的重要性有減弱的趨勢。英國血液學標準委員會《輸血實驗室血液相容性檢測程序編制指南》認為,如果嚴格遵照標準檢測,抗體篩選檢測的敏感性高于交叉配血試驗。因此,隨著計算機管理技術的發展和應用,電子交叉配血和電子發血系統應運而生,電子配血是指在血型鑒定和抗體篩檢的基礎上,直接由計算機系統為患者選擇ABO/RhD血型相容的血液,而不再對獻血者和受血者的血液樣本作血清學交叉配血。Judd等認為只要滿足了以下5點要求,即可實施電子交叉配血,患者與供血者無需進行血清學交叉配血:(1)患者必須至少有2次相符的ABO和RhD血型鑒定結果,其中1次必須來自當前樣本;(2)患者的抗體篩查必須為陰性,且以前無抗體篩查陽性記錄;(3)計算機系統必須能夠阻止不相容血液發放;(4)計算機系統及其他關鍵設備必須經過嚴格確認;(5)必須有確保數據準確錄入的控制程序。基于東莞市中心血站開發的電子配血系統管理軟件,上述的應用條件基本都能滿足。廣東醫學院附屬厚街醫院是在東莞市中心血站指導下試行電子交叉配血的試點之一。在試行了一年半的時間里,總體運行順利,電子交叉配血與血清學配血的對比結果完全一致,證明電子交叉配血應用于臨床完全安全可靠。電子交叉配血安全性主要來源于患者的血型鑒定及不規則抗體篩檢的準確性。如果運行電子配血,即不再做血液相容性體外模擬檢驗,那么供血者與患者的ABO血型鑒定的準確性至關重要。
ABO血型鑒定錯誤將可能導致ABO不相容輸血反應。東莞市中心血站連續3年對獻血者ABO血型和RhD血型鑒定的準確率經過初檢、復檢和確認后已經達到了100%,僅有1例為工作人員將RhD陰性獻血者未進行確診試驗而為RhD陽性,但并未發生輸血事故[2]。同時不規則抗體篩檢是電子配血系統的另一關鍵要素,在血清學配血中,若發生抗體檢測錯誤,還可以通過血清相容性試驗進行把關,但如果將假陰性的不規則抗體檢測患者實施電子配血,即可導致重要后果。廣東醫學院附屬厚街醫院統計了42785例不規則抗體篩查,陽性119例,僅占0.28%,低于普通人群在國內文獻報道的0.37%[4]。隨著診斷技術的提高,選擇質量可靠的試驗進行血型鑒定及不規則抗體篩檢,或同時采用兩種不同廠家試劑進行相互印證顯得尤為重要。為了保證輸血的安全性,在實施電子交叉配血前,患者需要進行嚴格篩選,當患者有以下情況時,則不能使用電子交叉配血,而需要進行血清學相容性試驗:(1)患者抗體篩檢陽性,或有既往抗體陽性史;(2)血型狀態可能存在不確定性的患者,如3個月內接受ABO不相容骨髓移植的患者和免疫性溶血性貧血患者;(3)年齡小于3個月的嬰兒;(4)需長期反復輸血的患者。此外,對于稀有血型,采用電子配血也沒有實際意義。
在廣東醫學院附屬厚街醫院電子交叉配血試驗期間共有3例不規則抗體篩查陽性患者不適宜做電子配血,需要血清學相容性試驗配血,占總配血人次的0.14%。且3例都是需長期反復輸血的患者,其中2例為重度珠蛋白生成障礙性貧血患者,1例為多發性骨髓瘤患者。臨床實施電子交叉配血后,實驗室則無需在發放紅細胞前進行血清學交叉配血試驗,不但節省了血清學交叉配血試驗的時間,而且可以由輸血科實驗室以外的人員執行,只需通過計算機系統就可以從貯血地點選取合適輸注的紅細胞。香港的Wong等報道了基于電子配血的手術室血液自助系統的實施:在醫院手術室設立貯血冰箱,并常規保存一定數量的血液,當手術患者需要輸血時,且患者抗體篩查陰性,由麻醉師或麻醉科護士直接通過計算機系統申請血液,就可獲取與患者血型相容的可用血液列表,然后根據這份血液列表直接從手術室貯血冰箱中取出相應血液輸注給患者。這將極大簡化輸血流程,給手術患者提供更加快捷、更安全的服務。綜上所述,電子交叉配血在廣東醫學院附屬厚街醫院臨床試行順利,與血清學配血結果完全一致,可以省略血清學配血試驗,極大簡化了輸血科的工作流程,節省了工作量,提高臨床輸血的安全性,更好更快地為病患服務。有報道認為,電子交叉配血比傳統抗球蛋白法更為安全,可以用計算機進行信息核對和血液發放,全天服務,減少花費,使不規則抗體陽性患者的識別、數據的準確錄入、無需樣本、血液品種、培訓、確認、風險分析等更加完善。隨著我國現代化信息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輸血模式的轉換和經濟、管理水平的提高,我國各地區將逐步普及電子交叉配血,這是輸血技術發展的必然趨勢。
作者:張少豐何子毅陳楚填李文忠尹艷丹葉長欽單位:廣東醫學院附屬厚街醫院輸血科廣東省東莞市中心血站